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万物发展史中,人类不断地思考和求索。人类思考的产物可谓丰硕,包罗万象。而在这些成果中,有一种终极法则,它不是叙述事物表面的信息,而是深入事物内部的规律,是激发人类的潜能从而发展、完善人类自身的真理,那就是查尔斯·哈奈尔的《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开启人类的智慧之门,从深层面指导我们打破陈规,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达到激发我们的创造性的目的。有了这种创造力,我们发展的源头就不会枯竭。
图书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50万册纪念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漫长的万物发展史中,人类不断地思考和求索。人类思考的产物可谓丰硕,包罗万象。而在这些成果中,有一种终极法则,它不是叙述事物表面的信息,而是深入事物内部的规律,是激发人类的潜能从而发展、完善人类自身的真理,那就是查尔斯·哈奈尔的《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开启人类的智慧之门,从深层面指导我们打破陈规,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达到激发我们的创造性的目的。有了这种创造力,我们发展的源头就不会枯竭。 内容推荐 人类的发展都是始于每一次的尝试,不论是成功的尝试还是失败的尝试,都是在自身思想的指引下。因此,思想的力量仍是世界中最被尊重的力量。人类只要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力量,就能够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善我们的世界。查尔斯·哈奈尔的《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就是教给我们如何掌握这种力量,如何恰当地运用这种力量,如何建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这种力量。这也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分为24个部分,也就是24堂课,建议读者每周学习一课,24周学完。书中的每一条内容都充满了睿智,每一课都值得我们花一周或者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我们应该认真仔细地去研习,而不要像对待通俗读物一样只是泛泛浏览。这样你才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 只要你认真去阅读、使用这本《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它会让你的人格更伟大、更优秀,让你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去改变你的现状,拓宽你的视野,丰富你的内涵,实现你的理想,书写你人生灿烂的华章。 目录 推荐序:神奇的力量 作者序言 第一课 内在的世界,巨大的力量 第二课 习惯的策源地——潜意识 第三课 无需向外界求助,自己才是最强大的 第四课 你可以成为任何一类人 第五课 真诚渴望一主张权力一势必占有 第六课 需要—谋求一行动一收获 第七课 视觉化你的目标 第八课 和谐的思想酿出美好的结果 第九课 改变我们自己 第十课 因果法则 第十一课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 第十二课 集中你的能量,专注你的思考 第十三课 做有益的精神付出 第十四课 保护你的思想领地 第十五课 成为有足够智慧的人 第十六课 心灵印记和精神图景 第十七课 渴望中诞生希望 第十八课 互惠行为 第十九课 知识战胜恐惧 第二十课 思想主导一切 第二十一课 改变人格彻底改变环境 第二十二课 健康是过去思维方式的结果 第二十三课 将成功发展到极致 第二十四课 一切皆在你心中 从《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中能得到什么 试读章节 生活看起来千头万绪,丰富多彩,变幻无常,其实生活是符合规律的,而并非受制于各种飘忽不定的偶然性,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机遇,因为只要遵从这个定律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获得想要的结果。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思考的内容,然而想法的结果却总是服从一条铁的定律。如果不是因为有了这个规律,那么宇宙就不是朗朗乾坤,而是一片空虚混沌了。因此我们说正是这个规律使宇宙变得和谐欢乐。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思想是和谐的、具有建设性的,那么结果一定是美好的;如果思想是破坏性的、嘈杂不堪的,结果一定是不幸的。思想是善恶之源的奥秘,幸与不幸,全部由思想来主宰。 成功与失败只不过是用来描述行为结果的词语而已,或者说,用以说明我们对这一规律是遵从抑或违逆。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卡莱尔和爱默生活生生的例子加以佐证:卡莱尔憎恨一切坏东西,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永远嘈杂不宁的纪录。与卡莱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默生,他的一生就是一首宁静而和谐的交响乐,他热爱一切好东西。 两位人类历史上的智者,为了实现同一个理想却使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卡莱尔接纳了破坏性的思想,因此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烦恼。而爱默生则利用了建设性的思想,因此与自然法则和谐一致。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恨是极具破坏性的,憎恨任何事物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即便是“坏”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持有破坏性的思想不放手,收获的必将是难以下咽的苦果。 相类似的思想总是会更容易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是宇宙的创造原则。思想得以成形,生长法则终究会彰显出来。一切有生命的物种都有生长的过程,并且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寻找到一种方法,能够使建设性的思维习惯取代那些给我们带来不利效应的思维习惯,这一点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可以任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但所有持久的想法都会在个人的性格、健康和外在环境中产生相应的结果,这是一切想法产生的结果必然遵从的一条不变的定律。 精神没有形状,抓不到摸不着,所以精神习惯很难掌控,但并不是说完全无法做到。你可以试一下,从这一秒钟开始,看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必要,形成分析任何一种想法的习惯。将脑海中那些破坏性的思想剔除,以建设性的思想取而代之。 “学会关上你的大门,不要让任何不能给你的未来带来明显益处的东西进入你的心灵、你的工作、你的世界。”