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开眼界(用另一双眼睛看透这疯狂世界奇妙生活和美丽人生)/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开眼界(用另一双眼睛看透这疯狂世界奇妙生活和美丽人生)/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揭开微妙世界的秘密——如果只站在你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会始终无法真正“看见”;如果换上另一个人的眼睛、用上另一个人的头脑……

《大开眼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世界,一如你若不了解小狗眼里所看到的世界,你就永远无法理解它为什么敢骑到你的头上。

《大开眼界》是畅销书《异类》、《引爆点》作者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从他在《纽约客》杂志发表过的最佳文章中,自选而成的首部合集,它解释了种种奇特的现象:女性为什么老爱染发?乳房X光摄影为什么等于是白做了?西红柿酱的口味为什么百年不变?驯狗之前为什么先得训人?

内容推荐

“惊慌失措”和“紧张失常”分别会引发什么?女人为什么老爱染头发?避孕药的发明有何意义?足球运动员的故事对我们选拔教师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编著的《大开眼界(用另一双眼睛看透这疯狂世界奇妙生活和美丽人生)/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揭开微妙世界的秘密:我们将与“天才型小人物”亲密接触,看厨具界王牌推销员如何施展口才魔法,从仅靠触摸驯服凶猛小狗的“神童”训狗师身上顿悟“人”才是关键,并从西红柿酱的口味、避孕药的发明、染发剂的营销故事中找到卓越人士的成功诀窍;我们会用“另一双眼睛”,看透街头游民、乳房X光摄影、航天飞机爆炸等问题,更好地博览及微观世事,洞察事情背后的内在逻辑;而我们评断人的能力也将面临质疑,最终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具备“大器晚成”的潜能,关键在于我们愿意给自己多少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格拉德威尔将用他非凡的笔,一一点破我们漏掉的视野,挖掘世事隐藏的奇迹。他的这部“奇想三部曲”,将使我们对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大开眼界,又深深着迷。

目录

前言 小狗看到了怎样的世界?    

第一部分

 疯狂世界:偏执狂、时代先锋和天才型小人物 “对于山葵上的虫子而言,这个世界只有山葵那么大。”

第一章 王牌推销员

 罗恩·波佩尔及其对美国家庭厨房的征服

第二章 西红柿酱之谜

 如今,芥末酱已经发生彻底的改变,为什么西红柿酱还是老样子?

第三章 暴富

 纳西姆·塔勒布如何将不可避免的灾难转化为一种战略投资

第四章 真实的发色

 染发剂和战后美国的隐蔽历史

第五章 约翰·洛克悔不当初

 避孕药的发明者在女性健康问题上的疏忽之处

第六章 小狗看到的世界

 塞萨尔·米兰其人以及动作掌控之道

第二部分 奇妙生活:理论、预言和诊断结论

 “这就好比在州际公路上驱车,却用一根吸管来观看。”

第七章 公开的秘密

 安然公司、智慧和信息过多带来的危险

第八章 百万默里

 游民问题也许很容易就能解决

第九章 图像问题

 X光造影检查、空军力量和视线的局限性

第十章 借来的东西

 对剽窃的指控会毁了你的生活吗?

第十一章 连点成线

 情报分析改革的悖论

第十二章 失败的艺术

 为什么有些人惊慌失措,而有些人却紧张失常

第十三章 航天飞机爆炸的省思

 谁应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那样的灾难负责?谁也不能。我们最好习惯这种情形

第三部分 美丽人生:个性、性格和智慧

 “他会穿双排扣西装,而且扣子全系好了。”——这就是他了。

第十四章 大器晚成

 我们为什么用早熟来衡量天才?

第十五章 最有可能成功

 当我们无法评估谁适合这份工作时,怎么聘用员工?

第十六章 危险心灵

 犯罪心理画像使破案变得更容易了

第十七章 天才神话

 “聪明人”是否名过其实了?

