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基金长青
内容
编辑推荐

范勇宏所著的《基金长青》可看到配置驱动、研究驱动的理念不断成长。再过15年,当中国证券市场比较成熟时,再回首阅读本书,可一窥蹒跚学步阶段基金管理人代表性的操作。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总结基金经理投资史、基金业发展史的著作,填补了中国基金经理投资类书籍的空白。

内容推荐

范勇宏所著的《基金长青》以基金业重大投资事件为主线,勾勒出基金经理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2006~2007年大牛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直至今天15年间的重大投资历程,总结成功的投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对15年问风云变幻的股市也进行了精彩的描述。书中对如何培育优秀的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如何保持业绩长期可持续、投资者如何正确投资、基金管理人如何做到基金长青等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对许多传统的“颠扑不破”的投资理念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基金长青》是中国第一部总结基金经理投资史、基金业发展史的著作,填补了中国基金经理投资类书籍的空白。书中描述的许多真实的投资案例及总结的投资理念,对投资者、基金经理加深理解股票市场、如何投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目录

推荐序一 楼继伟

推荐序二 张育军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基金诞生

第二章 迈出投资第一步

第三章 “5·19”行情崭露头角

第四章 遭遇“黑天鹅”

第五章 艰难岁月

第六章 价值投资与五朵金花

第七章 受挫社保基金

第八章 ETF登陆中国

第九章 货币基金泡沫

第十章 股改博弈

第十一章 大牛市:资本盛宴

第十二章 大熊市:泡沫破灭

第十三章 亲历金融海啸

第十四章 QDU生不逢时

第十五章 指数基金狂欢

第十六章 转型无牛市

第十七章 王亚伟与华夏大盘基金

第十八章 如何寻找成长股

第十九章 关键是业绩

第二十章 如何成为优秀基金经理

第二十一章 基金长青:做受人尊敬的基金管理人

文章选编

后记

致谢

中国基金业大事记

试读章节

中国基金的设立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一直呼吁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由于各种原因,投资基金迟迟未能设立。

亚洲金融危机所涉国家,资本市场首当其冲。整顿金融市场、阻止金融风暴蔓延、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中央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但市场不规范,存在很多隐患,迫切要求培养规范的机构投资者,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为证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这种背景下,设立中国的基金成为历史必然选择。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具备发展基金的基础和条件。居民储蓄和民间资本急剧增加,有强烈的投资、理财需求。股份制改革持续推进以及中国股票市场、国债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基金投资管理提供了市场条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改革为基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设立基金,既能满足中小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也能引导社会分散资金集中起来支持实体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基金有利于改变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比例过低的现状,防止证券市场大起大落。

1997年上半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研究制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10月,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成立,拉开了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序幕。年底在广东东莞举办了首期基金培训班,中国第一批基金从业人员诞生了。

11月14日,是中国基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基金创设工作正式启动了。这部简短的法规浓缩了现代基金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发展积累起来的制度文明,对基金的设立、募集、交易、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的职责等作了详细规定。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申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基金契约、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管理公司章程和信息披露、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等制定了严格的规范。

其间,亚洲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上证综指一改上半年单边上扬的走势,维持1100~1200点窄幅震荡;1997年12月31日,上证综指报收1194.09点,全年上涨30.2%。

尽管有了暂行办法,但在亚洲金融危机笼罩下的1997年底和1998年初,设立基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按照规定,发起组建基金公司的股东只能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其间适逢国内证券业清理整顿,要求股东不得存在违规行为,不少被查出有挪用客户保证金、私自发债等行为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都失去了基金的股东资格,无形中增加了基金设立的难度。为了早日成立基金,筹备人员奔波于全国各地,寻找具备条件、愿意出资参与基金公司的股东。在管理层大力推动下,中国基金诞生了。

1998年3月5日,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金6 000万元;3月6日,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注册资本金5 000万元。两家基金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基金业进入了新纪元。3月18日,经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中国工商银行担任开元基金和金泰基金的托管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首家获得基金托管人资格、办理基金托管业务。

