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郑杭生编著的《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阐述了作为“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经验”以“民生为重”的核心主旨,确立和型塑自己在全球城市中的高端形态,迈向世界性国际化大都市过程的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内涵、独特品质和实践方向。

内容推荐

《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是郑杭生教授为总主编的“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中的最近作品之一。该书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大民政“理念与实践”课题的最终成果。该课题由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与北京市民政局民政教育管理学院及其他多家单位合作完成。该书对于关注和从事中国民政事业、民生事业、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和社会政策、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研究及实践的学界、政界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作者着眼于人类福利的发展脉络、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以及当前我国和北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宏阔视野及现实议题.研究和分析了“大民政“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时代精神、发展规律、实践指向和未来趋向等。该书阐述了作为“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经验”以“民生为重”的核心主旨.确立和型塑自己在全球城市中的高端形态.迈向世界性国际化大都市过程的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内涵、独特品质和实践方向。“北京经验”从一个特别的方面展现了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经验”。北京“大民政”推动的民生保障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为北京迈向世界城市夯实了基础.发挥了关键作用。北京“大民政”以民生为核心,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为基础.努力为困难群体、弱势人群以及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和福利资源及服务,构建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时代特征的,制度化、一体化、均等化的适度普惠型民生保障福利体系。北京”大民政”的探索提供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民政的一个典范,展示了我国民生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趋向。

目录

前言 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体制创新探索——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大民政”的本质和重大意义

 小引 什么是“大民政”和“大民政格局”

 一、“大民政”——现阶段中国特色现代民政的艰辛探索

第一,从过程来看,“人民政”是对推进现代民政的艰辛探索

第二,从本质来看,“大民政”是对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艰辛探索

 二、“大民政”——从原有社会管理体制转向新型体制的不懈努力

第一,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

第二,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第三,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第四,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第五,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

第六,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三、“大民政”——从社会成员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大民政”——夯实世界城市建设基础的北京经验的生动体现

 五、“大民政”——促进“国家与社会”新型关系建构的有力抓手

上篇 核心研究报告

 导语 “民生北京”“福利北京”与中国未来的一种对话——社会学视野下的“大民政”及“北京经验”

一、在“大民政”中与“北京经验”不期而遇

二、“北京经验”:独特品质、核心内涵和实践取向

三、“大民政”与迈向世界性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

四、“大民政”与“民生北京”、“福利北京”

五、“大民政”与“小康之后”的深思、期待和抱负

 第一章“大民政”与迈向世界城市的“北京经验”

小引 世界社会保障和福利发展视野中的北京“大民政”

一、社会转型与保障和福利:另一个视野中的“现代故事”

(一)从济贫到保障:西方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初期

(二)贝弗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的第一步

(三)另一个进程:作为社会权利的保障和福利

(四)福利国家的危机与历史的迂回

二、西方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演变过程的内在悖理

(一)效率还是公平:市场化经济始终的困扰

(二)不平等的合理化:保障福利制度与社会分层结构

(三)商品化一非商品化一再商品化:社会保障福利的演进

(四)所享与所得:福利的普惠承诺和国家的有限能力

(五)不等价的世界体系交换与社会福利的世界格局

三、“人民政”三问:Why?What?How?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民政”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民政”

(三)我们怎样构建“大民政”

 第二章 北京“大民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北京“大民政”初澜

(一)北京“大民政”研究的双重意涵

(二)回眸“大民政”理念的提出

(三)2008年的北京记忆

二、北京“大民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问道新途:“人民政”理念的确定

(二)革新传统:从补缺救助走向普惠民生

(三)民生主轴:社会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人民政”

(四)制度建设:不断九级版的“大民政”

(五)“大民政”的传播扩散:叩响“福利北京”的大门

(六)北京“人民政”的最新动态

三、走向成熟的“中国经验”:北京“大民政”的价值意涵

(一)“大民政”的基本內涵

(二)“大民政”的价值意涵

四、民生唯重与科学发展:“大民政”的时代精神

(一)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初级发展走向科学发展

(二)民政理念的现代化:历史拐点上的中国社会

(三)民政视野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权利的福利

(四)民政方略的现代化:为民之政的一场变革

五、讨论:发展、适度、从容 ——“大民政”的中国智慧和持久活力

(一)积极和主动的发展

(二)动态和可控的适度

(三)自我调节的节律从容

 第三章 “大民政”与构建“国家一社会”新型关系

一、“大民政”蕴含的理论与方法论意义

(一)“人民政”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二)“大民政”中的“个体与整体”关系

(三)“人民政”中的“社会与国家”关系

二、从“大民政”看“国家一社会”的中国理念

(一)“国家一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

(二)中国传统福利保障体系中的“国家一社会”

(三)“人民政”中的国家责任与社会力量

三、“大民政”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三维

(一)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方式及其困扰

(二)“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应对“失灵”

四、“政府—企业—社会”关系的中国探索

(一)“政府—企业—社会”的有效合作

(二)“政府—企业—社会”:社会保障福利的三维复合体

(三)“政府—企业—社会”的不同作用及其局限

(四)“大民政”表达的“北京经验”:民生经济,责任政府,互助社会

五、讨论:“大民政”彰显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

(一)现代民政:“国家—社会”新型关系的产物

(二)“政府—市场—社会”:避免越位与缺位

(三)“大民政”的公平正义新意涵

 第四章 “大民政”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民政”的体制制度转变与技术创新

一、从社会资源到民生资源:现代民政的立足点

(一)社会资源:“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关系的聚焦点

(二)“大民政”的现实议题:社会资源的开发汲取与优化配置

(三)“大民政”与社会资源向民生资源的转变

二、民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大民政”的结构协调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大民政”的制度完善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大民政”的机制联动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大民政”的功能互补与民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小结

三、“大民政”的民生服务技术创新

(一)“大民政”的技术创新意义

(二)“大民政”的技术创新实践

(三)“大民政”的技术创新平台

(四)“大民政”的技术创新与民生资源的社区化配置

(五)民政技术创新案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讨论:“大民政”的制度和技术创新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下篇 专题研究报告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民政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夯实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基础的北京经验)/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杭生//杨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6549
开本 16开
页数 4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6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32
丛书名
印张 30.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