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
内容
试读章节

明文渊阁藏书的毁灭

距明成祖建都北京一百年以后的明嘉靖年问,明世宗进一步完善文渊阁制度,加强藏书管理。使文渊阁更加富于皇家特色:“嘉靖十六年(1537),命工匠相度,以文渊阁中一问,恭设孔圣及四配像。旁四间各相间隔,而开户于南,以为阁臣办事之所。阁东诰敕房装为小楼,以贮书籍。阁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卷棚三间,以处各官书办,而阁制始备。”

明代末年,北京文渊阁藏书在李自成的兵乱之中毁荡殆尽:“文渊阁所藏,皆宋、元珍本。至李自成人都,付之一炬,良可叹也!”“明藏阁二百余年图籍,消沉于闯贼之一炬!”

清史学家全祖望记载说:“(《永乐大典》)一切所引书,皆出文渊阁储藏本,自万历重修书目,已仅十之一。继之流寇之火,益不可问。闻康熙间,昆山徐尚书健庵,以修《一统志》言于朝,请权发阁中书资考校,寥寥无几。”

明末之时.文渊阁藏书所剩无几,以至于清初之时,有人认为明代文渊阁只是沿袭官名而已。根本没有文渊阁藏书。这一观点还获得了官修史书的认同:“明文渊阁,本在南京。成祖迁都后,设官虽沿旧名,实无其地。即以午门内大学士直庐谓之文渊阁。其实,终明之世,未尝建阁也。”

阮葵生是江苏山阳人,乾隆年恩科举人,官至刑部右侍郎。一生好古书,精于鉴藏。他说:“文渊阁无其地,遍质之先辈博雅诸公,皆无以答。王白斋司马、申笏山光禄,皆以为在大内,亦是臆度之词。予意今之内阁大库,仿佛近之。当时,杨廷和在阁,升庵挟父势,屡至阁翻书,攘取甚多。又,典籍刘伟、中书胡熙、主事李继先奉命查对,而继先即盗《易》,宋刻精本!观此情形,必非内廷深严邃密之地,而沈景倩谓制度隘,窗牖昏暗,白昼列炬,当时俱属之典籍云云。则与今日大库形势,宛然如绘。且紫禁殿阁,绮窗藻井,罘恩玲珑,唯皇史□为明季藏本之地,则石室砖檐,穴壁为窗,盖以本章要区,防火为宜。今大库之穴壁为窗,砖檐暗室,较史□尤为晦闷,则为当日藏书之所,正与史□制度相合。”

清文渊阁藏书的建立

清代前期,直到康熙年间,文渊阁依然破旧不堪,藏书稀少。清康熙初年,任命大臣曹贞吉为内阁典籍,检视文渊阁,发现藏书残破,宋本《欧阳修居士集》八部,竟然没有一部完整的。明宫文渊阁如此残破,难怪清人感叹:“文渊阁向仅沿袭虚名,今拟于文华殿后建阁。”

清代文渊阁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历时两年建成。从选择阁址到建造完成,均由乾隆皇帝钦定。其阁址选在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上,建阁的目的是为了人藏即将成书的《四库全书》。

明代的文渊阁是用砖瓦建造的。清代的文渊阁,最初的谕旨是要求依照宋代三馆秘阁之制,后来.乾隆指示完全仿自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建造。据《定香亭笔谈》记载,范氏天一阁,阁不甚大,地颇卑湿。而内中书籍却十分干燥.没有虫蚀。清代的文渊阁:“制凡三重,上下各六楹。层阶两折而上。瓦用青绿色。阁前甃方池,跨石梁一,引御河水注之。”

清代文渊阁分上下两层,上层前后有平座,下层前后有游廊,底层则是用大城砖铺成,中间砌条石。阁上配菱花窗,外檐廊是回纹窗棂式栏杆,廊的两头有券门。阁顶是黑色瓦,正脊和檐头镶绿色琉璃瓦。正脊的绿琉璃瓦之中,一条紫色游龙起伏其间,中间镶以白色线条的花琉璃瓦。阁的北部和西侧,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其东侧则是驼峰式四脊攒尖碑亭,亭中竖立着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的《文渊阁记》。

