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洲曲
内容
编辑推荐

《西洲曲》值得人们予以关注的,一个是由乡土的叙事反映湘西平民的生存状态,一个是从人性的角度反思计划生育政策。因为作者郑小驴是一位锐意十足的“80后”新秀,便使得这“反映”与“反思”颇不寻常,别有天地:既不同于沈从文牧歌式的《边城》,又有别于莫言挽歌式的《蛙》,在作者看取人生的眼里和描绘生活的笔下,充溢着的显然是属于一代新人的底气、元气与生气。

内容推荐

郑小驴创作的《西洲曲》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从小内心孤僻且敏感多疑的小孩,在七岁的一个雨夜里,自打听见河边传来的呼喊声后,内心便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悸动,并为此而深陷于对世界的质疑之中。某个傍晚,当他受到了委屈之后,懵懂中走入了一片荒凉的坟地。这片孤寂凄美的坟地让他内心莫名地产生了一种深深迷醉的美感,特别是当他发觉了一个看不清面目的“人”竟然钻入到墓穴里之后,更是萌生了与此“人”相互依存的念头。作者借用那段青涩的少年回忆,书写了这本《西洲曲》。

目录

第一章 石门

第二章 南棉

第三章 回光

第四章 蛮荒

第五章 不存在的婴儿

第六章 结巴的骨头

第七章 逃离

第八章 复仇

第九章 回首的告别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1

多年前的一个春夜,我从一场噩梦中惊醒。我望着漆黑的天花板,窗外有淡淡的月光投射进来。恐惧使我紧紧地抓着被子。隔壁房间传来一阵喘息之声,它那么粗重、急促,像是一个受了重伤之人在呻吟和呼救,又像是斗室中的困兽。我的疑惑很快被一阵离奇的忌妒和屈辱掩盖。不知道这种羞辱感从何而来,我用脚跟狠狠地踢打了一下床板,沉重的闷响让所有的声音瞬间消失。时间如凝固一般,寂静与心跳彼此交融,所有的声音如水滴进了黑夜的海洋,无影无踪。

屈辱的泪水在毯子上肆无忌惮地流淌,我强忍着抽泣,不肯发出声来,因为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

……姑且不谈我的自闭,那时即便有女孩和我开一句玩笑,我也会脸红耳赤半天。北妹是我唯一愿与之交谈的人。她比我大十来岁,我管她叫姐姐。每次与她一起,我都感到异常温暖和安全。她有一张洁白的瓜子脸,秀气而澄澈的眼睛,脸上带着瓷器般的光泽……当我靠近她时,总能嗅到一股淡淡的女人香。这是令人深深迷醉的气息。她常穿着一件翠绿色的毛衣,肚子渐渐大了起来,身材看上去更加丰腴。她笑起来的时候,脸上便会浮现两个浅浅的小酒窝……这么说吧,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女性气息使我深为沉醉。

那个永生难忘之夜,天边悬挂着一轮发着毛边的月亮,月光暗淡,远处模糊不清。这种模糊远比漆黑一团更令人恐惧。后来月光全部被乌云遮蔽掉了,天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打着手电筒的人们在一阵狗的狂吠中乱纷纷地朝河边赶。手电筒的光柱里飞满了细细的雨丝。呼喊北妹的声音在黑夜中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支搜寻的队伍。声音在雨夜里格外响亮,令人不安。一无所获的人们回来时脸上都挂满了不祥的预兆。清晨时分噩耗传来:北妹夜里投河自杀了。

捞上来的北妹已经微微浮肿,她不再反抗,不再逃避。那张凄美的脸不会再有恐慌,人群中不断发出一片惋惜之声。我看到八叔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雨水淋湿了他的头发,露出了星星点点的白头发,格外醒目。他任由头发上的雨水滑落下来,紧锁着眉头,最后蹲在地上掏出烟点上,划了好几根火柴都没点燃。旁边的人有打火机,但是他没有抬头讨火的意思。谁也没和他打招呼。灰暗的天空笼罩着世间万物,我甚至没法看清河对岸是什么,整个视野都被一片灰蒙蒙的色调所取代了。站在八叔旁边的就是掌管南棉计生文教的罗副镇长,自从我得知他是我的好朋友罗圭的父亲以后,我的痛苦就来临了。这是一个我无法改变的事实,我痛恨这个人为什么会是他的父亲。他举着一把黑伞,充当现场的指挥。他始终保持着那种克制的表情,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显然这种事他不是第一回碰到了。

