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二十年(精)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40年代初期,胡乔木来到毛泽东身边,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胡乔木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辞”获得了“才学超群的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的称誉。就胡乔木的生命历程来说,跟随毛泽东的两个10年无疑具有决定意义;就毛泽东的生命历程来说,这两个10年,以其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巨大转折而最富有典型意义。因此,徐尚定编写的这本《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二十年》所描述这20年胡、毛的云水际遇,是较具意义的。

内容推荐

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秘书,见证了延安整风、三大战役、建国、[反右]、[大跃进]、庐山会议等党内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前后后,并留下了深刻的思索。《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二十年》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胡乔木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政治生涯。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二十年》由徐尚定编写。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一 初到毛泽东的身边

二 在延安整风中(上)

三 在延安整风中(中)

四 在延安整风中(下)

五 重庆谈判的日日夜夜

六 战火中的中共代言人

七 从西柏坡到北平

八 在共和国的最初岁月里

九 “大学士”

十 在中苏论战中

十一 不平常的春天(上)

十二 不平常的春天(下)

十三 见证“大跃进”年代

十四 庐山会议的前前后后

十五 人比月光更美丽

附录

十六 思想的年代(上)

十七 思想的年代(下)

十八 最后的思索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早在6月中旬,中共情报部门从几个渠道获悉,德国即将发动对苏战争;在重庆的周恩来甚至电告毛泽东:国民党政府内部传说,德国将于21日进攻苏联。中共中央及时地将这些情况电告斯大林。但是当时苏德两国均对此类说法予以辟谣,苏联新闻机构甚至发表声明,痛斥这是英美企图挑拨苏德关系。

但是,战争却闪电式戏剧性地爆发了。

消息传来,延安和全世界一样感到异常震惊!

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反应。

6月23日,毛泽东召集政治局成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苏德战争爆发后世界局势和中国局势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共的对策。会议讨论和通过了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决定指出,德国法西斯“此种背信弃义的侵略罪行,不仅是反对苏联的,而且也是反对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的。苏联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神圣战争,不仅是保卫苏联的,而且也是保卫正进行反对法西斯奴役的解放斗争的一切民族的”。目前,中共在全中国的任务是: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此援助苏联;二、对于大资产阶级中的反动分子的任何反苏反共的活动,必须坚决反抗;三、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

苏德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国际形势正朝着有利于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向发展。他在会后起草的一份电报中说:“英、美、华都站在苏联方面,现在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两大阵线的对抗,其前途是对苏对华有利。中国时局可能好转,我们方针是争取好转打击日寇。”

毛对于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这一点为同时代伟人的谈话所证实。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声明:“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他表示,英国将给予俄国以一切可能的援助。随后,美国政府及总统罗斯福也发表声明,将尽一切可能支持苏联对德作战。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已是必然。6月26日,《解放日报》发表经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社论,指出:“苏德战争是世界政治的新的转折点,以前的世界政治的旧面貌,因苏德战争而终结;以后的世界政治的新面貌取决于苏德战争。”苏德战争彻底改变了欧洲战争的性质,“今天的战争本质已经是一方革命、正义,他方是反革命、非正义;一方保卫自由、保卫人类,他方绞杀自由、奴役全人类的你死我活的决斗。”形势已经很清楚,苏联对德战争的胜败,将决定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败。至于这一事件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局势,则要复杂得多。蒋介石对苏德战争完全持观望态度。迹象表明,如果苏方不利,蒋有可能移向德意日一边;英美与日本妥协的可能仍然存在。这将给中共及苏联带来巨大的压力。

胡乔木回忆说,苏德战争爆发后毛泽东非常紧张,经常开会讨论这一事件后的国际形势。当时有个苏联人在延安,他的任务就是催促八路军打到东北去,急得不得了。苏联很难了解中国。对中共的政策、方针,他们不理解,只说中共不支持他们。

毛泽东深知,中共必须对这场战争的进程作出预测,并将其宣传出去,以表明中共对于时局的看法,藉以最大限度地稳定人心,敦促局势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28日下午,毛泽东叫来胡乔木,要他为《解放日报》写一篇社论,题目是《苏必胜、德必败》。毛要胡抓住四点来写:第一,德国师出无名,无法进行精神动员,苏联是为了保卫祖国而战,士气民气正旺盛;第二,德国资源短缺,生产能力已扩至极限,而且其战略战术长短优劣经过两年的战争已多大白于天下,容易引起被侵略者的注意与防御,苏联的情况则恰恰与此相反;第三,德国法西斯四面出击,形式上是外线作战,实际却是内线作战,处于被包围被攻击之中,随着战线拉长战区扩大,供给和联络就有可能被切断,这些困难都是苏联所没有的;第四,德国内不稳而外孤立,苏联内坚强而外多助。他还说,苏联的胜利并非唾手可得,重大的牺牲与一时一地的挫折也还不可避免;但全人类和全中国的战斗信念是:中必胜,日必败;苏必胜,德必败。

