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拉松大盗/奥地利当代小说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马拉松大盗》是奥地利当代年轻作家马丁·普林茨(Martin Prinz,1973~)的处女作,发表于2002年。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奥地利臭名昭著的银行大盗、杀人犯约翰·卡斯滕贝格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描写了主人公约翰·雷滕贝格犯罪后马拉松式的逃亡过程、心理活动以及最后毙命的情景。

内容推荐

《马拉松大盗》讲述了:

雷滕贝格是个出色的长跑运动员,可他多次背着女友蒙面抢劫银行,一时间成为闻名全国的银行大盗。终于有一天他被警察逮捕,锒铛入狱。审讯中他趁警官不备越狱,之后便利用自己的马拉松长跑技巧,在维也纳郊外的山林里与警方周旋。逃亡中他挨冻受饿,却乐于这种运动的快感。回忆自己一次次抢劫银行的经历,他感到无比的刺激;回忆自己杀害同事科尔哈默的情形,又勾起了童年时代伴随他成长的自卑感;还回忆与女友艾丽卡的共同生活,内心体验着家的温馨和爱的欢乐。从逃跑的第一步起,他就对逃脱不抱任何希望,正如每天能在长跑锻炼的运动状态中找到快感一样,现在他也只能一直朝前跑,可最终他也未能逃过警察的追捕……

作者马丁·普林茨以上世纪80年代奥地利一臭名昭著的银行大盗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描写主人公犯罪后马拉松式的逃亡过程,对犯罪心理和逃亡心理作了深层次的挖掘和描写,所以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侦探小说或警匪小说;它摒弃了一切道德范畴,打破读者的正常思维理念,体现出一种内在的艺术效果。

2010年小说被德国著名导演本杰明·海森伯格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巴伐利亚电影节的最佳新人作品奖。

《马拉松大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出逃

第二章 身陷重围

第三章 毙命

试读章节

吸到肺里的空气使他一下子变得像气球一样,轻飘飘的。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银行大盗雷滕贝格被带走进行隔离审讯的时候,飞快地跳到审讯室的一张桌子上。三位审讯官呆愣着措手不及,其中一人像接球似地紧紧抓住雷滕贝格朝他扔去的一个暖水瓶,其他两人似乎还处于惊恐之中,眼睁睁地看着雷滕贝格从一张桌子跳到另一张桌子上,然后消失在半开着的窗户外面。

雷滕贝格顾不上朝下看就跳了下去。当他在黑暗中看见小轿车的顶部时,他也许感觉到了一丝轻松。首要是安全,这下他就不会摔断腿了。小轿车顶部猛然受力凹了下去,被砸的那一刻又缓和了他跳下去的冲力。雷滕贝格向院子里张望,呼出一口气,可吸气的时候他又慌乱起来,因为四周营房的高墙逼得很近。他一翻身从车上跳下来,直朝院子出口方向跑去。大街上扑面的冷风让他喘不过气来。

雷滕贝格急忙沿着警署面墙跑到大路上,然后向城外跑去。他每跑一步,脚底都从地面弹起,急匆匆地要逃离此地,可是他的肺部让他越来越喘不过气了。寒风穿透了他的裤子和薄毛衣。他全身发冷,拼命往前跑,越来越感到浑身麻木。他随时等待着一长溜警车从警署飞驰而来的那一刻。那样的话,他就会停下来,伺机继续往前跑,钻进一家房门或者躲进旁边的小道。可是他担心,这一刻他压根儿还没有跑掉自己就先垮掉了。他精疲力竭,全身发抖,路上追赶的人一眼就能认出他来。

然后,他就会乖乖地继续蹲在监狱高墙里,只能再一次失败,全部希望会在这种无法实现的渴望中消耗殆尽。人在监狱里会万念俱灰,这么狭小的空间,每一个动作都被限制在自己的体内,人会变得麻木冷漠。高墙不仅关押着人,还剥夺了人说话、呼吸和心跳的权利。高墙剥夺了人的生命。它们是第二层皮,是一张脸,挂着一种嘲弄人的奸笑。

