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史鉴古今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具有数千年未间断的文明史,这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所不具备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可能成为一个民族成长进步过程中的沉重包袱,也可以成为其一往无前、发展壮大的巨大动力。所以,如何客观地对待本民族的历史,如何有选择地在传统的血脉中汲取营养与力量,需要现代人独具的慧眼。

张剑锋编著的《青史鉴古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民族等各个领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当今社会的深刻理解与认识。

内容推荐

《青史鉴古今》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摘取了若干个片段,时间从春秋到晚清,地域跨越中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民族等各个领域,贴近时下的经济社会现状,鉴古论今,纵横开阖,机锋纷呈,给人以震撼与启迪。

《青史鉴古今》由张剑锋编著。

目录

如果慈禧太后背上“黄金降落伞”

——不要把改革做成革命/3

释放阀还是导火索

——从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看改革的时机选择/9

为什么是明治维新而不是幕府维新

——再谈改革的时间窗口/15

民不加赋,国用能不能饶

——谈改革的制度瓶颈/20

天变到底足不足畏

——改革的权力也需要制约/26

从削藩到推恩

——改革者应当学会与各方共舞/31

刑鼎的奇怪与不奇怪/39

霸王别姬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46

和亲与“巧实力”/61

蜀汉何以亡耶/67

假如马岱感冒了

——从锦囊妙计说起/73

桓温北伐与《星球大战》/77

盛世危言/85

世人都晓战略好唯有近利忘不了

——谈李密为什么不先入关中/92

黄巢与朱温

——挑战者的启示/98

静静的高粱河/102

张邦昌该不该判死刑/107

牢记历史应该记住些什么

——从“海上之盟”和“联蒙灭金”谈起/112

柯尔培尔:17世纪的法国郑和/118

俺答求贡/124

雍正式的官员与乾隆式的官员/143

胜利的教训

——萨英战争启示录/150

回到原点谈辛亥/155

无畏舰的启示

——要学会战略性思维/162

“八毛”事件与扁鹊见蔡桓公

——谈信任从哪里来/169

干部为什么能上不能下/175

从雪夜取蔡州到杯酒释兵权/180

朱元璋反腐败的教训/187

从考成法改革看微观机制的重要性/195

驻京办、掣签法与“影响成本”/199

授人以“渔”一定比授人以“鱼”好吗

——对雍正“火耗归公”改革的反思/204

青苗法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谈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211

从交子到会子

——谈政府需要自我约束/217

宋朝经济发展的秘密何在

——对中国传统“抑兼并”政策的反思/222

后记/228

试读章节

如果慈禧太后背上“黄金降落伞”

——不要把改革做成革命

公元1898年9月1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农历八月初四]上午,从颐和园到西苑(今中南海)的大道上走来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皇家队伍——慈禧老佛爷御驾回宫了。正值皇上锐意变法的当口,轻易不回宫的老太后却撵在昨天才从颐和园回宫的青年皇帝后面赶回宫来,这不免触动了诸多关注时局的人们的敏感神经。人们虽然普遍感到紧张,但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这一天竟是整个中国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慈禧太后回宫之初倒还没有立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只是宣布光绪皇帝新任命的4名维新派军机章京所签拟的各项文件都要先交给她看。然而,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此后,一切就像自由落体一样以加速度的方式爆发了。9月21日,太后重新训政,下令捉拿“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康有为、康广仁兄弟。9月24日,宣布将谭嗣同等一干变法派官员革职治罪。9月27日,慈禧太后召见军机大臣荣禄,第二天一早,未经审判就下令处决了被后人称为“戊戌六君子”的一批变法派官员。10月8日,光绪帝被软禁在西苑瀛台,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大部分残生。同时,慈禧太后也下旨取消了几乎所有新法,使得整个中国的发展方向由洋务、维新急剧转为闭关排外。不到两年之后的1900年6月21日,在洋人要求清朝归政于光绪的刺激下,慈禧太后宣布对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11国同时宣战。8月16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中华民族一步步走进了灾难的深渊。

