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彦夫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郝桂尧编著的《朱彦夫的故事》讲述了朱彦夫从血战朝鲜战场到锻炼自理能力,再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克服残躯带来的种种不便,顶着各种流言蜚语的中伤,带领群众改变了家乡贫困面貌的故事。朱彦夫几经磨难,学会了读书和写字,并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内容推荐

朱彦夫是谁?为什么要宣传朱彦夫?朱彦夫的故事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有着怎样永恒的精神价值?

郝桂尧编著的《朱彦夫的故事》是一部报告文学。

《朱彦夫的故事》共分为五章七个部分,分别是“写在前面的话”“铁血英雄”“靠头脑站立”“这样的村支书”“生命之舞”“人类的榜样”和“后记”。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铁血英雄

第二章 靠头脑站立

第三章 这样的村支书

第四章 生命之舞

第五章 人类的榜样

后记

试读章节

数十年后,朱彦夫给孩子们讲起他从雪堆里死里逃生的故事,大女儿朱向华哭了,哭得呜呜作响,但还不懂事的二女儿朱向荣却哈哈大笑起来。她以为爸爸讲的是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一种不太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历险奇迹。

奇迹的确在朝鲜战场上发生了。

二五〇高地上的大雪越积越厚,血腥的战场被白雪涂成一片空白,时间猛然停滞了一般。

然而,就在这大雪之中,一条顽强的生命正如蚯蚓般蠕动着,无意识地扭曲着。“咯嘣,咯嘣”,身上的单衣已冻成冰块,朱彦夫一蠕动,周围就发出碎裂的声音。他想喊,他也大声地喊了,但似乎没有听见喊声,也许是伤势太重,已经喊不出声音,也许所有声音都被天地之间的那片漆黑稀释了、消化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朱彦夫终于挣扎着坐起来,但整个人仍像在梦魇之中。什么都看不见。伸手不见五指。“我死了,还是活着?”朱彦夫对自己发出疑问。

他看到自己变成一棵山草。太阳如煮。山草的水分要被烤干了,重量越来越轻。轻得几乎要飘起来了。草茎开始干裂。谁点燃了一把火。山草被点燃了,山草还有五脏六腑,烧得已经有焦煳味。这棵山草就这样在红色的烈焰中痛苦地跳跃。

水来了。这水像是从家乡北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它们跳过山谷的卵石,很快将山草淹没了。山草张开干裂的嘴,清凉的泉水让他浑身一激灵。嫩绿的活力正要回来。水忽然变小,朱彦夫也从山草还原成自己。他伸手到脸上一摸,“泉水”咸咸的,稠稠的,带着一股腥味儿,原来是自己头上流下来的鲜血。

“他娘的,坏事了,受了重伤?连眼睛也瞎了?手为啥没有知觉?”一连串的问号,从朱彦夫脑子里闪过。他用牙狠狠地咬着手,像咬着一块硬邦邦的木头。他想站起来,结果摔倒了。  朱彦夫陷入无边的焦躁之中。他扬起两只被冻僵的手,猛搓双眼,但搓来搓去,还是一片黑暗。忽然,他看见一丝微弱的亮光,如万花筒般迷人。再搓,左眼里掉出一块黏糊糊的肉团,血糊糊地顺着鼻梁滑到嘴里。胃,火烧火燎起来。这是饥饿造成的。饥饿驱使朱彦夫张开嘴,一口将那肉球吞下去。还没等嚼,滑腻腻的肉团就滑到肚子里。

真香啊,两个多月没吃荤食了,要是多有几个这样的“肉团”就好了。

朱彦夫哪里知道,他吃下了自己的眼球。

这眼球曾让他领略了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帮他把山山水水装人心底,也许,今后只能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了!

血还在流着,不能包扎,也就无法止血。燃烧的感觉逐渐消失,只有腹部、左眼、双臂还在烧着一团团火。他已经七天七夜没吃饭。他只穿着破碎的单衣。他遍体鳞伤,双腿、双臂冻得由红转紫,由紫转青转黑了。气温在零下30多度。据现在的医生讲,即使是健康人,几小时内也会冻死。而朱彦夫没有死,从医学角度上讲,似乎行不通,难以置信。他是靠什么活下来的?也许是从小艰难的日子锻造了他特殊的身体,也许是强烈的信念在做支撑,朱彦夫奇迹般地活着。

