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瞿秋白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在革命实际活动中,他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共产党员,一个不屈不挠的战斗者。他对于旧文化、旧中国、旧事物,始终是挑战的、进攻的。

在文学活动上,他同样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战斗者。无论在哪一种形式和在什么机会之下,文学在他手中都是战斗的工具。他用它批判社会、打击敌人、教育大众、鼓舞人民。

他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他以他的多才多艺,表现了自己的天才与创造。他的独创性表现在批评论文、研究翻译上。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他都有建设的成就。

卫华、化夷著的《瞿秋白传》为文学爱好者和党史研究着提供了一个立体的资料,以图文形式最全面反映瞿秋白一生的书籍。

内容推荐

瞿秋白以文学和政治双重身份备受后人关注。卫华、化夷著的《瞿秋白传》以图文并茂形式,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示了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丰富、曲折、短暂的一生。书中引领我们从故乡美丽的常州出发,沿着他的足迹,透过珍贵而久远的图片,伴随着优美而简洁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传主从成长、成熟直至献身的历程。

目录

一、童年时代

二、世态炎凉

三、五四洗礼

四、饿乡之旅

五、赤潮新曲

六、爱情生活

七、革命怒涛

八、武汉风云

九、二赴苏俄

十、沉浮上海

十一、人生知己

十二、苏区教育

十三、浩气永存

十四、平反前后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瞿秋白《多余的话》

瞿秋白就义前14天访谈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童年时代

常州府城东南青果巷里,一个男婴的啼哭声,惊动了左邻右舍。这年春节,八桂堂的鞭炮放得格外响。

世代官宦的瞿家,日渐走向没落。郁闷与快乐伴随秋白度过了他的童年。

常州府中学堂,用功好学的瞿秋白受到了老师的训斥。他不服气,写了首讽刺诗。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家世

1899年1月29日,黄昏。

晚霞辉映,绚丽的色彩晕染着半边天际。

“哇——哇——”,一个男婴响亮的啼哭声,划过江苏常州府城广化门内的青果巷八桂堂的上空。

“生了!生了!瞿家七少奶奶生了。”

“生了个什么?”

“生了个读书郎。”

“恭喜!恭喜哇!”

婴儿的出世,给寂寥的青果巷增添了些许生气。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中国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

瞿秋白出生后,母亲发现儿子头顶上有两个旋心,便给他取了一个奶名叫阿双。秋白读小学和中学时,学名就叫瞿双,后来改名为瞿霜,号秋白。

瞿秋白出生的那个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导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瓜分中国。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所作所为,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就在瞿秋白出生前几个月,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爆发。这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壮烈牺牲而告失败。瞿秋白出生的第二年,中国北方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最终也遭到了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

瞿秋白就是在这样的年代出生、长大的。

瞿秋白的家庭,是一个曰渐没落的书香官宦世家。瞿家是一个大家族,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在家族中属于老二房一支,居住在青果巷86号八桂堂,瞿秋白就诞生在八桂堂的天香楼内。

说起这八桂堂,还有一番来历。

八桂堂原为常州抗倭名将唐荆川的故居。明万历年以前,唐荆川在青果巷内分别建了易书、筠星、四并、复性、松健、礼和、八桂、贞和八堂。明清之际,唐荆川后人抗清失败而遭到宫府查抄,八桂堂也被没收。后来,官府将没收后的旧宅贱价出售。二百多年的时间过去,此宅几易其主。19世纪80年代末,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赓甫购买了八桂堂,他请人对这座旧宅修缮改造,仍沿用八桂堂旧名。

陈铁健先生所著《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小有一段关于八桂堂的描写:

