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言辞喧嚣的时刻/新人文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野草”在歌唱

——读鲁迅《野草》

1979年某日,我在就读的医专课堂上,开始读到鲁迅的《野草》。生物化学老师正在讲授蛋白质代谢过程,我在课桌下读这本小册子。一边听医学课,一边在课桌下看杂书,这是我在医专时练就的“一心二用”的本领。然而,这一天读到的这本书,却让我彻底走神了。我完全被这本书所吸引,没能很好地记住蛋白质代谢产物(三磷酸腺苷)的分子式,以致日后每一次碰到这个问题,都要去翻书。好在碰到的次数不多。

在此之前,我对鲁迅也略有所知。“文革”期间,鲁迅差不多是除马恩列斯毛之外,唯一可以公开阅读的作家。父亲书桌边的墙上,就有一张吸烟的鲁迅头像,书架上还有几本鲁迅的著作,大约是《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之类,跟《实用内科学》、《注解伤寒论》放在一起,散发着一股子柴胡气息。小学中学课本中,也选有不少鲁迅的作品,照例是《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之类。鲁迅的思想深奥,而对于我们这些十岁上下的少年来说,鲁迅的“痛打落水狗”的口号似乎更有吸引力。我们确实打过落水狗,那是真正的落水狗,一条被我们追得走投无路而落水的流浪狗。我们不仅痛打,而且直至它在水中筋疲力尽,溺水而死。不过,我们的体验并非真正鲁迅式的,而是一种男孩特有的残忍的原始快感。后来,我在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中,看到过类似的情节:一群纳粹时代的德国男孩,玩着虐畜的狂欢游戏。

此外,关于鲁迅我们还知道不少。我们被告知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共计“三个伟大”,只比“四个伟大”少一个。我们还被告知,“三个伟大”是“四个伟大”的一名“小兵”,是“战士”,还是“硬骨头”,这些称呼让人联想到解放军某部的一个连队的称号。但鲁迅并不使用大刀长矛,也不用驳壳枪或机关枪,而是用“匕首和投枪”。然而这“匕首和投枪”却又不是真正的“匕首和投枪”……这些说法颇为费解。不过,我们还是很聪明地从革命造反歌曲“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中得到了启发,从而对那些晦涩的说法也能一知半解。

然而,在医专课堂上,这本《野草》却以一种奇异的风格吸引了我。这是一本1973年版的单行本,是我花了5分钱(原价1角)从废品收购站买来的。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本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因为喜欢鲁迅,而且,它又便宜——一份油煎豆腐干的价钱。书的封面是白色的,有鲁迅头像浮雕,而扉页则有初版封面照片。初版封面为孙福熙设计,显得很特别,背景是连成一片的天空和荒漠,呈深灰色,看上去十分黯淡,以致分不清所表现的究竟是白天还是黑夜。在这个充满着苍凉感的背景之上,又随意地点缀着几段零乱而且不规整的绿色线条。这大概是表示一丛野草。在色调灰暗的背景衬托下,这几抹绿色显得格外鲜明醒目。相比之下,初版封面更有吸引力。我甚至撕掉了1973年版的封面,直接让扉页替代封面。

毫无疑问,当初我根本读不懂这本书。一个在“文革”期间受教育的17岁的少年,连他的小说和杂文读起来都很费劲,遑论理解’《野草》。但我却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看到了一种幽暗的色调、忧郁的情绪和晦涩、欲言又止的语句。而更重要的是,书中所透露出来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情绪给了我强烈的震撼。这种感觉是在读鲁迅其他作品时,所不曾有过的。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

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野草·影的告别》)

这些纠结在一起的拗口的句子,让人感到眩晕而又迷醉,如果是通常所说的那种勇往直前的“战士”,如何又有这种彷徨、迟疑、灰暗?与其杂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硬朗、明快和尖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单从那个初版封面上,便能明显地感受到背景的压抑和沉闷以及那绿色中所透露出来的冷峻和孤傲。这正与《野草》中的内容及其风格相表里。对照一下《呐喊》和《热风》的封面:《呐喊》的封面以深红色做底色,书名为黑色;《热风》则为白底大红书名。这显然与《野草》的封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呐喊》所处的炽热而温暖的背景,到了《野草》中则化为荒凉的苍穹和旷漠。对于把阅读鲁迅作为功课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并不难感受到《呐喊》与《野草》之间的精神落差。从《呐喊》到《野草》,就好像是从喧闹的白昼一下子沉人到幽静的午夜。这种反差引起我的好奇,想窥探晦涩言辞面具后面所隐藏的那个人的内心。

很快,我就从医专毕业,被分配到一处偏僻的人民公社卫生院当医生。乡间的生活是寂寞而又无聊的。在那些漫长难挨的日子里,这本《野草》给了我许多慰藉。许多年之后,当我重新开始阅读《野草》并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做准备的时候,我使用的原文依然是这本5分钱的小册子。  关于《野草》,特别是关于《野草》的诗学研究,并没有多少材料需要整理。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抱着那本价值5分钱的小册子翻来覆去地看,试图从中拼读出那个深藏在“战士”面具后面的“忧郁诗人”的鲁迅的面容。P3-5