19日,国泰基金和南方基金发布基金招募公告,公开发售金泰基金和开元基金。两只基金均为契约型封闭式,存续期15年,发行规模各20亿元人民币。

23日,开元基金和金泰基金获证监会批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开上网发行。很多投资者将基金当作新股,纷纷抢购。认购期间共冻结资金1616亿元。两只基金的中签率2%左右。27日,两只基金发行圆满成功并宣告成立。期待已久的中国第一批证券投资基金诞生了。开元基金、金泰基金呱呱坠地,迎来市场一片喝彩。“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基金”能否走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基金经理徐智麟回忆这历史性一刻,至今仍激动不已:“3月27日中午,国泰基金拿到了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验资报告,意味着中午1点开市后我们就可以买入股票。一开盘我就发出了第一笔买入交易指令,买入的股票都是我们早就研究确认下来的,总共大概有25只,包括虹桥机场和上海汽车等一批本地股。事实上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作了详尽的研究和周密的准备,搭起了股票池,对所拟投资的股票有了一个初步的筛选。对基金的具体操作风格也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以价值发现为投资理念、以稳健平稳的投资组合和较强的风险控制手段管理运作基金资产,以期为投资者赢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和现在新股发行一样,极低的中签率为基金金泰上市后火爆的走势埋下伏笔。4月7日,金泰基金和开元基金分别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开盘后价格双双上扬。发行价为1.0l元(含0.01元发行费用)的金泰基金开盘即飙升至1.45元,收盘1.41元,上涨39.6%,中签的投资者当天获益44%。同样发行价的开元基金以1.37元开盘,收盘1.36元,涨34.65%。此后金泰基金一度连续涨停,5月5日盘中创出了2.43元的最高价,累计涨幅高达14l%,一个月内成交金额过百亿元。净值仅1元,市价却远高于单位净值,这在全球基金市场上都罕见。甚至有投资者说基金应像股票一样有“市盈率”,市价高于单位净值是合理的;可见投资者是把基金当成新股申购,上市后也是当成新股来炒。基金初创时期投资者对基金的认识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第3家基金公司的筹备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之中。华夏证券、北京证券和中国科技国际信托公司3家机构商定共同组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华夏基金管理公司。1998年2月,华夏证券公司邵淳董事长让我负责筹备华夏基金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后来得知,之所以选择我,是因为基金公司将来可能管理很多钱,需要稳健经营,可能认为我属于此类人吧。从此,我踏上了华夏基金的创建之路,与基金结下了不解之缘。P8-10

序言

基金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创新,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关于基金管理和投资,本书可称为本土化的代表作。

称为本土化,因其记述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一段重要历程的多重断面。这是一段政策方从监管错位,加剧波动的政策冲动,直到下决心解决“股权分置”,监管逐步归位,政策走向理性的过程。这也是一段投资方“自上而下”的研究,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预测、揣摩“政策市”的方向,到把握国内国际经济政策,从而得到行业投资切入点的理性探索和适应过程;是“自下而上”的研究,从寻找庄股到发掘、把握价值投资、成长投资的探索和追求过程。演变的过程刻画清晰,而且演变过程是中国特有的。

称为代表作,因其代表性地记述了优秀基金管理人的创业直至相对成熟的过程。中国证券市场与成熟市场相比,有很大不同。投资者理性不足,监管错位、政策入市的做法不同程度地存在。基金管理人则更多地择时、择机,风险控制薄弱,当然也造就了一批明星基金经理。所幸的是,从本书中看到了配置驱动、研究驱动的理念不断成长。再过15年,当中国证券市场比较成熟时,再回首阅读本书,可一窥蹒跚学步阶段基金管理人代表性的操作。

书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事件,如“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读后深为感慨。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评述国际应对金融危机时,没有随波逐流,采用我国媒体惯用的“救市”提法,准确定位政策目标为拯救经济。美国“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如其名称,是以拯救经济为目的,而不是着眼于“救市”。其前身“Bailout Plan”是从救援金融机构入手,防止危机击毁主要金融机构,从而穿透货币市场、信贷市场,重击实体经济。当然也是美国十余年任凭系统性风险累积的教训。我国“4万亿计划”是从扩大需求入手,抵御外部冲击、提升国民经济。两者客观上都提振了股市,这是股票市场表达经济基本面的功能表现,并不是两个政策组合的根本目的。而我国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将“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简称为“救市法案”,有的甚至将“4万亿计划”称为“救市计划”,实际上还是“政策市”的思维方式。

2008年秋,华尔街危机爆发,我带领中投公司紧盯市场,保卫中投投资组合,同时作了大量的危机演进分析研究和相关政策预测,供有关部门参考。

为了让公众了解纷繁乱象,我组织一个团队将研究结果改写成通俗读物“华尔街危机:一个并非不真实的故事”,以“一家言”笔名连载于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专栏。还以“信莲”笔名撰写了专业版,同时连载。在本书中得到多次引用。中投公司的微薄贡献,能启发专业投资管理人,使我甚为宽慰。

总而言之,展卷之后,受益良多。本人愿推荐此书,并深感欣然。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楼继伟

癸巳年正月

后记

2013年2月27日,华夏沪深300ETF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日本投资者可通过ETF投资中国股票市场),这是第一只在国外交易所上市交易的RQFII A股基金。上午9时,我敲响了上市的大钟,悠扬的钟声在交易所大厅久久回荡。记得1990年,我在日本研修证券知识期间,曾经来过东京证券交易所,疯狂的牛市和繁忙的交易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中国还没有证券交易所,更没有基金了。没想到20多年后自己管理的基金能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更没想到20多年后A股市值排名全球第三,亚洲第一。

1992年小平南方视察后,改革春风席卷神州大地。在小平南方视察精神的鼓舞下,中国股票市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许多人的命运也从此改变。因对股票市场感兴趣,1992年12月,我放弃了令人羡慕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机关工作,应聘到刚刚成立的华夏证券公司交易部做了一名交易员。从此与证券业结缘,屈指算来已20年了。风云股市20年,弹指一挥间。