由天禧桥向北不远,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小巷,在约有半里多远的巷路上,铺着一块块长条石板,显得整齐而洁静。巷内有不少高大古老的石库门宅第,其中一座坐北向南的深宅大院,就是青果巷八十六号的瞿宅——八桂堂。这座宅子分东西两院,前后共有五进。大门开在西院,东院辟侧门,都面临青果巷;另有一后门位于东院东北角,面向雪洞巷。走进大门,第一进是门房。第二进是轿厅,专供停歇自家和往来宾客的坐轿。西院第三进是一座构筑精巧、富丽堂皇的楠木大厅。上方悬着横匾,廊柱上挂着联语。厅前十八扇扉门,雕制精巧,窗棂全用螺钿镶嵌。厅中屏门上悬“百鸟朝凤”中堂,旁挂对联。东西两壁,挂满山水、花鸟条幅。厅内高挂着一排六盏玻璃宫灯。瞿氏堂名原叫瞻远堂,后来因为在楠木大厅堂前、堂后各植桂树四株,共八株,“八桂堂”因此得名。厅堂前面是一条走廊,围着精雕细镂的短矮的栏杆。大厅后面是穿堂,天井里一丛翠竹随风摇曳,几株腊梅枝权横伸,与玲珑剔透的假山石相映成趣,景致宜人。穿堂两边的门窗装有五颜六色的玻璃。光彩四射,很是好看。大厅西侧,有一个小小的花园,红梅,紫藤,春兰,秋菊,花开四季,芬芳馥郁,香气袭人,沁人心脾。园墙上嵌镶着一块石刻的草书“明月廊”横匾。园中杂草蔓生,小鸟飞潜,又是一番景色。明月廊书斋就设在这园里。东院第四进是一幢五开间的两层高大的楼房。正中是堂屋,有扶梯可供登楼,堂屋两侧是卧室。楼前有走廊,天井里的花台上植有芍药、凤仙、鸡冠、牵牛花和薄荷叶。楼窗高大,阳光射入,满室生辉。底层整排门扇的木框上面,雕镂着葡萄松鼠,细腻生动,工艺水平颇为高超。因为楼房一年到头笼罩在兰、桂、菊、梅各色花木的浓芳奇香之中,又是内眷所居,就取了一个秀美雅致的名字,叫“天香楼”。

从这段描写中可知,八桂堂占地面积很大,是一座颇具明清风格的豪宅大院。

瞿秋白是七房的长子。他的出生,自然给年轻的父母带来无限的快乐。

春节很快到了。这一年,八桂堂里的鞭炮放得格外响。前来拜年的亲戚们,抱着睡在襁褓中的小阿双,个个称赞,说这孩子长着一双充满灵气的大眼睛,白白净净,以后读书、做官,定会前途无量。

“谢谢夸奖,不敢说当官,阿双以后把书读好,就受用无穷了。”还在坐月子的母亲金璇慈爱地看着儿子,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P1-3

后记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位先贤我十分敬仰,他们是谭嗣同、林觉民和瞿秋白。

谭氏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他毅然留下赴死:“各国变法成功,无不始于流血.今日中国没有因变法流血。变法要成功,就要流血。这流血的第一人,就是我谭嗣同。”临刑前他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年三十三岁。

林觉民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广州起义前夜,留下绝笔《与妻书》,信中对妻子的卿卿之爱与决绝赴死之意交织,可谓肠柔百结,肝胆俱裂。起义失败,林觉民受伤被俘,清廷上他慷慨陈词,满堂震动,最终被处死刑,年仅二十四岁。

这第三人就是瞿秋白。

最早听到瞿秋白的名字,还是儿时从曾经当过中学语文教师的父亲那里:“瞿秋白是一位了不起的共产党人,他被国民党逮捕后,至死不背叛自己的信仰。行刑前,他盘腿席地而坐,笑着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开枪吧。’刽子手拿枪的手直打哆嗦。”

瞿秋白,由此我记住了这个不朽的名字。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一位学者型领袖,他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瞿秋白也是中共党史上一位曾经颇有争议的领导人。争议的焦点,就是那篇《多余的话》。

最近,我又认真重读了《多余的话》。边读边想,这篇《多余的话》,实在是有些“多余”。瞿秋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立下不朽功劳,他曾在党内任过一把手,为共产主义事业真正是奋斗终生。在国民党监狱里,他笑谈生死,大义凛然。秋白完全可以用手中的笔,畅快淋漓地高歌吟诵,战至最后一刻。为什么要在慷慨赴死之前,留下这个不能给自己增添任何光彩,反而引人争论的东西呢?