大街上人很少,几乎看不到汽车。四周出奇的安静。大多数人坐在家里用晚餐或收看星期六的电视新闻节目,而那些在街上散步的人丝毫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雷滕贝格时刻注意着身后的动静,希望自己赶快跑到十字路口——他必须赶到那儿。匆忙奔跑中他上气不接下气,每一步都感到很困难。尽管如此,他还是竭尽全力向前跑。只要他还在这条大道上,搜寻队伍只需要分布开来就可以在进出城的路段堵截他。他们现在这样还来得及。“我逃跑是为了活命!”他嘴里喘着粗气狠狠地冒出来一句,也像是在嘟哝着。他还真想朝寂静的大街和行人吼叫一声,随后跑掉,可他还是压抑住了自己的喊声。“我要逃跑!”他每跑一步都不停地嘟哝这么一句,几乎连自己也听不见。他这么说着,喘息明显好转,可以渐渐透过压抑的喉咙,也打破了内心恐惧的障碍,甚至还掩盖了他呼吸时慌乱的窘态。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二日,一个星期二的深夜,雷滕贝格开车驶向他的同事埃尔文·科尔哈默的住处,并近距离开枪打死了他。三年后人们才发现雷滕贝格与这起案件有关。在他逃亡期间,报纸上刊登了报道,说他们一起参加成人就业培训学院课程学习的时候,他就忍受不了科尔哈默一休息就吸烟的习惯。关于罪犯的个人情况,除了一些猜测外还有报道说,雷滕贝格很注意保养双手;另外,他一激动就会提高嗓门儿大喊大叫。

在快速干道和乡间大道交汇的十字路口,他本可以向左往普拉特方向跑去,那是他曾经非常熟悉的地方。或者他一直顺着快速干道进入希默林大街,再往中央公墓跑。可是,当他接近十字路口听到第一声警笛的时候,便不假思索地拐向右面,穿过通往阿斯彭方向火车道的地下通道,躲在铁路路堤另一面的灌木丛里。到处都是警车,先前异常寂静的快速干道上那宁静的夜色被打破了,警车的蓝光灯急促闪烁着划过夜空,就像千万双眼睛在眨动着。尽管雷滕贝格冷得瑟瑟发抖,但是他似乎更镇定了。他深深地呼吸着,渐渐地平静下来,似乎身体也感觉暖和起来了。他还得继续往前跑,他们不会这么快就发现他。的确,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蓝色光逐渐消失了。他站起身来顺着铁路旁的公路继续向前跑,不久就看见了前方圣马科斯公墓的门房建筑。

那是一个夜里的十一点半。28岁的埃尔文·科尔哈默家外面有人敲门。科尔哈默和他24岁的妻子克里斯塔被惊醒了。当敲门声又响起的时候,克里斯塔就让丈夫去看看怎么回事。科尔哈默走到门口,一下子就被子弹击中头部。

科尔哈默毫无生还的机会。几分钟后,受枪声惊吓的妻子去看自己的丈夫时,他已经死了,倒在门槛的血泊中,没有一丝防卫的痕迹。邻居们什么都没有看见,只有几个人听见枪声,却还以为是关门的声音。

雷滕贝格走过阿斯彭铁路的希默林火车站便拐下路堤,走进通往拉尔山方向的格里尔胡同。路面很宽,两边没有灌木丛。他走在人行道上,道旁有一长排属于联邦铁路企业的停车空位。在这里,他已经不怎么害怕立刻被抓,反而渐渐难走的山路迫使他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步伐和姿势上来。他简直像一名运动员,而不只是一个抢劫犯。他步伐缓慢,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进入跑步状态。

雷滕贝格来到小山脚下的一个车站,这是东线火车进城的地方。过天桥的时候,他脚下的钢板台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雷滕贝格停下脚步,嘎吱声顿时停止。他朝铁轨望去,维也纳另一边顺着公路延绵不断的小山丘像黑影一样依稀可辨'那儿有天然屏障作保护的市区,安逸宁静;而这里的拉尔山坡度平缓,周围到处都是工厂和纵横交错的铁路。

P1-5

序言

长篇小说《马拉松大盗》是奥地利当代年轻作家马丁·普林茨(Martin Prinz,1973~)的处女作,发表于2002年。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奥地利臭名昭著的银行大盗、杀人犯约翰·卡斯滕贝格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描写了主人公约翰·雷滕贝格犯罪后马拉松式的逃亡过程、心理活动以及最后毙命的情景。

雷滕贝格是一个出色的长跑运动员,同时也是一个抢劫银行的惯犯。他和女友艾丽卡生活在维也纳,日子看似平静,但是他多次背着女友,利用气枪和面具抢劫银行,并凭借自己敏捷的身手逃过警察的追捕,一时间成为全国闻名的银行大盗。终于有一天,他的行踪被警察发现,锒铛入狱。一次审讯中,他趁警官不备而越狱,之后便利用自己的马拉松长跑技巧,在维也纳郊外的山林地带与警方的搜捕队伍展开了长达四天的周旋。十一月中旬的天气,夜晚异常寒冷。他在逃亡中挨饿受冻,却乐于这种运动的快感。他一边逃窜一边回忆着自己一次次抢劫银行的经历,内心感到无比的刺激。他回忆起自己杀害同事科尔哈默而成为杀人犯的情形,勾起了童年时代伴随他成长的一种自卑感;他还回忆起与女友艾丽卡一起策划未来共同生活的情景,内心体验着家庭的温馨和爱的欢乐……他一再逃跑,但始终处于警方的围逼之中,险象环生。从逃跑的第一刻起,他就对成功逃脱不抱任何希望;如他每天能在长跑锻炼的运动状态中找到快感一样,现在只要能一直朝前跑,能“以飞快的速度直接驶向广阔的地平线,心里便感到一种满足”,这也算是实现了他一直寻求的那种完美境界。可最终,他仍未逃过警察的追捕,在围追堵截中被一枪毙命。

