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散文中国(憩园的心弦)
内容
编辑推荐

天疆所著的《散文中国(憩园的心弦)》从其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有着较为曲折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些年,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青春时光。回到原籍武汉后,天疆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每每作文记叙,灿然之情,灵性之悟和沉思之采以文字的形式砰然而出,书写之多,情感之深,闪烁于字里行间,进而成为一种永久的纪念与珍藏,也成了于自然之间个人的一种精神轨迹。

内容推荐

天疆所著的《散文中国(憩园的心弦)》分为西北,西北、沉淀的岁月、行走,行走、江城印迹。主要内容包括:“百号”少年;消失的连队;求得硅锗的智慧;蒸汽机牵引的丝路等。《散文中国(憩园的心弦)》的散文随笔,从题材上看,基本上都与自然,尤其是个人在大地上的履历有着深切的关联,他每到一处,每观一景,都能自觉地形诸于笔墨,将眼中事物与内心想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呈现出自己心中的那些别致风景。

目录

壹 西北,西北

“百号”少年

消失的连队

求得硅锗的智慧

蒸汽机牵引的丝路

湖水微澜

西行漫记

美丽的地行线

雪线边的花朵

芨芨草领舞的魂幡

血脉

贰 沉淀的岁月

三峡祖居

母亲两题

重逢,我的兄弟我的酒

永州“异蛇”

雪域童趣

“垄沟系”积攒的财富

教师节的祭奠

老去的花楼

融入与扩散

灯火的围篱

仆从

企鹅的悲哀

叁 行走,行走

深圳两题

再走芙蓉路

寻幽踏胜

滇南之行

青屏山青

钟祥游记

伶仃洋怀想

世博之旅

打虎亭轶事

半岛之城

流沙

枣茶的滋味

汤阴拜谒岳飞庙

肆 江城印迹

那棵树站成了一道风景

班车族的点与线

生命无言

山水归寂

湖水的记忆

落叶

樱花,樱花

矿井边垂钓

青青雪松

月湖之夜

春天的脚步

今夜雷电雨注

解放公园小憩

东湖有约

紫阳湖微澜

善待生命

一米阳光下的沙漏(代后记)

试读章节

“百号”少年

有一种植物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地职工都称它为“百号”,虽是一个陌生的数字,其实,就是人们熟知的罂粟。而名为“百号”,也许是那个时期的一种特称和需要.这是新疆兵团农场20世纪70年代的一段难忘经历。

过去不懂,也不知道,能与这种植物联系起来,是懵懂少年心中模糊的概念。为了战备需要,当时只在少数几个农场种植,25团便是其中的一个。兵团是一个准军事体制,纪律严明,具备生产条件。所以,个别连队有几年时间都有近百亩的种植任务。用途单一,不会与毒品挂上联系。从老职工口中得知,战争会流血,百号可以救命,从它身上能提炼医用手术的麻醉成分,人药是理想的麻醉药剂,临床手术不可或缺,尤其是医院的用量很大。

新中国成立.已经根绝了早年泛滥的大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头脑中,对它的认知非常淡漠,甚至是一片空白,印象仅仅停留在百号割浆收浆上.意识之中也未把它与毒品联系起来,团里通过严格的组织和管理来完成整个生产环节。

六月,初夏来临,百号的茎秆已有齐腰深了,生长已经逐渐成熟。田边地头,常常有专门的执勤民兵站岗巡视,这是为了防止有非分念想的人擅自进入,从远处看去,整齐茂密的百号一片青绿,枝枝安静,叶片之上成片条田都是这种花朵,粉红,紫色,星星点点,鲜艳妖媚,野性的,让人着迷,而最多的是白色花朵。随着花儿凋谢,花瓣内的罂桃齐刷刷地露出头来,远远望去,一层桃青竖在顶端,蔚为壮观。

百号收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整个收浆期学生要在连队住二三十天。收割需要大量劳力,当时,农场人手不够,田间其他作物管理正忙,无法腾出大量人手,于是,初高中学生就成了收百号的主力军。去连队前,老工人总要集中学生开会,讲解收割要领,反复强调收割纪律。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各班陆续进驻到种植的连队。这期间,吃在连队,住在连队,我们男生临时居住的房间非常简陋,有的是在羊群进山后空置的低矮窑洞,有的就在连队礼堂搭建地铺。学生们铺挨铺,用松软的麦草垫底,打开自家带来的铺盖,临时安顿下来。劳动期间,连队给学生单独开火,提供的伙食很好。面对社会,学校走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面对收割,又成为一个封闭的集体,锤炼的舞台暖融融,特殊而又新奇。

