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以载食
内容
试读章节

一片假名

吃饭可以令人很懊恼。

不是说吃饭本身会令人感到懊恼,而是有些时候,餐桌上的一些繁文缛节,着实可以令人莫名其妙地含冤受屈一番。就如吃西餐的惯常程序及正统礼仪,对于自幼浸淫其中的洋人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对于从来没有需要吃西餐的人来说,却俨如外星文化。譬如餐桌上放的一大堆刀枪剑戟,不明就里的,是没有可能凭空想象到它们各自各的用处:换转是从没接触过东方文化的外地人,给他一双筷子,恐怕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两根幼小棒儿的广大神通吧。

说起筷子,当我还在加拿大打滚的时候。有一次遇上一位年轻洋人,他是我旧同学的室友的朋友,是个硕士生,话语滔滔,不乏趣味。之后大伙儿一起午饭,选了当地驰名的私房越南金边粉,老板娘照例只派筷子。他拿着双筷满脸不悦之情,原来他不会筷子功,立刻要换过叉子之余,还发表了一则“既然有刀叉这些方便的餐具,不明白为何东方人不弃用麻烦的筷子”的神奇论点。英语会话能力欠佳的我,当时只有无奈挨听的份儿,一碗美味的金边粉都要从脊骨吞下去。

有一次跟一位厨师做访问,他说上馆子最令人觉得受冤屈的事情,就是看不明白菜单。不光是语文上的障碍令人看不明白,而是菜单上的一字一句你都读得懂,但加起来却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一回事。这听起来好像很荒谬,但却是真实的,大多在一些沽名钓誉的餐厅的餐牌上发生。通常菜名越是冗长深奥、装腔作势,煮出来的就越容易教人失望。

有些传统的菜式,也有其取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例子。然而,这些指鹿为马的菜名,不但不会令人有被戏弄的感觉.反而为莱肴平添不少趣味性,甚或近乎诗意的文学色彩。远的先不说,就说说大家宾至如归的港式茶餐厅。一味“冻鸳鸯”就足以令不熟悉港式饮品的外来客为之汗颜。纵使中国语文有一定水平,也极其量只能猜度得到,是由两种既不同又类似的东西调配而成,断未能即时联想到“咖啡沟奶茶”这样刁钻的组合。再来一只外地输入的“黑牛”(BlackCow),就肯定教不知情者哑然失笑;谁又会想到“巧克力冰淇淋加可乐”,原来就是一头“黑牛”这样淘气调皮?不过,一旦洞悉名字背后的语妙绝伦,就会对这些菜式饮料留下深刻印象。这也许是命名者一时兴起所造就的意外美事。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许多时候比较崇尚含蓄的表现方法,喜欢借意来暗指想要讲的事。这在许多不同的艺文领域中,都是十分常见的。而饮食作为其中一种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民间艺术,出现借意生名的例子十分理所当然。只是今天的我们,无论在情操上和修养上,都无法与前人相比,常常习惯了不加思考,只懂望文生义、对号入座,一点儿闲趣都没有。“驴打滚”当然没有驴肉可吃:“佛跳墙”既不是斋菜,也没有武僧表演轻功:“蚂蚁上树”不是叫你扮食蚁兽爬树吃虫;“红烧狮子头”亦非森林大火,或者万兽之王要去烫头发;“金钱鸡”不会下金蛋;“肉燕”亦绝非流莺;“夫妻肺片”没有伦常惨剧;“酱爆樱桃”更不是要去夺人贞操。其实,看不懂一点也不打紧,问一问楼面侍应,有质素的必定乐意给你娓娓道来。最坏的莫如被自己的一时无知吓倒,不敢问也不敢吃,白白失去了一个学习普通常识、培养生活情趣的好机会。

