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河之子--献给20世纪大禹传人(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王化云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现代黄河治理、开发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自1946年以来主持和亲历的人民治黄,几乎完整地反映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治理黄河事业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王化云于1908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南馆陶镇,父亲是清末秀才,所以从小在私塾受到四书、五经的教育。1931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1935年毕业后至1936年在北平创办精业中学,并任校长,1936年秋回到家乡馆陶县。1936~1945年在冀鲁豫地区参加抗日战争,并于1938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46~1949年先后担任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和华北、华东、华中三大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转政务院水字1号令,将三大解放区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黄河流域机构,即延续至今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下同),任命王化云为主任。1955~1958年调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任副局长。1958年秋调回黄委会任主任,直至1978年,其间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受到冲击。1979年4月任水电部副部长,兼黄委会主任。1982年5月免去黄委会主任职务,改任顾问,1985年辞去黄委会顾问。1992年2月18日在北京逝世。

王化云曾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担任河南省多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政协副主席、主席等职。他曾先后陪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人视察黄河,并于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黄河问题作专题发言。

钱正英同志在为《王化云治河文集》(黄河水利出版社,郑州,1997)所作的序中说:“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水利电力部的军管会主任曾对我说,他来水电部前,周恩来总理告诫他,在水利方面要特别注意听三个人的意见,这三个人就是王化云、林一山和我。我认为周总理要他重视我们三个人,并不是因为我们是水利方面的专家,而是因为我们是党派到水利系统的第一批主要领导干部,和水利专家有比较广泛的联系,可以通过我们组织水利专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其实,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水利实践表明,他们不仅是党派到水利系统的领导干部,而且早已成为杰出的水利专家,王化云更是在黄河治理与开发利用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化云在他的专著《我的治河实践》(黄河科学技术出版社,郑州,1989年)的自序中说:“回顾40余年人民治黄的历程,我对黄河的认识经历了实践~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是的,王化云正是在这一执著追求和艰难探索中逐渐认识了黄河,形成了自己的治黄理念与策略,并率领治黄大军进行了卓越的实践。王化云的治黄理念、策略和实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

王化云从1946年2月起就担负主持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治理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为粉碎蒋介石试图利用黄河阻止解放军南渡黄河的阴谋,他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7年6月,他为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150公里长的黄河沿线安排渡口,准备船只,动员船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7年7~8月,王化云鉴于全国即将解放,黄河上中下游统一治理的局面即将到来,便开始考虑黄河治理规划,并起草了《治理黄河的初步意见》,包括治河的目的与方针、1950年的任务、全河水文、气象站的布设和测量与查勘计划、治黄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四部分。这份《治理黄河的初步意见》掀开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治理黄河事业的序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着手编制黄河治理规划。1952年5月,王化云提出了《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1953年7月16日国家计委发出《关于成立黄河资料研究组的通知》,决定成立“黄河研究组”,李葆华任组长,王化云任副组长之一。1954年4月,“黄河研究组”改为黄河规划委员会,李葆华、刘澜波为正副主任委员,张含英、钱正英、竺可桢、王化云、李锐等17人为委员。在王化云的实际主持下,主要以黄委会为依托,于1954年10月提出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含总论及分论共8卷20万字,并附图112幅。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以下简称1954年黄河规划),王化云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见证了治黄史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1954年黄河规划在后来的治理黄河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吸取对黄河的新认识和新经验,经历了多次修订,主要有:①20世纪50年代末修订规划,主要是落实周总理1958年4月21~24日在三门峡工地现场上提出的补做三个规划,即水土保持规划、河道整治规划和黄河干流开发规划;②20世纪60年代修订规划,主要是吸收关于三门峡工程建设与改建的经验;③20世纪70年代修订规划,本次修订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只提出了《关于黄河下游减淤途径设想研究报告》和《黄河干流工程综合利用规划修订报告》;④20世纪80年代修订规划,该次修订于1989年提出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报告》(送审稿),在该项修订规划中,提出并安排了小浪底水库的建设,争取在2000年前建成。从1954年黄河规划的制定,到20世纪80年代对黄河规划的四项重大修订,王化云作为主持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王化云的治河思想,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并趋向成熟。

P4-5

后记

《江河之子》终于要付梓了。虽然这只是做了一件我本该做的事,心中仍然感到些许欣慰。此刻,前辈们的英姿和业绩,如同大河的波涛与浪花,接踵汇人我的脑海,心中涌起对他们的仰慕和感激,难以平静。之所以感激,是因为回忆起在撰写他们中每一位的纪念文章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被强烈的感动和震撼,有时禁不住泪盈眼眶,他们一次一次地给了我鼓励和鞭策。