时光真短,教育一代代延续,如今,学习知识,不再有那些特殊的体验。收获从点点滴滴开始,从生疏到娴熟,每天从百号中收获原浆,这种原浆,也是人们早年所说的鸦片初级原料。

那时候的职工与学生严格按照要求落实收割任务.心无杂念,现在想想仿佛难以相信,怎么没有人拿呢?一点点邪念都会破坏规矩和制度,可那时,人们却不为所动。现在,毒品已在打击、追缴的严禁之列,一些不法之徒还是绞尽脑汁,不惜铤而走险。其实,当用途和目的明确,利用它的特殊功效也能造福。

六月,百号花耀眼夺目,蔚然成景。西北的农事在田野中,与杨树一样高高地站立,俨然是兵,护卫着田野。成垄成行的罂粟果灌满了浆,长在地里等待人前来收获。三连、四连、六连早期还有荷枪实弹的职工把守,随后,在学生的歌声、笑声和天真无邪的劳动中渐渐取消,大家听从组织,听从调遣。

集体生活比起课堂要自由了很多,没有书本。课堂就在地头,是一种娴熟的生产技能,做多了就会熟能生巧。我们最关心的往往是班主任分组。收割前就确定下来,每个小组由两人组成,成为最小的采收单位。青少年学生,总有一点点心事藏在心里.与要好的同学分在一起是小小的愿望,如是心仪的女生,那就更为欢心,干活会干劲倍增。小组一旦固定,就会划定一块收割区,两人一起每天上、下午各收浆一次。为了能在劳动时间里完成,每组所分地块相对适度,如果收不完就不能回去。一个班集体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整块条田的采收,老师不愿看到落后的学生出现.手头快的学生如是提前完成,往往会分派到落后小组帮忙。虽然有老师协调,但谁也不甘落在最后。当时,收浆多少是衡量每个小组成绩的重要指标,因此,组与组之间都在展开竞赛。产量是关键,手头快,收浆多,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正因为此,连队常常杀猪,用好饭好菜款待学生,力争上游成了学生的无形动力。田埂上,地垄间学生就像勤做的蜜蜂,采蜜似的忙碌。收工后,总要成双成对去查看公布的收浆成绩.看看头榜花落谁家。

收割需要配合。一人操刀在前,手拿一把割浆小刀,刀具是一把一头磨得非常锋利的5—10公分钢锯片,上面绑一块宽窄、大小相等的竹片.用以固定刀片的深度,只要在罂桃上划一圈,就会割开一道细细的刀口.浆汁就会慢慢地流出来。而另一个学生跟在后面收浆,他的动作不能太慢。跟不上割桃的速度,浆液就会滴到地下造成浪费,浆汁干在罂桃上,还会影响下一次采割。刀片的深度事关罂桃生死,太深会割死罂桃,之前。这个工序都由老职工事先调好。从收到结束每个罂桃能割二三十刀,浆汁干枯,采收最终才落下帷幕。下刀的顺序也很重要,如果不正确往往影响产量,从上往下一次次挨着下刀,这才是最好的割桃程序,因为营养都是通过茎秆从下往上提供,如果初期刀口开在罂桃下部。就会阻断向上提供养分的通路,这就看每个学生的割桃技术了。劳动之前,老职工会示范,手把手指导,每个学生稔熟于心,不敢有一点儿马虎。一滴滴渗出的白浆流出后,收浆的学生左手拿一只小缸挂在四指上.右手迅速顺罂桃表面抹一圈,浆汁就留在了手指上,然后刮进浆缸,算是完成了一个收浆过程。就这样,一个个的割桃,一颗颗地收浆,两个人的组合很是协调。快的小组每天能收八九百克原浆。割浆初期,生手割桃因为每次都要左手夹桃。右手快速划刀,有的学生不小心往往会伤及手指,每每此时,只要抹上百号浆,就能减轻疼痛,很快止血,不会感染发炎,继续采收一点都不会受到影响。P3-5

序言

天疆是我认识较早的湖北籍散文写作者之一。从其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有着较为曲折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些年,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青春时光。回到原籍武汉后,天疆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每每作文记叙,灿然之情,灵性之悟和沉思之采以文字的形式砰然而出,书写之多,情感之深,闪烁于字里行间,进而成为一种永久的纪念与珍藏,也成了于自然之间个人的一种精神轨迹。更难能可贵的是,天疆是一个非常自觉的写作者,很多年来,他始终把散文写作作为一种个人内心的要求与方向,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登山见性,临水见情,文字随着他的脚步和人生阅历而处处有着自我的“气场”。

