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征足迹
内容
编辑推荐

范廉编著的《长征足迹》内容介绍:长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支持我们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内容推荐

范廉编著的《长征足迹》从长征的始发地于都河说起,引出了苏区及中央红军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作者首先运用毛泽东诗词中几段精彩的词句,活灵活现地勾勒出前几次反“围剿”胜利的欢快情景。接着笔锋一转,将读者带入了王明错误路线领导给红军和中央苏区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于是“黎平转兵”、“黎平决议”、“遵义换帅”,便发展为一种必然的结果。遵义会议后,工农红军的处境虽然仍险象环生,杀机重重,但是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正确领导下,红军一次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最后胜利地到达了陕北根据地。书中在以中央红军为主线的同时,还分别叙述了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简要经过,显得更加客观全面。

《长征足迹》是一本中国历史。

目录

序言

第一部 伤师失地 泪别贡水

第二部 数万健儿 血染湘江

第三部 黎平转兵 遵义换帅

第四部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

第五部 雪原会师 草地分道

第六部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第七部 力主北进 会宁再会

附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记

试读章节

贡水,是江西省南部的一条河,也是赣江的一条支流,因为河的北面有一个县城叫于都,当地老百姓把贡水流经于都的河段称于都河,中央红军长征的始发点就是从于都河上开始的。于都是当年中央苏区的一个县,也是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什么是苏区?苏区是苏维埃区域的简称。什么是“苏维埃”?“苏维埃”一词来源于俄国,专指10月革命后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代表大会及其选举产生的政府组织,前苏联,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的简称。10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21年7月,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在以苏联为主导的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下,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组织也按苏联的模式组建了苏维埃政府。有一首江西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鳞红的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哎。唱一支国际歌庆贺苏维埃。就是当时人们对工农兵政权的赞颂与祝愿。

关于江西中央苏区的来历。中国共产党在帮助国民党取得北伐战争胜利不久,蒋介石便撕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假面具,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将枪口对准了手无寸铁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夜之间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同年5月,南昌军阀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同年7月武汉汪精卫的同民政府公开叛变,又有数十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旧军阀尚未彻底打倒,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又成为近代中国的统治者。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次血与火的斗争中,开始了觉醒,悟出了秀才造反的下场,悟出了要革命就必须有一支属于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用人民革命的武装,对付国民党反革命的武装,于是同年8月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紧接着又在浏阳河畔、羊城街头、湘西峡谷、平江两岸、百色江边、渭水流域、海岛琼崖以及冀中高蠡等地先后举行了上百次武装暴动。由于当时的中央决策者脱离中国实际,采取城市暴动带动农村革命的错误做法,在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这些起义先后都失败了。其中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的余部于1928年初在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上落脚并会师。

井冈山位于湘赣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路隘林深苔滑”,国民党统治集团难以控制,使工农革命军和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开始山上有“朱毛”武装两三千人,后来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壮大,到1930年已经发展到近万人的队伍。井冈山一带只有方圆数百里,加上人口和耕地面积都不多,养活不了那么多军队和地方干部,红军经常需要到山下解决给养。小学语文课本里曾有一篇课文叫《朱德的扁担》,就是讲红军从几十里外山下的茅坪往山上挑粮的故事。1929年1月除留下少部分人坚持武装斗争外,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和闽西发展。由于毛泽东联系中国农耕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军阀割据的实际,坚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争思想,在蒋介石集中十倍于红军兵力的多次围攻中,工农红军和根据地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到1932年以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已经占领了江西东半部和福建西半部以及广东北部共二十八个县境并拥有五百多万人口,成为全国红色区域最大、红色势力最强的根据地。为了加强对赣南闽西粤北根据地的领导,根据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组织问题决议》的精神,于1931年1月中央在赣南建立了苏区中央局(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分局),这一带的根据地也相应地称之为中央苏区。红军的主力部队开始叫红四军,后来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也称为中央红军。朱德任一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方面军下设若干个军团,军团较军一级建制人多一些,当时中央苏区红军共有三万多人,后来发展到五万人,加上鄂豫皖、湘鄂西、海南岛等地的红军,全国红军的数量共有十四五万人。

蒋介石对日益发展壮大的苏区和红军十分惊慌,从1931年以来调集大军对苏区连续进行数次“围剿”。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及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连连取得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毛泽东诗词中“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正是对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场面的再现;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是对第二次反“围剿”中粉碎敌人堡垒战术的欣喜之表。

