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艾芜全集(第11卷我的幼年时代童年的故事我的青年时代)(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艾芜全集(第11卷我的幼年时代童年的故事我的青年时代)(精)》的作者艾芜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艾芜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艾芜的作品主要以普通农民、城市苦力、小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悲惨遭遇、反抗和追求。

内容推荐

《艾芜全集》是我国著名现代文学家艾芜文字的集大成,是对艾芜文学全面完整的总结。《艾芜全集(第11卷我的幼年时代童年的故事我的青年时代)(精)》包含写于40年代的自传体中篇小说《我的青年时代》《我的幼年时代》以及包含了十一个短篇的《童年的故事》。其中《我的青年时代》写了第一次南行经历。

目录

我的幼年时代

 写在前面的话

 我的幼年时代

 校后记

童年的故事

 毛辫子

 邻居

 大骡子

 手

 花园中

 大舅父的悲剧

 江

 毛道人

 丸药

 医生

 大外爷讲的故事

 敲猪草的孩子

我的青年时代

我在仰光的时候

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

试读章节

成都平原的冬天,只要早上雾散了去,阳光直照下来,就是相当暖和的。天空没有春季那样抹层粉似的起着光晕,但却蓝得很洁净,很清新。树林落了叶子,芭茅芦苇,也全给镰刀放倒了,原野便更加显得空旷,平坦,浩大。有些田里,储蓄起水,准备明年春天打牧田用的,像一大块一大块的明镜一样,终天照耀着晴美的阳光,反映着飞翔的鸟儿。大多数的田地,则全长着青色的农产物。麦苗只有几寸高,龙须菜才牵起藤子,油菜的叶子还没有开盘,胡豆比较长得高点,可也还显得稚嫩。但这一片的幼小生命,却都愉快地、饶有生气地,活着长着,把冬天装扮得年青美丽,给人以希望和欢欣。人们不像北方人似的,躲在屋子里烤火,大都高兴出来做户外的活动。只消太阳一出,雾还没有散尽,便牵着牛马在田埂上,做着暖脚的游行。当南面的墙边上,一些磨粉的人家,则慢慢地挂起无数白色的粉条。菜田里有人挑着水桶,浇水上肥,麦地里有人拿着锄头,去草加粪。就连喂养的鸽子,也格外喜欢在这个时候飞翔,把系在身上的哨子,悠闲地响在天空上头,仿佛在替原野里的众生,不息地奏着舞曲一样。

我们小孩子自然也不愿意老登在家里,总要拿根刮得很好看的竹棍子,走到田埂上去做骑马游戏,或者把棍子支撑在沟底,做着飞越小沟的玩耍。我觉得最快乐的,要算是跟着叔父他们,走到远处去上坟了。

成都平原的人家,对于祖宗的坟墓,每年大约祭扫两次。第一次在清明时节,但只限于高祖曾祖为止,他们的坟墓,大都跟子孙耕种的田地,距离不远,或者竞在住居的院落旁边。祭扫的时候,用不着走多少路程。只有在冬至节这个时候,便把祭扫的范围扩大了,首先就是要向上川来的祖先,致我们最敬的追念。有些人家要走一两天的路程去上坟,我们的还不算远,当天可以打来回。祭扫这样的远坟,自然要选个晴朗的日子,同时事前也约了一些隔房弟兄,好在路上有伴。因此,早几天就传到我们小孩子的耳里,便不能不当成有趣的事情,争着要去参加。事实上,这一群上远坟的人,手上提着祭品和香蜡钱纸,也的确是个个欢欣,一路上有说有笑,毫无悲戚之感的。这第一是,上川来的那些祖先,去世得太久远了,谁也没有接触过他们的音容笑貌,所能献给他们的,当然就只有尊敬和感谢。第二是,终年拿着锄头镰刀劳作,忙得很少休息,忽然能够丢下一切不管,去逍遥自在一天,当然是会掩藏不住心里的快乐的。