P14-16

目录

简体版自序

繁体版《文以载食》原序

繁体版《食以载道》原序

CH 1 因食之名

1 一片假名

2 平安京

3 咬名食字

4 碌结与吉列

5 受难谷

6 千岁炼,万岁宴

7 吃东吃西吃东西

CH 2 赏心食事

1 流金岁月

2 像记忆一样的味道

3 主厨餐桌

4 楼上雅座

5 碟碟不休

6 平素有酒

7 流着泪食辣

8 四季不分食火锅

CH 3 五谷之味

1 一日之计在于晨

2 大油无私

3 一口安乐饭

4 飘移中国面

5 面的红,面的黑

6 拉面大战冷饭

CH 4 无肉不欢

1 不鱼不吃

2 哭泣的螃蟹

3 板在烧,汁在叫

4 封禽榜

5 血鸭的风采

6 内在美

7 有伤肝,无伤肝

8 兔死“胡”悲

9 食蛇添足

10 马鹿野郎

11 块肉茹生记

12 九千岁

CH 5 怡口小食

1 鸡蛋奇案

2 两家茶礼

3 一派一世界

4 馄饨初开

5 尝味有期限

6 罐头里的魔法

7 臭色可餐

8 腾云驾雾又一餐

CH 6 甜言蜜意

1 给你一点儿甜头

2 小蛋糕,大美人

3 浓情朱古力

4 安分守己苹果派

5 冰雪聪明

6 千与千层

7 冰火两重天

8 咸甜冤家

不散之筵席

序言

我很高兴,是真的很高兴而不是客套式的开场白那种高兴。高兴是因为两册早前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饮食文章结集《文以载食》和《食以载道》,难得有机会结合成一册简体字版,在内地发行。

真心的高兴,是因为重视、稀罕这个偌大的内地市场——这样赤裸地提到市场,有些香港朋友可能会觉得风骨尽失。我也不知道这是否单独跟风骨有关系:我相信自己是在尝试诚实不欺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和剔除对它的恐惧。

人生最基本的,是“活着”的这个事实。活着本身,有一种无须解释、且无可解释的绝对尊严。如果我从第一口到最后一口气,都是活在一个无人之境,我还是要依从天然的定律来“活着”,还是要对大地万物有一份认知性的敬畏,才能够激发自身的本能来维持生命,直到死亡来临的一刻为止。然后,我的遗骸自有天地收纳善用,无挂无牵。

今天的世界,表面上繁复错乱得不可理喻,但这也不是去放弃、去躲避,去犬儒地明哲保身的借口。就好像你所吃的,即使你种植自己的瓜菜,喂养自己的禽鱼,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也不等于你可以完全置身世事外。一个筑路工程,一个核电意外,甚至一个政策上的改变或者一个企业家的新念头,也可能令你的所有顷刻化为乌有。

今天我所居住的城市,许多人积极地向北看,有为了眼前的事,也有为了肩负的事。我在写作这些饮食文化稿子之初,完全没有思考过南腔北调这些事情。我的视点,无可避免地被我以往所受的教育和成长时周边的文化环境影响。我无法假装自己是一种怎样的人,我就是个香港长大的中国人。吃东西想事情,我也是靠着一个习惯了中国菜的味感和一个用汉语思考的脑袋来运作的。

味道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所以它可以讨论的层面其实是很广阔的,就如一切在人类文化中触摸不到的概念一样。所以,“食”在最深层次里面所包含着的,是生活的艺术和美学观念。我们彼此所属的这一片黄土大地,正在贪慌地发展、急躁地求变。许多故有的,不管好坏,都被埋没了、牺牲了,或者是淘汰了。那些是根,是吸收养分的途径;那些是基,是万丈高楼的坐镇。

我常常反思,每每有外籍朋友来我们这边旅游,我们最爱介绍给他们的,总是有关吃的事情。我们其实是知道自己的文化中,饮食的一环是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和较为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它默默地守护着这个民族的深层文化根基,维系着每个人每个家相承的一脉。

我相信我每天在香港,都可以吃到神州大地的泥土栽培出来的蔬菜粮油花果肉食,也可以饮用到蜿蜒灌溉南中国肥沃田园的东江河水。这些资源有份维持我的生命使我的脑袋活跃、味蕾敏感、指尖有劲、笔杆灵巧。于是,我可以自由地分享我的感受和看法。这些分享,如今有机会远达供给我肉体和精神上养分的母亲大地。我若视之为市场,也只因我在卖的是一本书。但我真心寄望诸君所买的,是一道小小的桥梁,一道尝试去诱导我们大家一起,去爱惜爱护我们共同文化根源的新桥梁。

内容推荐

《文以载食》简介:谁人不爱吃?但有时候,我们会抱着偏见、怀着不安,急匆匆的将食物囫囵吞下,个中滋味,根本无从辨析。

在《文以载食》这本音乐创作人于逸尧的跨界之作中,无论怎样的食物,或中或西,或生或熟,或怪异或温良,都呈现出未曾有过的真实。他爱吃,更懂吃,每一顿盛宴过后,都将吞进肚中的种种食材消化为一篇篇美妙的文化盛宴。种种滋味在他细腻的味觉中得到安抚,在他笔下得以展现最真切的饮食文化之灵魂。

编辑推荐

香港着名音乐人于逸尧在新一辑的《文以载食》中,将会从食物的名字,谈到各种各样的饮食体验。在细腻的字里行间,洋溢了对味道的情怀、对饮食文化的真知灼见,更炮製出自成一家的饮食美学,再次证明写饮食文化的书,不只单靠敏锐的味蕾,还要抱着一颗对食物的崇敬之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以载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逸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2521
开本 32开
页数 3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3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