正当苏区和红军“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时侯,却突然遭到左倾教条主义的无情打击。1931年1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操纵下,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取得统治地位,这些人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一味强调“进攻”路线,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与实践,指责为“保守”、“退却”的右倾机会主义。1931年4月中央派政治局委员任弼时、顾作霖和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三人组成中央代表团从上海到中央苏区,进行所谓的指导工作。中央代表团来到苏区后,便直接介入了苏区中央局和一方面军的领导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钦差大臣。虽然中央代表团对苏区及毛泽东的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这些同志缺乏基层工作经历,不清楚赣南的山上长什么草、闽西的林中有什么树,全凭在洋学堂读到的几句马列主义章节来指导苏区工作实践,特别是对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思想和苏区的各项政策愈来愈不满意。1931年11月1日按照中央代表团的要求,在瑞金叶坪村召开中央根据地第一次党代会,史称“赣南会议”。会议由中央代表团主持。会上全面否定了中央苏区近几年来的工作,把毛泽东关于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理论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把留给地主富农口粮地的土改政策指责为模糊阶级斗争的“富农路线”、把争取一切反蒋力量的统一战线政策指责为“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会议要求中央苏区“必须于最短的时间内”同湘赣等苏区贯通,再进一步与赣东北及湘鄂赣边苏区贯通,以此扩大并巩固苏维埃根据地。会上在指责和批判的同时解除了毛泽东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和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的职务。身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毛泽东,事先并不知道会议内容,但作为一名党员,毛泽东没有为自己进行任何申辩,而是根据任弼时的指示继续负责筹备既定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关事宜。P1-5

序言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的地方早已焕发新的生机,但富足和安康并不能让我们把前辈们的足迹仅仅看成历史书中的一页。范廉的《长征足迹》就是一部既简明扼要,又全面客观地反映长征的全景式的通俗历史读物。

书稿从长征的始发地于都河说起,引出了苏区及中央红军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作者首先运用毛泽东诗词中几段精彩的词句,活灵活现地勾勒出前几次反“围剿”胜利的欢快情景。接着笔锋一转,将读者带入了王明错误路线领导给红军和中央苏区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于是“黎平转兵”、“黎平决议”、“遵义换帅”,便发展为一种必然的结果。遵义会议后,工农红军的处境虽然仍险象环生,杀机重重,但是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正确领导下,红军一次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最后胜利地到达了陕北根据地。书中在以中央红军为主线的同时,还分别叙述了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简要经过,显得更加客观全面。

书稿对人物的刻画不仅翔实可信,而且细致入微。作为红军的缔造者,毛泽东在屡遭打击和迫害的情况下,仍以大局为重,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最大限度地关心着红军和根据地的命运。书中通过会昌劝导、潇水直谏、通道陈情、扎西用兵、芦花议政等讲话和一次次重大战役的指导和部署,表现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军事谋略。书中还通过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具体情节,真实地再现了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和无私无畏的胸怀。作为“三人团”成员的周恩来,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红军血染湘江以后,他义无反顾地站在毛泽东一边,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书中对朱德的性格的描写也很成功。除了在遵义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领导红军外,还在“土城战役”中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亲临前沿阵地和顽敌短兵相接。特别是通过毛泽东与朱德在土城指挥部里的一番对话,把“朱毛”二人阶级情、战友情推向了高潮。书中不但赞扬了彭德怀、聂荣臻、徐向前、陈云、刘伯承、贺龙、任弼时、徐海东、张闻天、王稼祥、陈毅、方志敏、瞿秋白、刘志丹等领导人的丰功伟绩,还讴歌了胡长保、“甘人”、“云贵川”等为苏维埃献身的普通战士。

为了说明长征的战略形势,书中还附了大量关于长征的战略示意图。脉络清晰的结构,加上逼真的示意图,使长征的背景、起因、路线,主要的战役战斗过程和几个方面军的来龙去脉跃然纸上。书稿也并没有回避当时党内和红军内部的意见分歧以及和共产国际的复杂关系,在客观叙述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中,更使领袖、将士的英雄本色栩栩如生。

《长征足迹》是一本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广大读者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去品味长征精神的真谛,为共同弘扬长征精神而不懈努力。

后记

《长征足迹》从酝酿到写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终于正式出版了。

2008年《长征足迹》以内部书刊的形式出版后,在我工作生活的地方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少读者在肯定该书历史研究成果和现实教育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一致要求把反映长征的内容再拓宽一些,把鲜为人知的故事再叙述翔实一些。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愿望与期待,我进一步学习收集有关土地革命时期的文献资料,主动向党史、军史专业工作者和专家教授虚心请教,特别是还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追溯长征“红色文献”的源头。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就有关内容和情节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在这本书付梓出版之际,我由衷感谢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事科学院有关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感谢有关同志对该书书稿进行逐字逐句的修饰与润色;感谢军事科学院毛新宇部长,在百忙之中亲自为该书赐序。没有你们的热诚帮助和大力支持,《长征足迹》是不能正式出版的。

长征是“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创举,也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党史研究爱好者和写作爱好者,一直以来,我在用赤诚之爱梳理长征史料,力求真实地再现长征场景,让大家对它的宏伟有更多的了解,对它的壮烈有更多的仰慕。但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我对党史、军史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一名新兵,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基本是跟在党史专家和军旅作家的步调向前走。所以,书中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与指正。

范廉

2012年10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征足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602138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4.40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29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