我注意到她湿漉漉的发丝上还夹杂着一根青草,这根看似软弱无力的青草,顽强地扎入她的发髻,似乎想植根而进,期待以后的发芽生长。

我弯腰轻轻地将青草拔了下来。他们诧异地望着我,我像是扔一件凶器般赶紧将它扔掉了。就好像她的死,和这根青草有着某种说不清的关系。

“哎,第三个了……”一个满嘴缺牙的老者拄着拐杖,指着北妹说。我才想起,白打年初的张家媳妇自杀后,北妹已经是今年石门的第三个死者了。

我厌恶地瞪了老头一眼。这时我惊讶地发现,北妹的面容渐渐地乌青了,像是一朵乌云遮住了她光洁的容颜。那一瞬间,我意识到生死离别的时候到了。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凝视着她容颜的嬗变,一股莫大的悲凉朝我袭来。北妹死了,她再也不会睁开眼瞅上我一眼,她跟随她的儿子去了。的兆头。他目光阴郁地从周边人身上一一扫视过去,一句话没说。许多人过来安慰他,他蹲在一旁,只狠狠地吸烟。这个口碑极佳的油漆匠在石门和青花滩等地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吃苦耐劳,从不多言,干活扎实,深受这一带人的欢迎。“谭青,有空闲来家刷下窗漆?”“谭青,有空来帮我家刷下寿料?”只需一句话,第二天保管准时来。他们生了两个女儿,谭青家三代单传,他家都盼他生个儿子。

干部们开始轮流做谭青的思想工作。罗副镇长的大手轻轻地放在谭青的肩部,“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变。”谭青别过头,腮帮骨鼓了一下,颧骨高耸,咬牙切齿地耸耸肩说,“我老婆不会白死的。”肩上的那只手尴尬地滑了下去。“我们也不想出这样的事……你们要是不生这个孩子,大人怎么会有事。”

“你瞎眼了吗,我头两个都是女儿!”

“女儿难道就不是人吗?”

谭青脸色顿时黑青得可怕。

罗副镇长大概被他咄咄逼人的眼神吓住了,没再接他的话。他们走后,谭青一直久久地目送他们,然后将烟蒂重重地插在泥土里。P1-5

后记

二00九年秋天,昆明阳光普照,在那儿我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西洲曲》的初稿。在缺乏经验的世界里,时而激情燃烧,时而沮丧不安,我意识到长篇小说的创作和我以往的中短篇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很多次失败的经验告诉我,百米冲刺过后意味着疲惫和虚弱,只有放平心态,储备体能,方能成功地跑完长篇的马拉松。写完初稿后,我离开了那座城市。四年来,我一直缺乏勇气将它拿出来示人,甚至缺乏修改的激情。我以为这个弃儿将永远离我而去。它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它。我们将彼此陌生,渐行渐远。

和所有喜新厌旧的人一样,大家都会有意地遮掩自己幼稚的过去。他们能做的,就是继续在路上,用新的履历去覆盖过去不值得回味的往事。二0一二年,我雄心勃勃,试图用一部新的长篇与过去的这部不成功的习作说再见。

但是当我准备彻底放弃《西洲曲》时,有天猛然地想起了堂姐,她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往事复述的热情。大约十六年前,这位堂姐因为躲避计划生育,深夜潜伏至我家,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在她即将大功告成之际,某天深夜被突如其来的一批干部吓得匆忙躲进了地窖。在地窖里,她因为长时间处在混浊的空气中而不幸流产。死婴是个男孩。她为了要个男孩,做了不下三次的人流。她最后的希望破灭了。我相信,这次打击对她而言几乎是致命的。好在她并没有自杀,接受了这一残酷现实后,咬紧牙关又挺了过来。几年后,我听说她终于成功地生下一个儿子,只是身体基本上已经垮了。后来再见她时,昔日容颜清秀的她,脸上布满了妊娠斑,皱纹绵延横陈,在时间面前,她过早地屈服,衰老了。这朵曾经我为之骄傲的魅力之花,站在众多普通的乡村农妇面前,别无二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姿。我算了算,她一生最为美丽和宝贵的青春期,至少有十年时间耗在了与国家政策玩捉迷藏的游戏中。