一堆堆白雪,隆起着,如一座座天然坟茔。49位亲爱的战友长眠在朝鲜的黑山白水之间了。朱彦夫清醒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要人在阵地在,绝不能当俘虏。阵地上,寂静无声,连一丝风也没有。朱彦夫恍然想起,自己的队伍在完成阻击任务后撤不出去,遭受到毁灭性打击。现在撤离阵地不当俘虏才是第一位的任务。他开始活动着手脚想站起来,腿脚僵直,手臂还勉强能动弹。他看了看陡峭的悬崖,用力将身子朝前挪去,当身子处在崖边时,用力一撑将身子顶下了悬崖。身子跌下去后,一下子滚出去了几十米。他知道这样做生还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但是,想离开高地也没有别的选择。

他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增添了几处擦伤。他强忍着疼痛,用身上仅存的能量支撑着破损的肢体,艰难地向前蠕动。

这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最悲壮、最漫长、最艰苦的“行军”。

鸭绿江以北的崇山峻岭、平川大河全被大雪覆盖了。雪花如刀,割着朱彦夫的脸、背、腿。一阵狂风刮过,雪屑如浓烟呛得他喘不过气来。巨大的雪魔充斥天地之间,寒冷的钢鞭舞动得“呼呼”作响。朱彦夫太渺小,太不是对手了。他上身只剩下一件单线背心;一条撕到膝盖的单军裤,早被血水浸透,因爬行时间过长,大腿上也是血肉模糊;一双力士鞋和脚冻在一起……

朱彦夫机械地爬行着,手脚并用。

茫茫雪海,何处是岸?疼痛,麻木,近乎昏迷的窒息。他感觉不行了,身体如一张白纸,飘飘然。也许一股轻风就会把这张白纸撕得粉碎。任命运之神摆布?

冥冥之中,朱彦夫看到一双眼睛。那是高指导员的眼睛。他全部肌体的力量顿时凝聚成一个亮点。这亮点越来越大,充盈在他的全身。他渐渐强大起来。狂虐的雪魔顿时矮小下去。他叮嘱自己:“你一定要活下去,告诉首长我们完成了阻击任务;告诉首长我连牺牲战友的名字。”

P24-26

序言

朱彦夫是谁?为什么要宣传朱彦夫?朱彦夫的故事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有着怎样永恒的精神价值?

写这本书,我脑海里时时回响着这样的问题。

第一次见朱彦夫,虽然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还是受到极大的震撼:他的伤残程度太高了!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也只有0.3,看东西一片模糊。即使这样的残躯也不完整,体内残留着7块弹片尚未取出,到处布满伤痕,颈部和腹部有明显的刀疤,还患有肝炎、脑梗、心脏病……这样的身体条件,仅供呼吸也有困难,遑论其他?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朱彦夫虽然身体伤残,但是人格和精神比一般人更健全、更完美、更伟岸、更光彩夺目。他的鞋和假肢整齐地排列在床边,他的房间明亮整洁简朴,他的语言概括凝练风趣幽默,他能自如地划着火柴、摘眼镜、拿东西……

是什么,健全了他的身心,并使之如此强大?答案只有一个:是理想,是信念,是精神。

一个沂蒙山母亲孕育的汉子,像一座“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人类精神史上。每当看到或者读到“朱彦夫”这三个字,我内心都有一种强大的声音在轰鸣,在激荡,在回旋,并淹没了世界上的一切。

朱彦夫是一个参军前连鞋子和棉衣都没穿过的苦孩子,14岁当了解放军,16岁入党,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快速成长。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在朝鲜战场上,全连打得只剩下他一个人,手榴弹让他失去四肢和左眼,他跳下悬崖,爬出几千米,被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乡亲救起。回国之后,他昏迷了整整93天,做了47次手术,成为一个特等伤残军人。这样的残疾程度可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他就是活着的董存瑞、黄继光和邱少云。人们都说,朱彦夫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这个躯体及其承载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勋章,靠着他,朱彦夫可以衣食无忧,在荣誉的光环下,在别人的服侍中,安静地度过剩余的生命时光,最多到旅游胜地晒晒太阳,到学校工厂作作报告,到重要场合谈谈体会,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朱彦夫是一个战士,无论身体怎样,他都要选择“冲锋陷阵”这种姿态。

要像一个身体健全者那样生活,首先要实现生活自理。为了不使自己成为“一架造粪的机器”,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朱彦夫毅然决然放弃在荣军疗养院的生活,独自回到沂源山区的老家,把自己锁在一间小屋内苦练自理能力,靠一些煎饼、发霉的地瓜干、半缸清水熬过很长时间,最后甚至吃墙皮、泥巴。他装上假肢后,像常人一样站立起来,并能料理自己的生活。

奇迹就此延续。朱彦夫有了美好的爱情和家庭,有了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一群健康天真烂漫的孩子,享受着天伦之乐。他该满足了吧?他会被这幸福融化吗?没有。朱彦夫的人生,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

