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悲情故事到生活喜剧(一个纪录片人的趣味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悲情故事到生活喜剧(一个纪录片人的趣味随笔)》是关于纪录片的随笔,有9万字。涉及上海三十多部纪录片的创作和亮点解读,大部分与作者有关,直接创作、参与策划或幕后推动。也有一部分是阅读国内外纪录片作品的随想。作者王小龙是纪录片的工作者,而不是这方面的理论者,学术成分可能少点,但也因此更接近实际操作,文字也更好读一些。

内容推荐

《从悲情故事到生活喜剧》是一个纪录片人的趣味随笔。

作者王小龙把镜头对着上海。不论拍什么,他有句一样的话:“光拍高楼大厦,那是炫富,土豪。上海?上海都在两层楼以下。”他自然晓得,两层楼以下的上海,局促、潮湿。那么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

来翻阅王小龙对上海三十多部纪录片的创作和亮点解读。

目录

莎士比亚和苜蓿

《三天两夜》

《穷海》

听说西北有恐龙

一根绳子引发的悬案

蟹爬沙沙响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集装箱、梦和游戏》

《干妈》

《欢乐颂》

《房东蒋先生》

差距和风度

“最后的嬉皮士”

《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

《马戏学校》

那些中国喇叭究竟在叫喊什么

自己去看

《上学路上》

在地底下能做什么

DV也疯狂

《长江1号》

也说《华氏911》

每一次放映都像一次葬礼

使命不是可以交易的

“片子是机房里做出来的”

文学奶大的

从悲情故事到生活喜剧

说“情景再现”

越洋答问:有关中国纪录片

克服电视的坏毛病

“帅呆了”的收视率(外两则)

别想太好,想太好就没了

后记

试读章节

莎士比亚和苜蓿

2006年7月的一个早晨,我怒火中烧地站在意大利大使馆签证处窗口。

你的护照是上海的,以往出境签证也都在上海的领事馆办理,签证官边翻护照边问,为什么这次要到北京来呢?是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胡乱应答,说几个人一起出去,公司方面可能觉得人多力量大吧。签证官摇摇头。我也摇摇头。

我是从上海被叫到北京来办签证的。坐了一晚上火车,没睡好。一大早走出北京站,见到熊董派来接站的,说直接去,要排队。接站的那位塞给我一盒名片,上面说王小龙是某苜蓿公司的设备工程师。还有一张暂住证,暂住证背面证明这个叫王小龙的好人目前暂时居住在乌鲁木齐市某路某号。相当于身份证,接站的那位说,凭它可以上飞机。

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这该死的暂住证、名片和护照一起,冒冒失失地递到了签证官手里。

熊董凑到窗口解释,我们公司呢属于畜牧业,我们加工的东西嘛叫苜蓿,你的明白?

Xumu,Muxu,签证官跟着学了一遍,晕了。

我说你别管干什么的,我们办的是商务签证,集体出去考察,有问题吗?签证官说没问题,他们没问题,你有问题。什么问题?问题就是,为什么合近求远,到北京来办签证?

怎么还这问题?新疆的不都上北京办吗?我住新疆。

这个,签证官拿起暂住证抖了抖,是为了办签证才搞的吧?他笑了起来,一副墨索里尼式的自我得意腔调。

废话,那证件上写着有效期,这个月才开始。我说是你们要求提供这玩意我才去办的,我在自己国家,要它干什么?

签证官被我呛得直咽唾沫。

我耐心地开导他,脑子要会转弯,上海签,北京签,不都是签?合近求远,我愿意,还不明白?

还不明白。他说你们中国有中国的方法,我们意大利有意大利的规矩。  我火气上来了,说意大利怎么啦,你以为我那么要去啊?看清楚那护照,去年到今年,我欧洲签出两次都没去,没空,懂吗——我声音可能大了些,大厅里办签证的人都往这里看,好极了,就破罐破摔吧——几千万的生意啊,我虚张声势,说可以买你们的设备,也可以买美国的,不看谁长得像不像大卫。

熊董说对对对,我们都听他的,他是设备专家。

大卫先生傻了。他盯着我看了又看。看什么看,标准中国面孔。他只好找隔壁窗口的女同事商量。他们好像说到Xumu和Muxu。我正在想要不要准备几句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说法,大卫先生回过身,抡起图章嘭嘭敲了几下,说可以了。

可以了?

