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张贵勇编著的这本《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讲述了12位杰出教师的读书故事。这些教师是吴非、窦桂梅、华应龙、闫学、李镇西、程红兵、于永正、王崧舟等,他们都经由阅读,成长为中小学名师。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与他们的精彩对谈、名师的阅读建议等。该书有助于中小学教师通过阅读实现专业发展。

内容推荐

杰出教师们成功的秘密在哪里?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为我们呈现了12位杰出教师的读书经历、读书内容、读书方法以及最难忘的读书瞬间。

12位名师就是12种不同的阅读风景。教师可以各取所需,用读书成就自己。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由张贵勇编著。

目录

自序

于永正:一辈子做个读书人

“我很幸运遇到了好老师”

“读书是教师最大的修炼”

“我读书喜欢与别人分享”

读出来的教学勇气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教师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名师书摘]读书同时读自己

[名师荐书]

吴正宪:人生两大乐事是读书、教书

“读书,让我发现数学的哲理与门道”

“读书,让我与孩子的心更近”

引领更多教师走上读书之路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读懂孩子是教师的必修课”

[名师书摘]教师要勤于笔耕

[名师荐书]

程红兵:我原本就是一介书生

怀念自由散漫的读书时光

批判意识其实是一种阅读习惯

读出教育的本真与内涵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名师贵在坚持读书与思考”

[名师书摘]教师应是思想者

[名师荐书]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

“最难忘窗台上被风呼啦啦吹起的购书单”

“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

持续阅读才有对教育、对自己的不断追问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学养在阅读中不断丰厚”

[名师书摘]阅读:一种积极的偷懒

[名师荐书]

窦桂梅:被阅读改变的教育人生

被小人书叩开的阅读之门

“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柔软与美丽”

写,是另一种阅读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读书,最重要的是行动

[名师书摘]写作中沉淀生命

[名师荐书]

李镇西:读出来的真性情

“女儿看我心急火燎地找书,就知道我要上厕所了”

用一辈子时间通读大师、读透大师

红色阅读奠定人生底色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阅读,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

[名师书摘]穿行于人文精神的长廊

[名师荐书]

王崧舟:诗意的源头

“在阅读上我是个典型的杂家”

“《红楼梦》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书”

“读书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读书的奥秘,全在“呼吸”二字

[名师书摘]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名师荐书]

闫学:阅读,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见

“我就是一个不停奔跑的孩子”

“阅读让教师呈现不一样的课堂”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因果关系”

[名师书摘]最重要的是先读起来

[名师荐书]

钟志农:从50岁开始做个读书人

“我们那一代最缺的就是书”

“我读书其实是从50岁才开始”

将阅读与人生规划结合起来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教师不懂心理学,难成教育名家”

[名师书摘]追逐心中的梦

[名师荐书]

周益民:不想长大的孩子王

“儿童文学是我教学生涯的一道分水岭”

为小学语文补上民间文学这堂课

不一样的课堂背后是阅读积淀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语文教师应是儿童文学的传播者

[名师书摘]我与民间文学的一见钟情

[名师荐书]

张云鹰:与书相遇是最大的幸福

挥不去的“警予情结”

从书中来,到书中去

读懂语文,读懂教育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唯有阅读才能培养教育家气质

[名师书摘]以书为伴的教育人生

[名师荐书]

吴非: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我始终记得那种虽清苦却有书读的幸福”

读书,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

“书读得越多,我越觉得自己可怜”

[读书感悟]

[对话名师]“中国不缺搞应试的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

[名师书摘]在读书上,教师不能不如老板

[名师荐书]

