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铜鼓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 铜鼓文化现状
第四章 铜鼓文化的保护研究
第五章 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
第六章 铜鼓文化保护放入建议和对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图书 | 大器铜鼓(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精) |
内容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铜鼓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 铜鼓文化现状 第四章 铜鼓文化的保护研究 第五章 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 第六章 铜鼓文化保护放入建议和对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推荐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神的祭器,类似于古代中原的铜鼎。铜鼓又是娱神娱人的乐器,还是指挥军阵的响器……铜鼓是名副其实的“大器”。 20世纪后半叶,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铜鼓日渐式微。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复兴,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大器铜鼓(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作者万辅彬等就这一主题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主要成果就是深入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铜鼓文化。 本书通过对国内外铜鼓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借鉴,从文献上把握了铜鼓文化保护的脉络。通过对中国和东南亚的八个国家铜鼓文化的历史考察和重点田野调查,对铜鼓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再认识,为我们保护铜鼓文化提供了田野基础。对已有的铜鼓文化保护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分析,提炼了好的经验。结合作者们亲身参与的案例,完整地提出了以“四化”为核心的铜鼓文化保护的理论。 《大器铜鼓(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重视、支持和热衷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及广大读者都会欢迎此书。 编辑推荐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神的祭器,类似于古代中原的铜鼎。《大器铜鼓(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铜鼓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借鉴,从文献上把握了铜鼓文化保护的脉络。通过对中国和东南亚的八个国家铜鼓文化的历史考察和重点田野调查,对铜鼓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再认识,为我们保护铜鼓文化提供了田野基础。对已有的铜鼓文化保护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分析,提炼了好的经验。结合作者们亲身参与的案例,完整地提出了以“四化”为核心的铜鼓文化保护的理论。本书由万辅彬等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器铜鼓(铜鼓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万辅彬//蒋廷瑜//韦丹芳//廖明君//蒋英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66382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60 |
出版时间 | 2013-08-01 |
首版时间 | 2013-08-01 |
印刷时间 | 2013-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06 |
CIP核字 | 2013143223 |
中图分类号 | K875.54 |
丛书名 | |
印张 | 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8 |
宽 | 180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