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礼(彩版)/国学百家讲坛
内容
编辑推荐

系列丛书《国学百家讲坛·儒学分卷》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由宋一夫主编的这本《国学百家讲坛(彩版):礼》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该书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中的核心命题“礼”。

内容推荐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册《国学百家讲坛(彩版):礼》的核心命题是礼。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诗经》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在儒家创始人孔子之前的殷周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和世袭制,礼就是这些制度的体现。礼作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从古至今,一直以它特定的价值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为符合社会的需要而从礼制上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国学百家讲坛(彩版):礼》由宋一夫主编。

目录

国学漫谈

孔子·说礼

孟子·说礼

荀子·说礼

《礼记》·说礼

《大戴礼记》·说礼

陆贾·说礼

贾谊·说礼

董仲舒·说礼

刘向·说礼

王通·说礼

李觏·说礼

张载·说礼

王安石·说礼

朱熹·说礼

薛瑄·说礼

试读章节

文武丁选贤

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二代王。他从小就被父亲放到民间生活,与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起干活、玩耍,学会了许多农活,养成了十分简朴的生活习惯。

有一个叫傅说的奴隶,特别能吃苦耐劳,聪明而又学识渊博,经常给奴隶们讲知识和道理,博得了大家的喜爱。傅说比武丁大二十多岁。傅说见武丁待人和气有礼,没有一点儿贵族的架子,就非常喜欢他。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讲给武丁听,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所以,在武丁的眼里,傅说一直是一位良师益友。

后来,武丁做了商王。他一心想成为一个贤明的君王,便放心大胆地让大臣们处理朝政,不专权、不武断,潜心钻研治国的良策。他深知用人的重要,于是多方物色贤德的人才。

一天,武丁忽然想到傅说,自己从小就很敬佩他的才能,如果现在能将他召进宫来,一定会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但又一想,他毕竟是个奴隶,要是让他做大臣,王公贵族和大臣们一定不会同意的,怎么办呢?

第二天,他一觉醒来神采飞扬,欢欣鼓舞地叫来仆人,说:“先王刚刚托梦于我,说有个叫傅说的人,可以做我的宰相,帮我治理朝政,商朝的兴盛指日可待了。你们快去给我召集大臣来。”

大臣们听说是先王的旨意,不敢怠慢。在当时,人们特别相信占卜和征兆之术,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所以就绝对相信。大臣们问:“大王!傅说什么模样,请您描述一下,以便我们画成画像去寻找。否则,天下这么大,如何找得到?”

武丁见臣下问,就装作回忆的样子,想了想说:“此人好像身着布衣,四十多岁,中等身材,肩宽体阔,浓眉大眼,皮肤略黑。”

大臣们开始按武丁说的去四处查找。他们根本就没想到傅说会是奴隶,开始只在贵族中寻找。有的大臣则将自己的亲信推荐给武丁,想从中捞取好处。武丁一一将来人端详一番,见他们一个个锦衣绣袍、肤色白皙,根本就不像傅说那样是在室外干活的人。武丁生气地训斥了大臣们一番:“傅说本是身着布衣。你们不到百姓中去找,反而欺骗本王,这不是有违天命吗?若再如此,就罪加三级!”

大臣们见君王动怒,就都不敢再冒名顶替,只好派特使到处打听,张贴傅说的画像。他们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最后在傅岩这个地方找到了正在做苦工的奴隶傅说。特使躬身施礼道:“小臣遵大王之旨,前来寻找大贤人,请随我回京听命。”

傅说早已得知武丁做了国君,一直还保留着那段美好的回忆。但自己毕竟是奴隶,根本不敢奢望能见到国君,更不敢想会得到国君的重用。他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只好坐着特使们的车子来到都城。武丁一见,果然是以往敬佩的老朋友,心花怒放。但他还不敢表现出来,只连连点头说:“嗯,这正是梦中先王推荐给我的大贤人,快快请去沐浴更衣。”等傅说换上官服后,武丁请他进入内殿,二人畅叙离别之情。傅说谈了许多治国的方略,令武丁十分钦佩。

