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独秀全传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独秀全传》是中国陈独秀问题研究专家唐宝林先生耗费半生心血,精心写就的学术精品。该书在香港出版以后,赢得读者的充分肯定。

陈独秀是研究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南陈北李创建中国共产党,是大功臣;在他任总书记时遭遇大革命的失败,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来成了托派,又同国民党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直至病逝于贫病交加。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都是对历史极大的不尊重。而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用大量第一手资料,描述了一个真实的陈独秀。

内容推荐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以及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陈独秀,在中国曾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1929年,他因转向托派而被开除出党,之后又被扣上多项罪名;与此同时,他与共产国际、中国托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的关系也极为复杂多变。因此,对于他的是非功过及历史评价,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其中不乏混乱与不公。本书作者毕三十年之功,呕心沥血,利用迄今最全最真的第一手原始秘档,承扬前人研究成果,详细梳理陈独秀跌宕起伏的一生,首次全面展现了陈独秀的历史真相及其伟人风采。

《陈独秀全传》是陈独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回答了人们关于陈独秀的种种问题和疑惑,也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视角。

《陈独秀全传》充分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以珍贵秘档,详尽梳理了陈独秀一生思想发展的脉络,并展现了他与国共两党、与中国革命复杂纠结的历史关系。主要内容包括:一、家世、早年经历及感情生活;二、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在任中共领导人期间的贡献与错误及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三、与托派的关系相关主张和活动;四、与国民党的关系;五、文字学等纯学术研究。

关于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主张、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对大革命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书中都有充分的讨论,并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判,既不栽赃,也不开脱。有关陈独秀后期与托派结合的问题,限于资料,国内学界研究不足,本书则以较多篇幅,对这个问题做了清晰的梳理;可以说是陈独秀与托派资料最详实、论述最全面因而也最具学术水准的著述。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总体来说,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一部关于陈独秀研究的颇具分量的学术研究之作。

目录

上篇 一个叛逆爱国者和启蒙大师的诞生

一 早年传奇(1879-1905)

源远流长的陈氏家族

出身书香门第“大世家”

厌弃科举的“选学妖孽”

蒙了一个秀才

没有爱情的婚姻

成“康党”舌战群儒

学西学转为“乱党”

初出茅庐叱咤风云

何梅士、苏曼殊

——早期的两位特殊友人

创办《安徽俗话报》

——对国民性的初步探索

二 在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中(1905-1914)

信仰无政府主义

办学校、组团体培训革命骨干

学习、思考、彷徨的三年

在消沉与苦闷中隐居、读书、作诗

没有婚姻的爱情与诗书暂憩的生活

辛亥革命中一飞冲九天

讨袁革命失败时差一点丧命

以编辑为生静待饿死

困厄中的思索搅得周天寒彻

三 掀起中国近代启蒙运动(1915-1919)

创办《新青年》揭开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序幕

蔡元培三顾茅庐请出“总司令”

文学革命中的“黄金搭档”

两位特殊的战友

鲁迅小说的引路人

教育革命的呼号与实践

培育一代“新青年”

创办《每周评论》指导五四爱国运动

明星如此闪烁

谣言杀人无奈离开北大

四 筹建中国共产党(1919-1921)

狱巾思索一度信仰空想社会主义

误入“列宁主义”

脱下西装和长袍到工人中去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传说不实

与共产国际互相帮助发起建立共产党

奠定中共基础工作

帮助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与胡适分道扬镳友谊长存

在广东的教育改革和建党活动

五 主持中共初创时期的工作(1921-1923)

接任共产党领导时的特殊心态

创建中共的全国性组织

第一年的辉煌业绩

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努力与困惑

唯一的一次莫斯科之行

着意培养第一代党的领导骨干

莫须有的“机会主义二次革命论”

革命领导权问题上误解的消除

提携毛泽东

批评孙中山马林被撤

六 为捍卫中共在国共合作中的独立性而斗争11923-1926)

与鲍罗廷、维经斯基的不同关系

与鲍罗廷的初次冲突

在五卅运动中充分实施革命领导权

七 地下生活中的家庭与爱情(1922-1927)

父子无情亦有情

总书记的穷困生活与情变

揭开“神秘情人”的面纱

影响儿孙坎坷命运

自由恋爱不能影响革命

中篇鹰击长空经受磨难

八 莫斯科路线的重大转折

共产国际的“九二八”指示-

国民党二大

——所谓“三次机会主义大让步”之一

中山舰事件

——所谓“三次机会主义大让步”之二

整理党务案

——所谓“三次机会主义大让步”之三

反对北伐风波

九 大革命中的奋斗与无奈(上·1926)