我决心将《西洲曲》进行一次大修改,几乎是重新写一遍。原来十二万字的小说,舍弃了近七万字。小说的侧重点转向了比较沉重的话题:计划生育政策下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

我借用那段青涩的少年回忆,书写我们这代人对计划生育的记忆与看法。事实上,三年前写短篇《鬼节》时,我就涉足过这个题材了。那篇小说采用了我的童年记忆。我没办法忘掉计划生育带给我童年时代的恐惧与不安。深夜的手电筒、狗吠、敲门声,干部们的威逼利诱与专横跋扈——它们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想同龄人中也有很多人和我拥有同样的记忆,计划生育算得上是八。后这代人的集体记忆了。它就像一座黑沉沉的大山,横亘在我写作道路的前方,选择回避,显然不符合我的性格。

我永远也忘不了,一些人为了生二胎,躲避计划生育检查,选择了弃家而逃。他们的房屋被砸出一个个黑乎乎的大洞,屋檐片瓦无存。干部们用野蛮的手法惩罚这些躲藏户:他们踹掉大门,敲开墙砖,揭掉瓦片,再搬走家里能搬得动的一切东西。这些凋敝的荒无人烟的房屋无不显露出凄凉的景象,有的甚至长满了蒿草,而弃家逃离的人们却发誓不生个儿子,永不回家。传统的观念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不可能因为国家意志而改变。我决定将他们这一朴素的梦想与追求写进我的小说。

我从不反对计划生育政策,只是当国家权力被集中到一个或一部分人身上时,当这部分人的个人意志超越了国家意志时,老百姓便会落于一场折腾不息的灾难。我们习惯将这些悲剧的根源归罪于体制,却很少归罪于执行国家命令的具体的个人。这些人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和道德感,披着合法的代表国家意志的外衣,有恃无恐地制造着一起又一起的暴力事件,没有任何人能给他们法律或道德上的约束与惩戒。我想,如果他们在实施野蛮行径之前能想一想,这么下去,有朝一日自己也会得到惩罚,付出代价,情况又会怎样呢?我让小说中的谭青去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

在我关注的社会事件中,很多悲剧的诞生都是因为僵化的体制造成的。施暴者们并不感到负疚和白责,因为“体制”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他们的挡箭牌。而受害者们在强大的体制面前,也只能够直截了当地从千人一面的施暴者当中揪出具体的个人,以牙还牙。小说中的谭青大概算得上这样的受害者。他的妻儿成了计划生育的牺牲品。在他眼里,罗副镇长和八叔作为国家意志最强势的代表,是元规则下的真凶,所以他要复仇。这场生存游戏最后只能以血腥收场。谭青付出生命的代价,让他们接受了施暴者应得的惩罚。但这样的暴力循环并不能终结悲剧,相反只会让更多的悲剧上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也很同情罗副镇长和八叔等人,他们身上也带着深深的悲剧色调。

作为个人,我无意在这项饱受争议的国家政策面前说三道四。

我只能忠于我个人的记忆,我的立场,我的看法,用文字还原记忆中的真相,仅此而已。

郑小驴

2013/4/15 长沙

书评(媒体评论)

《西洲曲》值得人们予以关注的,一个是由乡土的叙事反映湘西平民的生存状态,一个是从人性的角度反思计划生育政策。因为作者郑小驴是一位锐意十足的“80后”新秀,便使得这“反映”与“反思”颇不寻常,别有天地:既不同于沈从文牧歌式的《边城》,又有别于莫言挽歌式的《蛙》,在作者看取人生的眼里和描绘生活的笔下,充溢着的显然是属于一代新人的底气、元气与生气。

——白烨

郑小驴还这么年轻,小说就写得如此老练,并且在字里行间透出一股黑沉沉的力量。他对人性的洞悉深而冷静,但你能感到他有一颗敏感的心。

——残雪

郑小驴的小说一直是中国小说,他的小说文本,本土是最为坚实的基础。然而,郑小驴的文本拥有强劲的实验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又显得十分生动。他的小说充满活力,假以时日,郑小驴当有相当可观的前景。

——毕飞宇

郑小驴是懂小说、写小说的天才,他懂小说的密码,同时不附和世事的喧嚣,深知文学金线的标准在哪。

——阿 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洲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小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7609
开本 32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3046993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