附:12位名师推荐给中小学教师的书

试读章节

谈及缘何走上阅读之路,于永正归因于遇到了几位爱阅读的好老师。

“我的小学班主任是一位语文老师,姓张,态度好、写字好、声音好,朗诵起来声情并茂,感觉特别美。”于永正说,受张老师的影响,他很喜欢上语文课,也爱上了阅读。“我忘不了张老师在我作文本上画的许许多多的红色波浪线。有时候,一篇作文几乎都画上了波浪线,虽然不一定全篇都是妙词佳句,但其中饱含着张老师对我的期冀和鼓励。可以说,那一条条波浪线拉近了我与书的距离。”

上了初中后,仿佛命中注定似的,依然有优秀的语文老师在等待他、影响他。初一那年,因为一次习作写得不错,班主任李晓旭在他的作文本上写下评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于永正清晰地记得,那篇习作他写的是一位同学,用的都是比较调皮、搞笑、有趣的语言,写作时自己的脸上甚至是笑的。 “因为李老师的激励,我开始做起了作家梦。”

随后的那段时间里,于永正像饥饿的人寻找食物一样,满图书室找老舍的书。他借的第一本书是《离婚》,刚读到第一页就笑了,他也觉得自己骨子里有着与老舍一样的幽默。之后,他又看了《骆驼祥子》和其他短篇小说集,凡是能找到的老舍作品他几乎都看了,并且深入研究老舍的写作风格、写作模式。“其实,老舍的小说语言简单直白,不绕圈子,这对我的写作有着很深的影响。我写作时也力求平实、真诚,让人一看就懂,不给读者添麻烦。”

因为想当作家,于永正的阅读有着两个鲜明的动机。一是学习新知,遇到精彩的段落写几句评语,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经验。二是关注语言,学习名家们都是如何表达的。“李晓旭老师曾鼓励我走写作之路,还在本子上留下几页赠言。一是让我博览群书,转而研究某个作家。二是告诉我怎么读书,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收书中的知识。这两句箴言我一直深深记在心里。”

“我虽然没有成为作家,但养成了读书、写作和思考的习惯,收获的是人格和思想上的成熟,是文学逐渐感动、升华了我。”回忆恩师对自己的影响,于永正心存感激,他感激老师将他引入文学的世界,让他的内心变得纤细而柔软。他知道,读书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开阔的视野,同时也让他懂得了形象的重要。讲课离不开形象,教育离不开形象,尤其是老师自身的形象,更是一种无声却意义深远的教育。“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于是便努力地、不断地、自觉地打造自己的形象,打造学生听得懂且喜欢的课堂。”

1959年,于永正考入江苏省徐州师范学校。入学不久,他学了一篇《任瑞卿先生二三事》的课文,内心被这位出生于山东平度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所感动,于是写了一篇读后感。那篇文章随即得到了班主任赵维仁的赏识,被作为模范作文在班级朗读,而且还被拿到另外一个他教课的班读,“我听说赵老师还把它推荐给其他的语文老师看,那种被认可的幸福和成就感是终身难忘的。”于永正说。

这种无形中的鼓舞,促使于永正系统地阅读了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鲁迅、巴金、茅盾等的文集,他几乎都通读了。他特别喜欢张天翼的作品,他的《华威先生》幽默而风趣,读了很多遍;老舍的《月牙》也读了很多遍。师范二年级时,他读到一本苏联作家鲍·伊鸠姆斯基的小说《天职》,深受鼓舞,书中的那句“宁肯让生命燃烧,也不能让它冒烟”的话,成了他的座右铭,学习从此更加勤奋。

不久前,授业恩师李晓旭过世,于永正很伤心,因为他失去了一位好老师——一个让学生有兴趣、有理想、有梦想的老师。“我的成长离不开这些老师的鼓励,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于永正。”

P2-4

序言

现实中,许多人好奇名师成长的秘密。

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恩、实践。从这个角度讲,与其一味模仿名师的讲课方式,执着于背诵名师的授课教案,不如从最根本的成长路径开始,在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在阅读中系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书中的12位名师都有着过人之处,尤其是在阅读方面。虽然他们的成长经历、所教学科、个性禀赋各有不同,但他们为我们读什么、怎样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在写作中,我刻意发掘名师难忘的读书经历和有趣的读书故事,力求每一个文字都能平滑地走进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产生化学反应。同时,我也希望读者能从感人的细节中,体会到名师们捧起一本书时的心境,体会到他们那些终身难忘的阅读体验。

