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凯编著的《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细读理论与个案批评(诗歌散文)》从体例上讲,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块。理论部分主要讲述诗歌、散文的细读策略,以期使读者了解、掌握读解的方法,进而运用这些方法读解其他文本。实践部分主要是个案批评,精选了部分意蕴丰富、具有广阔的解读与研讨空间的诗歌、散文作为研究对象,引导读者在了解常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创新性思考与阅读。
| 图书 | 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细读理论与个案批评(诗歌散文)/国家特色专业包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学凯编著的《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细读理论与个案批评(诗歌散文)》从体例上讲,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块。理论部分主要讲述诗歌、散文的细读策略,以期使读者了解、掌握读解的方法,进而运用这些方法读解其他文本。实践部分主要是个案批评,精选了部分意蕴丰富、具有广阔的解读与研讨空间的诗歌、散文作为研究对象,引导读者在了解常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创新性思考与阅读。 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经典·细读·审美·文化 诗歌细读的理论与个案批评 诗歌细读理论 诗歌细读策略 经典诗歌个案批评 开启爱的窗口,筑起艺术的殿堂——品味《关雎》 征人心中千千结——《诗经·采薇》解读 湘水情深,楚色绝艳——走进《湘夫人》的艺术世界 汉音清扬,魏响流激——试论曹丕诗的审美个}生 在不言之中悄然溢出的佳人——细读《陌上桑》 被误读的唐诗——杜甫诗中“臭”的诗学阐释 用词纵横,形生势成 ——对《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品读与质疑 绝望与渴望痛苦与坚忍——细读李商隐《无题》 说尽平生不得志 ——陆游《诉衷情》与辛弃疾《破阵子》比较赏读 思家之愁情羁旅之悲凉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抒情话语 驿动的心托起康桥的虹——试论《再别康桥》的艺术建构 《断章》的多重解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解读 《一棵开花的树》的蕴藉性 《错误》:抒情视角的模糊之美 此“思”绵绵无绝期 ——《边界望乡》与《就是那一只蟋蟀》赏读 流动的意象坚定的守望——《在天睛了的时候》赏读 《相信未来》赏读 散文细读的理论与个案批评 散文细读的理论 散文细读策略 经典散文个案批评 《师说》赏读 诗情画意上“醉翁”——《醉翁亭记》解读 纯从至性至情中流出——袁枚《祭妹文》的审美个性 “无可把握的悲哀”——鲁迅《风筝》细读 泪光中的背影:一个经典的意象 散文之“美”的杰作——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觅渡,觅渡,渡何处?》细读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细读理论与个案批评(诗歌散文)/国家特色专业包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学凯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1004446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76 |
| 出版时间 | 2014-05-01 |
| 首版时间 | 2014-05-01 |
| 印刷时间 | 2014-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96 |
| CIP核字 | 2014063206 |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天津 |
| 长 | 240 |
| 宽 | 170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2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