读罢全文,掩卷沉思。这正是瞿秋白的可敬可爱之处。在《多余的话》里,他对自己灵魂深处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告别人生之际,将一个真实的自我,将自己的内心深处,毫无保留地里坦露在世人面前。试想,世上还能有几人能做到这样无畏于自己的私念呢?

对名利看得极淡,对生死看得很轻。这就是秋白。

在未走上革命道路之前,秋白是一个羸弱的书生,典型的旧中国知识分子。他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文学家、理论家、翻译家,甚至书法家、金石家。然而,时代的大潮把他推向了另一个方向。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是“历史的误会”亦或命运的偶然?我以为都不是。

秋白出生在一个旧式读书人之家。家道中落,贫困潦倒,全家最后无以为生,靠典当度日。债主屡屡上门,母亲不堪生活重荷,在正月初五的夜半子时,用火柴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母亲之死,给年少的秋白巨大刺激。贫富悬殊,社会黑暗,是扼杀母亲的刽子手。秋白自此埋下了仇恨与革命的种子。他想探究这社会黑暗的根源,要为改变这“人吃人”的社会做点什么。

这是日后奠定秋白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走向革命的真正缘由。

如果秋白是个平庸的人,他很可能会在那个时代的大潮中,随波而起,顺流而去,不会留下任何印记,如同芸芸众生。

但偏偏没有。秋白的理论学识,他的才华魅力,再加上历史的种种机遇,风云际会,历史大潮推着他一步步走上中共主要领导人的位置,干出一番大事业。

探索秋白走上革命道路的人生轨迹,用客观平实的笔,写下秋白光辉伟大的一生,是我们写好这本书的初衷。

瞿秋白人生道路十分坎坷,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为了写好这位伟人,我和妻子高卫华做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先是到图书馆借阅了大量有关瞿秋白的书籍资料,随后又专程到秋白的家乡江苏常州市采访考察。

那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头天下午,我们在武昌乘上开往杭州的列车,次日清晨在嘉兴下车。我们参观了南湖中共一大开会的那条红色大船,接着转车前往常州。我们参观了秋白故居和瞿秋白纪念馆。从红梅阁到运河码头,从觅渡桥小学到常州高级中学,一路寻觅秋白当年生活过的地方,探访他走上革命的因由,感悟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站在常州老城墙墙头的那一刻,看着脚下滚滚不息的运河,船只往返穿梭,汽笛长鸣。远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我们不由得从内心发出感叹:所谓“物是人非”,“物”事实上也早已不是昨天的“物”了。秋白的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当年为之奋斗的理想,已成为现实。

秋白故里行,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全国各地天南地北我去了不少地方,那次常州之行,是感受最为深刻,最有收获的一次。直到现在,我们还会时时回味。也许是秋白精神,触动了我灵魂深处的某一根弦。

常州之后,我又利用到福建武夷山开会之际,到秋白就义地闽西长汀县,作实地考察、采访。武夷山在闽北,长汀在闽西,两地相距好几百公里。时任福建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的张广敏听说我要去长汀老区采访,当即为我找到去闽西的便车。会议结束后,在南平市台办副主任张平、三明市台办副主任徐惠文的帮助下,顺利到达长汀县。在长汀,我又得到了县台办的热情接待,王水荣主任骑着摩托车,带着我飞驰在街头巷尾,寻访秋白遗踪,了解长汀老区当年革命斗争情况,讲述瞿秋白在长汀英勇就义的故事。

当年秋白就义地罗汉岭,建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秋白就义前大碗喝酒并拍照的六角凉亭,就在罗汉岭山麓,现在的长汀一中校园内。凉亭重新修建,取名秋白亭。

次日清晨,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城西的罗汉岭。我从山上采来松枝和一束不知名的野花,放在纪念碑前,向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三鞠躬。接着,我到了秋白亭。正是上学之时,同学们三三两两背着书包,欢笑着走进学校。上课铃响了,沸腾的校园安静下来。不一会儿,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传来。我站在秋白亭前,思潮起伏。秋白当年为之奋斗的理想,不就是今天这样的生活吗。在这欢歌笑语的校园,有这么多年轻的学子陪伴秋白的英灵,秋白地下有知,一定会十分欣慰。