1993年8月,华夏证券公司营业部(后来改为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发生了严重的股民资金透支事件,股民保证金被挪用并造成600多万元损失(营业部资本金仅1000万元),资金周转不灵,随时面临挤提风险。8月25日,我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华夏证券公司营业部总经理。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稳定了员工和股民情绪,化解了风险。1993年的证券营业部是股民直接接触股票市场的窗口,中国股市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会在营业部里引起强烈的反应。自1994年起,除股票经纪业务外,营业部陆续拓展了投资银行、股票投资、国债期货、商品期货、研究咨询和贸易等各项证券公司的全部业务。经过几年的努力,东四营业部的交易规模、实现利润等指标位居十大证券公司行列,被业内称为华夏第一营业部。

正值东四营业部辉煌之际,1998年2月我辞去了北京东四营业部总经理及华夏证券公司华北区总监(公司副总裁级)的职务,创建华夏基金公司并任总经理。怀着创业的激情、梦想和坚定的信念,一千近15年。在华夏基金创业初期,我们就确立了公司的目标和使命:“为公众创造财富,提升客户生活品质;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使每一位员工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为股东创造公平的、合理的投资回报;使华夏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受人尊敬的基金管理公司。”目标是宏伟的,实现起来是相当艰难的。为此,我和我的团队自公司成立起,心无旁鹜,兢兢业业,一直在奋斗着。

2003年,公司原控股股东华夏证券因自身财务危机将华夏基金的控股股权转让(几年后,三大原始股东——华夏证券、北京证券和中科信在股票市场的狂风巨浪中因资不抵债先后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股东,哪里还有公司?在那些孤独无援的日子里,全体员工坚守岗位,积极工作,努力为股东创造更多的回报。同年9月,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北京国资公司;随后四年,几经易手,公司又变为单一股东的基金公司。一年后,又吸收合并中信基金公司,成为业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合并的基金公司。又过了三年,因不符合规定,公司股权被挂牌拍卖,公司又从单一股东变为6个股东的基金公司。其间,因股权转让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公司不能开展新业务,不能发行新产品。如果说“股东一变,高管地震”是行业潜规则的话,那么华夏基金可能是个例外。不断变动的公司股权,始终不变的核心团队。这是员工的信任,基金持有人的信任,股东的信任,也是华夏基金的幸运。在15年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始终恪守“为信任奉献回报”的做人原则,尽管公司经历了业内最早、最频繁、最剧烈的股权变动,尽管公司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不能开展新业务、不能发行新产品,尽管每一次控股股权变动不可能不对公司经营、客户及员工稳定造成重大影响,但全体员工还是坚持着。

在领导的关心和股东的支持下,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华夏基金从一个注册资本金7 000万元的小公司发展到今天管理资产规模3 200亿元,自2007年就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为1600多万基金投资者累计分红超过800亿元,“为股东创造198亿元、200倍的投资回报”。15年前确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我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2012年5月,我主动提出辞去华夏基金公司总经理职务。这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也是年轻人的舞台。我相信年轻的一代能够引领华夏基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能给他们提供更大的舞台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对华夏基金最大的贡献!

人生如同爬山,爬了一座又一座,征服了一个山峰又一个山峰。在爬山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渴望尽快到达顶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到了山峰之上,除了寒冷、稀薄的空气和孤独,除了实现自我、挑战自我,山峰之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东西。登到绝顶处,便是下山时。其实,美好的景色就在登山的沿途上,快乐也就在登山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上山,高高兴兴地下山,不恋山峰,只愿攀登,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时光飞逝,华夏基金走到了第16个年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感谢时代的垂青!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赶上了中国基金业大发展的年代!感谢15年忠诚相随的同事,与这样一群优秀的人为伍,一同成长并共创佳绩,是我的荣幸!感谢雪中送炭的领导和朋友,滴水之恩理当涌泉相报!

感谢母亲的养育和培养,使我能够在20年的艰难困苦中一直坚守下来。谨以此书纪念母亲去世39周年!

2013年3月3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基金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创新,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有关基金管理、投资,本书可称为本土化的代表作。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宫楼绷I伟

基金长青是一代代基金管理人追寻的目标。华夏基金历经15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为股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回报。书中详细记录了华夏基金的投资历程,对如何做到“基金长青”也有反思。作者管理基金公司的经验、感悟值得借鉴。

——中国中信集团董事长 常振明

一个经历基金业15年跌宕坎坷的探索者,以切身经历与理性思考,为我们剖析了基金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第一次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这无论对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人都是一本难得的拓展视野、理解投资、理解资本市场的好书。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吴晓灵

基金经理的梦想是掌握投资真谛并成长为投资大师。通向投资大师之路是艰难而曲折的,需不断学习、实践和感悟,本书可为基金经理提供很有价值的帮助和参考。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董事长 吴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基金长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勇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38690
开本 16开
页数 4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2.51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7: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