文渊阁下层正中设一宝座,座后正中悬挂着乾隆皇帝的御书大匾:汇流澄鉴。汇流,意为河流相汇;澄,水清且静之意;鉴,镜子,明鉴。汇流澄鉴,意思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明之河在此汇流,河水清澈,明心可鉴。大匾的两侧是三副对联。最著名的是第一副:荟萃得殊观,象阐先天生一;静深知有本,理赅太极函三。荟萃,本意是指草木丛生的样子,这里比喻历代文化之精华,在此汇聚;殊观,异常壮观;象阐,天象阐述。《周易》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先天生一,天地生成之前的混一状态。通常认为:中国远古传说时代,伏羲之时为先天,神农之时为中天,黄帝之时为后天。静深,静谧幽深;有本,有所根本,有根有据;理赅,天理完备,法理包含;太极函三:由太极生成的两仪、四象、八卦三个方面所包含的天地万物。第二副是:壁府古含今,借以学资主敬;纶扉名符实,讵惟目仿崇文。第三副是:插架牙签照今古,开编云气吐芳芬。

P8-10

目录

第一章 清官秘籍珍藏

 第一节

文渊阁

明文渊阁藏书的建立/明《文渊阁书目》的问世/明文渊阁

藏书的毁灭/清文渊阁藏书的建立/清《四库全书》的问世/

清《四库全书》的禁毁与收藏/文渊阁的皇家特色/四库七阁

 第二节

皇史□

皇史□的建立/皇史□的建筑/金匮石室收藏皇室家谱

 第三节

武英殿

武英殿修书处/内府珍本的纂修/铜活字本/康熙内府珍

籍/雍正内府珍籍/乾隆内府珍籍/武英殿聚珍本/内府

珍本的造价/清宫殿本的数量

 第四节

乾清宫

乾清宫印象/乾清宫珍藏

 第五节

昭仁殿

乾隆建立天禄琳琅/天禄琳琅珍藏/嘉庆重建天禄琳琅/

天禄琳琅藏书的数量与版本/五经萃室/清末天禄琳琅

藏书的收藏状况

 第六节

毓庆宫

宛委别藏的建立/宛委别藏藏书

 第七节

清代宫廷秘籍特色

第二章 第一次流传官外时期

 ——宫廷国宝秘籍流失

 第一节

明宫秘籍窃掠内幕

明宫建立宫廷藏书/《永乐大典》的纂修/《永乐大典》的

流失/明末宫廷藏书管理混乱

 第二节

《四库全书》的流失

康乾盛世宫廷珍本/《四库全书》的流失/《四库全书荟要

 第三节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万园之园/迷宫花园珍藏/疯狂抢劫/火烧圆明园/

宫廷珍宝的流失/宫廷秘籍的流失/天价收购国宝

 第四节

八国联军抢劫北京

掠夺八昼夜/紫禁城珍宝的流失/紫禁城秘籍的流失/

颐和园之变/坛庙三海之灾/衙署台第之难

 第五节

清宫秘籍窃掠内幕

晚清皇宫秘籍的收藏/清末秘阁藏书被盗/偷盗成风/

建福宫大火

第三章 第二次流传官外时期

 ——溥仪盗取国宝秘籍

 第一节

小朝廷的隐秘生活

大方赏赐胞弟溥杰/国宝秘籍巧妙出宫/溥仪首重皇宫

秘籍/劫后的昭仁殴珍籍

 第二节

国宝秘籍运往东北

天津静园/伪满洲国/伪皇宫藏书楼

 第三节

小白楼之变

大逃亡/国宝的流失/国兵哄抢小白楼/东北货

 第四节

流失国宝的命运

海外秘密收藏/政府征集和收购/秘籍的神秘去向

 第五节

国宝秘籍回到故宫

东北文管会的收获/追寻国宝的踪迹/流失秘籍回到故

宫/拨交天禄琳琅珍藏

 第六节

收购天禄琳琅珍本

重金收购流失国宝/人民券11万元收购宋本《易小传》/

小米400斤收购宋本《三苏文粹》/从小米17000斤降到

人民券400万元收购宋孤本《古文苑》的真相/人民券

200万元收购宋本《刘后村集》

第四章 第三次流传官外时期

 ——非常岁月故宫国宝南迁

 第一节

故宫博物院三大馆

故宫博物院/故宫古物馆/故宫图书馆/故宫文献馆

 第二节

全面点查清官秘籍

满院国宝/图籍集中寿安宫/秘阁特藏秘籍

 第三节

国宝秘密装箱南迁

紧急方案/国宝装箱——古物馆/秘籍装箱——图书馆/

秘籍装箱——文献馆/珍玩装箱——秘书处

 第四节

宝秘籍南迁

皇城戒严/五批国宝南迁/上海点查国宝/南京朝天宫

 第五节

国宝秘籍西行

向后方疏散/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从重庆到南京

 第六节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 

国宝秘籍运往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物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秘籍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物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秘籍珍藏