在《江河之子》群英中,他们的个人背景、成长经历、人生风雨与精彩,各不相同。然而,在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质: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无论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在异国他乡的求学奋斗,还是在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中,他们心中都满怀着振兴中华、强盛祖国的激情;他们都有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无论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在身陷逆境的日子里,还是在疾病的百般折磨下,他们对自己的事业从不放弃,始终求索,甚至把骨灰也洒人了黄河、长江里;他们都有着青松般高洁的人品,工作兢兢业业,治学严谨求实,关怀青年成长,待人真诚友善,他们总是把事业和他人看得比自己还重;他们都才华出众,乐观豁达,生活简朴,深爱家人。他们是大禹传人的佼佼者。

在怀念前辈的时候,不由得联想到自己。从1957年背着行囊跨进华东水利学院校门,转眼已57年了。尽管不知当初怎么会走上水利之路,如今回首,觉得也还充实和有意义。2009年我在南京迁入新居“仙霞公寓”,心想这是此生最后一次乔迁了,故而把新居取名“若水居”,并写了一篇《若水居赋》,以抒怀自己的水利人生,现转录于下,就作为这篇后记的结尾吧。

若水居赋

庚寅春月,得仙霞一寓,欣然命名“若水居”。何哉?乐水也。何乐之有?非谓“智者”,乃在水之美、之德、之性也,与水之缘也。

凡天地间,最寻常者,莫过于水也。然其为海,则吞吐日月;为湖,则烟波浩渺;为河,乃挽纳百川,洪波浩荡,一路澎湃。冰川高悬九天,瑞雪覆盖莽原,雾霭笼罩山林,霜露润泽田园;黄梅香飘,秋池水涨,泉水叮咚,溪流潺潺,皆水之美也。滋生灵而无求,润万物而无声,随物而至赋形,泛淤而成桑田,水之德也。千迥万转,矢志不移;绝壁临渊,不惜玉碎;弱质难胜,积涓滴以穿石;水之性也。缘之何在?余隶籍衡阳,少饮湘江,负笈黄浦,问道秦淮,立志水文,五十余载。探究水圈之奥秘,揭示圜道之行踪,测流于雅鲁藏布,溯源于格拉丹东,筑坝于高山峡谷,调水于南北西东,跋涉万里河川,博览中外水经,其乐无穷也。

光阴若水。吾欲乘桴东去,邀蓬莱仙翁,抚琴于海上,论道与星辰。不亦乐乎!

刘国纬

庚寅年三月于金陵若水居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纪念林平一先生(1897~1979)

纪念王化云先生(1908~1992)

纪念刘光文教授(1910~1998)

纪念张书农教授(1910~1997)

纪念施成熙教授(1910~1990)

纪念方宗岱先生(1911~1991)

纪念林一山先生(1911~2007)

纪念黄万里教授(1911~2001)

纪念谢家泽教授(1911~1993)

纪念严恺院士(1912~2006)

纪念陈道弘先生(1915~2002)

纪念詹道江教授(1917~2011)

纪念周恩济教授(1917~2010)

纪念姚榜义先生(1919~2011)

纪念黄胜先生(1919~1993)

纪念施雅风院士(1919~2011)

纪念吴明远教授(1919~1992)

纪念林秉南院士(1920~2014)

纪念叶守泽教授(1920~2002)

纪念叶永毅先生(1921~2011)

纪念华士乾先生(1921~2001)

纪念叶秉如教授(1922~2013)

纪念钱宁院士(1922~1986)

纪念冯尚友教授(1923~1999)

纪念龙毓骞先生(1923~2006)

纪念何孝俅先生f1923~2014)

纪念张蔚榛院士(1923~2012)

纪念陈家琦先生(1924~2012)

纪念赵人俊教授(1924~1993)

纪念徐乾清院士(1925~2010)

纪念陈志恺院士(1926~2013)

纪念王锦生先生(1928~2006)

纪念朱承中先生(1928~2014)

纪念陈守煜教授(193C)~2014)

纪念窦国仁院士(1932~2001)

纪念贺伟程先生(1933~2012)

纪念梁瑞驹教授(1934~2002)

纪念陈清濂先生(1934~2008)

纪念张启舜先生(1937~2012)

纪念王钦梁先生(1938~1990)

后记

作者简介

序言

不久前收到刘国纬教授寄来的新著《江河之子》书稿,并邀请我作序。我顿时为其书名所吸引,当翻看目录页时,方知是20世纪我国已故著名水利专家和水科学家们的小传,其中不少是我或熟悉、或认识、或曾读过他们的专著与论文,因而尤感亲切。进而,联想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水利先贤,他们以治理江河、开发水利为己任,艰苦奋斗,生生不息地书写中华水利文明,延续至今,形成了中华民族中一支特有的传承——大禹传人。