我们常说,散文随笔是最能深刻体现一个人的内心质地与精神方向的文体。因此,散文随笔写作可以看做是人在自然和人间的一种自我塑像,也是一个人在尘世之中自我觉悟与表达的最佳形式。天疆的写作,是有着这样一种自觉追求的。这种追求体现在他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写作过程当中,也体现在他这本命名为《融人与扩散》的散文随笔集当中。天疆的散文随笔,从题材上看,基本上都与自然,尤其是个人在大地上的履历有着深切的关联,他每到一处,每观一景,都能自觉地形诸于笔墨,将眼中事物与内心想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呈现出自己心中的那些别致风景。

天疆的散文随笔篇幅都不长,有些千余字,有的三四千,极少有长篇、冗杂之作。这可能源自他对散文随笔的一种敬畏与恪守。我个人的一个感觉是,短散文像短篇小说一样难写,在有限的篇幅内闪越腾挪,自由纵横.需要的是一种真功夫。自由之中的某些艺术性限制,是考验作家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就我个人而言,短文写作多年来已经生疏了,进而成为一种大篇幅的散漫。自在的写作是令人向往,可是不节制会导致作品的臃肿、拉杂与沉闷。我个人的写作,早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每每写了长文,一般都要放置许久,然后再翻出来大加削砍,直至自己满意。

但最终也还是不满意的。主要体现在:很多时候旁涉太多,使得作品芜杂,再者,也直白了一些,缺少了峰回路转的惊奇感和味道。而天疆的散文写作,我觉得始终是较为节制的。有时候虽然耽于抒情与议论,但总体而言,他是恪守了散文写作的某种道统的。说得直白一些,那就是天疆的散文始终有着明清小品的某种影子,从不把散文写作当成鸿篇巨制,也不将散文写作作为一种显示个人驾驭长篇作品的一种能力展示。他就是遵循自己的方式,以及散文写作某种既定要求。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性情.用个人识见与对人生万物的认知深度作为自己书写的基本切人点与表现方式,进而形成了一种诗性、思辨,且又富有性情的个人写作风格。

我不敢说天疆的文字已经到达了一个怎样的高度,或者说,他的散文写作是如何的优秀,而是觉得,在此浮华与苦难并存的年代,作为教师的天疆先生依旧保持了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心态.并在文字中将自己的这种内在情致表现出来,已经是足够人欣慰与敬佩的了。

他的诸多作品,如《三峡祖居》、《重逢,我的兄弟我的酒》、《灯火的围篱》、《融入与扩散》、《雪线边的花朵》、《芨芨草领舞的魂幡》、《雪线边的花朵》、《生命的底色》、《西行漫记》、《再走芙蓉路》等作品,写得就非常地动人。我想,天疆的情感是无比真挚的,这主要来源于他对往事、自然物与个人阅历的尊重与忠实。他的文字,不做作,不隐藏,有着热烈的天真,也有着火热的爱意。以至于他的文字总是热情的,外露的,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但文似看山不喜平,青草没膝,曲径通幽,才是艺术之所以给人以美感。并且获得不朽的大同之道。

通读天疆的这本散文随笔集子,总的觉得,天疆一直在努力,而且是一位头脑比较清醒的写作者。他对散文有着自己的看法,是一种觉悟。但是,我觉得,当下的散文写作基本上已经陷人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当下的大多数散文随笔也都失去了其独创的艺术性。自由的写作,其实还是一个空壳,体现在作家的文本当中的自由,其实局部的自由,而不是来自精神上的自由。我想,在此背景下,每一位有追求的写作者都应当有所觉察,并且渴望着一种澎湃的动力,为自己的散文写作注入新的因素,启发新的思维,以期在不断的书写中勇于探索、突破自己。

后记

一米阳光下的沙漏(代后记)

元旦的祝福收到了一摞。都是四年来网络诗文好友寄来的短信,温馨的话语,如三月的春风,更似一缕清新自由的太阳之风,暖在严冬。自从关闭了自己的QQ空间,我与他们已经疏远了两年,很多零散的诗词碎片都在美好的记忆里渐渐淡化。文字可以聚集力量,这一点,我是在此间的网络生活中体会到的。

