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芭坛奇葩舞中华(胡蓉蓉)/海上谈艺录
内容
编辑推荐

《芭坛奇葩舞中华(胡蓉蓉)》由杨洁著:胡蓉蓉,著名舞蹈教育家和芭蕾编导。精通芭蕾、踢踏舞、外国代表性舞等多种舞蹈,在戏曲和民间舞表演方面也有诸多实践。童年时期主演多部电影,被媒体称为东方的“秀兰·邓波儿”。1950年夏开办芭蕾班,同年10月任上海戏剧学院专职形体教师。历任上海市舞蹈学校副校长、校长,上海芭蕾舞团首任团长等职。曾担任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芭蕾学会副会长等职。坚持洋为中用,因材施教,以剧出人,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舞蹈人才。代表作《白毛女》、《雷雨》在中国芭蕾舞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内容推荐

《芭坛奇葩舞中华(胡蓉蓉)》由杨洁著,系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之一,记载曾在20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小童星胡蓉蓉怎样成长为一个为芭蕾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芭蕾教育工作者的经历。作为中国第一代德艺双馨的芭蕾大师,在演艺事业最辉煌的时刻毅然退出,成为一名舞蹈教师,真诚关爱学生,因材施教,为新中国培育了一大批顶尖舞蹈人才,为民族芭蕾舞剧的创作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芭坛奇葩舞中华(胡蓉蓉)》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艺术访谈

中西结合,学以致用

艺术传评

第一章艺术之家

第二章璀璨童星

第三章潜心习舞

第四章初为人师

第五章上戏十年

第六章梦想成真

第七章打造经典

第八章雨过天晴

第九章新的使命

第十章美幻《雷雨》

第十一章雷声隆隆

第十二章心灵家园

附录

从艺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胡蓉蓉老师的居所是一套二室一厅的老公寓房,坐落在繁华的南京西路上。虽然墙面已经有些发黄,地板也略显斑驳,却是整洁雅致,一如墙上牌匾所书:清幽。房内的桌子上、钢琴上、沙发边,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盆花,错落有致,把屋子装扮得生机盎然。客厅的四周,陈列着胡老师不同时期的照片和各式各样的奖杯,连起来,分明就是胡老师~生的缩影。

知道我要来,胡老师提前把房间里的空调开到了最舒服的温度,桌上也已为我准备好了一杯凉水。因为工作的关系,胡老师多年来养成了不太喝水的习惯。她怕说话时忘了给我倒水,所以在谈话前就早早地帮我把水加满。

胡老师十分健谈,说起话来绘声绘色,滔滔不绝。我担心她的身体,所以谈话便自然从她的健康开始。

一、生活和家庭

杨洁(以下简称杨):胡老师,您看上去气色不错,病情是不是控制得还比较理想?

胡蓉蓉(以下简称胡):很多人都这么说,可能我身体底子还是蛮好的。年轻的时候为了工作常常有一顿没一顿,胃病我是一直有的,不过我一辈子从来没有什么腰酸背痛,后来有一点腰痛了,我只当是人年龄大了的正常现象,也没在意,没想到竟然是癌症转移到骨头上了。现在身上好多地方都有癌细胞了,我每天要吃好多药,这些药副作用蛮大的,你看我这手上脚上皮肤都变得又硬又干,肾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没办法,实在不行就吃吃停停,听医生的。我现在也不想这些,随便它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样样营养都补充一些。老想着这毛病非得把自己吓死不可。

杨:您真的很坚强很乐观!癌症病人心态最重要了!我听说有的人心态好,加上科学的治疗,癌症倒是奇迹般好了,真希望您也能早日康复!

胡:谢谢你!

杨:您现在每天都做些什么呢?

胡:我一般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冬天稍微晚些。白天就看看书,找些材料,写点东西。现在文联一直给我寄《上海戏剧》、《上海采风》等杂志,上面有很多我比较熟悉的人或事,看看他们的经历也蛮有意思的。晚上我会看看新闻,电视节目也随便看看。我原本是一个在家闲不住的人。没生病前我一般上午料理好家务事,下午就出门参加外面的各种活动了。现在没办法了,医生说我特别容易骨折,只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杨:胡老师,有个问题我一直很好奇。二三十年代,芭蕾对许多中国人来讲是很新鲜的一种西洋舞蹈,知道的人不多,学的人恐怕更少,您家人怎么会让你学习这种舞蹈呢?

胡:我爸爸和哥哥思想都很开明,他们喜欢艺术,也比较能接受西洋的东西。在他们眼里,芭蕾舞是很高雅的艺术。我们住在上海的法租界内,家附近恰巧有索考尔斯基的芭蕾学校。我家人见我喜欢跳舞,便送我去那里学芭蕾。我学芭蕾完全是出自兴趣,而非父母所逼,我就是喜欢芭蕾,特别的热爱,所以学习非常勤奋。后来知道芭蕾演员在身材上有许多要求,自己当芭蕾演员也未必合适,所以更喜欢做芭蕾教师了。

杨:您说得没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您的谈话中听得出,上海这个大环境对您从事芭蕾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索考尔斯基的芭蕾舞学校。

胡:是的。上海是一个很开放的城市,中外交流多,来的国外舞蹈团多,可以见到很多外国专家级的导演和演员,还有外国人办的舞蹈学校,观摩学习机会多。索考尔斯基芭蕾学校提供了我很多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每年的汇报演出,还有俄国芭蕾舞团频繁的演出。我跟着这些外国优秀芭蕾舞演员一起跳舞,在实践中进步很快。这些演出也培养了我对芭蕾的兴趣,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

杨:无论是《白毛女》还是((雷雨》,音乐和舞蹈的配合都广受好评,看得出您的音乐修养很是深厚,想来这和您家庭的氛围也是分不开的吧?