第十八章 新人的人际网络

 招聘面试实际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十九章 潜伏的祸端

 比特犬的行为给犯罪带来何种启示

试读章节

第十六章 危险心灵

犯罪心理画像使破案变得更容易了

1

1940年11月16日,纽约曼哈顿西64街的爱迪生联合公司(Consolidated Edison)的员工,在公司的窗台上发现了一枚土制炸弹,附在炸弹上的一张字条说:“爱迪生联合的骗子,尝尝这个。”1941年9月,又有一枚炸弹在靠近联合广场,距爱迪生联合总部几条街之外的19街被发现。炸弹留在街道上,用一只袜子包着。几分钟后,纽约警方接到一封信,上面说:“要将爱迪生联合绳之以法,他们要为邪恶罪行付出代价。”在1941年到1946年,警方陆续接到16封信,字体全部是用印刷体大写字母写成,“邪恶罪行”一词一再出现,字条上署名的则是缩写的FP二字。1950年3月,第三枚炸弹在中央车站的下层被人发现,这次的炸弹与前几枚相比威力更大、体积也更大。

接下来的一枚被放置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电话亭里,跟另一枚放在中央火车站电话亭的炸弹一样,都被引爆了。这名后来被人称为“疯狂炸弹客”的歹徒,第4次出手是在城市电台音乐厅(Radio City Music Hall),炸弹碎片波及全场观众。1955年,他第6次出手,这时全市已舆论哗然,警方则是毫无头绪。1956年年底,纽约警方在智穷之余,刑事犯罪实验室督察长霍华德·芬尼与另外两名便衣警察,前去拜访精神科专家詹姆斯·布鲁塞尔(James Brussel)。

布鲁塞尔是弗洛伊德派,抽烟斗,住十二街的西村。在事业初期,他住在墨西哥,曾经为联邦调查局做过反间谍工作,他生平著作颇丰,包括《心理医师速成》(Instant Shrink)。芬尼把一叠文件放在布鲁塞尔的桌上,包括未引爆的炸弹照片、爆炸现场照片与FP字迹工整的信件复本。布鲁塞尔在他的回忆录《精神病医师的犯罪个案研究记录》(Casebook of a Crime Psychiatrist)中叙述:“我以前见过这种眼神,多半是在军队中,也在阅历丰富的老派警察脸上见过,他们认为这种新兴的犯罪心理剖析是胡扯。”

布鲁塞尔开始翻阅便衣警察带来的数据。16年来,FP都念念不忘爱迪生联合公司对不起他,他要有仇必报。FP显然有心理偏执的问题,不过这种偏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FP自1940年以来就开始放炸弹,这表示他现在已到中年。布鲁塞尔仔细研究FP写给警方的字条,从字迹分析,他是谨慎的人,工作经历显示他是一位楷模。而谴词用字也显示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些用词也显示他很古板,而且似乎是在国外出生。布鲁塞尔再进一步细看,每一个字母都是工工整整的大写印刷体,只有W例外;它不像W,倒像两个U。在布鲁塞尔的眼中,这些W就像一对乳房。他翻到犯罪现场的描述。当FP把炸弹放在电影院中时,他用刀把座椅下方划破,然后把爆炸物塞进椅垫中,这种手法岂不像象征性地穿透一名妇女?或是像阉割一名男性?或是两者兼具?

FP可能永远没有走出恋母情结;他未婚,独来独往,可能跟一个类似母亲角色的人同住。布鲁塞尔再度大胆推测,FP是斯拉夫人;如果用绳子勒毙一招是地中海人所惯用,那么炸弹与刀子合用,他判断是东欧人的手法。FP寄出的信有些盖有韦斯特切斯特县的邮戳,但他不会笨到从自己住的地方寄出邮件。康涅狄格州东南有几个城市有大量的斯拉夫人,而且从韦斯特切斯特县到纽约,沿途有太多的城市有大批斯拉夫人。

布鲁塞尔停顿了一会儿,做了以下的预测,这一幕后来也成为刻画犯罪人物历史上的传奇事迹:

“还有一件事。”我闭上眼睛,因为我不愿看到他们的反应。我看见炸弹客:他的衣着整齐而讲究,他是那种保守型的人,一直等到流行款式差不多过时了才会穿“新”款式的衣服。我清楚地看到他,也许“清楚”二字超过事实所容许,我知道自己让想象占了上风,但我实在忍不住如此。

我眼睛依然紧闭,继续说:“还有一件事,等你们抓到他时——我毫不怀疑你们会抓到他——他会穿着双排扣西装。”

一名警探低声说:“老天!”

