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人生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灿玾,山东荣成人,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院长,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

张灿玾先生出身于世医之家。自其祖父张士洲先生创“保元堂”始,至其已三世。他任教山东中医学院之前,已在家乡行医十余年。他承继家学,擅内、外、妇、儿各科,屡救患者于危亡,已成一方名医。他关心中医事业发展,曾多次上书献计献策。他重视中医古籍整理,积极倡言建立中医文献研究专门机构;他从事临床、教学,行政和中医文献研究60余年,著有《张灿王甲医论医案纂要》《中医古籍文献学》《黄帝内经文献研究》等专著及《甲乙经校注》等十余部文献整理著作。他喜爱琴石书画、诗词戏曲,且皆有造诣,被人称为“琴棋书画老中医”。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主要就是张灿玾先生的从医经历。本书由张灿玾口述,李玉清和张鹤鸣整理。

内容推荐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医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它一下子跌进了深谷,经过艰难地挣扎,它又迅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纪。《医学人生丛书》选择中医泰斗级人物及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这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出两个世纪的光彩。《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这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为我们讲述了国医大师张灿玾的从医经历。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由张灿玾口述,李玉清和张鹤鸣整理。

目录

1 黄河泰岱,孔孟之乡,齐鲁文化英才备

2 不夜吉国,鱼盐之地,耕读为本百监兴

3 内忧外患,战火频起,国耻家仇匹夫恨

4 幼承庭洲,继业杏林,医事国事两任之

5 组建诊所,后调国营,中西合作仁为本

6 西下灵岩,进修省校,岐黄大业又逢春

7 金陵城下,秦淮河畔,立雪程门游杏林

8 从教泉城,执鞭杏林,中医高校育新人

9 “文革”期间,中西合并,国医再度遇危机

10 受命重任,置身政务,中医学院待复兴

11 落实国策,整理吉籍,翰墨耕耘有余编

12 生生之道,寿寿之方,三指禅机为苍生

13 行程万里,寻访百家,学艺论道会友明

14 文以寻根,医以溯源,华夏文化培仁术

15 书肆寻宝,鸡窗颂经,黄卷青灯度春秋

16 力排众议,继承发扬,为保国医勤上书

17 风月无边,江山多娇,踏遍青山入未老

18 琴石书画,诗词戏曲,遣兴抒怀娱此生

19 知足常乐,能忍自安,颐养身心度永年

20 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伏枥老骥步来程

试读章节

李玉清:当时您们家都受过些什么灾难?

张老:这时期,谁也无法预料会遇到什么灾难,滕家集鬼子据点侵占后,要把维持会扩大,增加人员为他服务。大概在阴历二三月时,维持会开会,有人提议,可以请下回头张连三《我父亲的”字”)参加。毕文华先生是我小学老师的家兄,和我父亲为至交,是个好人,替我父亲推辞说:听说连三先生病了,不能出门。他晚上偷偷差人送信给我家,我父亲一听,吓得坐卧不安,心想无论如何也不能给日本人办事,于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躲过这场灾难。他后来和我祖父商量,决定去威海一家经营药材生意的生生堂坐堂行医,以避此难。家人五月份托我小学老师毕逢三先生(他此时也去往威海避难)联系,联系好后(时正当我大妹刚出生不久),母亲含着眼泪送走我从未离家的父亲。

从此,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康之家,做的是救死扶伤的事业,也不得安宁。当时,我刚刚读完了四年小学,学校老师也不能按时来校,我也只好辍学在家,干些农活。祖父在家,支撑这个家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为乡亲们看病。

李玉清:在日本侵占区,老百姓是怎样进行抗日活动的?