远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尧舜时代,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禹以疏取代共工氏和鲧采用的雍堵之策,“开成九川通海,疏浚畎浍通川”,二三过家门而不入。先秦时代,李冰父子筑都江堰,使川西成为米粮川并延续至今。东汉王景治河,数百年无大决。唐代姜师度开渠引水,兴办灌溉与航运。北宋郏亶和单锷分别撰写《吴门水利书》和《吴中水利书》,阐述太湖流域治理之策。元代的“贾鲁治河三策”,率先提出了不与水争地的思想。明代万恭和潘季驯提出“以河治河,束水攻沙”的治黄方略。清代靳辅、陈潢继承万恭、潘季驯的思想,进一步实施“束水攻沙,以清刷黄”的工程措施。直至近代,李仪祉提出“上中下游并举,防洪、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综合治黄思想。此外,还有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等,他们在水文观测、河工计算、地形测量等方面,也为江河治理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水利先贤们在中华水利史册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们是大禹传人的佼佼者。《江河之子》中所记述的水利专家和水科学家们,继承了水利先贤们的事业和精神,在20世纪里以水利为己任,跋涉于大河上下,把毕生的智慧和汗水献给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他们是新一代大禹传人的佼佼者。

《江河之子》中记述的40位著名水利专家和水科学家,他们分别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化云和林一山主持黄河与长江治理开发达半个多世纪,是治理黄河与长江的战略家和统帅。徐乾清、何孝俅等水利专家是中国江河规划和防洪事业的领军者。姚榜义、朱承中等呕心沥血于中国南水北调。黄万里、方宗岱等对我国江河治理重大工程规划提出了具有启迪性的见解。谢家泽、陈道弘、叶永毅、华士乾等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水文事业。陈志恺、陈家琦等为我国水资源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钱宁、林秉南、窦国仁等为我国泥沙科学和水力学发展做出了奠基和开拓性贡献。施雅风和施成熙弟兄开创了我国冰川学和湖泊学。严恺是我国著名港工专家和水利教育家。刘光文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和水文教育家。还有更多的水利专家和水科学家,他们分别在防洪抗旱、农田水利、水文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及水资源等领域,各领风骚。他们在水利事业中的业绩与贡献,在水科学领域的耕耘与成就,是我国20世纪水利和水科学发展的缩影。在这一意义上,《江河之子》可视为一本以人物为载体的,20世纪中国在水利规划、江河治理、水文科学与水资源领域的简史。

我与刘国纬教授在1979年就已相识。2003年我接任他的《水科学进展》期刊主编工作,当时阅读他为《水科学进展》撰写的发刊词和为“水科学家”栏目撰写的编者按,就感佩他对水科学事业的深情和抱负。25年来,刘国纬教授坚持为已故著名水利专家、水科学家撰写纪念文章,今天终于汇集成《江河之子》。

《江河之子》记录和彰显了20世纪我国水利专家和水科学家的成就与风采,既有重要科学价值,也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她将激励后来者,为我们的水利事业努力攀登。

我希冀《江河之子》将一集接着一集地传承下去,并吸纳水工、结构、勘探等更多水利科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记载和彰显2l世纪及继后的大禹传人的贡献与风采。谨以此希冀为序。

胡四一

2014年7月22日

内容推荐

由刘国纬著的《江河之子——献给20世纪大禹传人》介绍了20世纪中国在陆地水文、河流泥沙、江河治理、水利规划、水资源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40位水利专家与水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事业成就、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价值观念与做人风范等,兼具科学家小传和上述领域20世纪科学发展简史的性质。本书可对水利和水科学界同行的事业发展与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追求和学术成长有所启迪,也是一份珍贵的水科学史料。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科研院所和与水有关的规划设计机构技术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由刘国纬著的《江河之子——献给20世纪大禹传人》中记述的40位著名水利专家和水科学家,他们分别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化云和林一山主持黄河与长江治理开发达半个多世纪,是治理黄河与长江的战略家和统帅。徐乾清、何孝俅等水利专家是中国江河规划和防洪事业的领军者。姚榜义、朱承中等呕心沥血于中国南水北调。黄万里、方宗岱等对我国江河治理重大工程规划提出了具有启迪性的见解。谢家泽、陈道弘、叶永毅、华士乾等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水文事业。陈志恺、陈家琦等为我国水资源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钱宁、林秉南、窦国仁等为我国泥沙科学和水力学发展做出了奠基和开拓性贡献。施雅风和施成熙弟兄开创了我国冰川学和湖泊学。严恺是我国著名港工专家和水利教育家。刘光文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和水文教育家。还有更多的水利专家和水科学家,他们分别在防洪抗旱、农田水利、水文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及水资源等领域,各领风骚。他们在水利事业中的业绩与贡献,在水科学领域的耕耘与成就,是我国20世纪水利和水科学发展的缩影。在这一意义上,《江河之子》可视为一本以人物为载体的,20世纪中国在水利规划、江河治理、水文科学与水资源领域的简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河之子--献给20世纪大禹传人(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国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421050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7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91
CIP核字 2014228050
中图分类号 K826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5
19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