在北伐中追求的目标

在汪、蒋之间

希望寄托于农民运动

同情陈独秀的维经斯基“引火烧身”

一再提示警惕蒋介石要反共

与瞿秋白的分歧

十 大革命中的奋斗与无奈(中·1927)

筹备上海工人第三次暴动

建议紧急发展十五万国民党员

领导第三次上海工人暴动胜利

起草《汪陈宣言》

十一 大革命中的奋斗与无奈(下·1927)

“不堪回忆武昌城”

关于执行国际执委七大路线的争斗

在中共五大上处处挨批

明确抵制莫斯科的“紧急指示”

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替罪羊

陈独秀自身的弱点

十二 探索革命新路(1927-1928)

舔吮自己的伤口

文字学研究中苦度艰难岁月

拒绝去莫斯科参加六大

十三 转向托洛茨基主义(1929)

被托洛茨基文章所吸引

在中东路事件中反对“保卫苏联”

与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路线冲突尖锐化

在党内正式组织反对派小组织

被开除出党

十四 促进中国托派组织的统一(1930-1931)

领导托陈派小组织——无产者社

饱受莫斯科回国托派组织的排挤和打击

受到托洛茨基推崇

协议委员会期间又受围攻托洛茨基再次援救

果断整顿无产者社最终促使托派统一

批判中共第二次“左”倾路线、共产国际和王明领导集团

当选托派中央书记处书记

走上了颠沛无尽的不归路

十五 反蒋抗日的旗手(1931-1932)

提出抗日“持久战”思想第一人

创办《热潮》推动抗日民主运动

改变策略最先提出建立“抗日联合战线”

批判托派内部极左派的干扰

制裁托派内部的极左派

托洛茨基的复杂表态

下篇 大彻大悟到达彼岸

十六 在狱中(上·1932-1937)

被捕

假作真来真亦假

审判

狱中斗争

冠盖云集的探监者

患难得真情

——老夫少妻重晚情

狱中的研究工作

《自传》之“瑰宝”与遗憾

呕心沥血著述文字学

狱中的特殊战斗和《金粉泪》的沧桑

十七 在狱中(下·1932-1937)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继续反极左企图遥控托派

在福建事变中的再度亢奋

参加托派内部大讨论

差点被托派中央开除

托洛茨基也不同意“开除”陈独秀

思想转变的滥觞

被打成“汉奸”及对鲁迅的评价

十八 抗战初期的奋斗与挫折(1937-1938)

拒绝悔过无条件出狱

对国民党态度的转变

支持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同时拒绝“回党三条件”

不舍托派观点深陷书生议政误区

最后一次救国实践及其夭折

“汉奸事件”

——陈独秀与中共彻底决裂

王明、康生等诬陷陈独秀在海外受到抵制

对托派极左派的再批判及思绪的回归

与托洛茨基的深情厚谊

十九 “终身反对派”与不变的人生追求(1938-1942)

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

《小学识字教本》及其坎坷命运

与蒋介石国民党的“不合作主义”

最后的思想辉煌

在国、共、托的三面围攻中离开人世

试读章节

关于陈这一支“陈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据“文化大革命”中陈家一名成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江州义门陈氏宗谱》记载和安徽史学家张湘炳先生的考证:“陈”这一氏姓的始祖是虞舜的后裔——虞思。

唐朝时,这支正统的陈氏家族出了一个陈阔公,字伯宣,少有才名,在战乱之年,到庐山去访宦友马总,见庐山风光秀丽,不舍离去,便在庐山义门地区结舍居住下来。伯宣公就成为义门陈氏的始祖。

到陈阔公系下第十三世陈汝公这一房,分徙到安徽省怀宁县,最后在怀宁县棕阳门外金锭桥大江一带的柳林湾安家落户。这地方可能就是陈独秀<实庵自传》中所写的渌水乡。陈汝公可算是陈氏家族怀宁始祖的第一世始祖了。此后第19世就是陈独秀这一代。所以,章士钊说:“陈,怀宁旧家子,自幼读书有声。”这陈家的确是个“怀宁旧家子”,已经在怀宁定居19个世代了。与陈一起共度过领导中共与托派两个风火岁月的郑超麟先生在1945年未完成的《陈传》残稿中,曾提出陈家在怀宁“已有好多世代”,但说不正确。张湘炳先生正确列出了陈汝公到陈独秀再到其子共20世的世系表。可见其研究学问的功力不小。