1957年,朱彦夫因为其能力、见识、水平和人格魅力,当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他四肢皆无,却在这个贫瘠的山村干了25年党支部书记,靠一双重达15斤的假肢,碰碰磕磕爬遍了全村大大小小的山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整山造田,修路架电,办图书馆和夜校,一个穷村变成富裕村,并在周围70多个村庄中创造了五个“第一”。

1982年,因为患肝炎,朱彦夫从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病愈后,他又开始向另一个看似不可能企及的高度挑战:写书。他一天正规学校也没上过,要写作面临着写字、身体和文化“三座大山”。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朱彦夫用两只残臂和嘴巴驾驭着钢笔,开始艰难的写作生涯,用七年时间七易其稿,写出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据说,光稿纸就用了几百斤……

1996年11月,在一次报告会上,朱彦夫由于过度劳累和激动,突发脑梗,导致偏瘫。面对命运的又一次劫难,朱彦夫再次昂起高傲的头颅。1999年,由他口述、他人代笔的自述体小说《男儿无悔》出版。这一时期,我曾去沂源探望过他,他处于痛苦和焦躁之中,为了保护他的身体,家人竭力反对他再进行文学创作和其他活动,而他渴望以文学的形式继续“战斗”,身体是那样的无奈和无助,肉体和精神在激烈地冲突。

这两年,随着朱彦夫年龄的增长,在战争中受过伤的大脑,开始显现出后遗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然而,只有一个信念是坚定而清晰的,这就是写作。朱彦夫的床前仍然摆满书籍和报刊,他每天都坚持锻炼、书写和阅读,他不仅想出去作报告,还想写一部“总结自己一生”的大部头著作。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这就是朱彦夫。他只能是朱彦夫。人们称他为“中国的保尔”“新时期的吴运铎”,而我说,他就是“朱彦夫”,一个任何英雄都不能类比的铁血汉子,一个有着普世和恒久意义的精神楷模,一个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探险者。

茫茫人海,我看着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们,他们身体健全,谈笑风生,环顾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又有谁喜欢内视我们的躯体?它到底有多大的能量和潜力?

朱彦夫的事迹,给在人格和精神上不断萎缩的当代人以启示,给功利化和世俗化日益加重的现代社会以警醒。一位记者说,朱彦夫的作品不能当成老干部和残疾军人的回忆录,也不能把它当作普通文学作品来读。它的意义应该从人类精神史层面追寻。迄今为止,在所有的著作者中,朱彦夫的残疾度最高。在这样的生理缺陷下,能够完成这样的精神表达,本身就是非常深刻的,对所有普通人、健全人足以形成强烈的冲击和叩问。

朱彦夫说:“我不愿任何人对我怜悯,这是我的性格。就肉体而言,我没有多少幸福的感受。但我认为,幸福的含义是多层次的。我在战争中失去了部分肢体,在肉体上很痛苦,但换取的是大多数人的安居乐业,这是我人生中享不尽的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起初我能独立走几步摔不倒,便是一种幸福;以后能当支书为群众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奋斗七年写成一本《极限人生》,更是一种幸福,人只有在奋斗中才会觉得幸福。”

“人的生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躯体,一部分是精神。在我看来,精神才是第一生命。我虽无四肢,但务求精神健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就活得有价值,就活得像个人样儿。”

“现在年轻人嘴边挂着一个时髦词,价值。人的价值有两种,一是社会价值,二是个人价值,前者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后者才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完美有机地统一,才形成一个人完整的价值。可以这样说,人只要奉献社会,不在于肢体是否完整,也不在于活得多么长久,我同命运之神进行了一番较量,证明我活着对社会还有用,我的精神是完整的、健全的。而社会也给予了我很多,除去荣誉,还有一个亲如手足的爱人,一个充满天伦之乐的大家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朱彦夫多次为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叫好。朱彦夫的身上就充满了精神之“钙”,它穿越时空、地域、民族和国界,放射出透彻心扉的光芒。据说,一位俄罗斯记者曾经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介绍朱彦夫的事迹,称朱彦夫比保尔更震撼人心。

从1996年朱彦夫完成《极限人生》的写作,一直到2014年,我国掀起两次大规模的学习朱彦夫高潮。其间各种学习活动也从未间断过。

1996年,《极限人生》正式出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1996年11月6日,中共山东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把他当作重大典型加以推出,一时间,朱彦夫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为朱彦夫的生命壮举动容。那时候,亚洲金融危机来袭,前景迷茫,人们的内心充满了惶恐和不安,朱彦夫的故事提振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其理想信念照亮了社会前行的道路和方向。1997年5月13日,朱彦夫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迟浩田还多次赴沂源看望朱彦夫,他说:“朱彦夫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包括困苦、挫折、病痛、绝望甚至是死亡宣战,向生命极限发起一次次冲击,不仅创造了生命的辉煌,而且获得了超越生命意义的新生,实现了生命的再造。”