对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受康有为等人故意扭曲的影响,传统上常常将其简单归结为守旧派与维新派之间的政治斗争,把罪魁祸首的帽子扣在慈禧太后的头上。但这却解释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戊戌变法前期光绪帝所颁发的诸多维新法令都是得到了慈禧的认可的,慈禧甚至说“汝(光绪)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其实,早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就支持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活动。而在戊戌变法之后,1901年初,慈禧又亲自发动了被称为“慈禧新政”的清末改革,其政策的激进程度在很多方面(如预备立宪等)甚至超过了戊戌变法。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并不是一个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新事物的老榆木疙瘩。那么为什么在戊戌变法时,慈禧会这样坚决地走到新政的反对面,大开历史的倒车呢?其根本原因并不在新旧之争,而是在于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和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之争,以及荣禄等当权重臣与康有为等新晋小臣之争。只不过帝党和小臣们恰好借维新的机会试图夺取权力,而失去理智的后党和重臣们也就连“洗脚水(帝党和小臣)带孩子(新政)”一块倒出去了而已。

现在回头来看,如果双方都以国家大局为重,本来是有可能找到利益的契合点的。维新党人之一的王照曾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写道:“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若奉之(慈禧)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

然而,光绪和康有为们却见不及此。拿光绪来说,在慈禧对变法仍抱以基本支持的态度时,他却在9月4日趁慈禧不在身边之机突击以小故(拒绝代下属上奏维新建议)罢免了礼部六堂官(满汉两尚书、四侍郎),并于次日任命了变法派军机四章京(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这打破了高级官员任免要先行请示慈禧的惯例,直接挑战了慈禧的政治权威。9月13日,光绪又提出了开懋勤殿、设顾问官的要求,这实际上是要甩开现有的军机处、总理衙门等机构,另设一个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决策机构。这既是光绪对掌控原有政权体系的慈禧的挑战,也是康有为等小臣对当权重臣们的挑战(懋勤殿顾问官不受品级限制,又位当中枢,康有为等小臣可以藉此途径一下子跃居众多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们之上)。这招招进逼的态势,无疑是在把慈禧太后和重臣们往墙角里赶①。

如果说光绪摆出的架势好歹还是文斗的话,康有为等人就几乎是要全武行干上了。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曾经问康有为新政难以推行怎么办?康有为竟然说:“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要知道,荣禄自己恰恰正是二三品以上大臣,而当时主政的重臣们也都是二三品以上大臣。康有为此话一出,立刻把新党推到了要和重臣们你死我活的对立面去。难怪荣禄见人就说:“康有为立保国会,现放许多大臣未死,即使亡国尚不劳他保也。其僭越妄为,非杀不可。”P3-5

序言

2011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号召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恰在此后不久,我看了张剑锋即将出版的新书《青史鉴古今》的书稿。虽然这部书稿出自一个并非以历史研究为职业的年轻人之手,但书稿中史料选材之别致、现实针对性之强、观点之犀利深刻,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中华民族具有数千年未间断的文明史,这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所不具备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可能成为一个民族成长进步过程中的沉重包袱,也可以成为其一往无前、发展壮大的巨大动力。所以,如何客观地对待本民族的历史,如何有选择地在传统的血脉中汲取营养与力量,需要现代人独具的慧眼。

《青史鉴古今》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摘取了若干个片段,时间从春秋到晚清,地域跨越中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民族等各个领域,贴近时下的经济社会现状,鉴古论今,纵横捭阖,机锋纷呈,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与难得的启迪。

读完此书,掩卷而深思,感慨系之:

时下一些论者,从中国以暴制暴的改朝换代较多成功、而改革改良较多挫败的史实中得出结论:中国人乐于从暴力而疏于制度创新,从而几近对体制内改革丧失信心。这种认识的偏颇显而易见。一方面,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改革传统的大国,决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就是秦国体制内的商鞅变法,历史上累现的“盛世”也得益于各朝各代比较成功的体制内改革改良。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具有自我更新与“变通”文化传统的大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兼收并容”,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精髓。而目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迫切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养料。本书作者显然对此具有清醒的认识,故能致力于从传统中总结经验,寻求进一步改革的出路,在改革的方式、时机、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着很强的借鉴价值。这种远见卓识难能可贵。此为一。

