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来的路/红色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红色中国》的故事是好看的、耐读的,都表现了真实的历史,彰显了残酷背景下的人性,展示了前辈们艰难岁月中的情操和情怀。我们的文字,更多地注重“成长”,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的展现是在真实背景下完成的。

杨也所著的《回来的路》为其中一册:只有小乙自己知道,在1941年初夏的这些日子里,他走过的这一段艰险的逃亡之路,将始终铭刻在他的的记忆中,历久弥新,永生不忘。

内容推荐

《回来的路》是《红色中国》系列之一,由杨也所著。

《回来的路》讲述:1941年初夏,江南一座小镇上的顽皮少年小乙突然遭遇了父母双双被捕的生活巨变。日本人和汪伪警察为什么要抓他父母?他父母究竟是什么人?对小乙来说,这都是谜。

在伪警察监视下的宅院中,小乙在隐秘的地窖里发现了一个逃亡的女人钟秀。她又是什么人?小乙意识到自己卷入了一场惊险而又刺激的危局。从难过、恐惧、脆弱到振作、勇敢、坚强,小乙在突如其来的困境中迅速地成熟了。小乙和钟秀设计逃出了伪警察的监视,奔向仍在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的南方。此时此刻,钟秀的丈夫,一个潜伏在赣南的新四军地下工作者正率人北上前来营救他们,他们擦肩而过。在艰难的逃亡途中,小乙却意外地发现钟秀其实是一个日本女人……

目录

引子/1

第一章 江南小镇/12

第二章 樵夫伯伯/36

第三章 地窖里的女人/68

第四章 柴房/95

第五章 金蝉脱壳/118

第六章 一水之隔/143

第七章 谁是奸细/167

第八章 你是日本人/190

第九章 夜袭山村/211

尾声/238

试读章节

这一段时间,绿岛秀子总觉得有人在跟踪她。

走在大上海的街头,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有时候,她回头望一望,街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依然如故,面无表情地走着,或站在路边的商店旁看着什么东西,没一个显得异样,可她就是觉得有人在跟踪她。

后来她走路也不回头了。她想,即使回头也识别不出什么人来,还会让跟踪的人更加警觉和隐蔽。

但她的步子总是会不知不觉地变得更加急促。这样一来,似乎街上所有人的步子也变得更急促了。

今天也是如此。

拐过一个路口,穿过一道弄堂,绕过几个在地上玩耍疯跑的孩子,就到了她住的地方。和别的日本随军记者不一样,她喜欢上海弄堂那种古色古香的味道,也喜欢住在中国人多的地方。

但今天,她感到特别不对劲。

身后十余丈远的地方有两个男子跟着她进了弄堂。从他们的身形看来,她觉得这两人是日本人。

她加快步伐,穿过一处阴暗的门洞,噔噔噔地跑上木板楼梯,来到自己租住的房间门前。

房门大开着,里面有几个男人,正在仔细地搜查着。这几个男人有的穿着日本陆军军服,有的是便衣。

绿岛秀子在门口愣了一下,转身想跑,但身后跟着的两个男子已经沿着楼梯正往上走,她只得又转回身来,面对着屋里的几个人。

一名军服笔挺、戴着白手套的军官微微侧了一下身,作了一个请进的手势。绿岛秀子还在犹豫,后面两个男子已经来到她身后,一把将她推了进去。

事已至此,绿岛秀子只好壮起胆子质问这名军官:“你们是什么人?”

军官一字一句地回答:“我是大日本陆军上海联络部的野田三郎队长,奉高岛泰次联络部长的命令,搜查你的住所。”

绿岛秀子浑身颤抖,但她强作镇定地说:“我只不过是一名随军记者,怎么会惊动陆军联络部的大驾?”

野田三郎向正在屋中仔细搜查的几个人看了一眼,转回身来微笑道:“搜查还需要一点时间。绿岛女士,请坐,我们可以谈谈。”

他朝沙发指了指,仿佛这是他的家,而绿岛秀子只是客人。

绿岛秀子做了几次深呼吸,她定了定神,说:“野田队长,据我所知,陆军联络部是特务机关,你们搜查我的住宅,难道怀疑我是间谍?”

野田三郎摇了摇头。他露出很有礼貌的微笑说:“绿岛女士,你是个随军记者,也是个聪明人——你想想,如果我们怀疑你是间谍,那我们就不会坐在这里谈话了。”

这时,绿岛秀子的胆气壮了一些,她指了指正在搜查的那几个特务,问:“既然如此,那野田队长能不能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野田三郎把戴着雪白手套的双手交叉在颌下,思考了片刻,然后似乎是下了什么决心,说:“这件事说来话长。反正我们还有时间,就不妨对你直说了吧。”  他站起来,在客厅内踱着步。

“数月之前,我们在国外的情报机构注意到英国、美国、苏联,甚至东南亚的一些报刊,出现了一批报道,这些报道对大日本帝国在中国内地的行动颇有微词。”

“这不奇怪,”绿岛秀子说,“这些国家的报刊对帝国一向都没好话。”

“不错,”野田三郎停下来面对着绿岛秀子,“但这批报道有一些不同之处,引起了我们情报人员的注意。它们提到了帝国军人在攻陷南京之后的行为,在不少文章里,使用了‘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字眼。”

