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传记系列/新世纪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2009年,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施特劳斯在即将年满101岁时,终于走完了漫长的人生。这位开一代风气的思想家身上有太多矛盾和对立的细节,其复杂的思想生平,就像他所阐释的“神话结构”一样难以梳理。但是,《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作者帕特里克·威肯从独特的角度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命题,并且有着清晰的架。作者再次梳理列维-施特劳斯在上世纪30年代进行影响深远的巴西内陆之旅,并与晚年的列维-施特劳斯进行了对话,就列维-施特劳斯的讲话和著作中的若干疑点作出诘问,试图寻找列维-施特劳斯的真正想法。

内容推荐

列维-施特劳斯1938年最后一次深入巴西内陆进行田野考察,17年后出版的《忧郁的热带》,激起了学院内外读者的热情,也开启了结构主义横扫全球知识界的时代。列维-施特劳斯的理论一扫先前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开辟了20世纪下半叶截然不同的思想领域。从精神分析到流行时尚,结构主义的原则被运用到各种领域。如果没有列维-施特劳斯,福柯、罗兰·巴特、拉冈、阿图塞等人的理论思想将难以想象。列维-施特劳斯将一种艺术的感性注入学术研究,如同诗人一般运用意象与意念。他在亚马逊流域深处进行考察的同时撰写了有关奥古斯都的悲剧。他的四卷本巨著《神话学》,是用一连串乐章的形式所组成。《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是列维-施特劳斯漫长心灵生活的思想传记,也是评价他的一个尝试。《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作者帕特里克·威肯)以长镜头形式追随他从巴黎到圣保罗,再深入巴西的内陆。追踪了他的动荡战时岁月,叙述了他如何逃离维基政府统治下的法国而流寓纽约,在其过程中又是如何寻觅出独树一帜的理论架构。本书作者威肯不但具有人类学背景,同时也是研究巴西历史的专家。除了深入研究列维-施特劳斯的著作与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档案数据外,作者亦两度亲访列维-施特劳斯,并长期与他规律通信,本书是列维-施特劳斯逝世后最新的完整传记。

目录

序:在野性智能的十字路口

考察示意图

绪言

第1章 早期岁月

第2章 奇风异俗

第3章 龙东电报线

第4章 流寓

第5章 基本结构

第6章 在巫师的沙发上

第7章 回忆录

第8章 现代主义

第9章 肆恣的心灵

第10章 神话的星云

第11章 辐辏

尾声

延伸阅读

致谢

试读章节

他们还在另一个方面显得与时代脱节。受波兰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的著名田野工作影响(其“田野”位于新几内亚外海的初步兰群岛,民族学家已习惯长时间待在同一地点,孤身一人从事观察研究。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田野照片里更可能出现的是搭在部落附近的一顶孤单帐篷,或杂乱摆放着笔记本的一张隔板桌,又或是装着干粮的一个帆布背包。这时的人类学界倾向于相信,人类学家需要经年累月融入所研究族群的生活方式,才可望获得有价值的发现。但列维一施特劳斯的团队却不是这个样子,他们一次走过了一千多千米的路,极少在同一地点停留超过几星期。所以,他们的考察形态可说相当过时,差不多是同类型探险的最后一宗。

考察队在近1938年年底分道扬镳:法利亚选择取道亚马逊河回到里约热内卢,维拉尔和列维一施特劳斯则乘坐一艘小蒸汽轮船溯曼德拉河而上,然后登上一架水陆两用飞机前往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列维-施特劳斯从这趟考察得来的充其量只能说是浮光掠影的印象。他的田野笔记(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给人一种欠缺条理的感觉,内容杂七杂八,既记载着土著族群的基本词汇、让人眼花缭乱的亲属关系图表、编织技巧的插图,以及动物、人脸和矛的速写。笔记本里还记载着维持一支探险队所需的大量物资的明细。

这趟旅程,加上早前他在巴西更南部对卡都卫欧人和波洛洛人所做的短暂研究,构成了列维一施特劳斯人类学家事业的肇始。列维一施特劳斯短暂地考察了六个星星点点分布于巴西内陆的土著文化,而非深入分析单个族群。站在日后回顾,我们会发现他的这个事业起点是适当的。这是因为,列维施特劳斯通过各种民族志小片段(如卡都卫欧老妇人脸上的繁复花纹、蒙蝶人[Munda]的圆拱顶小屋和南比夸拉人的仪式性笛歌)所建构出来的作品体系,并不是要显示某个族群的文化有多么精巧复杂,而是要探索所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