出生于1901年的郑超麟对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颇有研究。他从陈自传中提供的少量文字中,探寻陈家的渊源,讲得头头是道。渌水乡在长江边,有江堤叫广济圩拦着江水。可是每年潮汛一来,常有水堤被冲毁的危险,全乡就会被水淹没。这样的旧家子,有一套严密的宗族制度。乡里设有陈家祠堂,订有族规,推选出族长管理全族事务。为族长办事的名为“户差”,执行族长的命令毫不含糊。同时还有一位“阴差”(阎王的差人),是专门利用神鬼迷信骗钱的。陈说:“他常常到我们家里来,说他在阴间会见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没有钱用,托他来要钱买钱纸银锭烧给他们。我的母亲很恭敬的款待他,并且给钱托他代买钱纸银锭,不用说那钱纸银锭是烧给这位当阴差的先生了。”奇怪的是,“这位阴差去后,母亲对我们总是表示不信任他的鬼话”。陈将母亲这种既不信任他,又很恭敬地款待他的做法,说成是“优容奸恶”。其实表明当时这种迷信习惯势力之强大,明白人也不得不违心顺从之。后来在写自传时,他才明白,这种现象虽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却普遍地存在,连他这个硬汉有时也不能免。大革命中,他违心地执行共产国际错误路线,多次听从国际命令对国民党右派做出于共产党致命的让步。这表明了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陈把这说成母亲性格的“遗传”,似乎有点道理,但也是简单化了。陈说:

有人称赞我嫉恶如仇,有人批评我性情暴躁,其实我性情暴躁则有之,疾恶如仇则不尽然,在这方面,我和我的母亲同样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有时简直是优客奸恶,因此误过多少大事,上过多少恶当,至今虽然深知之,还未必痛改之,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政治上不严肃,不坚决,而母亲的性格之遗传,也有影响。

说陈的话“简单化”,因为这种情况还发生在许多没有母亲遗传的人身上。这大概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吧。

族长权力之大,可以令户差逮捕族里犯了族规的子孙到祠堂受处罚。直到处死。自然,族长也要领导大家兴办种种公益事业,如赈济救灾等,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威。不用说,担任族长的一般都是贵族地主。陈自传说:“有一位我祖父辈的本家,是我们族里的族长,怀宁话称为‘户尊’,在渌水乡地方上是一位颇有点名望的绅董,算得一位小小的社会栋梁。我母亲很尊敬他,我们小辈更不用说了。”所以,族长实际是当地的统治者。朝廷如果在当地设官,如乡长、村长之类,不是由他们来担任,也是由他们来操纵。这种制度,一直到陈这一家迁徙到城内还有影响。

陈氏家族这样变迁的同时,中国社会也在缓慢地变化。随着城市的兴起,乡村里的人,有些人家就迁居到城市里来。进城的,除了城市的催生婆和商人外,多半是乡村中富裕的地主、富农,此外就是教书的、做手艺的,吃衙门饭的,等等。陈这一房,是什么时候、什么因由、以什么身份讲垃的,已难以考察,但是,宗谱上记载到陈父亲陈衍中一代,已经“习儒业十二世矣,而功名俱未显”。说明已有十二代没有当过官了,而主要以教书为业。

关于陈独秀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学术界曾有过一些争论,主要是陈本人在1937年发表的《实庵自传》中说的一句话引起的。陈在自传中详论了科举制度在旧社会的重大作用后说:“我们这一家姓陈的,在怀宁本是个小户人家,绅士们向来是瞧不起的。全族中到我的父亲时才有一个秀才,叔父还中了举。”

