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海音传(从城南走来)
内容
编辑推荐

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现在,她的女儿夏祖丽编写这本《林海音传:从城南走来》,将带领我们重新走回林海音的文学人生。

内容推荐

北京,是林海音幼年成长、度过花样年华、结婚生子、直到将近三十岁才离开的地方,也是她毕生怀着切肤之亲的地方。而《林海音传:从城南走来》也成为作者——传主的女儿夏祖丽省视生命的寻根之旅。

《林海音传:从城南走来》这本传记的最大特点是:全书以两种口吻来叙述,一种是以评论家的眼光、文学和历史的尺度,来论述传主的作品、作为、性格、环境,并引用文坛其他资料,说得头头是道;而穿插在每一章中,却有另一种:以女儿第一人称的口吻和心情,娓娓而谈,天真、亲切,从最细微的小动作,用从母亲学来的漂亮京片子语言,活生生地勾画出一个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于奉献的母亲林海音。

目录

回向的拥抱——给祖丽/席慕蓉

生命的寻根之旅/郁风

另一段城南旧事/余光中

自序/夏祖丽

妈妈的花儿落了!——再版新序/夏祖丽

楔子追寻母亲的足迹

第一章 一位乡下老师1888—1922

第二章 由日本大阪扬帆1922—1931

第三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1932—1939

第四章 从小妇人到红楼梦1939—1948

第五章 英子转来喽! 1948——2001

第六章 得吃得喝1948—1953

第七章 《联副》十年1953—1963

第八章 美利坚大旅行

第九章 冷眼看人生,热笔写世相1955~1967

第十章 城南旧事1960—2001

第十一章 我一定要好好写篇稿子给您!1967~1972

第十二章 实践纯文学1968—1995

第十三章 永不熄灯的客厅1948—2001

第十四章 喝豆汁儿的岁月回忆1990—1994

第十五章 打开英子奶奶记忆的盒子1965~1996

第十六章 文格与风格1918—2001

第十七章 一个观察的人生1918~2001

后记

岁月如流,人生已无忧/夏承楹(何凡)

颂永恒,念海音——两岸追思林海音先生

附录

 附录一 林海音大事年表

 附录二 林海音著作书目

试读章节

初到北京时,林家仍保有许多日本的生活习惯,他们管爸爸叫“欧多桑”,管妈妈叫“欧卡桑”,上学后不久,就渐渐改口叫爸爸、妈妈了。

焕文先生从日本带来一个sukiyaki(寿喜烧)的锅子,每回要吃sukiyaki,他亲自去选肉,特别交代掌柜的把肉切成比涮羊肉的肉片要小一点、厚一点。焕文先生对吃可讲究得很呢!日子久了,掌柜的只要听说林家要吃日本锅子,就知道怎么个切法。英子放学回家,只要听说今天要吃她最爱吃的sukivaki,就兴奋地跟着妈妈、老妈子在厨房里洗白菜、切洋葱、泡粉丝、熬猪油什么的。

家里还有一个日本制的手摇冰淇淋木桶,北京的夏天很热,英子放学回家和妈妈弟妹们做冰淇淋吃。做得多,就招来街坊邻居小朋友一块儿吃。从日本带来的“话匣子”(手摇留声机),更让家里乐声、笑声不断。家里原先有一些日本唱片,后来又添了京戏、地方戏和相声。每回林家要放“话匣子”,小朋友好奇地围到门口,英子想叫谁来听,就让谁进来,不想要的人,就把他们推出去。英子家是洋派的、新派的,有好多新奇的东西。和林家隔了道墙的第八小学校长,每回在校园里见到燕珠,就会笑嘻嘻地问:“林燕珠,你爸爸什么时候再上日本去啊?”

焕文、爱珍都有兴趣听戏,爱珍知道的那些历史故事、典故传奇,几乎全是从戏里得来的。英子从小跟着妈妈上戏园,北京的“城南游艺园”是她们常去的地方,有时妈妈没空,就让宋妈带他们去消磨一天。听张笑影的文明戏、看雪艳琴的“梅玉配”,还有穿燕尾服的变戏法儿、扎长辫子的姑娘唱大鼓,或是看露天电影郑小秋的《空谷兰》。带孩子上戏园子逛一天,实在不合现代的教育法,但是英子听戏的嗜好,到老不变。

林家厨房总是热热闹闹的。爱珍常做猪肠灌糯米、炒米粉、麻油鸡、干煎带鱼、大蒜炒空心菜、萝卜糕、花生汤、烫猪肝、白斩鸡……这些台湾菜、福建菜,家里北方乡下来的老妈子都跟她学会了。