所以,列维一施特劳斯的巴西考察之旅虽深具19世纪色彩,到头来却成了最前卫人文学作品的附庸。在十五年后写成的回忆录《忧郁的热带》里,列维一施特劳斯忆述了这趟旅程的经过,让当时崛起中的人类学变得声名大噪。凭着田野笔记里的各种一鳞半爪的材料,他勾勒出20世纪中叶的人类学家的自我图像:所谓的人类学家,乃是一个深思的先行者,致力于摆脱西方文化的局限去发现另一个世界和另一种生存方式;他也是一个如受天谴的外乡人,注定要在文化的边陲漫游,饱受慢性的无根之感所断伤,永远不得安宁。与此同时,《忧郁的热带》又是一种新方法的展示。通过这方法,列维一施特劳斯把他的所见所闻(南比夸拉人各式各样的族群、他们在备电报站四周的流浪生活、他们向传教士讨来的破铜烂铁、勉强维生的森林聚落、炎热的气候、灰尘蔽天的环境)结晶为一个高度风格化的原住民文化意象。这种方法称为结构主义,其任务是发掘出隐藏在所有文化底下的对称性。在《忧郁的热带》中,列维一施特劳斯勾勒出这种方法的早期轮廓,从土著那些看似混乱的观念和仪式中理出出人意表的条理性,让读者目眩神迷。

“总的来说,考虑过各种因素之后,我认为访谈是一种可憎的文类。”列维施特劳斯有一次接受访谈时表示。虽然口口声声讨厌访谈,但随着《忧郁的热带》带给他的盛名与日俱增和结构主义运动的节节挺进,他又会反复接受记者和学界同仁的访谈。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他常常出现在法国的电视上,会参与纪录片的拍摄,退休后又给予作家暨哲学家叶希邦莫大荣幸,接受后者长时间的访谈——访谈内容在1988年出版成书,名为《咫尺天涯》。

然而,这些访谈读得越多,我们越会感到文字与影像背后那个人的难于掌握。不管是在文字或画面上,列维一施特劳斯都既近在眼前又捉摸不定。多年以来,他给出许多细节,却没给出多少实质。这难免让人觉得,他让人看到的只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表面,内里却始终深藏不露。他无个性特征的闪族五官(他出生于一个祖居阿尔萨斯的犹太家庭)被拍入照片无数次,但照片中的他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在经过安排所拍摄的照片里(不管是站在巴黎一间档案室的整排卡片柜前面拍的那一张,还是穿着西装、肩膀上站着只鹦鹉的那一张),他都显得与镜头格格不入,就像是在反抗为他宣传的企图。1970年,奉《时尚》杂志之命为列维一施特劳斯拍照的摄影师佩思(Irving Penn)让他包在一件大衣里,翻领刻意翻起,眼镜搁在额头上,右脸被阴影遮盖住。佩恩为毕加索拍过一样的照片,照片中的毕加索也是半边脸被大衣遮住,只看得见一只眼睛,眼神炯炯地看着镜头,与此相比,列维一施特劳斯的表情则显得难于解读。即便是名流照片这样操作娴熟的摄影类型和佩恩这样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无法撬开列维一施特劳斯的内核。

这种自我隐堙部分是有深意的。列维一施特劳斯在1990年告诉法国人类学家奥热(MarcAug6):“我同意普鲁斯特在《驳圣勃夫》里表述的反传记方法。[圣勃夫是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主张一部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生平息息相关。——译者注]真正重要的是作品,不是凑巧写了它的作者。我甚至会主张是作品假借作者写出自己。个人无异于一种传导的手段,只会以残渣的方式留存在作品里。”但如果说作者只是残渣,那列维一施特劳斯自己作品所包含的残渣却是极大极重的一团。他的文体有着鲜明特色而且难于模仿,而他对题材的处理又是那么的高度个人化,大半让人无从批评起。p4-6