为什么去意大利,这事要从年头上说起。

2006年1月5日12时10分,在作家陈村主持的网上论坛“小众菜园”,我发了个帖子,标题是“懂画懂莎士比亚的请赏光”。这算个什么标题啊,我点了下鼠标,发表。论坛上稀奇古怪的标题多了,“土耳其人的思维方式太好玩了!”“哭,还是不哭?”“女上位者的心理划痕”,“你是鲜奶,我是酸奶”……我的标题既不耸人听闻,也没故弄玄虚,老老实实,像我的网名“步高里”,就是我家楼下的石库门弄堂。

帖子内容是这样的——

七年前,一友人在意大利偶见一画,怦然心动。古董店主称系家传真品,画中人物为威廉·莎士比亚。细看,似乎是演戏后休息时的肖像写生,未完成,服饰和背景只有一个大概。

店主开价US$15万。为此画,友人三赴意大利。最后以US$5万成交。

该画现在西北某博物馆保存,所有权仍属友人。

去年路透社引英国家肖像馆人士称,现存几幅莎士比亚肖像画均有可疑之处,比如16世纪末的油画中不该出现19世纪才有的铭黄和钴蓝。假如这是真的,嗨,广大文艺界人士多少年来顶礼膜拜的竞然是真伪莫辨的偶像啊。

P1-3

后记

很多年过去,发生过很多事。路口碰到一位好久不见的老同事,问我制片人做得好好的,为什么不做了呢?有点谴责的意思。他拂袖而去太久了,后来的事都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就含混其词,电视台不缺制片人,缺的是会干活的纪录片人。他说你这是谦虚还是不谦虚?我说体制内待着,装孙子不会?装久了,透透气。

后来的事,不提也罢。我相信一种说法:老是跟那些鸡零狗碎的计较,你自己也会变得零碎一地;老是跟那些雾阴霾暗的顶真,你自己也会变得阴暗起来。难得天气晴朗,没事发呆你也该呆得清澈明亮些。

记忆是牙掉了留下的豁口,总让你忍不住去舔它。辞去纪录片编辑室的制片人职务,有了一点胡思乱想的时间,我就在键盘上慢吞吞地打字,写下一些有关系没关系的纪录片的笔记。开头几篇还打印出来给几位同事看,说有意思,一些事一些过程连我们都不知道。真没什么意图,就空下来闲得慌,练打字吧。想到同行和同事可能会看,就尽量写得好玩一点。中间的十七篇文字,基本上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这些文字随写随贴在作家陈村主持的网上论坛“小众菜园”,朋友们会跟帖,表示他们对纪录片的理解和对纪录片人的善意;贴在电视台的局域网上,反应就有些微妙了,电梯上、食堂里遇到的目光,有心领神会,也有不以为然。于是写得兴起,也是讨好大家吧,打字下笔就开始留意文字和叙述方法,不过基本真实是不用怀疑的,即使是故事化戏剧性的,也还是一个纪录片人在说话,虚构不来。网文断续贴出,连接起来就是前面六篇的样子。顺便说说,作家沈宏菲向我约稿,我把《莎士比亚和苜蓿》发过去,又补了一些图片,洪晃办的杂志连文带图照样发表了,那是我收到的最大一笔文字稿费,数字吓我一跳。

后九篇是论文、谈话之类。前两篇早一点,大约写在1999年。发表在中国纪录片学会选编的论文集中。不是搞理论的,就只能强调态度啦,还算严肃认真吧。在纪录片这个忽大忽小的圈子,我自认没什么学问,可能话糙了点,说法又不乏偏激,也不想修正了,反正对不对都不碍事。

树木的一滴汁液,有可能成为多年后的琥珀,在幸免于灾难的森林中。我相信影像记录的作品成立以后,它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当然,读解也会趋向多元。我的这些备注似的文字,因为写得具体,应该不会限制纪录片本身引发的联想和自由发挥,有兴趣有机会去看我提到的纪录片,就当我什么都没说过好了。我自己也这样,别说学者、记者和观看者的议论,就是作者自己的说法也不当真,自己去看。

照例应该感谢一些人,感谢指点和帮助过我的前辈和同行,感谢合作过的同事,感谢这本书里提到的人,不小心拿你们开开玩笑,抱歉啦。感谢为结集出版这些文字煞费苦心的责任编辑朱耀华先生、装帧设计张志全先生,感谢编审谢海阳先生。如果这感谢没什么实际意义,我可以承诺,日后将写出一本不一样、厚一点的书来,包括这些年我和同事、同行一起走过的日子,那些顿悟和不解、侥幸和沮丧、喜出望外和无可奈何的时刻,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将更多更好玩地跳将出来。承诺就是欠债,一定写,这些年,人和事,太有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悲情故事到生活喜剧(一个纪录片人的趣味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小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11515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2014058313
中图分类号 J952-53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