我也刻意将名师们的阅读方法区分开来,力求在凸显他们读书特点的同时,反映出不同成长年代名师的读书感悟、不同学科名师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身上与众不同的性情。在领会相对丰富的阅读方法后。读者或许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发现阅读的乐趣,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例如,于永正老师读书做到了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他那里,阅读为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与素材,也让他发现自己的不足,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终在教学上日臻完善,甚至上升到艺术与美的层次。

程红兵老师喜欢质疑,面对种种教育怪象或乱象,他的观点常常振聋发聩。他的读书特点是不轻信、不盲从,习惯做比对思考,对书中的内容、思想或汲取或批判,最后都沉淀为自己教学或文章的素材。

钟志农老师是少有的将阅读与人生规划结合在一起的人。未来10年读什么书,读到什么程度,他都缜密规划,他读书的热忱与毅力令人钦佩,“七字”阅读箴言更是耐人寻味。

闰学老师一边阅读,一边写作,总结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读书经验。成名之后的她读书依然勤奋,提出了许多鲜明的阅读主张,她的专业成长之路可为许多年轻教师借鉴。

周益民老师从民间文学中汲取教学的养料与灵感,拉近了童谣、绕口令、颠倒歌等传统文化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久违的新鲜气息。

某种程度上,12位名师就是12种不同的阅读风景,或粗犷或细腻,或壮观或绮丽,或起伏跌宕或静若止水,但都是一种震撼、一种启迪。

在书中,我也请名师们回答了阅读与应试的关系、当前教师阅读存在的问题、阅读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方法、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等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名师们的回答坦陈而质朴,并辅以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相信能给读者以不小的启发。

为了使内容更加具有可读性,书中还增设“名师书摘”栏目,收录了名师在阅读经历、阅读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思考。这些语重心长的经验之谈,为读者领会名师的读书之道提供了别一种视角,从中亦能感悟到他们襟怀坦白、温文儒雅的性情。我在此也向名师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而采访名师更是难忘的记忆。

采访吴非时,正赶上他给南京一中的师生作报告。他告诫学生,热爱是一个人的最高禀赋,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学时代要广泛阅读,将视角尽可能地向外延伸,叩问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学生说,那场讲座是他们听过的最语重心长的教诲。他向教师娓娓道来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师者肩上的重要责任、启蒙使命以及师者不应放弃的价值思考,台下的老师们无不受到深深的心灵触动。

采访华应龙是在他的家里。书房、客厅、卧室随处可见的各种书籍,地上堆满的尚未拆开的一箱箱书籍,无不在彰显着书的主人在做学问上那种破釜沉舟式的决绝勇气。

采访吴正宪,前后约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是在一次重要会议期间与她深谈了几个小时。她对哲学和儿童心理学书籍的阅读与研究,让我看到名师背后的阅读积淀。

采访窦桂梅,前后去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三四次。回忆起当初读书、成长的一幕幕,她很是动情,她坦言,是阅读引领她走到了今天。这些都被我写在她的读书故事里。

完成对12位名师的采访,5年过去了。

这5年也是我潜心阅读、系统学习和收获最多的5年。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采访儿童文学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浦漫汀。她告诉我,从教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她着实下了许多笨功夫,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一一采访了冰心、张天翼、高士其、陈伯吹、严文井等儿童文学作家。与作家的交流让她受用终身,成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其实,记者也好,教师也好,成长最快的路径就是多与名家对话,在聆听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受了他们的修养学识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短板,找到前行的方向。

书完成了,还望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是为序。

2013年3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贵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75939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3094198
中图分类号 G635.1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