序言

列维-施特劳斯首度访日的第一场演讲在东京的朝日厅举行,在座大约有700个忠实听众。大家对这位“结构主义”大师满怀期待,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赶时髦心态肤浅而不可取。这当然不是因为演讲内容不够水准,真正让听众(包括我本人)愣住的,是列维一施特劳斯提了一个我们从未想过也没有料到他会谈的问题:人类学家的道德责任。演讲中,他痛斥人类学家一直在全球各地推动一种知识恐怖主义,一直打着维护“部落权利”和“文化尊严”的幌子以遂一己的学术野心。列维一施特劳斯认为,在这种恐怖主义肆虐的过程中,人类学已深受斫伤,也因为这样,任何人类学家都有责任竭尽所能去赎罪,想办法帮助传统社会重建自主性。任何人类学家都应该感到某种“亏欠”,并以此作为他们学术实践的精神/道德基础。另外,人类学家的全部著作也必须作为另类的人文主义的未来知识来源,必须超越西方文明的争胜心态和自毁性格所制造的死胡同。这是他的结语。我记得,在那一刻,在这场90分钟演讲的最后,全场鸦雀无声,人人都陷入深深的反省和严厉的自我批判中。

那是1977年的事,站在讲台上的是西方哲学和人类学的一位巨人。事前,我们都以为他会畅谈由他一手打造的“结构主义”的最前沿发展。距此仅仅几年前,他的学术丰碑(四大册的《神话学》)才刚刚出齐,而对大部分读者而言,这套著作深奥难懂,近平天书。换言之,在广大读者心中,列维一施特劳斯一直是个传奇性人物,充满神秘感。鉴于此,那次演讲真正让人震撼之处,是他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人极其渊博,但又充满热情和道德关怀,旬句都是发自“人性”的最核心(“人性”是列维一施特劳斯终其一生都不倦思索的课题)。所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高度感性且富于想象力,既是理论家又是诗人,相信文字的力量不只来自逻辑严谨性,还来自诗性创意和伦理关怀。这就是1977年发生在思想西半球另一端的事情:我们发现了列维一施特劳斯是个刚猛的道德哲学家和富于想象力的诗人。

《列维施特劳斯:实验室里的诗人》有着同一种启明效果,能把一个被迷雾缭绕的人物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个在“人类学”实验室里工作的伦理诗人。作者威肯鲜明地勾勒出一个20世纪思想巨人的多方多面,把他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本书也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以鸟瞰的角度和整合的方式把列维一施特劳斯101岁的人生尽收眼底。书中,威肯追述了列维一施特劳斯善感的早年岁月、他在巴西雨林考察的经过、他在波希米亚都市纽约的流寓岁月,以及他回到巴黎后跟存在主义者与其他结构主义者的交锋。摆脱各种意识形态与学院成见,这部传记直截了当、立论公允、包罗详尽而又注意细节,让读者可以把列维一施特劳斯重组为一个质地饱满的三度空间人物。

列维一施特劳斯思想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劳作的“诗学”——不管这劳作是真实意义还是神话意义的。毫无疑问,他的其中一个主要学术关怀是人类思维的“修补术”,而这种思维方式充分体现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换言之,人类心灵有着一种诗性劳作的倾向,会对意义做出野性的、结构化的加工。然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劳作”领域让晚年的列维一施特劳斯深感趣味:传统日本匠人的世界。在1977至1988年五次访问日本期间,列维一施特劳斯从北至南广泛游历了日本列岛,甚至造访过关西和九卅I的小村子和冲绳的偏远小岛,主要目的是拜会一些能工巧匠:织布工、染色师傅、制陶匠、铁匠、金匠、漆器匠、细木匠、酿清酒师、和果子师傅、木偶戏表演师和传统乐器乐师。这些会晤带给他极深刻的印象,让他深信日本和东方看待“劳作”的态度非常不同于一般。西方人把劳作看成是人对惰性资源的任意塑造,但日本人却把劳作看成是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他在身后才出版的一部日本文化论丛里说过:“日本人的艺术长才表现在把诗意加入日常劳作。”诗意”一词毫无疑问是源自古希腊的“poiesis”概念,而“poiesis"意指“艺术地制作、创造”。作为一个诗人,列维一施特劳斯对日用寻常的手工艺劳作充满崇敬——这一点,威肯在本书里有详尽的见证。

列维一施特劳斯的思想家身影极其伟岸,然而,他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却总是调子平静、态度谦逊并带着平静的悲观情绪。他的声音总是伴随着另一种谦虚的声音,特别是伴随着野性思维的神话诗律。他在《神话学》系列里从不用权威十足的“我”来自称,又让自己像个隐士似的,结庐在美洲印第安人集体智能的换位思考里(威肯在“神话的星云”一章有精彩阐述)。在《忧郁的热带》,列维一施特劳斯曾以“冷对千夫指”的姿态强调,他拥有的是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智力:“就像土著所放的一把森林野火那样,它有时会让一片未被探索过的地方大放光明。它也许会在那儿加以施肥,再采摘若干谷物,然后,它会继续迈进,把焦黑一片的土地留在后头。”就像他指出过的,人类学的实践是由土地与人类的相互回馈与相互剥削这两重关系所牵引。他的劳作风格和思考风格就像是新石器时代的粗放农业,不会绝对讲究效率或讲究理性,而是以漫游、粗犷和即兴为特色:一种炉火纯青的“修补术”。因为谦虚,所以列维一施特劳斯可以让自己被人类的肆恣天性引领,而这种天性是西方科学和技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失落的。