目录

写作的罪与罚(代序)

第一辑 文学炼金术

 “野草”在歌唱——读鲁迅《野草》

 灰姑娘·红姑娘——《青春之歌》及革命文艺中的爱欲与政治

 “文革后”新文学的曙光——从食指到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写作

 莫言,或文学应该如何还债

 莫言,一个“病态”时代的文化征候

 扎西达娃、西藏与文学地理学

 格非的时间炼金术

 关于李洱《遗忘》的“学术讨论会”

 丽娃河畔的纳喀索斯——宋琳诗歌的抒情品质及其焦虑

 写作如何成为公民社会的典范——关于文学及人文学术的公共性的思考

 文学守护心灵

第二辑 艺术无用功

 样板戏:革命神话及其形式

 消费叙事中的革命与情欲——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精神分析

 旁观和嬉戏——1960年代生人的精神特质与空间意识

 现代木刻艺术的辉煌与困局

 无用功,或劳动的神话及其终结

 塑造中国身体:身体主权与身体技术

 光影中的记忆与遗忘——为《1980:上海祭忆》而作

 超现实主义的“黑弥撒”

 未来主义·时间与权力

 拱廊街,或资本主义的空间寓言

 桥与楼的梦想

 风景的诞生与政治地理学

第三辑穴 居族之梦

 文化研究——知识繁殖还是生活批判?

 当代大众文化:从“大话”到“山寨”

 灾难记忆与灾难叙事

 “中产阶级”的梦想及其终结

 搬起萨特砸自己的脚 

 淡蓝色的药片,或生与死  

 精神疾患诊疗史与理性的边际

 旋转,旋转,伟大的晕眩

 穴居族狂想曲

 上海文化:一个世纪的变迁

 旧上海的三重叙事与想象

 上海城市的“地段崇拜”

附:旧典重估四则

 《堂吉诃德》:骑士文化及其影子

 《傅科摆》:符号世界的叙事历险

 《愚公移山》:古典时代的劳动

 《半夜鸡n1》:时间与阶级意识

序言

新人文:在思想与行动之间

王晓纯

“人文”一词,用法不一:古人将之与“天文”对举,今人把它与“科学”并列;它还常用来概称一种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存在的崇扬人性与人道的主义或精神。

“人文”与“天文”对举,最早出现于《周易》。《周易·贲卦》彖辞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根据后人的解释,“文者,象也”,即呈露的形象、现象。于人而言,包括人世间的事态、状况,并可以引申到个人气象与社会风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强调“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总是与人文密不可分。人而文之,方谓之文明。在中国传统中,“人文”主要指人类社会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和道德观念。而文明在其本质上,乃是人类对“人之为人”在思想上的自觉和这种自觉在实践中的表现。

“人文”与“科学”并列,与西方近代分科之学的出现与发展有关。伴随科学与技术的勃兴和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传统的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通过科学与工业革命不断推波助澜,甚至形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所谓“两种文化”的分裂。

“人文”作为一种精神或主义,泛指从古到今东西方都出现过的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重视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人的旨趣和理想的一般主张。

当代中国思想者的研究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注。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新时期呼唤新人文,也不断催生着新人文。

新人文是一种新愿景。现代社会使人在工具理性和技术统治面前常感无力,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幸福之间往往容易失衡。新人文将目光聚焦于人本身,重塑价值理性,高扬人性尊严,唤起内心力量,促进个性自由发展,让梦想不再贫乏,让精神充满希望。

新人文是一种方法论。唯人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组成部分,但两者的分隔也有渐行渐远之势。新人文试图重新发现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融通,增进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互用,让科学更加昌明,让人文之光更加夺目。

新人文是一种行动哲学。继往圣、开来学不是思想者的唯一目标,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架设坚实的桥梁。新人文力图夯实人文基础,作为社会的良知而发出公正的呼声,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让思想;中破桎梏,用行动构筑未来。

鉴于以上种种,我们编辑了这套“新人文”丛书,奉献给关心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新人文建设的广大读者。

2012。10。19

内容推荐

张闳编著的《言辞喧嚣的时刻》为作者近年来有关文学、艺术和大众文化方面的批评随笔集。文集涉及领域广泛,《言辞喧嚣的时刻》记录了作者学术研究和批评写作演进、变化的轨迹: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判,从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的解读,到图像符号、影像符号、声音符号、物像符号乃至空间符号系统的分析批判。作者试图将思想的深刻性、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媒体的灵活简约和批判锋芒结合在一起,以临床医生式的敏锐和细致,外科手术般的犀利和坚决,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和解构性的批判风格。

编辑推荐

思想随笔的写作,是在时代的喧闹声中倾听来自历史深处之秘响和高远之处无限启示的一种尝试,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流逝中,在近乎机械重复的学术和教学生涯中,这种能唤醒青春时代的诗意梦想,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在这样一种写作中,我感到慰藉和充实,这也是对写作的罪与罚在某种程度上的补偿。张闳编著的《言辞喧嚣的时刻》作者试图将学术的严谨与大众媒体的灵活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的思辨风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言辞喧嚣的时刻/新人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12042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329043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