我说:“而且还会扣住扣子。”我把眼睛睁开。芬尼与他的伙伴你看我、我看你。

芬尼说:“双排扣西装。”

“是的。”

“扣子还扣起来。”

“没错。”

他点点头,没再多说,便离开了。

一个月后,乔治·米特斯基(George Metesky)涉案落网,这名字是从米拉乌斯卡斯改过来的。米斯基跟两个姐姐同住在康涅狄格州的沃特伯里,他未婚,经常去做弥撒,而且果然是有洁癖的那一型。他于1929年到1931年之间,受雇于爱迪生联合公司,宣称曾经因公受伤。当警察到他家门口时,他说:“我知道你们为何来此,你们认为我是疯狂炸弹客。”那时已是深夜,他身上穿着睡衣,警察要他换衣服。等他再出来时,他的头发已往后梳,鞋子光亮,身上则穿了一件双排扣的西装,而且扣子全都扣好了。

P281-P286

序言

在很小的时候,我时常会溜进父亲的书房,翻看他摆在桌上的那些报告。我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用铅笔在绘图纸上写东西:一长串一长串工整的数字和图形。我会坐在他座椅的边缘,带着疑惑和好奇一页页地翻看着。首先,这些东西当时在我眼里简直是无字天书,而父亲靠这些居然就有薪水可领,这真是不可思议。不过更重要的是,我如此挚爱的人,每天都在他自己的脑袋里,琢磨着我难以理解的事,这一点实在令我很受不了。

这正是我后来学到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他者心灵(other minds)的现象。一岁大的孩子认为,如果他喜欢金鱼小饼干,那爸爸妈妈也一定喜欢这种饼干;他还无法理解,自己头脑里想的,跟其他每个人头脑里想的都不一样。等到有一天,他能够进步到懂得爸爸妈妈不一定也喜欢金鱼饼干,这就是人类发育过程中认知能力成长的一大里程碑。为什么两岁幼儿会如此淘气?那是因为他们正在有条理地验证一些令他们好奇的全新想法——此事虽然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却并不一定能让别人也感到快乐。其实成年人也从未失去对人类心理的好奇心。当我们在社交场合上认识一位医生时,我们最想知道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们并不会问“你都做些什么事”。大家都大概知道医生是做什么的;我们反而想要知道:整天跟生病的人待在一起意味着什么?我们想要知道:当医生是什么感觉?因为我们相当清楚,当医生跟整天坐在计算机前工作,在学校教书,或是销售汽车,感觉完全不一样。这种问题不是明知故问,也不是蠢问题。对于别人日常工作的内情感到好奇,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原动力之一,而撰写各位手上拿的这本书,也出自同样的原动力。

2

《大开眼界》一书中收录的所有文章,之前均刊载于《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er)。我自1996年起便担任《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在这期间我写过无数的文章,而选入本书的都是我的最爱。我把这些文章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一些锲而不舍的,以及我喜欢称之为“天才型小人物”的人,他们不是爱因斯坦、丘吉尔或曼德拉那样的人物,他们也不像那些打造我们这个世界的伟大建筑师,而是像销售万用剁碎机的罗恩.波佩尔(Ron Popeil),或是以一句广告语而名噪一时的雪莉.波利考夫(Shirley Polykoff)——“她染不染头发?只有她的美发师最清楚。”(Does she or doesn’t she?Only her hairdresser knows for sure.)第二部分是说理性的文章,主要是讨论整理个人经验的方式。我们对于街头游民现象、金融丑闻,或是像“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这些事件,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第三部分是针对我们对人的评断能力提出疑问。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好坏与否,聪明与否,或是能不能把某件事情做得十分妥帖?各位将会读到,我对于我们做这类判断有多准确是存疑的。