小说尽管只有三章,但情节十分紧凑,随着故事的展开,悬疑迭生,颇有吸引力;它不同于一般惊险小说或警匪小说之处在于,作者不仅将笔墨集中于主人公的逃亡过程,同时还通过人物的回忆、联想等心理活动,并穿插电视、报刊等媒体对追捕嫌犯的跟踪报道,使跨越时间和地点的几起似乎不相关的案例最终融合到一起,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非一口气读完不罢休的感觉。读完小说,我们不难发现,作品在对主人公的犯罪逃亡心理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描写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内在的艺术效果,为此,小说一经发表,便在德语文坛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产生了不同的凡响:2010年,该小说被德国著名导演本杰明·海森伯格(Benjamin Heisenberg,1974—)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新人作品奖,小说作者马丁·普林茨因此获得奥地利电影提名奖;德语国家的报刊媒体也好评如潮,德国学者瓦尔特·亨克(Walter Hinck)在撰文指出它的艺术特色时这样写道:

时间层面的不断交替,展现了罪犯逃亡的细节,以及先前的作案经历,不仅使罪犯的形象轮廓逐渐变得清晰,而且还让叙事情节一再中断:这一手法激发了读者内心的一种双重心理,即对罪犯逃亡成功与否的期待和对整个人物的好奇心理。作者既表现了罪犯的逃亡过程,也描述了其人生经历,这两方面是采用联想的艺术手法交织在一起的……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简洁朴实,丝毫不追求感官刺激的效果。它展现了一种在多重空间里不断演进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既没有用法官的眼光,也没有以辩护者的姿态来看待这个银行大盗。这是一部写实的、但绝非平庸的力作。(摘自2003年10月15日《法兰克福汇报》)

瑞士学者汉斯·克里斯蒂安·克斯勒(Hans Christian Kosler)也如是评价道:

普林茨是从一个长跑运动员的视角来描写雷滕贝格的逃亡过程的。这一点把这部叙事习作……变成了一种性情之事,因为作者完全沉湎于奔跑的漩涡和速度的狂热之中,并由此抛弃了一切道德范畴,从而打破了读者的正常期待。(摘自2003年3月5日《新苏黎世报》)

恰如评论界所指出的,作者在描写罪犯逃亡过程的同时,展示了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的形成,使得人物的行为脱离了道德层面,而更多地表现于人物心理和性格外化方面,进而成为一部犯罪心理小说。粗看起来,这部作品在创作风格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逃亡题材与人物的马拉松长跑技巧相配伍,着重突出了罪犯在越狱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凭借其高超的长跑技能所展示的个人体验,因而也将读者的注意力从犯罪逃亡主题引入了个人心理感受的范畴。罪犯雷滕贝格抢劫银行入狱后失去了自由,在这种狭小的空间里精神变得麻木冷漠,万念俱灰,因为监狱的高墙“剥夺了人说话、呼吸和心跳的权利。高墙剥夺了人的生命。它们是第二层皮,是一张脸,挂着一种嘲弄人的奸笑”。因此,他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凭借自己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竞技专长成功越狱,在逃亡路上享受着跑动的快乐。作者着重从人物心理的角度来描写罪犯的逃跑过程,使读者感受到的不是罪犯逃跑的那种仓皇感,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他在跑动中腰板变得越来越直,挺胸抬头,双脚几乎在自行摆动。他感觉自己自由舒畅,强健有力。”“逃犯越走越快,感觉要飞起来一样。在越来越陡的地方,加快频率的每一步都会产生一种升腾的感觉,一种短暂飘忽的感觉。也许他喜欢的正是这种飞翔感。”对一个亡命之徒来说,逃跑终究摆脱不了抓捕,最终还会落入法网。虽然他沉浸于奔跑的自由与快乐之中,但是他在心灵深处依然摆脱不了落荒逃命的意识。所以,他每向前迈一步都能听见自己跑步的回声,“这是一种嘲讽的声音,一种潦倒失落的声音,这个声音告诉他除了急速逃窜之外别无出路”。而且,他必须不停地跑下去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显然,作者通过对人物狂热奔跑的描写,把读者引入了一种心理体验的范畴。

