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岁月的洪流裹挟着历史的风沙向着远方奔腾而去,潮涨潮落,世间万物倏忽间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大浪淘沙涌现几多风流人物。

就在秦汉文化的风云际会之地,有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土,那就是被清代皇帝乾隆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的江苏省宿迁市。这座城市历史绵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传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便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为钟吾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又置下相等县。中国历史上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宿迁人。《史记》中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即为现在的宿迁。时光流转,春秋代序,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下相县更名为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地理上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地处辽阔平原、土地肥沃、河湖交错,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既得天时地利之便,宿迁自然风光秀美,然而更有文人名士璀若星辰,人文景观数不胜数,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然而在20世纪初,面临内忧外患的大清王朝海上有西方列强叩关,国内爆发此起彼伏的农民运动,在这双重夹击下早已是风雨飘摇,封建势力摧枯拉朽,夕阳西沉,烽烟四起,帝国的寒冬俨然已经到来。华夏大地上四处酝酿着无声的变革和更新换代。1910年5月20日,苏北城市宿迁县洋河镇上,一户当地素有文名的书香门第张树桐(1873一1957年,字梓琴,号子勤)张秀才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张树桐给他取名为谔,寓意正义直言。张谔母亲共生两男两女,大姐出嫁,二姐5岁病亡,弟弟也在小学时病故早天,所以张谔就成为了这个封建家规森严的大院里唯一的孩子。张谔的祖父是清朝的私塾先生,一生专心治学,无意仕途,家境贫寒。到了父亲这一辈,张树桐天资聪慧,勤奋刻苦,在祖父的培育下终于搭上了科举的末班车,考上了清廷的秀才贡生。然而在那个家国动荡、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下,读书人的孔孟之道、治国经纬却只能转化为哀民生之多艰的一声叹息。于是乎,在张谔的身上,似乎倾注了张树桐对这个家族、这个国家全部的希冀与盼望。

1898年,年轻的光绪帝踌躇满志,顺应历史潮流大胆启用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改良风潮,决意以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来挽救这个日薄西山的庞大帝国。这次改良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选派全国优秀学生留洋出国,学习实业,以堪大用。因此,宿迁县分配到3个留学日本的名额。但当时出现了这么几种情况,宿迁城内家庭充裕的读书人,要么怕远涉重洋回不来,要么传统文化观念深种,怕剪了辫子成了“假洋鬼子”,所以几乎没有人响应留洋海外的号召。

但这一消息却像一颗石子,在沉寂的张家大院却荡起了一层微澜。张树桐之前因亲眼目睹了甲午战争中清朝海军史无前例的惨败,更加上对清廷与列强签订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深感愤懑,遂让张树桐放弃了继续走仕途经济这条路的念头,一直赋闲在家郁郁不得志。

这下顿生海外游历一番的念头,于是张树桐与同乡沈薪萍(后被国民政府誉为教育界的楷模)约好,结伴东渡日本,并顺利考入了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教育专业。不久,这群海外有志的年轻人共同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三年学期满后毕业回国,张树桐担任了南京《中华民族》的主笔和《宿迁民报》的主编,将他在海外这些年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文章报纸,积极宣传民族大义和民主革命,并著有《卢梭魂说部》,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西方启蒙思想。张树桐始终认为,读书人应当具备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教育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就该读书人自己办。在这种想法的支撑下,他一生省吃俭用,在1922年创办了宿迁县“怀仁高级小学”,第二年又扩充为“怀仁高级中学”,在他的学校里,他首开运用西式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模式的先河,一改封建几千年来私塾教学的刻板腐朽,对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当地有名的爱国教育家。

时光轮转,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抗战期间,当地的日伪军看中了张树桐在宿迁德高望重的影响力,想利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人心,没想到张树桐对此嗤之以鼻,拂袖而去回到家乡清贫度日,选择成为了一名穷教书先生。1949年以后,张树桐依然坚持发挥余热,担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为新中国的文化工作殚精竭虑,奉献出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

追求真理,勤奋实干,将国家命运和家族命运紧紧系于一身,便是张谔父亲张树桐一生真实的写照。

说到张家的这棵独苗,望子成龙自古以来就是父母的心愿。在张家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耕读世家,眼下就张谔这么一个孩子,张树桐更是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处处从严要求张谔,希望能把张谔培养成于国于民都能派上大用场的人。鉴于张树桐深厚的儒学功底,张谔8岁起就在父亲自己开办的学校里诵读四书五经。但是那时候的张谔毕竟只是个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对之乎者也的八股经文似乎并不十分感兴趣,非常贪玩,有时甚至逃学。但没有想到的是,年幼的张谔竟然表现出对画画极大的兴趣,于是乎,在练字簿上,在诸子百家文上,纷纷出现了张谔用稚嫩的笔迹描摹的风景、人物画像。到了初中,张谔仍然对学业丝毫不上心,兴趣广泛的少年又迷上了篆刻,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在刻石头上,自然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最差的。P1-3

后记

《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从酝酿到成书长达六年的时间。它的出版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