于是,不少学者(包括笔者以前的论著)在写陈出生在在什么样人家时,都说他出生于“小户人家”。其实不然,陈说的是“本是个小户人家”,因为在科举为上的社会中,衡量一家是大还是小,唯一标准是在科举考试中是否得到功名。而他家在父亲辈以前,虽“十二世业儒”,却未得一个功名,所以是被绅士们“瞧不起的”。但陈出世以前,陈家这种“小户人家”的地位已经发生变化。因为他的父亲陈衍中曾考中秀才,叔父陈衍庶(字昔凡,又名庶)在23岁时还中了举,之后就官运亨通,先考取誊录馆,议叙后补知县,在山东治理黄河有功,被山东巡抚张耀保举荐直隶州用。后调往盛京(即今沈阳)办理文案,又得将军裕禄赏识,奏留奉天(今辽宁),署奉天府军粮同知,历任怀德、柳河等地知县。据《怀宁县志》记载,他为官很有才干,以柳河署为例,“柳河固新设治,凡创建一出其手,念柳民苦转输,为筹巨款,并蠲廉设局以贷,行十余年无弊”。在一次赈灾放粮活动中。“一昼夜理讼卷三百余件,悉得民隐”。  陈衍庶有很高深的文化修养,特别在书画方面造诣更深。著名画家黄宾虹把他与清末安徽的名画家放在一起,给予很高的评价。

陈独秀受了这种家族传统的影响,一生除了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之外,在书画和文字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P3-6

序言

春寒料峭情迟到,花立寒春分外娇。在经过了北京历史上少有而漫长的超低温寒春和重污染雾霾之后,和风和暖阳终于姗姗而来。出乎我意料的是,拙著《陈独秀全传》简体字版也随之而至,给我有久渴逢甘露之感。命运之眷顾确是很难预测。

饮水思源,拙著今天得以与读者见面,首先我要感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女士),是他们在我最困难、最绝望的时候(2009年)接受了我长达100多万字的初稿,然后花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请专家匿名审读,与我共同进行(通过电子邮件)编辑、修改和整理,于2011年11月出版发行了繁体字本。该书不到两个月就获得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11年度非小说类“十大好书”第二名,充分展示了香港出版界、学术界和媒体界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因此也在港台和海外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内地的读者亦然。之后,令人意外的是,这部本应被冷落(篇幅太长且是学术著作)的初版书,竟然在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内,被读者抢购一空,在2013年春节前出现脱销现象。一些购买者奔走相告,有的甚至“投诉”到我的邮箱中。出版社立即加印修正版二刷,节后即应声人市。在此,我对广大读者和出版社的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直在关注着我的这本书。他们以诚意和对学术的敬畏之心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理解、宽容与合作。最终获得出版简体字版的版权,使我的“中国梦”一拙著返回生我养我的故土,报答父老乡亲——得以实现。我现年已经74岁,以此句号,结束学术生涯,足矣。

在繁体字版面世期间,我收到了港台、海外读者和内地读者的大量来信,除了殷殷鼓励之外,也有不少古道热肠的指教和建议,许多是不曾谋面甚至不留真名(电子邮件用的是化名)的“一字师”。其中最使我感动、最应该纪念的是以下几位。

一是我的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铁健研究员。他对于陈独秀1925年一首重要政治诗(羁情脉脉感年芳,余梦情情人渺茫)的字句辨认提出了正确的读法,对诗中的“白塔”也提出了更为合理的阐释。

二是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的领导和教员们。他们最早关注、研读繁体字本,并专门召开了此书的研讨会,热情邀请我去参加聆听和讨论,使我深受教益。特别是李东郎教授的发言,主要谈陈独秀在大革命中的弱点和责任问题,人情人理。我因十年主持陈独秀研究会的陈独秀冤案“正名”平反工作,自觉不自觉地投入了极多的感情,替陈打抱不平,因此对他自身的弱点探讨甚少。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难以自拔。李教授的发言,使我茅塞顿开。于是我在这次简体字版巾增加了一节“陈独秀自身的弱点”,弥补了本书一个重大的不足。

三是本书的审查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他们抱着对学术和学者关怀的态度,以尊重本书对史料的运用、保护独立见解为出发点,认真仔细地审读了全稿,指出了严肃的问题和许多中肯、具体并可操作的修改意见,终于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以上不少意见,已经在繁体字版二刷改正,还有些意见,也已在此简体字版中修改。此外,简体字版并在篇幅上略有增加,内容更加充实。但必须说明:在基本史料和基本观点上,两个版本的书是一致的。

虽然本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做了以上努力,但毕竟学识有限,种种舛误和不足尚不能免;有些学术问题,更可以再探讨。学无止境,本人愿意并衷心希望广大读者继续给予批评指教,以使拙著再有进步。

唐宝林

2013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独秀全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宝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47698
开本 16开
页数 8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96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3
CIP核字 2013142189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5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6
4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