毛泽东要胡乔木立即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他等着看。一个小时后,胡乔木将稿子送至毛泽东的手边,毛稍作了修改。

29日,《解放日报》发表了《苏必胜、德必败》的社论。

社论的破题,是毛泽东说得很明确的意思:苏德战争到今天才一星期,其将来发展会有种种可能,但无论从哪一种可能推想,都必须达到一种结论:苏必胜,德必败。

而最后一段,是毛泽东要说而没有说出的意思:

我们中国人民为了保卫自己,为了援助苏联,都必须竭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我们怎样援助苏联?这就是加紧我们的团结抗战,反对我们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敌人是和苏联的敌人互相勾结的。战胜法西斯日本和法西斯德国,是中国的利益,是苏联的利益,也是一切爱自由的民族和全人类的利益。全人类和全中国的战斗口号是反对法西斯奴役,而全人类和全中国的战斗信念是:中必胜,日必败;苏必胜,德必败。

时局的发展,没有出乎毛泽东的预料。

在战争初期,苏联虽遭受了重大挫折,但希特勒并未能实现其闪电战的目标。不过,苏联战场的形势异常吃紧。这引起毛泽东的异常关注。对此,毛泽东的焦虑之情,常见于言表。

一次,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研究苏德战争的形势时,毛要警卫员去取地图,警卫员没有明白,拿来了中国地图。毛泽东一看就火了,“我要的是世界地图!”他厉声地说。

来到毛泽东身边后,胡乔木很少见到他发这样大的火。

P8-10

序言

1992年10月3日,新华社发布长篇讣告: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共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胡乔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9月28日7时16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胡乔木,原名胡鼎新,1912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生活在20世纪下半叶的许多中国人,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因为他曾经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

20世纪40年代初期,胡乔木来到了中共的领袖、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的身边,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胡乔木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辞”获得了“才学超群的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的称誉,他身后留下了数以千万字的文章,这些构成了中共政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胡乔木说,“毫无疑问,就我个人来说,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指导教诲,我就很难写出这些文章”。

胡乔木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想将其跟随毛泽东的两个10年写成回忆录性质的两本书,书名拟为“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未能如愿。就胡乔木的生命历程来说,跟随毛泽东的两个10年无疑具有决定意义;就毛泽东的生命历程来说,40年代、50年代两个10年,以其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巨大转折而最富有典型意义。因此,选择这两个10年来描述胡、毛的云水际遇,是较为理想的角度。

本书动笔于1994年的暮春时节,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将胡乔木与毛泽东的20年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以一己之力实在是不容易的。因此,十分感谢提供有关材料的前辈和中央文献研究室有关同志的审稿,以及本书责任编辑所做的大量工作。

后记

本书初稿于1995年写就,当时并没有想到马上出版,倒是在胡乔木去世十年后的2002年写了可以看做“后记”的一段文字,但不知这段文字初版时为何没有用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随着相关资料的公布和研究的进展,这本旧著的缺憾和不足想必更加明显。去年一本相当有影响的杂志要求摘录相关部分并重新发表,这令我稍感意外。有了这个理由,我想起了再版这本旧著,并附上十年前写的那段文字,权作再版后记:

写人物传记不易,给胡乔木这样的人物写传记尤难。

众所周知,给毛泽东当秘书,可谓胡乔木此生最重要的际遇。但是,这也注定了胡乔木此生将不得不生活在这位伟人巨大光环之下。毛泽东以光照千秋的丰功伟绩,足以使20世纪中国大地上一切黯然失色,胡乔木自然也不能例外。胡乔木时代虽然不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场景,却少见于他的生涯中。这一点,多少会降低胡乔木传记的可读性,因此,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胡乔木是大理论家,面对他的理论遗产,人们可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但这并不意味着将其化为传记性文字同样令人赞叹。这多少印证了歌德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

胡乔木是思想者,思想者的生命历程永远不会枯燥。因此,笔者选择了思想的变迁作为叙述角度。在跟随毛泽东的20年中,胡乔木始终与毛泽东的脉搏一起跳动,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品格。思想是理论家的生命,而“生命之树常青”。从这个角度说,胡乔木与毛泽东的20年无论如何是有可读性的。

十年前,胡乔木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长久地离开了思维的王国,带着一颗殚思竭虑的大脑,带着对理性与思想自由的无尽向往与追求。如果说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历史研究所应追求的境界,那么,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还应加上思想与语言的统一。研究胡乔木与毛泽东的20年,既涉及历史,又涉及逻辑;既涉及思想,也涉及语言;既可看做历史研究,也可看做学术研究。在撰写过程中,笔者追求着两者的统一,追求着笔者认为的最高境界。

今年是胡乔木诞辰100周年,离胡乔木去世整整二十年。而“二十年”正是本书内容的时间跨度。因此,以再版本书的方式纪念传主,想必也是恰当的吧!

二○一二年九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二十年(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尚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17038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