 第七节

两岸绘画法书精品

三希奇珍/《三希堂法帖》/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颜

真卿《嫠侄文稿》/唐怀素《自叙帖》/南唐顾闳中《夜宴图》/

北宋苏轼《寒食帖》/北宋米芾《蜀素帖》/北宋张择端《清

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清郎世宁和艾启蒙

《十骏图》

 第八节

国宝秘籍的数量

南迁国宝秘籍的数量/迁台国宝秘籍的种类及保存状况/

国宝秘籍留存南京数量/北返国宝秘籍

第五章 第四次流传官外时期

 ——特别时代秘籍外拨

 第一节

北京图书馆

 第二节

天禄琳琅珍本流失宫外

 第三节

档案馆

 第四节

其他单位

序言

故宫国宝流传宫外触目惊心

一直珍藏于历代皇宫中的宫廷珍宝、书籍,是中国传统社会文明发展、演进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凝结和传承。

中国历代宫廷流传下来的文物,琳琅满目,精美绝伦,代表着当时先进的文化科技水平。文物中的精品,人们称之为国宝。文物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实物,其最大特点就是不可再造。国宝是文物中的精华,是世间的无价之宝。它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科技的结晶,是一定时期科学和文化水平的直接物证,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

中国有多少国宝流传海外?有多少皇宫珍籍流传宫外?这是萦绕在每一个国人心头的沉重话题.话题虽然沉重,但必须面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大约有160万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流传海外,被世界各地的200余家博物馆郑重收藏。日本仅在侵华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就达360余万件:战后日本归还部分战争时期掠夺的中国文物,有近16万车,其中珍贵文物就有2000余件。流失海外的3万片珍贵的甲骨文片,日本就有约13000片①。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大肆掠夺,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入英、法、美等国,成为各国博物馆引以为豪的经典收藏。

日本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中国历代文物。数量应该在数十万件以上,其中珍品、孤品不计其数。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大的国家博物馆,收藏着历代的文物珍品,藏品多达9万余件。其中,中国珍贵文物就有1万余件。这些文物包括玉器、陶器、瓷器、书画、古籍等等,书画名品有李迪的《红白芙蓉图》,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雪景山水图》等。

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国珍贵文物的数量实在无法统计,有人一f~i-t,应该在1000万件以上。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惊人数字的背后,却隐藏着每一件稀世之宝的传奇故事和一个民族多灾多难的悲痛历史。这些文物虽然在中国五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历史长河之中只是沧海一粟,只是一个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瞬间,但每一件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科技分量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大约有数十万件的皇宫国宝流传宫外。

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名画大约有2万件。其中唐代卷轴画20余张,宋代卷轴画200余张,元代画近200张,明代画约8000张,清代画约12000张。按照流失海外的地区划分,美洲、欧洲和日本各占三分之一。美洲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则主要是当年来到中国大肆掠夺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

这些中国的国宝,绝大多数都是在那个任人宰割的年代被侵略者强行抢夺的。他们掠夺的文物,主要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掠夺北京,以及盗窃龙门石窟、敦煌藏经洞等地珍贵藏品。

流失和流传宫外的皇宫国宝,是一段沉痛历史的见证。其中,珍贵书籍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洗劫圆明园,掠夺园中珍贵文物不计其数。仅大英博物馆就有2万余件的收藏,包括:皇帝御玺、如意、时钟、金塔、玉磬、瓷器、陶器、玉器、漆器、牙雕、珊瑚、琥珀、水晶、朝珠以及乾隆皇帝极其珍爱的高约3尺的白色大玉马等珍稀孤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皇宫珍宝文物再遭浩劫,大量宫廷文物被掠走。据清内务府进奏,掠夺的文物主要包括:碧玉弹子24颗,金钟2座,李廷珪墨1盒,琬珽大屏风4扇,玉马1匹,墨晶珠1串,林凤翔、洪宣娇牙齿1盒。宝物2000余件。

坛庙方面,珍宝文物损失十分严重:北京四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镇坛之宝——苍璧、黄琮、赤璋、白琥不幸丢失;损失的珍宝也很惊人,主要包括:天坛1148件。社稷坛168件,嵩祝寺金像3000余尊、铜佛5万余座等等。