阅读这些文章的价值,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在于我更感兴趣的部分,即那些会去思考游民问题、西红柿酱或金融丑闻的人,他们究竟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就我本身而言,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评断“挑战者号”的事故。那对我来说无疑是无字天书:那是一堆工整地记在绘图纸上无法解读的数字和图表。可是如果我们通过另一个人的眼睛,从另一个人的头脑里,去看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会得到什么答案?

比方说,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我试图去了解,惊慌失措(choking)和紧张失常(panicking)有什么区别。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1999年7月小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 Jr.)驾机失事身亡事件。他是飞行新手,又遇到坏天气,因此“消失在地平线上”(lose the hot’izon)(这是飞行员惯用的说法),开始螺旋俯冲。我为了解他当时经历的过程,特别请了一位飞行员,带我搭上肯尼迪驾驶的那个型号的飞机,并且选择跟他当时一样的天气状况飞行。我要飞行员做出急速下坠的动作,这不是在耍花招,而是有其必要性。我想了解飞机失事是什么感觉,因为光是知道肯尼迪做了什么,不足以让我解读出那次意外的意义。

“图像问题”这一篇谈到如何解读卫星图像,就好比布什政府误以为自己已掌握的,萨达姆·侯赛因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照片一样。我之所以着手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和一位放射医学家看了一下午的乳房x光片,看到一半时——在毫无提示的情况下——他提到他曾经想过,像他这种人看乳房x光片所遇到的问题,应该跟中央情报局(cIA)的人看卫星图片时会碰到的问题很相似。我当时正想知道他脑袋里是怎么想的,而他却想知道CIA官员的脑袋里是怎么想的。我还记得在那一刻,我整个人觉得头晕眼花的。

还有就是关于本书英文书名来源的那篇文章,那是对驯狗专家塞萨尔·米兰(Cesar Millan)的人物速写。米兰可以依靠手的触摸,把最凶悍、最顽劣的狗摆平。当初促使我执笔写那篇文章的原动力,源自我想知道米兰在做这种工作时他脑海里在想什么。可是这个报道写到一半时,我发现还有一个更棒的问题:当米兰施行他的“魔法”时,狗的头脑里在想些什么?这才是你我真正需要知道的:狗的眼中能看到什么?

3

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你写作的构想是从哪里来的?我每次回答这个问题都答得不好。通常我的答案都模棱两可,有时是说有人会讲些故事给我听,或是跟我合作的主编亨利拿一本书给我看,从而激发了我的思绪,要不就干脆说我记不得了。当我在挑选本书的文章时,我就想到要试着一劳永逸地整理出答案来。例如有一篇篇幅长且有点怪异的文章谈到,为什么市面上从未出现与亨氏牌分庭抗礼的西红柿酱品牌。这篇文章的构想是得自友人戴夫,他是做食品杂货生意的。我俩经常会一起吃午餐,而他是那种会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戴夫还有一些关于香瓜的好玩的理论,但我将留到后面才揭秘。)

另外一篇是“真实的发色”,是描写开创染发市场的女性。一开始是因为不知怎么的,我脑海里兴起一个念头,觉得写洗发精应该很好玩(我想我真是文思枯竭了)。做过很多访问以后,一位麦迪逊大道类型的人物愤怒地对我说:“你干吗要写洗发精?写染发剂有趣得多了。”于是我就改了题目。

