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南旧事(青少年版)/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博览
内容
编辑推荐

林海音创作的《城南旧事(青少年版)》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本书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内容推荐

《城南旧事(青少年版)》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城南旧事(青少年版)》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目录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冬阳·童年·骆驼队

试读章节

妈正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子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搽。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 “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妈妈梳完了头,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头发上,也给我梳了两条辫子。我看宋妈提着篮子要出去了,连忙喊住她:

“宋妈,我跟你去买菜。”

宋妈说: “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

宋妈是顺义县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

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爸教我念过: “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也在北京大学?”我问爸爸。

“北京的大学多着呢,还有清华大学呀!燕京大学呀!”

“可以不可以到飞安——不,惠安馆里找叔叔们玩一玩?”

“做晤得!做唔得!”我知道,我无论要求什么事,爸终归要拿这句客家话来拒绝我。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迈上那三层台阶,走进那黑洞洞的大门里去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 “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时,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搽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件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④,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树枝子上有几只乌鸦,胡同里没什么人。

妈正低头嘴里念叨着,准是在算她今天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好跟无事不操心的爸爸报账,所以妈没留神已经走到了“灰娃馆”。我跟在妈的后面,一直看疯子,竞忘了走路。这时疯子的眼光从洋槐上落下来,正好看到我,她眼珠不动地盯着我,好像要在我的脸上找什么。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忽然她的嘴唇动了,眼睛也眨了两下,带着笑,好像要说话,弄着辫梢的手也向我伸出来,招我过去呢。不知怎么,我浑身大大地打了一个寒战,跟着,我就随着她的招手和笑意要向她走去。可是妈回过头来了,突然把我一拉:

“怎么啦,你?”

“嗯?”我有点迷糊。妈看了疯子一眼,说:

“为什么打哆嗦?是不是怕——是不是要溺尿?快回家!”我的手被妈使劲拖拉着。

回到家来,我心里还惦念着疯子的那副模样儿。她的笑不是很有意思吗?如果我跟她说话——我说: “嗯!”她会怎么样呢?我愣愣地想着,懒得吃晚饭,实在也是八珍梅吃多了。但是晚饭后,妈对宋妈说:

“英子一定吓着了。”然后给我沏了碗白糖水,叫我喝下去,并且命令我钻被窝睡觉……P4-6

序言

林海音,原名含英,小名英子,中国台湾省苗栗县人。1919年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家返回台湾,后又因父亲不甘屈辱过着殖民的日子,于1923年举家迁居北京。她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回到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1年主编《联合报》副刊。1967年创办并主编《纯文学》月刊。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经营纯文学出版社。在台湾,她先后出版作品(集)多部,例如《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烛芯》、《绿藻与咸蛋》、《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冬青树》等。林海音因《城南旧事》而被视为儿童文学大师,其实她另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据说。已经有人在整理出版《林海音儿童文学全集》。

林海音是个有着特殊经历的作家。她本是台湾人,却在老北平长大,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期间,她在北京接受教育、工作、结婚、生育孩子,使她身上蕴含着浓厚的北京味。她出生于香门第,耳濡目染旧式大家庭妇女的种种遭遇;又成长于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命运改革的时机。她步入社会生活较早,经受的教育与训练也较多。这些经历,对她创作道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本小说里,《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和《驴打滚儿》四篇都可以单独存在,它们都自有完整的世界。但是它们的内容又是息息相关的,一定程度上全书又可作一本长篇小说看。作者自己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即说:“收集在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完全书后,我们看出不仅全书故事有连贯性,时间、空间、人物的造型、叙述的风格上也全都有连续性。

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是英子。时间是从1923年开始。英子由一个六岁的小女孩长大到十二岁。书中故事的发展循着英子的观点转变。故事虽是全书骨格,她的观察却给它血肉。英子原是个懵懂好奇的旁观者,观看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直到爸爸病故,她的童年随之结束,她的旁观者身份也至此结束,在十二岁的年纪“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该负的责任”。人生的段落切割得如此仓促,更衬托出无忧无虑的童年的短暂可贵。童年是不易书写的主题。由于儿童对人生认识有限,童年的回忆容易陷人情感丰富而内容贫乏的困境。林海音能够成功地写下她的童年且使之永恒,是由于她的选材和叙述有极高的契合。

著名的林海音研究专家傅光明在《林海音的文学世界》中如此评价《城南旧事》:“童年的冬阳随着骆驼队的远走一去不还,但那缓慢悦耳的铃声。始终萦绕在心头。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英子是多么想念北平,想念童年住在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她住过的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她默默地想,默默地写,北平的景色、童年和人物就扑面而来,于是就有了展现20年代北京风土人情和生活真态的《城南旧事》。它以朴素的写实风格,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朴素的写实,它在暴行、罪恶和污秽占满义学篇幅之前,抢救了许多我们必须保存的东西。’它是那么的亲切、自然,有一股让人觉到热乎乎的亲和力,充满了生气,情调和乐趣。而这一切,均来自林海音生命里的真和性情里的热。”这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城南旧事》是否是儿童文学作品,据说有过争议。我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城南旧事》都比许多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好,更适合小读者阅读。

编者

2014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南旧事(青少年版)/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博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海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289608
开本 16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2014065029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5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6: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