张老:这时民国县府已彻底垮台了,中国共产党从地下转为地上,承担起抗日救亡的责任,成立了县委和各区区委,组成了抗日民主政府,并拉起了一支队伍,唤起民众,组织民兵,和日本强盗进行斗争。这个时期,日伪还有时到各乡扫荡,在阴历七月初二,日伪军去北乡扫荡,归来时,走到离我村约五里的葫芦山处,被埋伏于此处的县大队打了一次伏击。当时正值中午前后,我村村民站在后山上,不仅听到枪声,还看到一些溃散的日伪军,沿公路奔跑。这次战斗将日军村田小队长击毙。老百姓知道后,奔走相告,无不感受到共产党、八路军才是我们的大救星。

时隔不久,就在阴历七月十三日,又有驻滕家据点的日伪军去石岛领供给归来,行至离我村南约10里路的四大媾,被我胶东区东海指挥部独立二营和县大队,在此打了伏击,击毙日伪军5人,活捉4人,还缴获很多武器及战利品。

因平日民兵对敌据点多次袭扰,再加上这两次战斗,滕家据点已难维持,所以日本人于阴历八月十一日自动放弃,荣成腹地敌据点也大都在这段时间撤退,荣成成为解放区。不久,我父亲也从威海回家来了。但从此以后,他身体一直不好,不能继续应诊了。

李玉清:抗战时期,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都进行些什么活动?

张老:从日伪据点撤离后,各村都建起了新的村政权和党支部。不过那时的党支部还是保密的,支部书记的公开身份是民兵指导员,各条街道也有邻间长。另外还成立了许多抗日救亡组织,如各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职救会、民兵、自卫团、儿童团。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站岗放哨,动员青年参军参政。我们家的人,也根据每人的身份,参加了各种团体。政府则利用这些团体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提倡自力更生。号召妇女解放,恢复各种教育,如初小、完小、妇女识字班、农民夜校等,真是把群众发动起来了,那种抗战的激情,民族的威力,若不是亲临其境,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加以形容,这些都对我的人生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李玉清:在这期间,您还参加些什么活动?

张老:这时我正处于少年时代,仅读过4年小学,还是盼望能继续就学。1941年,春节过后,恰好政府正安排在各地恢复学校教育,除恢复各村的小学教育外,计划在每区成立几所完小,也就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教育(这在民国时期是没有的,当时的村小,只能读4年,要读五六年级只能到外地,一般农户是读不起的)。我区共建四所,恰好有一所就安在我村。这时我虽已辍学一年,但还是考试合格被录取。过了春节后不久开了学,同学到齐有80多人。我发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年龄差异较大,年长的有十八九岁,年幼的才十二三岁:另一个是有十多个女同学。我们的校长叫曲学增,老师叫陈建声。开学后,我又发现,这次的师生关系和我上小学时大不一样,校长和老师对学生都十分亲热;另一现象是没有教材,“语文”课就抄些报刊文章来讲,“算术”就是临时出题来学习、演算,还有什么“社会”、“地理”、”历史”等课程。教师不够,还请小学的几位老师来带过。有毕春盛、姜锡鹤、王钦光等先生。那时候的校长和老师都是公派,调动也频繁。开学不到一个学期,校长换了王伯谦先生,教师换了栾汝德和姚来福先生。特别在曲学增校长调走时,全体同学都哭了,校长和我们辞别时也哭了,最后同学们摆队相送,哭泣声仍不绝于耳。送到村头,校长叫学生住下,又指挥我们唱了一首歌后,大家挥泪相别,可见那时的师生之情有多么深厚。曲校长音乐很棒,那时唱歌的机会很多,他亲自教学生唱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歌咏队,我还是全校唱歌的领队。他也常讲他在文登县”乡村第七师范”(简称”七乡师”)学习的情况,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文登七乡师”已是共产党地下活动基地,谷牧副总理曾在那里任过支部书记,曲校长在该校学习时,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P45-47

序言

吾少逢国难,社稷蒙尘,1937年,入小学二年级时,卢沟桥事变爆发,半壁河山,被倭寇侵占。至1940年,读完4年小学,目方识丁。毕业后,不得不再度辍学,此后又两次患病(胃病与膝病),报国无能,乃继承庭训,悬壶乡里,置身于卫生战线,服务于家乡父老,以尽匹夫之责。身当战乱时期,遗我国仇家恨。八十年来未曾或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杏林大业复兴,岐黄遗术再振。1958年,蒙政府不弃,得就读于金陵。翌年秋,调来省城,执鞭杏坛,不觉岁月荏苒,春秋虚度,昔日青丝,今朝白首矣。在济五十余年,生当八十余载。每感人生之甘苦,或忆往事之浮沉。犹不免感慨系之,思绪由之,诚可谓大道未闻身先老矣。每念及此,自当是身心相许,至其成败利钝,亦有踪迹可寻,吾何敢言是。

