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阅读中华国粹》,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酒文化》(作者李军宏)是其中一册。
图书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酒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套《阅读中华国粹》,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酒文化》(作者李军宏)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酒文化》(作者李军宏)是其中一册。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酒文化》分为酒的起源;酒的酿造;酒政酒制;酒与文艺等内容。 目录 第一章 酒的起源 第一节 神话传说 一、上天造酒 二、猿猴造酒 三、仪狄造酒 四、杜康造酒 第二节 考古佐证 第三节 现代观点 一、酒是一种天然产物 二、果酒和乳酒是第一代饮料酒 三、谷物酿酒始于何时观点迥异 第二章 酒的酿造 第一节 中国古代黄酒的酿造 一、黄酒名称的历史沿革 二、汉代以前的黄酒酿造 三、两汉至隋的酿酒技术 四、唐宋期间的酿酒技术 五、元明清时期的酿酒技术 第二节 中国古代蒸馏酒的酿造 一、蒸馏酒起源于何时 二、古代蒸馏酒生产技术 三、风格多样的蒸馏酒 第三节 中国古代啤酒的酿造 第四节 中国古代葡萄酒的酿造 一、古代中国葡萄酒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葡萄酒的酿法 三、近代中国的葡萄酒 第五节 中国古代药酒及滋补酒的酿造 第三章 评酒品酒 第一节 评酒术语 一、描述外观的术语 二、描述香气的术语 三、描述味的术语 四、描述风格、酒体的术语 第二节 酒的品评 一、评酒条件概述 二、评酒方法示例 第三节 名酒集萃 第四节 酒器酒具 第四章 酒政酒制 第一节 酒的社会政治经济意义 第二节 古代酒政之禁酒 第三节 古代酒政之榷酒 第四节 古代酒政之税酒 第五章 酒礼酒俗 第一节 饮酒以德 第二节 酒与民俗 一、重大节 日的饮酒习俗 二、婚姻饮酒习俗 三、祭祀丧葬与酒 四、其他常见饮酒习俗 第三节 酒令酒歌 一、敬酒方式 二、酒令 三、酒歌 第四节 酒与宗教 第六章 酒与文艺 第一节 诗歌与酒 一、诗酒渊源——先秦诗歌与酒 二、诗酒结缘——两汉魏晋诗酒 三、诗酒巅峰——唐诗与酒 四、诗酒风骚——宋词与酒 五、诗酒相伴——金元明清诗词与酒 第二节 绘画与酒 一、嗜酒丹青客 二、酒显丹青真 三、酒助丹青手 四、法酒调神气 五、酒入丹青卷 第三节 音乐与酒 一、先秦时期的音乐与酒 二、乐府歌辞的音乐与酒 三、隋唐以降的音乐与酒 四、中国古代音乐与酒的关系综述 第四节 戏曲与酒 一、酒是戏曲文学的常用素材 二、戏曲中有关酒的表演程式 第五节 舞蹈与酒 一、畅舞娱神,美酒敬祖 二、搏前献舞。吉凶难料 三、把盏相敬,歌舞真情 第六节 书法与酒 一、古代酒器铭文 二、历代书家饮酒佳话 第七节 杂艺与酒 一、原始杂技与酒器的结合 二、古彩戏法中的酒趣 三、武术与酒 附录:趣味药酒 试读章节 中国杂技艺术保留着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目,其中有些就与酒和酒器有着密切的关系,闪射着酒文化的流光溢彩。 原始杂技与滔器的结合 劳动技能的艺术化,自然是杂技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国传统杂技中,有不少节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或生产、生活用具的耍弄,例如“耍酒坛”这个节目就极其古老,一直流传到今天。中国自古有用陶制“瓦钟”酿酒和保存谷物的传统,美酒酿成或谷物丰收之后,先民们情不自禁地将这些陶制的坛子、盆等抛在空中,再以手承接,进而头顶肩传,形成一套高难技巧,最终演变为“耍坛子”的杂技艺术节目。 再比如传统杂技中的“蹬技”。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台上,以双足来蹬物。选用最多的是绍兴酒坛和酒缸。清人《明斋小识》中描绘了一位民间女艺人蹬酒瓮的精彩表演: “……遂仰卧于地,伸足弄瓮,旋转如丸。少焉左足掷瓮,高约二丈,将坠,以右足接交;右足掷,左足接之。更置一瓮,两足运两瓮,往来替换,若梭之投,若球之滚,若鸟之飞翔,忽倚忽侧,而不离于足。”这里所述的显然是一种超出劳动技术要求之上的艺术表演。