荣禄进奏:皇史□所存虎纽银印34颗,全部丢失;所藏珍贵的皇室家谱,也损失不少:满、蒙、汉实录、圣训丢失51函,235卷。

皇宫典籍方面,也是损失惨重:四库书籍47506册、《丙夜乙览》135册、《玉牒》原稿本76册、《清穆宗实录》74册、《光绪起居注》45册、《光绪御翰》8册、《历圣翰墨真迹》31册、《历圣图像》4轴、《皇华一览》4册、《满洲碑碣》6册、《宁寿鉴古》18册、《发逆奸灭实录》48册、《历代帝王后妃图像》120轴、《长白龙兴纪念》4册、《发逆玺印》1册、《慈禧御笔光绪御容》1帧。

中国古籍方面,美国收藏最为丰富。全美收藏着中国古籍善本大约有3000种。家谱多达2000余种,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收藏中国地方志4000多种。据《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记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中国善本书籍800余种,11000余册。其他各大图书馆也有数量不等的收藏: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中国善本394种,14059卷,包括十分珍贵的敦煌卷子抄本3卷;哥伦比亚大学斯塔尔东亚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1500余种;康奈尔大学沃森藏书室收藏中国珍本11300余册,包括极其珍贵的明本《永乐大典》1册;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和东亚藏书室收藏中国珍稀的宋本3种、元本4种、明本佛经1284种,包括著名的《碛砂藏》;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耶鲁大学东亚藏书室等处,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文收藏。

英国收藏着大量的中国宫廷文物,中国珍贵古书也是其中的重要藏品。英法联军掠夺圆明园以后,英军将部分抢夺的珍贵文物进献给当时当政的维多利亚女王,女王将这批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馆。馆中700万件藏品,大多是掠夺来的世界各国珍贵文物。中国文物2万余件,包括敦煌盗宝第一人的斯坦因盗取的大批敦煌古书和其他文物。大英图书馆收藏有中国珍贵古籍6万多种,其中包括十分珍稀的甲骨文、竹简、敦煌藏经,还有他们视为极品珍藏的中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的最早版本、明本《永乐大典》4卷和稀见舆图等等。

法国是掠夺圆明园文物的另一个主要国家,收藏圆明园珍贵文物最多、最好的博物馆也是法国称为蓝色之泉的枫丹白露王宫。1860年,英法联军取得空前“大捷”,洗劫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满载而归的侵华法军司令蒙托邦得意洋洋地将部分抢劫来的战利品敬献给自负的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皇后。面对士兵们掠夺来的中国圆明园的精美文物,皇后喜不自胜,吩咐特建中国宫,收藏这些稀世之珍。中国馆收藏极其丰富,涉及书画、首饰、金器、银器、书籍、瓷器、玉石、香炉、编钟等等方面,大多是稀有珍品。中国馆的珍藏和展览,可以说是中国圆明园在法国的部分再现。

法国国家图书馆是法国国家级最大的图书馆,收藏着十分丰富的东方图书,特别是中国古籍,藏品时代之早、品相之精、器物之美,都是别的图书馆无法相比的。包括:东晋绢写本《十诵比丘戒本》,沙门弘文手书诵读本;北魏绢写本《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康僧铠译;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写本《诚实论》,敦煌镇经生师令狐崇哲法海寺手写;北魏普泰二年(532)写本《大智第二十六品释论竟》,鸠摩罗什译,东阳王元荣造;梁天监十八年(519)写本《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第一》,戴萌桐书;陈宣帝太建八年(576)写本《佛说生经第一》,洛阳白马寺慧湛造;隋开皇九年(589)写本《大楼炭经卷第三》,法立、法炬译,上书“皇后为法界众生敬造一切经”;唐代精绣本,黄丝绢绣于蓝绢上的丝绣本《佛说斋法清静经》;唐代精写本,《妙法莲华经卷七品第二十五佛说观世音经》,蓝笺,泥金书,鸠摩罗什译;唐写本金字藏经《添品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黑地金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墨笔泥金三行间书的《普贤菩萨行愿王经》;明万历九年(1581)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及大量珍稀舆图《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黄河地区全图》、《重庆府渝城图》等。这里也收藏着丰富的圆明园文物,包括清官廷画师沈源、唐岱精绘的绢本《圆明园四十景诗》,宫廷画师沈源、孙佑精刻的木刻本《圆明园四十景图》,以及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画《圆明园菊花迷宫图》、《格登鄂拉斫营图》,宫廷画师伊兰泰精绘的海晏堂西洋楼铜版画40幅等等。