吾家从事此业自祖父始,至吾继承祖训已三世矣。回念百年沧桑,中华文化开创之杏林瑰宝,却屡经沉浮,时有所谓“科学名人”,横加指责,甚欲消灭之而后快,似此等蔑视我民族文化之言行,实是令人费解,然而党和政府对待中医的政策,历来是明确的,并倍加保护与支持,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国发【2009】22号文件,进一步阐明了党和政府对中医事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此后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同志,亦相继发表了重要讲话,重申了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指明了中医事业发展的方向。

面对杏林大业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吾虽已届耄耋之年,亦难禁欢快之情,去岁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罗海鹰同志,为完成该社《医学人生丛书·走近国医大师》,特造访寒舍,邀我将数十年之人生道路、社会经历、执业所得等,传于后辈,裨益苍生。吾闻此意后,不禁惶惶然不安,诚恐言有不当,贻笑方家。

张灿玾何许人也,虽承继于祖训,亦仅杏林之一丁耳。况吾生也鲁,学也浅,枉生于齐鲁之邦,复违乎先贤之命,寄居省府,执鞭杏坛,大道未悟,白发苍颜。涉足虽广,而为学也难精,其如是乎。思之再三,勉为从命,遂将数十年之经历,略述行踪;学有所获,聊表浅见。由贤契李玉清及长孙张鹤鸣笔而录之,或有未当,我之误也,亦或可以我之误而发思于他人之不误,于愿足矣,切望同道诸君,有以教焉。

辛卯新正齐东野老张灿坪谨识

20f1年2月于山左历下琴石书屋

后记

2009年12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罗海鹰、包艳燕两位编辑来济南,专程拜访先生,特邀他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策划的中医泰斗级人物的访谈录。2010年春,山东中医药大学专门为先生创建“国医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中有我及张鹤鸣(先生的孙子)。张鹤鸣既是先生的生活助理,也是学术传承人之一,因此,先生嘱我及张鹤鸣共同参与此书的整理和编撰。

访谈的工作主要利用2010年暑假时间完成。7月至8月,室外或是骄阳似火,或是阴云密布,或是暴雨敲窗,或是清风徐来,先生将他八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与我们娓娓道来,我们随着他的讲述,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感叹,心情因他的人生经历而跌宕起伏,似是穿越了一次时空,又回到了他经历的年代。时至今日,这些历史犹如电影片断闪回到我的眼前,从先生的口述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变迁、中医地位的起伏。

初识先生,惊异于他的博学与才华横溢。稍后才知,先生少逢国难,仅受过六年小学教育,跟父亲读过半部《论语》,能成长为一位博学的大师是得益于他的勤奋与好学。他自少年时起,就养成了喜读书的习惯,每日读书到夜半。由喜读书,进而喜购书,善藏书。他把读书当成他生平第一需要,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贫贱读之以当友,寂寞读之以当琴,“箪瓢陋室犹无怨,黄卷青灯足可安”。他的藏书约有六千种左右,凡是见过的人,都会为之震撼。他的博学,就是读书读来的。

跟随先生近二十年,每每被先生对中医事业的执著精神所感动。六十余岁时,大部分老人在享受退休生活,他却过着苦行僧式的日子,埋头著述,先后撰写了中医文献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医古籍文献学》、汇集了他五十余年学习研究《内经》成果的著作《黄帝内经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之余,还免费为百姓看病。八十余岁时,他身患多种疾病,仍笔耕不辍,将行医的医案《国医大师张灿壬甲临床经验实录》整理出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先生对事业追求的写照。

本书的整理要感谢先生的指导。他虽已八十多岁的高龄,但还亲自拟定了专访提纲。初稿由我与张鹤鸣完成后,先生又在结构上与文字上作了很大的调整,并亲自审阅,以防某些事实叙述不清或不准。最后,我要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罗海鹰、包艳燕二位编辑表示感谢。在此多谢她们的关怀和督促。

我们学识有限,文字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大雅宏达指正。

受业李玉清张鹤鸣拜撰

2011年2月11日于济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人生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211307
开本 16开
页数 4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5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22
整理 李玉清//张鹤鸣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