这是乔治·马修·亚当斯留给我们的一句话,其中的道理是实在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很有必要培养一种有助于建设性思维的心态。有些想法是有价值的,是与“无限”步调一致的,它能够生长、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保留它,珍视它。如果你的想法是批评性的或破坏性的,在任何条件下都只能招致混乱与不和谐,这些想法却是一个个的毒瘤,要毫不手软地剜去。 想象力是思想的建设性形态,一切建设性的行为,都有想象力作为先导。想象力是光,这道光为我们照亮了一个崭新的思想和经历的世界。想象力是一种可塑的能力,它把感知到的事物塑造成新的形态和理念。想象力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所有探险家、发明家,都是借助这一工具,开辟了从先例到经验的通途。 影片导演如果找不到优秀出色的剧本,他也就拍摄不出什么良好票房收入的片子,而这关键的剧本则是来自于想象力。如果把未来比作一件衣服,那么想象力则能够起到积聚原材料的作用,而心灵的作用是把材料编织成衣裳,而我们的未来,就是从这样的理想中浮现出来的。可以说,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引发理想。 真正的事物是由伟大的思想创造的,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就如陶工手中的泥,由思想将它塑造成形,而这工作的完成不得不借助想象力的运用。为了培养想象力,做一些练习是有必要的。 我们身体的肌腱需要加强锻炼,才能变得更加结实健美。精神的臂力也需要锻炼,需要营养,否则无法成长。 白日梦是一种精神的挥霍浪费行为,它将导致精神上的疾患。切忌混淆想象力和幻想;或是把它和很多人爱做的白日梦等同起来,它们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 有些人认为最为艰辛的劳动莫过于建设性的想象力,这是一种高强度的精神劳动,但是它的回报也是最为丰厚的。企业主如果不在他的想象中预想整个工作计划,他就无法建造一个拥有上百个分公司、数千名员工、上百万资产的集团公司。因为生命中一切最美好的事物都赐给了那些有能力思考、想象,并使自己梦想成真的人。 你只要有意识地运用思想的能量,与精神这个全能者保持步调一致,那么你就能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因为,精神是唯一的创造原理,精神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 一切能量都是由内而生,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因此我们必须有一颗乐于接纳的心灵,这种接纳性也是需要经过训练的,这种能力需要培养、提高、发展,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接下来,就是要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能够接收这种能量的位置上,因为这种能量无处不在。 真正起作用的,是在我们心中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状态。如果一天大半的时间沉浸在软弱、憎恨、负面的想法中,不可能凭借在教堂中的一小会儿沉思,或是读一本好书时的状态而消减,也不可能指望仅凭一瞬间的强大、积极、创造性的想法,就能带来美好、强大、和谐的状态。这是由于引力法则必然准确无误地按照你的习惯、性格以及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状态,在生活的景况、境遇、经历等方面回馈于你。 内心蕴涵着人人都能使用的所有力量,人的内在力量在等待你通过第一次认识它从而让它变得可见,然后主张对它的所有权,把它注入你的意识中与你合而为一。P71-74 序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万物如风般流逝。不管我们多么渴望,时间永远不会为某个人驻留。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不愿意自己在世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而是希望能在短暂的人生中尽其所能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自己,即使到生命的终点,这种追求亦无止境。 这种提高和完善的能力,是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的行动以及现状而实现的。而改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自己的创造性,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改变。而创造性正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漫长的万物发展史中,人类不断地思考和求索。人类思考的产物可谓丰硕,包罗万象。而在这些成果中,有一种终极法则,它不是叙述事物表面的信息,而是深入事物内部的规律,是激发人类的潜能从而发展、完善人类自身的真理,那就是《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开启人类的智慧之门,从深层面指导我们打破陈规,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达到激发我们的创造性的目的。有了这种创造力,我们发展的源头就不会枯竭。 人类的发展都是始于每一次的尝试,不论是成功的尝试还是失败的尝试,都是在自身思想的指引下。因此,思想的力量仍是世界中最被尊重的力量。人类只要能够很好地运用这种力量,就能够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改善我们的世界。《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就是教给我们如何掌握这种力量,如何恰当地运用这种力量,如何建设性地、创造性地使用这种力量。这也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分为24个部分,也就是24堂课,建议读者每周学习一课,24周学完。书中的每一条内容都充满了睿智,每一课都值得我们花一周或者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我们应该认真仔细地去研习,而不要像对待通俗读物一样只是泛泛浏览。这样你才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 只要你认真去阅读、使用这本《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它会让你的人格更伟大、更优秀,让你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去改变你的现状,拓宽你的视野,丰富你的内涵,实现你的理想,书写你人生灿烂的华章。 F。H。白吉斯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50万册纪念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查尔斯·哈奈尔 |
译者 | 福源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43149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3-06-01 |
首版时间 | 2013-06-01 |
印刷时间 | 2013-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8.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2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