上川来的祖先,他们的坟墓特别高大,显系历代的子孙年年用泥土垒积加多的。在没有看过山的我,就简直把他当作山了,我顶欢喜爬上顶去,把一根挂有黄色坟飘纸的竹棍子插上,随即颤巍巍地站着,嘹望那些很远很远的田野。墓前的石碑,也格外地高,大人站在碑前,也显得矮了好些。再则碑上也比别的墓碑多了一层石头帽子,样式像屋顶似的,四只角翘向天空。碑上刻的名字,大概是属于承字辈的,二十多年没回故乡拜扫,何况小时候的上坟,目的又全在趁好天气旅行游玩呢。我只记得大人说过,上川来的祖先,带过两句五个字的韵文,来作为子孙取名时候编排辈数的使用。这便是“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到我父亲这一辈,刚刚用到了坤字。其实,最记得的,还是关于上川来的祖先一些传说,这流行在家族中,也为上坟的子孙常常讲起。

这位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读过书,却以种田为主要职业。但他失掉了土地,不能生活了,便强抑着悲哀,怀抱着雄图,带着妻子儿女,远离了自己家乡和族人,来到战乱之后人烟绝迹的四川西部。路程自然是经过襄汉流域,沿着大江,穿进三峡,再到成都;一路上听过巫峡的猿啼,淋过巴山的夜雨,迷过嘉陵江的大雾,跋涉在岷沱流域。破庙的屋檐下躲过许多风霜,大树底下度过不少凄凉的夜晚。沿途没有什么好东西吃,同时也缺乏盐,一块泡得很久业已黄白不分的盐蛋,每顿饭取出来,拿筷子尖沾点咸味尝尝,就这么样一块盐蛋在路上吃了一个多月。从这个盐蛋的传说可以看出这家姓汤的移民,路上是遭着怎样的艰辛和痛苦。

那时候成都平原里面,到处都长起竹树野草,荆棘蓬蒿,晚上则有成群的狼嚎,可怕的虎叫。这家来自几千里路远的移民,便在距离成都北面八十里路,新繁和彭县交界的平原上,靠着水沟,割下芦草,造起茅棚,将自己一家人安顿下来,又把自己气力能够开垦的土地,用树枝插起,作为占有者的标记。从此土地有了,也远离了漂泊的痛苦,但开荒和耕种的艰难,却一长串地摆在后头。割草,砍树,挖土,开沟,击杀毒蛇,驱逐野兽,终天过着紧张而又劳苦的日子。渐渐屋边长的南瓜,牵起藤子,爬上茅檐。渐渐门前的麦子,抽出毛穗,变成了可爱的金黄。渐渐沟旁的禾苗,茂盛滋生,长成一片的青绿。渐渐屋后的橘树,开花发叶,挂起红红的果实。渐渐有鸡的影子,在向日葵底下,啄食野草的籽粒。渐渐有羊子的叫声,响在田野里面,和鸟儿的唱歌,一道传了过来。于是这家姓汤的移民,便在四川西部慢慢立住脚了。

一直到清朝末年,我们的祖先,已在成都平原里面,传下了许多后代,编排名字的韵文,不够使用,便又派人到湖北麻城,去访问祖先同姓的家族,才又带回好些句韵文,印在族谱里面。我至今还记得头两句,便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我的排行名字,就是使用头一个“道”字,再加一个我历代祖先从事耕种的“耕”宇,便成为我的本名。同时也可以由我的本名,说明这家姓汤的人家,对于土地上的工作,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为了土地,不顾险阻艰难,竟自漂泊了好几千里。而寻得了的土地,也果真不辜负希望,年年献出了谷物、牛羊、甘泉和果实。这当然更能增加工作者的热爱和喜悦,所以便在子孙的名字上头,寄托了他们工作的特点和对子孙将来的愿望。再则,也许是我的祖父和父亲他们,都曾经丢下过锄头,摸起笔杆,下过考场,向人生发展的另一条路上,费过一番气力,而结果都归失败了,便感到此路不通,才又希望子孙依然回到老路的吧?P5-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艾芜全集(第11卷我的幼年时代童年的故事我的青年时代)(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艾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8980
开本 16开
页数 371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66
CIP核字 2014101420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2
出版地 四川
238
169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