离开长汀,冒着酷暑,我又去了江西瑞金。秋白在那里曾经生活过半年。

闽赣之行,收获颇丰,我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毫无疑问,本书的写作,对于我们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灵魂的震荡与洗礼。

从盛夏到寒冬,资料一本一本地看,问题一个一个地探讨,书一章一章地写,我们仿佛是避开了都市的喧嚣与世俗的嘈杂,进入一家幽静的咖啡馆,细细品尝着一杯苦咖啡,静静地坐在那里思索。然后,那苦,化为一缕余香弥漫开来。我们用笔,用心灵,与秋白对话。对话中,我们得到了莫大的精神享受和情感升华。

秋白的才华、人格,他的人生追求,他身处逆境挫折时的坦然达观,面对叛徒出卖时的谈笑风生,刑场上视死如归的凛然大义,令我们敬佩不已。

秋白的坎坷经历,他的革命生涯和悲剧命运,特别是他在生命最后一刻写下的《多余的话》,令我们感慨万端。

那段日子里,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瞿秋白。我们聊起关于秋白的某个细节片段,会慷慨激昂,会动情地湿润眼睛。甚至,在写作最后几章一一尤其是江西苏区红军大转移秋白受排挤、福建长汀秋白遇难的章节时,心中的悲愤难以抑制,悲愤痛惜的眼泪布满脸颊。

前一段时期,不少学者撰文,探讨秋白之死的真正原因,为秋白的壮烈牺牲感到痛惜。我以为,历史不可能重进再来一次,探究“如果”、“要是”等等,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应该不断总结血的教训,决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顺利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往往是,顺境下的人生,人们会尽其所能,意气风发。但在逆境中,很少有人还能够将自己的才华,不折不挠、无怨无悔地贡献给自己所献身并由此屡受挫折打击的事业之中。

秋白做到了。

这本书最初是2009年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瞿秋白的这一生》。图书出版后社会反响不错,次年人选湖北省“农村书屋”又加印了几千册。去年春,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李蔚然先生来汉,我送了一本给他。他回长沙没多久便打来电话,认为这本书再充实一些内容,形式上作一些调整,可以重新编辑出版。

重新出版当然是件好事,对书中内容再作充实也很有必要。我担心的是出版中共领导人传记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工程,书稿要送北京审批。如果送审中的哪个环节卡了壳,便会前功尽弃。所以,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蔚然先生的鼓励成为我坚持的动力。

经过几次电话联系,按照蔚然先生的意见,我对全书的内容作了修订,寄给了湖南人民出版社。

夏天很快过去,长沙方面传来好消息,书稿送审顺利通过,北京的党史专家提出了一些技术性问题,稍作修改后即可进入编辑程序,2014年上半年可以出书。

这么快就通过审读,是我没有想到的。书稿回到我手里的时候,已是金秋时节。可以看出,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们的审读非常认真,他们指出了书稿中错讹的地方,包括人名、史实,甚至标点符号等,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按照专家们的意见,我们又一次做了订正,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

本书在写作中,参考了一些资料和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在参考书目中已一一列出,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对书稿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特别要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李蔚然先生,本书的出版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因为时间关系和手头资料有限,许多关于瞿秋白最近的研究成果没有完全运用。加之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行文至此,翻阅今天刚到的《文汇读书周报》,头版上用醒目标题提示:“今年1月29日是瞿秋白一百十五年诞辰,本报谨以纪念。”我连忙翻开日历,今天正是秋白同志诞辰日!人们没有忘记他,还在纪念他。

毛泽东同志评价瞿秋白时,有过这么一段话。他说:瞿秋白“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秋白虽然在这个世上只活了短短36年。我以为,人的一生中最有份量、最有价值的,莫过于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当一个人离世之后还能够为世人所缅怀、所纪念、所景仰,甚至痛惜,这与他生命的长短又有什么关系呢!

从秋白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信仰所追求的执著,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与人格力量。与其庸碌糟粕一生,不如精彩热烈如秋白。

人生精彩,不过如此啊!

郭化夷

2014年5月29日于武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瞿秋白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卫华//化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75500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2014028348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