中国史论汗牛充栋,初涉者往往难以跳出窠臼。本书作者借助留学海外、涉猎多个专业行业的广泛视野和初生牛犊的勇气,对传统定论颇多颠覆。如对王安石的改革宣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人皆赞扬其勇气,作者却从中嗅到失败的气息;对老子向无争议的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者认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让有能力的或是较为合适的人去“渔”,而给其他不太合适的人“鱼”,否则将造成灾难性后果;对蜀汉之亡,史论者多从天时地利之说,而作者认为,非天也,非地也,乃用人不当与后继乏人之误也;作者甚至言之有据地将“霸王别姬”悲壮传说归结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真是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其触角之敏锐,思维之活跃,观点之独特,委实令人刮目。其中一些观点尽管也有商榷的余地,但难得的是作者独树一帜却能自圆其说,执着于一得而不肯人云亦云。用现代人开阔的视野与充满创造力的思维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这正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此为二。

目前我国正在改革攻坚阶段,可以说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最需要的是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发扬光大我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而本书总体风格最大特点就是求真务实,注重可行,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理、行之有效,既不偏激,又不保守。无论是对历史事实鞭辟入里的独特分析,还是对改革策略、改革时机、各种利益平衡、国际关系定位、社会问题与民族关系等等各方面建言献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作者沉稳周致的思考与科学严谨的学风,这一点是尤其值得肯定的。此为三。

本书虽然篇篇讲的都是历史,但着眼点几乎全是现实。这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当今社会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譬如《刑鼎的奇怪与不奇怪》一文列举了各种阻挠“刑鼎铸造”的方式与方法,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写得出来》另一方面,这也看得出作者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注,以及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挚爱。从开头一连六篇谈改革的文章来看,作者的一腔热血已经是溢于言表了。由书见人,一个年轻人的隐约身影依稀可见。此为四。

总的来说,虽然本书也难免会有一些偏颇疏漏之处,但若能细心一读,还是可以有助于我们“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①的,而对我们的工作也许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是为序。

后记

笔者是一个历史爱好者。

虽然上天曾经给过笔者不止一次当专业历史学者的机会(最近的一次是十几年前清华大学历史系的一位教授邀笔者去读她的研究生),但笔者最终都放弃了。因为笔者始终认为历史的最大功用在于以史为鉴、指导现实,在笔者心目中,最好的历史学者是把故纸堆中的智慧带到现实生活中,从“旧”历史中汲取养料来亲身创造“新’’历史的人。而笔者希望当这样的历史学者。

抱着这样的想法,尽管不曾以历史为业,但笔者在生活中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历史。在研读历史时,笔者常常会被历史与现实的惊人相似所惊呆。哲人们说得没错,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而令人痛心的是,在这不断重复的东西里面,人们各种各样的缺点错误也包括在内。为了自勉,也是为了能够给社会多少提个醒,以期收到万一之效,笔者陆陆续续写了一系列以史为鉴的文章,并最终变成了这本书。当然,历史这面大镜子里能照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里写出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今后笔者还会继续笔耕不辍,争取写出更多的作品来。

由于以史鉴类的题材为主,本书在谈论到现实时难免多是从针砭时弊、汲取教训的角度出发。这一方面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笔者一贯认为只有能够帮助一个人进步的话才是对他真正的好话。从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笔者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她多少再取得一些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

本书的问世,要特别感谢于洪君先生,他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并给予了笔者以莫大鼓励。同时要感谢钱智民、贺禹、张善明和施兵等先生,他们为笔者在业余时间从事历史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关怀。尤其是谭建生先生,他最早鼓励笔者将这些文章编纂成书,并且在成书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没有他的关心,本书能否问世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本书的顺利出版,与中央党校出版社同事们的辛勤劳动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一并向他们提出真挚的感谢。此外,虽然与本书并不直接相关,这里还要感谢《学习时报》、《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等机构,他们给笔者提供了发表历史文章的平台,使得笔者更有动力和激情来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和写作。

最后,将本书献给我的妻子刘莎——她是我每一篇作品(结婚前写的除外)的第一位读者、评论者和修改者,还要献给我们的女儿张子慧,作为她周岁的礼物——希望未来她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多少从中学到点什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史鉴古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剑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48178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