记得早年曾这样写道:“无缘的露珠露宿在塘中的浮萍上,缘聚缘散都期待一缕生命的光线。我因聚焦了友谊的光斑,才有了彼此融合的灿烂。”随后,闲暇之余,开始了网络诗文的漫游。开博,似有“半掩柴门叩未开,蓑衣摇橹泛舟来。垂勾自钓江心月,句句芳香沁心台”的独门立户。夜下写博,才有“鹤舞博坛赋诗文,独酌韵仄人空门。三分醉意融杯酒,留取丹青愉后人”的咬文嚼字。读博,更感眼前豁然朗月,“珠玑满盏落缤纷,墨洒书轩娱路人。新浪画坊谁绘就,投箸隐匿赏甘醇”。初试牛刀,冒昧酬和,故而有了“蓝庭酬唱漫樊篱,聚会琴台有佳期。尽奏知音听续曲,雅阁慧睿映瑶池”的淡雅之风。

说实话,不愿走进商场,花花绿绿,琳琅满目的商品,是这个现实的社会。现代文明是无尽的诱惑,虽然招摇,蛊惑眼球,也难能引起我更高的欲望。平常在家,一本书就能安顿自己,这是几年来养成的习惯。浪费了十几年的光阴,总感到肤浅如同一根墙头的小草,随风飘摇,弱不禁风。早年,在西北,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因此,团场对外报道也就成了我的一项任务。五年里,有过百来篇报道陆续见诸报刊。后来,执意要回家乡,才放弃了热爱的工作。辗转内地纺织行业,挣扎得很是辛苦,奔波成了日常生活的主题,总有绕不开的磕绊横亘在路上,这一丢,算来已有十年光景。等生活再一次安定下来,才知道时间珍贵。

再一次提笔走进文字写作,是从认识网络生活开始。四年前,一次故地远行,沿路随意发了很多短信,父子之间的随意交流,让我天天快乐在路途。这也深深地感染了未能随行的亲人。在儿子的建议下,新开了QQ空间,于是就有了一些零星的生活随笔,纯属好玩,谁也没有在意它的价值。

从QQ空间起步,走过了新浪,走过了搜狐,也兴致勃勃满怀希望的“乐趣”了一番。追求似乎在层层递进,祈望也在路途无形地膨胀。加码。欲望高了,收获就不一定能成正比。静下心来,沉思良久,打理思绪中发现,名和利并不是在这种热闹之中寻求。本以为在网络人住很适宜,不想哗众取宠,只想静静收获自己;本以为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静静地听风赏雨。然而,最后却丢失了自己。记得在网络这一新生事物面前,总能看到精华收录,却不知道是何意义。尝试投稿如同泥牛人海。石沉海底。

世界真是变化太快,让人一时无法适应。文学在过去常人眼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可是,一夜之间,网络文学传遍了大江南北,走红的无名之辈,可谓层出不断。张扬个性,是这个时代提供的广阔舞台,随之而来的是黄色的、灰色的,五颜六色,充斥,占领,抢夺着每个网络人的眼球,而我却要摸索着看清。

无意中认识了西北的爱华老师,一个过去下岗的打工妹子.即使走南闯北,即使家庭破裂,也从没有放弃过自己钟爱的文字,直到有一天,厚厚的文稿成为了墨香。随着了解多了.过去的浮躁心情,开始慢慢漂白过滤,找到了生活源头,才能有一份淡定的心态,这是跟智者学会的智慧。

今天的文字是水到渠成的产物,写这些文字是想告诉自己,平静的生活,保持一双明晰的目光,去体验周边事物,去发现内在的本质,这样,才不至于迷失自己。当初在QQ空间,身边有很多一起交流的朋友,进进出出,写写停停,像走马灯似的热闹。如今一晃,都在眼前匆匆消失,无踪无影了。能真正坚守在这块阵地的,屈指算来,仅仅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感谢这些文友,一直相携相伴共同前行,他们的话语.字里行间透着鞭策和理智的提醒,只有这样的提醒,才能让我从惰性和慵懒的生活中走出。认可不认可都要经社会检验,这就是现实,苦与甜只有自己承受。“因为喜爱,所以,我不放弃。”如今文稿真的要付梓成书了.心里好像仍没有做好准备。我得感谢这些年来献平兄对我的帮助.是他在散文领域给我打开了一扇视窗,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让我从过去无序的写作状态下,自觉地脱离出来,眼界更加开阔。

2011年9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散文中国(憩园的心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天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77826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25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