即使只读此文,也宛有神乎其神之感了。 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这是中国杂技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它最鲜明地表现在传统节目《古彩戏法》中。戏法古称幻术,汉唐即已十分流行。 《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左慈掷杯戏曹操”描写极为生动。在曹操的宴会上左慈表演了三套戏法:“令取大花盆放篷前,以水口翼之。顷刻发出牡丹一株,并放双花”。左慈“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铲鱼。放在殿上”。“慈掷杯于空中,化成一白鸠,绕殿而飞”,引得众人仰首观看,他则乘机遁去。这三套戏法即变花、变鱼、变鸟,也是现代中国魔术的绝招,左慈以酒杯为道具,用“神仙法术”之障眼法戏耍权倾朝野的曹操。给杂技艺术留下了珍贵史料。 以酒具和酒为内容的戏法,有《空壶打酒》。这是民间艺人们经常表演的一个十分有趣的小幻术。表演者手拿一只农村常见的陶制酒壶,先把壶口朝下,无滴酒流出,然后用一枝竹筷从壶口插到壶底,取出后竹筷仍是干的,用以证明壶是空的。当把壶口反转向上后拿过酒杯,却能从壶中斟出满杯美酒。当表演者故弄玄虚地向着酒壶吹了口气,再把酒壶朝下倒转过来,却滴酒不见。再次把壶正过来吹口气,一斟美酒又继续流个不停。最后,当把杯中的酒倒回酒壶时,却见壶中的酒满满的溢出壶口。表演者又向着酒壶吹了口气,却见满壶美酒骤然消失,使观者无不称奇叫绝。美酒已能令人沉醉,醉眼朦胧、意识减弱时再看这变幻莫测、如堕云雾的幻术,所受到的感观冲击可想而知。被戏法艺人称之为《富贵仙酒》的幻术,较之上述的《空壶取酒》更为奥妙。 ‘0 斌文与婚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其中不乏与酒有关的技击技法与启发创造。武人的好酒,是因酒而表现出他们的豪爽气概和尚武精神,借酒寄托他们的情怀。然而,更重要的是酒还成为他们创造超绝武功的源泉。 “醉拳”是现代表演性武术的重要拳种,又称“醉酒拳”、“醉八仙拳”,其拳术招式和步态如醉者形姿,故而得名。考证一下它的醉意醉形曾借鉴于古代之“醉舞”,其醉打技法则吸收了各种拳法的攻打捷要,以柔中有刚、声东击西、顿挫多变为特色。醉拳作为成熟的套路传承,大约在明清时代。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即载《醉八仙歌》。醉拳由于摸拟醉者形态,把地趟拳中的滚翻技法溶于拳法和腿法。作为一个独特的富于表演性的拳种,以其不同的风格有重形、重技、技形并重三类。不管哪一类,都要掌握“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要点。关于醉拳,有一个歌诀:“颠倾吞吐浮不倒,踉跄跌撞翻滚巧。滚进为高滚出妙,随势跌扑人难逃。”醉中有拳,拳法似醉,拳法的核心在于一个“醉”字,以醉取势,以醉惑人,以醉进招,使人防不胜防。这就是醉拳的精妙之处。 醉拳套路有多种:“醉八仙”,以模拟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和蓝采和等道家八仙的形姿和武艺为特色,动作名称多以这些人物动作特点创编。如“吕洞宾剑斩黄龙”。“韩湘子横笛”、“张果老倒骑驴”等。“太白醉酒”的套路则是以模拟唐代诗人李白醉后吟诗写诗的形姿来演绎拳法;“武松醉酒”、“燕青醉酒”、“鲁智深醉打山门”等套路,则以《水浒传》英雄命名,也各自显示了醉拳深厚的内涵。 醉拳作为极富表演性的拳种,它产生的机制,鲜明地表现了东方人体象形取意的包容性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P158-160 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酒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军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泰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19009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44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97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