其次,回忆、联想、穿插叙述的手法拓展了作品的叙事空间,加之时间层面和叙事角度的不断交替恰如蒙太奇手法将不同的叙事层面组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种叙事手法不仅把对罪犯逃亡过程的描写透射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而且也使读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由此使作品的情节发展显出一种内在的张力。比如,雷滕贝格逃到村镇上的时候,看见人们正悠闲地逛街或闲聊,心里不禁产生几分嫉妒,因为那种惬意的生活情景正是他的生活经历中所缺少的东西。他看见在商店里买东西的母亲们,就想到她们的孩子所拥有的一份温馨情感;他看见下班回家的父亲们,就想到他们给予孩子的父爱。“他想象着父亲用他粗大的手抚摩着孩子们的脑袋,询问他们上学和写家庭作业的事情,却记不清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情形。父亲很早就从家庭生活中消失了,唯一留在他记忆中的是那香烟的刺鼻气味。父亲的模样和声音已经淡漠了,他甚至连喜欢不喜欢都说不上来。”  他还回忆起杀害同事科尔哈默以前所遭遇社会遗弃的苦涩感受;他在监狱里有时还想,出狱以后人们也许对他这个银行抢劫犯还存有几分敬畏,可是在进修职业培训课的几个星期里,“他很快就察觉到别人是怎样对待一个有前科的人的……在这里他还是那个曾经蹲过号子的人,谁想欺负他就欺负……让他无法忍受”,结果便酿出了命案。杀人犯的身份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一切希望,只能用面具来伪装自己。此时能给他心里带来慰藉的,就是练就腿上的功夫以保持长跑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获得马拉松比赛冠军能给他带来一丝自豪感,一系列抢劫银行的案例能让他体验着大胆和得意的快感。他的所有举动,威胁的叫喊声,还有那些惊恐万状的面孔,“这一刻他很伟大、神圣而不可侵犯。可是一旦口袋装满后他转过身的时候,一切又突然改变了。即使这一刻他还想吓唬一下人们,那他也毕竟是一个通缉犯,一个要逃跑的角色呀”。这一切都让他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匪徒,所以也就变得越来越贪婪。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表现逃犯这一反面角色的过程中,完全摆脱了道德层面的考虑,而是着重描写这一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这一点无疑表明了作者重在突出作品内在审美效果的创作意图,即无意让读者对人物的犯罪行为做出道德意义上的评判,而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去体验人物的心理感受,从中来体现这部作品的艺术效果。比如,雷滕贝格一再逃跑,最终还是逃不出正义的法网。然而在作者笔下,罪犯在绝境中“以飞快的速度直接驶向广阔的地平线”却成了一种类似信念和理想的东西。这显然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关于这一点,作品接近尾声处有更详细的描写:“他心里涌出一种新的渴望。他第一次体验到终于走近家门的快意。与以往逃跑的感觉相反,他现在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第一次感觉自己的向往超越了一切行动,感觉到自己的希望绝不会在无法实现的境地中消耗殆尽。现在他心里有了自己渴望的归宿,到了那儿他就能永远摆脱那没完没了的逃亡日子。”还有小说结尾的描写:警察击中了逃犯后足以使其毙命,然而罪犯坦然地停下车,在警车的重围之中拿枪对准自己的右穴开枪自杀。这一点也显然表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

小说作者马丁·普林茨出生于维也纳,现为自由职业作家,曾攻读戏剧艺术和日耳曼文学专业。2000年获柏林文学论坛(LCB)奖学金,同年获奥地利下奥州文学荣誉奖;2002年获奥地利联邦总理府颁发的作家奖金和维也纳市政府的文学促进奖。其主要作品除了《马拉松大盗》(2002)外,还有:《一对情侣》(2007)、《遍步阿尔卑斯》(2010)等。

总之,《马拉松大盗》的叙事手法看似由片段组合,而实际上情节十分连贯紧凑,语言风格简洁平实,语句短小而富有表现力。译者在翻译这部小说的过程中,的确能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所追求的审美效果。在语言风格上,考虑到不同语言在表达方面存在着差异,故而在尽量不影响原作风格的前提下按照汉语习惯对一些语句作了适当处理。鉴于译者的文字水平有限,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聂军

2012年6月10日于西安

书评(媒体评论)

普林茨是从一个长跑运动员的视角来描写雷滕贝格的逃亡过程的。这一点把这部叙事习作变成了一种性情之事,因为作者完全沉湎于奔跑的漩涡和速度的狂热之中,并由此抛弃了一切道德范畴,从而打破了读者的正常期待。

——瑞士《新苏黎世报》(2003年3月5日)

小说语言风格简洁朴实,丝毫不追求感官刺激的效果。它展现了一种在多重空间里不断演进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既没有用法官的眼光,也没有用辩护者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银行大盗。这是一部写实的、但绝非平庸的力作。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3年10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拉松大盗/奥地利当代小说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马丁·普林茨
译者 聂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9378
开本 32开
页数 1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