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
内容
编辑推荐

格律问题是1980年代以来新诗研究领域引人注目的论题之一,研究思路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新诗格律理论的梳理和辨析,以及借助技术性分析,对新诗格律的理论要素进行剖解。张桃洲著的《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力图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把新诗格律置放到更开阔的视阈中予以审视,找出不同时期格律的历史相关性,理清新诗格律问题的实质及其症结所在,对20世纪新诗格律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省思。

内容推荐

美国诗人佛罗斯特有一句名言:“诗是翻译中失去的部分”。何为“失去的部分”?

有人说是诗的外部音响或脚韵,也有人说是诗的更为内在的语调或旋律。这些看法显示的是对诗歌格律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在20世纪新诗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众多关于格律的见解和方案,它们的理论价值,实践效果怎样?有哪些局限和不足?对未来新诗创作的启示何在?张桃洲著的《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试图对这些疑问一一作答。

《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项目。

目录

导论 新诗格律问题:理论基础与讨论范围

 一 格律和“声音”

 二 格律与现代汉语的音乐性

 三 新诗格律的“内在化”趋向

 四 超越格律:新诗的深层问题

上篇 发展论

第一章 析分与整合: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的非线性梳理

 一 “自然的音节”及修正

 二 “现代格律诗”的议题

 三 语言复归与“汉语人文性”

第二章 《少年中国》的形式诗学一一以新诗“发生”为背景的考察

 一 音律:形式意识的凸显

 二 译介中的理论渗入

 三 早期新诗坛的杂语共生

第三章 古典与现代之辨:1940年代沦陷区诗人的诗学探求

 一 “沉重的独语”的双重资源

 二 “古题新咏”与格律探索

 三 “晚唐诗风”与象征诗学

 四 “纯诗”:充满张力的知性

第四章 早期“新格律诗”运动比照下的1950年代新诗形式论争

 一 新诗形式基础的歧见

 二 “现代格律诗”的内在理路

 三 两个时代之格律观念的分野

第五章 对“古典”的挪用、转化与重置一一当代台湾新诗语言构造的重要维度

 一 背景:关联和承续

 二 现代派:挪用的表层与深层

 三 乡土诗:转化中的文化认同

 四 “后现代”语境里的重置

 五 结语:“古典”的焦虑?

中篇 实践论

第六章 《新诗歌集》与1920年代新诗的听觉诉求

 一 新诗可唱不为吟

 二 将新诗写入歌谱

 三 诗行与曲调的相谐

第七章 “散文性”: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一 “诗的内容”与“散文的文字”

 二 “乱写”的“诗情”

 三 探求“诗的思维术”

 四 “散文性”:新诗本质的再认识

第八章 卞之琳格律诗学的来路和去处

 一 “新月诗派”:起点的意义

 二 终其一生的格律探求

 三 开拓格律诗学的新境

 四 “小大由之”:形式的现代感

 五 格律与现代意识的张力

第九章 林庚自然诗理念的生成与意义

 一 从自由诗到格律诗

 二 自然诗:涵纳万物的形式

 三 语言诗化与诗的新原质

 四 “半逗律”和典型诗行的建立

第十章 “音调的设计”:郑敏语言观的多重来源

 一 “语言音乐性”:雕塑品质的形成

 二 语言的“无意识”与解构的踪迹

 三 西方资源与汉语性

第十一章 聆听的眼:宋琳诗歌中的看与听

 一 漫游与“看”的诗学

 二 “韵府是记忆的旧花园”

 三 “不断地朝向词根挖掘”

第十二章 王寅诗歌语调的变奏

 一 音色与调式

 二 语汇与姿势

第十三章 形与质:西渡诗歌的声音

 一 诗的声音构成

 二 隐匿的悲音

 三 声音的语言实质

下篇 范畴论

第十四章 三重张力:新诗格律的语言基石

 一 资源:白话与欧化

 二 质地:古典与现代

 三 风格:口语与书面语

第十五章 内在旋律:自由体新诗格律的实质

 一 从“自然的音节”到“内在的韵律”

 二 以“健美的糅合”锻造“新的抒情”

 三 抒写人性醒觉的“大音希声”

 四 结语:格律内化的价值

第十六章 新诗与民间歌谣:理论和实践

 一 歌谣征集运动及其取向

 二 音韵的调试与别样风格

 三 从大众化到民歌体     

 四 困境与难题       

第十七章 朗诵:新诗音韵的探测

 一 书斋里的朗诵:新诗语言的试验

 二 读诗会:探索新诗的节奏与韵律

 三 朗诵诗运动:“为朗诵而作诗”

 四 余论:朗诵的功能与意义

第十八章 新诗跨文体写作的形式定位一一以1990年代诗歌为中心

 一 语境与动因

 二 碎片化时代的片断书写

 三 反抒情或伪叙述

 四 多声部与诗意的生成

 五 文体跨越的形式边界

结语 从闭锁到敞开:寻求可能性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声音的意味(20世纪新诗格律探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桃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00637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5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2013206009
中图分类号 I207.25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