胡:确实如此。我们一家人都喜欢音乐。小时候我爸爸还给我们买百音琴,每天晚上我们几个小孩子都是听着百音琴的音乐睡觉的。家庭音乐熏陶对我们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家里出了很多搞音乐的。我大哥大嫂都很喜欢西洋古典音乐,大嫂后来出了好多唱片,和音乐圈子很熟,像陈歌辛、聂耳等很多有名的作曲家都是我们家的常客。大哥经常为大嫂填词,他们的女儿后来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二哥在圣约翰大学读经济专业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到国立音专(即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学习法国号和大提琴,还经常在家里放交响乐给我和弟弟妹妹们听,边听边为我们介绍,例如这部交响乐的作者是谁?主题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主题?等等,引导我们欣赏。我大姐和大弟弟后来也都是音乐教师,小弟弟是上海交响乐团低音提琴的首席,我侄子胡咏言是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院长兼艺术总监。

杨:在旧中国,女人能读到大学的很少,您却从小学一直读到了大学,而且成绩优秀,能谈谈您的学习经历吗?

胡:我进的学校都是家附近的教会学校。从初中起,我一直都是自己选学校,想想蛮有意思的,选的都是女子学校。初中是威海路的智仁勇女中,高中是淮海路的启秀女中。里面很多女老师虽然是中国人,外文都说得很好。后来我又调到上海女中读了,离家更近一些。我那时候脑子里就是跳舞,读哪个学校已经无所谓了。我考进的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也是外国人开的学校,用英文上课。

杨:都用英文上课,您听课会觉得费力吗?

胡:我从小跟着外国老师学习,周围的小朋友也多是外国人,我母亲英语非常好,我初高中也都学过英语的。所以听英语上课没问题。

杨:您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学的是社会学,怎么会想到报考这个专业呢?

胡:我觉得了解社会蛮有趣的,就报考了,也没多想。

杨:您小时候一直都是学习西洋舞蹈,后面怎么又会喜欢上中国舞蹈呢?

P003-005

后记

2010年6月,我刚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正准备歇笔半年调理身心,好好陪陪被我怠慢已久的儿子,却意外地接到了胡蓉蓉老师的电话。胡老师告诉我,文联想为她写部传记,她考虑良久,觉得由我执笔比较合适,问我可否帮忙。我深感荣幸,也十分感动于胡老师对我的信任,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下来。

和胡老师的相识,始于四年前。那时我承担了上海市舞蹈学校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创作研究项目,需要对胡老师进行采访。我们俩很投缘,每次见面,总能谈上几个小时。

胡老师为人十分低调,不喜欢做宣传,平时电视台、媒体要采访她,找她做节目,她总是一推再推。她曾告诉我,’此次答应文联立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为文联领导的盛情和诚意所打动,二是觉得文联出书的立意甚好。总结艺术家的艺术人生、艺术成果和艺术经验,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胡老师很愿意把自己这辈子在芭蕾上的探索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中国芭蕾的发展有所帮助。这是她的期待,也是我的写作宗旨。

作为中国第一代德艺双馨的芭蕾大师,胡老师身上有着许多难能可贵的品质。“自食其力,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是胡老师的人生信条。她在音乐、舞蹈、美术、体操、戏曲、话剧等艺术领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她坚持芭蕾的活学活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她真诚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她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顶尖舞蹈人才,她为民族芭蕾舞剧的创作开拓出崭新的一片天空……

为了帮助我完成这本传记,胡老师拖着重病之躯,翻箱倒柜为我寻找资料,一遍又一遍地看我写好的稿子,一字一句地帮我修改补正,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我的采访。我担心胡老师的身体吃不消,但她却微笑地对我说:“没关系的,你工作很忙,来一趟不容易,每次来,我总要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这两年多来,我先后经历了接管学院新工作、儿子升学考试、母亲出车祸等麻烦事,加上繁重的教学,我几乎每天挑灯奋战到深夜赶稿子,却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无论是资料的收集,细节的考证,还是对写作方法的适应,其费时费力程度都远远超出我最初的预计。没能让胡老师在有生之年看到本书面世,我的心中充满了遗憾。

耳边老回荡着胡老师生前对我说的最后一段话:“春节以来我因为吃不下东西,人没有力气,眼睛也看不太清,你给我的最后一章书稿我现在还没看完,实在对不起!我这两天要去看医生,可能要住院再调理一下,等我身体稍微恢复一些,我再把稿子看完给你。”没想到,胡老师这次进了医院,却没能再走出来。

言犹在耳,人已不在,不能不让我万般感慨。好在我已经完成了对胡老师所有艺术经历、教学思想和创作体会的撰写,并得到了胡老师的更正和确认。本书出版,借以告慰胡老师在天之灵。

杨洁

2012年12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芭坛奇葩舞中华(胡蓉蓉)/海上谈艺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12211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2
CIP核字 2013031807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0
18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