初到北京时,爱珍看见英子学北京小学生拿干馒头蘸白糖吃,就说:“这干巴巴的怎么咽得下去啊!”看英子大碗吃炸酱拉面,她说:“那硬邦邦的粗面怎么嚼得动?”闻到北京的豆汁儿,她皱着眉、捏着鼻子说:“简直像泔水。”

妈妈始终不敢吃的豆汁儿,英子能喝上三大碗;妈妈一辈子不吃的羊油炒麻豆腐掺上青豆、红辣椒,英子能吃上一大盘。英子是道道地地的小北京了。

英子九岁那年,二妹秀英从台湾来了,带秀英来的是爱珍板桥的亲戚阿婆(陈爱)。一九二三年阿婆的儿子张我军从台湾到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一九二四年四月,受到新文学运动洗礼的张我军,在《台湾民报》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点燃新旧文学论战。阿婆来北京时,张我军刚出版他有名的诗作《乱都之恋》。他和台湾鹿港来的洪炎秋、台南人连震东(连战的父亲),还有苏芗雨,被称为“台湾四剑客”。张我军并与洪炎秋、宋文瑞等人在北京创办《少年台湾》。一九○三年出生的爱珍,比张我军小一岁,她和阿婆情同母女,阿婆来了,她多了一个伴儿。

秀英刚来时不会说北京话,插班就读第八小学一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对妈妈说:“老师叫我明天带孔子公去学校。”全家纳闷,家里哪来的孔子公呢?后来才弄明白,老师是叫她拿“通知簿”去,她以台语谐音听成“孔子公”。从此,“孔子公”的笑话在林家一代代传下去。

秀英来了没多久,祖父林台先生带着祖母徐爱妹也从故乡来探望他们。两位老人家的到来,给这个客居的小家庭带来惊喜。英子对家乡的印象模糊,有时爸爸会指着地图上那座小小的岛,告诉他们,祖父、祖母就住在那儿。妈妈说过,家乡是个岛,四面都是水,他们是坐大轮船,又坐火车,才到这个北京来的。英子常常幻想家乡是什么样。在她的记忆里,老家好像有口井,她常常和秀英在井边躲着玩,有一次玩到快天黑了,两人听到屋里有人喊她们,才跑回家。她对家乡的印象,就这么一点点,家乡是那么遥远!

林台先生到北京来探望儿子时,正是他享盛誉的时候,他做过六年头份区长(即镇长),徐爱妹跟着丈夫风光了半辈子,在那个妇女足不出户的时代,她有机会到历代皇都的北京住上几个月,想必是个难忘的经历。

祖父母来时,好热闹的英子最高兴,每天一下课回来,家里总是高朋满座。“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台湾乡亲每天都要上林家探望走动。晚上客人散后,家人都睡了,英子看见爸爸和祖父还在堂屋灯下用客家话聊天,一直到夜深。

那年的北京春天,花开得特别灿烂,爱花的爸爸为了迎接祖父母,把花贩整担的花全买下来了。

P22-25

序言

回顾母亲的一生,是个动人难忘的经历。

为母亲写传,意外地成为我省视生命的寻根之旅。

踏遍台北城南和北京城南,母亲度过八十个岁月的人生,我像重活一次《城南旧事》里的英子,也重活一次自己。

上百卷的访谈录音,大批书籍、信函、资料及日记,两年多来,我浸淫在母亲说的话、写的文章、做的事中,她的性格、她的生活、她的为人……我的童年、我的回忆交错在母亲丰厚的一生里。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女儿,玛丽·索玛丝(Mary Soames),写她的母亲传记《克莱梦汀·丘吉尔》(Clementine Churchill)时曾说:“当我写时,我虽是个旁观者,有时自己也会进入故事里,成为目击者,甚至参与了这些影响我们四十年的生活事件。”这样的感受,也正是我为母亲作传的写作心情。本书中所排不同的仿宋体字就是我以第一人称写的部分。愿读者和我一起走入时光隧道,进入英子/林海音的世界。

写完《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我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喜悦。我仿佛回到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回到我与母亲面对面工作十年的小办公室里,母亲兴致勃勃地进门来对我说:“来,咱们可以好好地把这件事做起来!”内向的我,在书写的过程中学到开放自己,学到母亲的人生态度,那就是,有些事是不必害怕的。

二○○○年九月于墨尔本

后记

岁月如流,人生已无忧

夏承楹(何凡)