当然,除了绝大多数为战争劫掠外,也有一些中国文物或典籍是通过多种渠道流失海外,有些还是文化交流的见证。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就在同治八年(1869)收到当时清廷书籍,这是应美国政府要求回赠的书籍,为10种,933册;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曾获得清政府的赠书。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率年幼的皇帝溥仪来到养心殿,正式发布清室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宣告结束。根据《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优待之条件》,逊帝溥仪和他的后妃们依然居住在紫禁城北部,过着小朝廷的生活,前后约13年。在这期间,溥仪以赏赐为名,大量盗窃宫中珍稀的书籍、珍宝文物,包括:珍贵书籍502函,210部;字画手卷1285件,珍贵册页68件,稀见印章45颗,皮包14件。这210部书籍,包括宋本199部,元本10部,明抄本1部。其中有特别珍贵的御题宋版书5部:《易传》、《三礼图》、《尚书详节》、《班马字类》、《唐陆宣公集》。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随后建立三大馆: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掌管着故宫的文物珍藏。古物馆收藏着清宫遗留下的古物珍宝约100万件,图书馆接收了宫廷古籍图书约50万册,文献馆收存着宫廷文献档案近千万件。这些珍贵的古物、图书、文献,都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民族智慧的结晶,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珍稀文化遗产。

20世纪30年代,因为日寇入侵,故宫博物院大量精品文物装箱南迁.辗转数千里,历时十余年,其中一部分运往台湾岛,并于1965年建立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批运台文物共计2972箱,其中珍贵书籍近16万册。

1949年以后,故宫博物院先后10余次,将20余万册宫中古书拨给北京图书馆、档案馆、中国科学院、部分省市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

明清紫禁城在491年时间里,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也是历代珍宝文物的集中之所。因为内盗、赏赐等原因,许多珍贵文物流出宫外。特别是清末时期,内忧外患,因为侵略者的抢掠、逊帝溥仪的盗运出官和20世纪30年代的文物南迁,以及1949年以后大量珍贵图书外拨,致使大量皇宫珍宝和宫廷秘籍流传宫外。

故宫文物的宫外流失,是需要认真探索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

《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是一部研究清宫典籍流失的著作,是作者向斯在故宫博物院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也是作者三年前申报的故宫博物院研究课题。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考察,历时三年,完成了这个课题。

全书约30万字,仔细审读,感觉有三大特点:一是较为系统、完整,脉络清晰。作者对清官珍本的收藏、传承和流失经过以及宫廷版本特色,研究得较透彻,叙述得较为清楚。二是史料丰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查阅了许多史料、笔记,较为真实地复原了那段沉痛的历史。三是行文严谨,字里行间也透出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切情怀。可以看出,该书不是一般的考证类书籍,其对宫廷典籍流失宫外的痛惜之心,会令所有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产生共鸣。

当然,这个课题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每一件流失的国宝、典籍都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再作深入的调研,查清其来龙去脉。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取得更多成果。也寄希望于海内外学人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开展故宫学的研究,推进故宫学的发展。

原文化部副部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内容推荐

近代以来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军阀混战之苦。逢此多事之秋,宫廷国宝作为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积淀与结晶,其浮沉流转也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有多少国宝流失海外?有多少国宝毁于战火?又有多少志士仁人甘冒危险守护国宝?一部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的历史,既是近现代中国饱受欺凌、积贫积弱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儿女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守护民族历史与文明的奋斗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

《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作者向斯,供职故宫博物院整整三十年,对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系统研究,首次破译故宫国宝绝密档案,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笔法,为读者缕述千年瑰宝、皇帝御用、宫廷典籍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宝文物在流转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是故宫博物院的重要研究课题,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故宫国宝流传宫外历史的学术专著,也是第一部完整再现宫廷典籍纂修源流的精品力作。

编辑推荐

《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是一部研究清宫典籍流失的著作,是作者向斯在故宫博物院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也是作者三年前申报的故宫博物院研究课题。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调查考察,历时三年,完成了这个课题。

全书约30万字,仔细审读,感觉有三大特点:一是较为系统、完整,脉络清晰。作者对清官珍本的收藏、传承和流失经过以及宫廷版本特色,研究得较透彻,叙述得较为清楚。二是史料丰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查阅了许多史料、笔记,较为真实地复原了那段沉痛的历史。三是行文严谨,字里行间也透出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切情怀。可以看出,该书不是一般的考证类书籍,其对宫廷典籍流失宫外的痛惜之心,会令所有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产生共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故宫国宝流传宫外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向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58833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2014040601
中图分类号 I253.4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