张谔是一个“不知名”人士,所以有关他的介绍,不要说书籍,就是文章都找不到几篇。资料几乎是零。所以一切不得不从零开始。

根据馆长会议决定,下决心要出版一套《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的时任美术馆办公室主任吴琼同志为此四处奔波,千方百计收集资料。张谔的篆刻印谱就是她收集后一张一张插满了4大本集邮册,可见下了多大工夫。本书开始写作时她已退休,但仍在写作过程中力所能及地给予大力协助;现已77岁的原美术馆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云更是克服病痛,坚韧执笔,把自己多年掌握的材料进行整理写出近两万字的《张谔年谱》,为本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间还得到老一辈美术史论家吴步乃先生、丁永道先生的评点;还有多年从事漫画研究的解放军大校郑化改同志,他花费了极大心血和时间收集了两百多幅张谔在延安时期创作的漫画、地图、人物肖像等,为本书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料素材;冯凯,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以对前辈的景仰和社会责任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学识为全书文字做了润色加工,颇受好评;中国美术馆书法篆刻部的付强先生在任务急,时间紧的情况下,无私地大力出手相助,为书中有关篆刻的章节增添了艺术赏析,从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美术馆学术研究部门、馆办公室的领导和同仁也对此书给予了诸多指导和支持;还有赵文属编辑为此书的写作出版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国已故著名漫画家毕克官先生及子毕为民先生为此书的出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帮助,在此致以深深的敬意!

作为笔者,因能力水平有限无法把张谔的曲折经历、高尚品格完美深刻地呈现给读者,深感惭愧,但同时也感到欣慰,因为终于有了一本较全面详细地介绍张谔,这位我国著名漫画家和美术活动家的书籍。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张谔革命的一生,纵贯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年代,也是新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的年代,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年代。张谔就是从这些年代中走来,他的一生深深地烙上中国和中国人民翻天覆地变化的烙印。希望这本书能让今天和后来人认识一位在革命风浪中成长起来并无怨无悔为革命贡献一生的艺术家。同时也为那些想了解漫画、美术、美术馆历史等方面历史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这也是笔者的最大心愿。

封嘉延

2013年12月

目录

序一 范迪安

序二 梁江

书香门第叛逆少年

彷徨苦闷的“多余人”

蜕变新生

与漫画结缘挥笔上阵

《新华日报》的新鲜血液

延安的峥嵘岁月

美术新征程上的孺子牛

为创建美术馆呕心沥血

关注热爱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

一生热爱篆刻刀刀倾注心血

回首来时路音容永存

附录

张谔年谱

张谔素描

后记

序言

中国美术馆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63年中国美术馆正式开馆。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中国美术馆自成立之初,就聚集了一批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著名艺术家和学者,他们是中国美术馆的财富,在美术馆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学识与智慧,见证了中国美术事业的风风雨雨和茁壮成长;他们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华,为中国美术事业谱写出华美篇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这些名人大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造,是现当代中国美术史生动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精神直接熏陶下的这批艺术前辈,具有蒙养深厚、学贯中西的大家风范,体现了中国美术文化与学术的薪火传承。纪念他们、研究他们、光大他们的艺术精神,为后代留下准确丰富的文献资料,是当代美术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馆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展开一系列研究、收藏的计划。中国美术正值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有关中国艺术家的出版介绍也适逢一个极佳的推广时期。

为此,“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应运而生,《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是本丛书的第五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为艺术与文化研究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使读者和观众走进长者大家们的心灵世界,获取精神文化的甘泉,也更加关注中国美术馆的现在和将来,共同为国家美术馆的建设和发展而不懈努力。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2014年5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张谔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和美术活动家。本书叙述了张谔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的足迹。他是一个画笔不辍、作品多产的漫画家。现从1933年以来的多种进步的报刊杂志上已收集到的张谔的漫画作品就有400余件。他的漫画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风风雨雨,更饱含了张谔为艺术奔波操劳、呕心沥血的情怀。他与他的同辈们在有形和无形的战场上“冲杀拼搏”,书写了中国漫画事业的风云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他又和同事们一起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美术馆的筹建发展,披星戴月、殚精竭虑地忘我工作,在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迹。

封嘉延编写的《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收集登载了散落在各处的张谔漫画、篆刻等作品180余件,照片约50幅,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今天看来,仍有无尽的回味和隽永的教益。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也适合喜爱漫画、美术的读者阅读和欣赏。

编辑推荐

张谔江苏宿迁人,擅长漫画。1928年入杭州艺专雕塑系学习,后转入上海美专西画系,1931年毕业。1932年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为执行委员。曾任《漫画与生活》、《中华月报》美术编辑,《漫画阵地》主编,《民族生路》出版人。1938年后曾在武汉及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发表大量漫画作品。1941年任延安《解放日报》美术部主任。举办三人讽刺画展。1954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工作部主任、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封嘉延编写的《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叙述了张谔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的足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拓垦者(张谔革命艺术生涯)/中国美术馆文化名人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封嘉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020424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4104929
中图分类号 K825.72=7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8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