二女祖丽自澳大利亚来台,抱了一大包为她母亲写的传记的底稿,要我审订。她为搜集资料费了很多工夫,整理运用更是繁重。我与海音这一辈子只住在两个城市,前半在北京,后半在台北。一九四八年祖丽来台时还是抱在手上的婴儿,她对北京没有印象,为此她特地去了几次北京,访问南城夏、林两家故居与亲友。到时才知房子被分配给多家居住,我们结婚时住的三间小楼已因年久失修,自行倒塌失踪。我们走动多年的永光寺街和南柳巷街道还在,听说不久那一带也要拆房盖楼,如工作完成,“城南旧事”将成陈迹了。

祖丽今日为母亲写传,使我感到惊喜。因为回想到她五岁的时候,有一天忽然发烧泻肚,昏迷不醒。急请住所附近的谢医师诊治,他说是“自家中毒症”,嘱留在诊所楼上病房里,说过了当夜,才能脱离危险。我与海音在病榻旁坐了一夜,看着昏迷的祖丽,相对无言。次晨谢医师来诊治后,说四十八小时的危险期已度过,我们才放下心来。谢医师说这种病在台湾常见,从前死亡率高到百分之四十,在链霉素、盘尼西林等药来台后情况就好多了。现在祖丽能为病中的老母作传,人生多变,时间决定一切,感慨最多的自然是我了。本来女儿写妈妈可能较难客观,不过,因为她们两人共同生活与T作数十年,相知甚深,笔下自会亲切真实,与其他速成传记或有不同。

我与海音自一九三四年在北平《世界日报》结识,到现在已经共处六十六年。我们最长的分离时间是四个月(一九六五年她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访问美国)。我们的T作互相配合,彼此依赖,例如她编副刊或月刊,我为她写专栏或其他译作;我编月刊,请她做助手;她办出版社,我无版税出书。两人总是一天忙到晚。我出国开会她常偕行,真是忙里偷闲,增加生活情趣。看电影是我们的共同嗜好,从相识起到她腿疾时止,我们进出影院已超过六十年。后来有电视可看,更省了换衣坐车的麻烦了。

家务事我通常不管,因为我下班回家还要写作。海音喜欢当家做主,我乐得省心。遇到大事时,她会征求我的同意。例如到现在我们在台北已经住了五十二年,其间搬家四次,都是她先去找房子,再由我决定取舍。海音做事干净利落,并富创造精神。她十三岁丧父,母亲无力出外谋生,她就带着一弟三妹把家扛起来。她编《联副》十年后离职,不久即创办纯文学出版社,二十余年间出版几百本书,营业情形良好。后来海音自觉已到退休年龄该歇歇了,就在开业的第二十七年宣告结束,符合所谓的“见好就收”的工作精神。

在海音主编《联副》及主持纯文学出版社期间,我们家中常有文友聚会。吃饭谈天兼拉稿子,文艺与休闲合而为一,可谓公私两便。我于夜间九时赶完稿子,放进楼下信箱,等报社信差来取,才从书房解放出来,参加舌战。

家中子女四人读书做事都能正常发展,我们并未严加管教,因为我们不是那样的父母,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我们生活谨饬,无不良嗜好,可能对他们有示范作用。我们这一辈子没有为子女烦过心,因为他们皆知自爱互助。子女不惹麻烦,父母才能专心工作,使家庭生活宽裕。现在他们的下一代已有六人,最小的暑假后也念大学了。岁月如流,我们这个家族即将进入新的世纪。人生到此,除了照顾健康以外,可以无忧矣!

二○○○年八月于台北

书评(媒体评论)

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余光中

她的北京话没变,也没少,原样儿,整个儿一个原汤原汁,和四十一年前的老北京话一模一样,让人惊讶万分,还有在惊讶之中的久违之后的狂喜。……她一会儿蹦出一个老词,感动得老北京们一会儿叫好,把她当成最大知己。林海音先生写北京,是在台湾写,带着儿时的追忆,带着浓浓的乡情,极其自然,极其亲切,而自然和亲切能产生伟大的作品。林海音自然把她的北京话带进她的小说、散文里,所以,林海音先生是台湾“京味儿”作品的代表人物。

——舒乙

我和海音这一代颠沛流离的人很多,前几年故去的张爱玲在海外各处漂流几十年,最近终于“回”到上海,算是“回”到她的祖籍。而我们第一度漂流被挖根从大陆来到台湾;在未来几十年作家及作品会不会经历二度漂流,也就是我们不属于任何地方?我不敢想。可是,海音在每一个地方都是她的故乡,她永远不会漂流。我真羡慕海音,真以有这样一个朋友为荣。真想不到她在这样小的格局里,有这样大的气派。

——齐邦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海音传(从城南走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祖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2224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