绿岛秀子沉吟了片刻,她说:“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世界各国的使馆都在那里,也有许多外国人居住在那里,肯定有不少人目睹过帝国军人的行为。在外国报刊上出现这样的报道并不奇怪。”

野田三郎严厉地说:“绿岛女士,请注意你的措辞。帝国军人在南京的表现是模范的,没有出现任何过激的行为。”

绿岛秀子没有作声。作为一个随军记者,她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

野田三郎加快了语速:“不过,重点不在这里。我们的情报人员仔细分析了这批报道,他们从中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报道里提到的帝国军队番号,一些详细的数字,甚至还有帝国军人的姓名,诸如此类的信息,表明这批报道的消息来源,不大可能是从南京回国的外国人,而很可能是来自我们内部。”

绿岛秀子说:“明白了,说来说去还是出了间谍。”

野田三郎仰头看着天花板,长叹了一口气。

“在我们内部,至少有人在出卖情报。查找这个人,或这几个人的重任,落到了陆军联络部身上。帝国特工的工作效率是极高的,经过几个月的大量分析和排查,最终我们把疑点集中到了一批随军记者身上。”

“为什么是随军记者,而不是帝国军队内部的人员?”绿岛秀子问。

“一个专业的间谍或情报人员是不会把这些有可能暴露自己身份的信息透露给报刊的。这就表明,消息来源只能是出自那些既有可能接触到一些情报、又不是专业特工的人。普通的帝国军人接触不到这些情报,也无法接触消息外流的渠道;而帝国军队的特工人员,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他们的忠诚度非常高,是完全值得信赖的。这样一来,最大的嫌疑就落到了随军记者身上。”

P1-5

序言

一套别开生面的书

——写在“红色中国”出版之际

我们想了很久,想不出为这套丛书起个什么样的丛书名,后来,索性就用了现在这名。“红色中国”,直白,朴实,但至少不雷同,一目了然。

红色中国是一段历史,一截记忆,是前辈走过的足迹和奋斗的实录。关于这段历史,人们常常用这样的文字来形容:波澜壮阔,激情澎湃。这并没有错。但我们认为,用这样的词语描述更客观:纷繁杂乱,万象丛生。所以,反映这段历史,故事应该更丰富,题材应该更开阔,值得回味值得书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很多。以往,我们看多了冠以“红色”或者“革命”的文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同类的儿童文学创作更多地注重教化功能,这使其题材和主题显得单一和狭隘。更何况,文字中多有激烈和偏颇,这导致了许多错误的阅读,也招惹了一些人对红色文学的误解。

我们不想这套丛书是这么一种文本。对于近代历史,我们充满了敬畏,有着足够的虔诚,但我们也有着更多的清醒。图解和戏说是我们摒弃的,也不是我们的主张。站在偏激的立场上涂抹和片面的歌颂,会让我们在历史和读者面前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

我们希望这套书在童书的海洋中显得别开生面。

除了历史的背景,我们没有给作者设置太多的框框。其实就是这个条件,原本也是不该划定的:好的作品是在更自主和自由的想象中完成的。出于一些实际的考虑,我们给作家提出了一些要求,虽然宽泛,但多少会影响到创作。非常感激作家们的努力,整体上,每本书的文字都很精炼、很优美,平实中体现出了成熟的语言技巧。我们知道,这对于少年读者的学习来说也有独到的好处:许多人不只是在课堂里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更多的实例证明,一个人具有很高的作文水准,有益的阅读必定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青少年读者能在欢愉的阅读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

九位作家,呈现的故事不同,风格也不尽相同,这是我们所希望的。这九部小说中,有传记体文本,有悬疑惊险的样式,也有幽默喜剧的风格,但核心的一点是相同的:故事是好看的、耐读的,都表现了真实的历史,彰显了残酷背景下的人性,展示了前辈们艰难岁月中的情操和情怀。我们的文字,更多地注重“成长”,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的展现是在真实背景下完成的。

对于作者,我们有过刻意的选择:最佳的应该是老中青皆有的一种结构。但非常遗憾,显然70后、80后的作者难于寻觅。可能是由于他们对那段历史的陌生或者疏远,也可能是别的原因,结果九个人中六人是60后。想来,这绝不是一种巧合。60后这代人,其经历决定了他们对历史的判断和理解的水平。

我们还对作家生活的地域有过考虑。写历史小说必须熟悉历史,这是无疑的。这种熟悉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那种熟悉,而是立体的,比如人文背景、语言、风俗民情……只有将文化揉人文字中,人物才更鲜活,故事才更有血肉,文字才更具张力。还有,由故事发生地的作者来写故事,他会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其态度和投入会是不一样的。  出于对丛书的特色和品质的考虑,还有着某种探索的因素,我们特意从传统上写成人文学的作家中精挑了四位。这四位作家的名字对儿童文学的传统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但他们的小说却写得清新精致。这些作者在各自的创作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成熟的有实力的作家,他们没有包袱,少顾虑,下笔从容。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只想创作者保持一份清新和极强的责任感,这些往常从事其他门类创作的作家,可能缺少圈内所谓的知名度,也缺少所谓“经验”,但我们看中的是清新。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作家参与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来,给这个领域注入更多的活力。

主编张品成

2013年1月18日于海口花语庭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来的路/红色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少儿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764726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4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