寻找写作灵感的秘诀,就是要说服自己:每个人、每件事都有故事可说。我虽然用秘诀两个字,其实我真正的意思是挑战,因为这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毕竟人类的直觉是假设大部分事情都不会有趣。我们总是在电视频道间转来转去,先要跳过十个,才能选定一个。我们到书店,总要先翻过二十本小说,才能选定一本自己想看的。我们会过滤,区分高下,再做判断,这都是情非得已,因为各式各样的东西实在太多。可是要从事写作,每天都必须对抗这种筛选的本能。洗发精感觉上好像没什么意思?管他的,一定要从这里面找到故事,即使一时找不到,我也要抱持信心,相信继续挖掘下去,最终会发现可以写的东西。(对于这一点,我要请读者来判断我是对是错。)

另一个寻找灵感的秘诀是,对于权力与知识的不同之处要有所认识。出现在本书中的人物,很少人是大权在握的,他们甚至也没有什么名气。当我说自己对天才型小人物最感兴趣,那是真心话。要发掘有趣的故事,切忌从最上层人物找起,而要从中层人物着手,因为全世界在做实事的大都是中层阶级的人。我的朋友戴夫,就是教导我西红柿酱知识的那一位,他便是中产阶级人士。他做过西红柿酱生意,所以他懂这里面的故事。高高在上的人,因为要保护自己的地位和特权,所以说话时自我意识很强(这也是应该的),而自我意识正是“趣味”之敌。

在“王牌推销员”一文里,我们会结识阿诺德·莫里斯(Arhold MolTis)。他曾在某年夏天,在泽西海岸的自家厨房里,向我演示如何推销万用切果菜机。他的开场白是:“各位乡亲父老,请过来这边,我要向大家示范一台史上最强的切果菜机。”接着他拿起一包烤肉调味料来做道具。“请看这个!”他高举那台机器,活像是在展示一个蒂芙尼花瓶。这就是我发掘灵感的地方,在泽西海岸,某人家的厨房里。

4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作家。我曾经想当律师,后来到大四那年,我决定要进军广告界。于是我向多伦多市的18家广告公司申请工作,结果收到18封拒绝信,我把这些信一字排开,用胶带贴在墙上(它们到现在应该还存放在某个角落)。我考虑过念研究生,可是成绩不够好。我申请过奖学金,想到有异国情调的地方游学一年,但也遭到拒绝。到最后写作成了我无心插柳而走上的路,这只出于一个简单的原因:我怎么也没想到写作可以是一种工作。工作都是很严肃、很可怕的,可是写作却充满趣味。

大学毕业后,我在印第安纳州一家小杂志《美国观察家》(American Spectator)干了半年,再搬到华盛顿特区,做了几年自由撰稿人,后来进入《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再从那里跳到《纽约客》。一路走来,写作的乐趣丝毫不曾减少,但愿读者在翻阅本书的时候,那振奋的精神跃然纸上。最令我感到挫折的事,莫过于有人看了我写的或别人写的东西,却生气地说:“我不赞成这种看法!”他们为什么要生气?文章的优劣并不取决于其说服力有多强,反正读者在本书中读到的文章不会是这一类。写作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让读者手不释卷,能不能刺激读者思考,给读者一窥别人内心世界的机会,即便读到最后的结论是——此人的内心世界并不值得羡慕。我把选入本书的文章称为探索之旅,理由在于我写作的初衷便是如此。现在就请各位细细品味吧。

书评(媒体评论)

格拉德威尔是个善于讲故事的天才。他似乎是个无所不知的先知,充满印度哲人的睿智,人类生活的很多层面都成为他的故事的源泉。

——《时代》杂志

格拉德威尔将讲故事变成一种具有深刻见解的艺术形式。他是一名引人注目的智慧提炼者。

——《福布斯》杂志

在写实报道领域,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可能是目前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天才。

——《纽约时报》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位才情独具的讲述者。无论在哪儿,他都能发现令人难忘的角色,都能发掘出令人拍案的故事。

——《华尔街日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开眼界(用另一双眼睛看透这疯狂世界奇妙生活和美丽人生)/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李巧云//顾淑馨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4233
开本 32开
页数 344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272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2014022536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Malcolm Gladwell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