第二天,武丁召集大臣,宣傅说上殿,宣布解除他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相国。然后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为傅说的到来而庆贺。

此后,傅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地为国操劳,仅仅三年的时间,就使商朝国富民强,盗贼绝迹,外族臣服。

武丁任人唯贤,不以尊卑论英雄,因而成为一代贤君。孟子在他那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著名论断中,列举了几个突出的事例,其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指的就是武丁选贤。

丈王访贤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残害忠良,鱼肉百姓,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此时,隶属于商朝的诸侯国,地处西岐的周国已在渭水流域崛起。周国的国君就是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姓姬(ji)名昌,待人宽厚又胸怀大志,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已预见到商王朝大厦将倾。于是,他广招人才,寻访贤士,为推翻腐朽的商朝做积极的准备工作。一时间许多有识之士都纷纷投奔到周国,周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但是,文王还缺少统筹全局、文韬武略的帅才。

有一天,文王坐着一辆车子外出打猎,在渭水岸边,看见一位奇怪的老者在聚精会神地钓鱼,就把车子停下来。老者钓鱼的方法非常特别,一般人钓鱼用的是弯钩,上面挂着鱼饵,然后把渔钩投入水中,诱使鱼儿上钩。而他的渔钩却是直的,上面不放任何东西,并且离水面有三尺多高。他一边高举渔竿,一边自言自语:“快上钩啊!快上钩,愿上钩的快来!”文王看了非常纳闷,就与老者搭话。两个人攀谈起来,并且越谈越投机。后来,老者干脆把手中的渔竿放在一边,同文王畅谈起国家大事,从政治、经济谈到军事谋略,从尧舜的禅让美德谈到夏桀(jie)暴虐而亡国。文王觉察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正是自己想要寻找的精通治国治军之道的非凡人才,真是喜出望外。

原来,此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他家境贫寒,却学识渊博,志向宏远。因为他久仰文王的贤德之名,就故意隐居在渭水之滨,用直钩垂钓,以引人注目,等待贤德君主的寻访。他见文王果真是态度谦恭,宽宏大度,心中十分高兴,感到得遇明主,便将自己多年的心愿以及对时局的对策都倾诉给文王:“如今商纣王昏庸无道,天人共愤,亡国之日为期不远。而大王贤德圣明,民心所向,正待富国强兵,诛暴君,平民怨,建立新朝。”文王听姜尚所言,认定这正是自己要找的人,就恳切地说:“我身边文臣武将虽不少,却没有一位比得上先生之才。请先生随我回周,帮我治理国家。有您的辅佐,实在是我周国的幸运。”姜尚夙愿实现,见文王诚心相邀,自是一拍即合,同文王一起上车回到都城。

文王召集群臣,任姜尚为国师,后来又升为相国,总管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因为文王的父亲在世时,就希望有姜尚这样的贤德之人来辅佐,所以人们便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又把“望”字省略,因为他姓姜,就尊称为“姜太公”。

姜尚做了相国后,尽心竭力地为文王治理国政。对内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域,削弱商朝的力量,扩大了周国的势力,控制了当时商朝三分之二的疆域。周文王执政七年去世。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史称周武王。武王继承父亲的遗志,尊称姜尚为师尚父。姜尚辅佐武王在孟津会盟,召集各路诸侯,揭发纣王的种种罪恶。在牧野竖起伐纣大旗,大败商军,逼迫纣王在鹿台自焚。最后,灭了商朝,建立周朝。武王大封功臣,师尚父被列为榜首,封于齐。姜尚就是周天子最大的诸侯国齐国的第一任国君。

姜尚渭水垂钓遇文王的故事,成为千古的美谈。周文王选贤任能,恭敬礼貌待人的优秀品德也得以永垂青史。

P32-3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礼(彩版)/国学百家讲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一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610844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4.303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