必须指出的是,《忧郁的热带》的最后一章记述了列维一施特劳斯在印度次大陆所得到的最深沉的哲学冥思。在新大陆密集研究过仍然保存着野性思维的巴西印第安人之后,他又去了(或说是不自觉地回到)充满异国风情的旧大陆边陲。不管是站在犍陀罗古文明的遗址前面时,还是站在吉大港山区一座墨人的村子驻足沉思之时,他都设法总结自己思想追寻之旅的意义,把他的认识论之旅的起点和终点连接起来。在南美洲的雨林里,他观察过一个最小型社会的意义产生过程。另一方面,他又在塔克希拉(Taxila)的佛教遗迹见证到一个自视为消失中符号系统的文明是如何彻底破灭。所以,如果说西印度(美洲印第安社会)曾让他看过意义诞生的一刻,那东印度(印度次大陆)就是让他深信意义的终归消亡和自我否认。就这样,人类原生思维里的“空无”(饶有深意的,这个字是《神话学》系列全文的最后一个字)便终于与文化灭绝带来的真空相遇了。正是这种返本归元,这种从线性时间观念的觉醒,让列维~施特劳斯最终可以摆脱西方文明的纠葛——这文明只知拼命追逐权力和随之而来的惰性,最终只能面对自己的自我毁灭。

他对日本和东方那种全貌性/泛灵性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持续感兴趣,而这种兴趣应该会在不久的未来受到认真重视。在列维一施特劳斯看来,对于解决人类在现代世界所面临的灾难性问题,日本和东方提供了一条无可取代的线索。世界已经忘了自己原有的均衡,正在被自己那种机械化复制的惰性力量逐渐摧毁。在晚年,列维一施特劳斯非常关注现在世界的种种问题,包括文化多样性、性、科技、全球经济和“他者”等各种问题。1986年,他以“人类学家与现代世界难题面对面”为题,在日本进行了三场连贯性的讲演,表达了他对西方文化已经无以为继的观点。其实,早在《忧郁的热带》中,列维一施特劳斯便已预言过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人类开始呼吸开始进食的时候起,期间经过火的发现和使用,一直到目前的原子和热核装置被发明出来为止,除了从事生殖活动的时候以外,人类所做的一切,不就只是毫不在意地破坏数以亿万计的结构体,把它们肢解分裂到无法重新整合的地步吗?”这个解体过程产生了无限多的“熵”,让世界不断趋近完全惰性不动的地步。出之以一种苦涩的幽默感,列维施特劳斯建议把“人类学”改称“熵学”,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超越现代文明的死胡同。

通过阅读列维一施特劳斯且真诚地响应他的整个人生和思想,我们将会去到一条新的认知地平线,在该处,东方、西方和原住民的知识会交会在一起,以一种未知的语言对话。在这个历史脱臼又重新接合的所在,“自然”和“文化”的观念将会向我们显示一个全新的星座,其所反映的是“五官的赋格曲”或“平均律天文学”(这两个都是《神话学》的章名),是人类最深邃的音乐性/神话性智力,是由列维一施特劳斯的“诗性创制”工艺所创造。在这个“野性”知识的聚集之处,我们将会与一个无与伦比的诗人(他静静坐在伟大观念的实验室里)分享到一种创意惊人的人类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威肯对新旧世界独特的文化冲突感性和娴熟的描述引人入胜,常令人啧啧称奇。这也有助于解读为何现代巴西社会与其南美近邻有如此之多的不同之处。——亚历克斯·贝洛斯

独特的解读……《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是历史题材写作的典范,引经据典而又栩栩如生,既保持了鲜活的叙事风格又不失对不同时代、不同大洲的复杂事件的准确描述。

——《卫报》Guardian

威肯是一位完美的人物肖像画家。人们能中获得众多外交官们的阴谋和野心,也能窥视关于皇家的密谋。

——《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传记系列/新世纪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帕特里克·威肯
译者 梁永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563370
开本 16开
页数 3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712.59
丛书名 传记系列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5
166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PATRICK WILCKE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