2013年底之后,正值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之时,朱彦夫的故事更加引人瞩目。即使这样一个身体状况的人,也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并为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自然界,没有哪种动物不惧怕死亡,但人为了信仰,却能够克服本能而慷慨捐躯。这样的人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层出不穷。然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心灵的空虚、欲望的膨胀与财富的累积成正比,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信仰被淡化,有人甚至宣称只要自己过得好,其他统统无所谓。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一个高贵的灵魂,而当人们只剩下动物本能的时候,当人心不再容纳道德、价值、理想、信仰、仁爱的时候,灵魂将安放何处?实现中国梦,必须使中国梦的思想和精神融人文化和价值观建设之中,构筑高尚的民族灵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而朱彦夫的成长史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神样本。

学习朱彦夫,究竟学习什么?

在1996年山东省委发出的向朱彦夫学习的决定中,提出要学习朱彦夫的“四种精神”,这就是奉献牺牲精神、奋斗拼搏精神、公仆精神和严于律己、立党为公、勤政廉洁精神。时至今日,朱彦夫精神又有了新的含义,当地党报号召大家学习朱彦夫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

文章说,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读完朱彦夫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在朱彦夫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他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后记

近日,一股学习英雄朱彦夫的热潮在全国掀起,这是一件让我感到极其高兴的事。我希望通过学习朱彦夫,让我们这个不断世俗化、物质化的世界,重新找回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感觉,让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多一些精神之“钙”。

每个时代和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在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英国作家笛福写过一本小说,名字叫《鲁滨孙漂流记》,写的是一个传奇般的英国水手鲁滨孙,遇船难后大难不死,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在极度与世隔绝又需要与大自然和“食人族”搏斗的情况下,他顽强地存活下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小说赞扬了鲁滨孙身上所表现的勤劳、智慧、勇敢、顽强和坚韧的美好品德,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而另一本在社会主义刚刚萌芽时期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十月革命爆发后,只有十六岁的保尔·柯察金就参加了红军,他顽强,执着,刻苦,奉献,勇敢,奋进,无论在烽烟战火中,还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都表现出大无畏精神,钢铁一般的意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保尔的故事,不仅熏陶着几代俄罗斯人,也在新中国产生了极大影响。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变化,即使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与自身命运抗争的精神主题也不会改变。朱彦夫就是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以高度残疾的躯体,挑战人类的精神极限,并促使我们不断拷问自己:生命和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去拼搏进取奋斗?朱彦夫的精神具有一种永恒的道德范畴,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意义,所以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常常沉浸在一种感动之中,灵魂被洗礼,思想在升华。因为受伤过重,身体内还残留着弹片,加之脑血栓和心脏病的折磨,朱彦夫对于战争年代的事情,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晰,个别情节和人物可能也对不上号了,为此,我查词了大量资料,弄清楚了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当村支书的25年,是朱彦夫一生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身体较为正常的时期,他对于这一时期的事情记忆得非常准确,我也去了他那个小山村,了解到村民和后续几任村支书眼中真实的朱彦夫,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村一级党支部书记的楷模;因为有着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之后,朱彦夫成了一个作家,拼搏七年,写出一部《极限人生》,用另一种形式,攻克下一个“山头”,完成了战友在战场上的叮嘱……朱彦夫在朝鲜战场上严重受伤之后,1997年身体再次受到重创,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他应该丧失了创作和生活能力,每当在现场看到他的状况,我心底都有一种悲凉和沧桑之感,哀叹命运的不公和无常,然而,朱彦夫并没有停止抗争,他保持着高昂的精神状态,决不向命运低头,也决不想浪费生命的每一秒钟,即使生命终止了,他也要像战场上的战友一样,保持冲锋和前进的姿态……

在这本册子里,我还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朱彦夫的妻子陈希荣,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女人,她是沂蒙山母亲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的红嫂,如果有机会,我很想专门给她写一部书……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借鉴和引用了朱彦夫提供的一部分材料,也引用了一些新闻资料。当年,沂源县委和朱彦夫一家为我采访提供了极大帮助。新华出版社米俊峰和张永杰认真审阅了本书,并提出诸多好的建议;设计专家宋玉远和李春风为本书设计了封面;我的家人在精神上给予我最大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朱彦夫的事迹,蕴含着“沂蒙精神”、新时期山东精神和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自己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

作者

2014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彦夫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桂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09088
开本 16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2014038036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