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支点--国共山西合作抗战历史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千古流传,毛泽东主席用这一形象比喻诠释了国共山西合作抗战的丰富内涵:“山西是抗击日军的战略支点,也是国共合作的支点。在抵御外侮的大势之下,有了这个支点,夺取抗战胜利就有了希望……”

  郑健编著的《支点--国共山西合作抗战历史纪实》以新颖的历史角度,鲜见的综合史料,生动流畅的文笔表现了抗战期间在这片希望所在的热土上的史实:既有国共高层领导人的频繁接触和独特个性描写,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忻口战役等正面抗战的惨烈,平型关大捷等游击战的灵活机动。融入其中,可引发你血脉偾张的激情和回味无穷的冷静思索。

内容推荐

《支点--国共山西合作抗战历史纪实》由郑健编著。

《支点--国共山西合作抗战历史纪实》简介:

抗战爆发后,自诩在“三个鸡蛋(日、蒋、共)上跳舞,一个也不能踩破”的阎锡山,心中的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一等好人”薄一波从草岚子监狱出来,奉命赴山西组建牺盟会的真相……

周恩来驻并州城七十九天,日日面对阎锡山,为联合抗战献计献策……

山西抗战,国民党正规军面对日本强敌,傅作义摩拳擦掌,卫立煌亦不敢懈怠…

忻口血战,鲜血分不清哪党哪派,尽管失利,却粉碎了日军“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

被挤压在太行、太岳、吕梁山沟里的共产党军队,苦撑抗战危机,赢得了人心。共产党领导的沁源县根据地,几经日寇疯狂扫荡,八年中却没有出过一个汉奸……

红军东征只有区区万数人,经过八年游击战,山西这块贫瘠的土地孕育出八路军百万雄师,没有山西的八年抗战,共产党哪有与蒋介石四百万军队抗衡的资本……

1936年2月,东征归来的毛泽东信念更加明确,山西是抗击日军的战略支点,也是国共合作的支点。在抵御外侮的大势之下,有了这个支点,夺取抗战胜利就有了希望……

目录

山西!山西!山西!

“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板垣征四郎:“制服山西即可制服华北。制服华北即可制服全中国”

毛泽东:“坚持山西的抗战局面,这对于整个的战争……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阎锡山:“而今再不急起追。国命将来何处求”

蒋介石:“不怕从南方打,也不怕从北方打,最担心从卢沟桥入山西……”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中共中央:打开大门,走向四方

日方软硬兼施策反“山西王”

中共循循善诱力争阎锡山

在历史猛然拐弯之时

北方统一战线“晋绥应放第一位”

戴阎锡山的“帽子",讲“山西话",做统一战线的事(一)

阎锡山:“第一等的好事,要第一等的好人去做”

刘少奇:“到阎锡山那里工作,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薄一波反客为主“约法三章”

牺盟会实行“内方外圆的制钱路线”

打开阎锡山牢门迎出共产党战友

山西成了一片抗战的热土

戴阎锡山的“帽子",讲“山西话",做统一战线的事(二)

“老县长”告退,“游击县长”顶上…

阎锡山:“旧军不好改革,你先组织一个新军团”

决死队、游击队如三晋大地上的雨后春笋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红不红,白不白”、“沁州路线”

“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

金陵携手。红军改编八路军…

毛泽东:“恩来,赶快去见阎锡山”

战动总会、抗战政令…

“……这路人马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

“抗击日军的战场上,鲜血分不出哪党哪派"(一)

阎锡山连战连败举止失措

“敢举风烟解国忧”

周恩来:“我们又回到一条战线上来了”

“虎穴追踪”,创造战争史上奇观

横刀立马,为日军打造一道“鬼门关”

“共产党,国民党。两党合作中国不会亡”

毛泽东:“郝梦龄将军等的热血是不会白流的……”

“抗击日军的战场上。鲜血分不出哪党哪派”(二)

卫立煌:“有八路军,我对山西抗战的前途是很乐观的”

忻口。多少热血多少泪

“山西丢自娘子关!”

八路军出奇兵救出国民党军

“依城野战”,太原陷落

毛泽东:“在山西须坚持与阎锡山合作。不参加任何倒阎阴谋……”

“八路军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

毛泽东:“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不管是地主是富农,只要愿意抗日,我们都要团结”

“你学八路军。我学八路军……”

“傅作义的部队成了‘七路半’了”

卫立煌:“朱总司令是当代英雄,毛主席是当代大政治家……”

日军:肥肉到嘴边吞不下去了…

黄河九十九道弯。两岸九百九十道坎

“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

“民大”的兴衰预告着什么

反攻太原不成反丢临汾

互依互赖。互助互利

“益臻进步、团结之途。无可疑者"

美丽的地名与险恶的阴谋

毛泽东:“阎老西要‘准备雨伞’,你们也要‘准备雨伞’。”

腥风从灵丘刮遍三晋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

“阎王定下杀马计。跑了马儿又伤身”

中共中央:软不失原则,硬不破统一战线

分不该,合不易

不得不打出“第二枪”

中央军以鲜血在中条山写下教训

“三三制”、民主建政、法制建设

历史的余音

阎锡山就是阎锡山

他们顺应了历史

百万大军出三晋

后记:感谢历史给我们以激情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山西!山西!山西!

“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1937年年关刚过,一条流言像灰色的沙尘在古都北平和广袤无垠的华北大地刮开了:“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这条流言从城市传到乡村,从年轻人传到老人,从老人传到小孩,令人生畏、恐惧,不寒而栗。

“柳条湖事件”是怎么回事?九一八事变刚过五六年,中国人并非记吃不记打,连足不出户的小脚老太婆也知道,那是日本关东军炸了南满铁路,炸死了张作霖张大帅,攻占了奉天(沈阳)城,接着占了东三省。那是中国人吃的大亏,中国人的奇耻大辱,能忘吗?

“七夕之夜”是何时?老百姓都知道,就是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也就差几个月的时光了。

“重演”是什么意思?显然是东北的仗要打进关内,打到北平、热河、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来了。不是这意思,还能是“柳条湖事件”,还能是“重演”?

仗真个打起来怎么办?不跑,枪弹、炮弹可不长眼,碰着了不是死就是伤;跑,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当背不走,怎么跑?再说了,跑了就有活路了?“柳条湖事件”后东三省不少人逃到北平、河北,远的逃过黄河逃过长江,可都要吃没吃,要住没住,政府又不管,饿死冻死多少人呀!……唉,对于平民百姓,这世间还有比对付打仗更难的事吗?

想来想去,人们想到了端坐在南京总统府的蒋委员长。你不是很有能耐吗?你一打十几年,先是打得东西南北、大大小小的军阀都向你称臣,再是打得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江西跑到陕北。你别搞什么“攘外必先安内”了,把打内仗的能耐用来打日本呀!

想来想去,人们想到了陕北窑洞里的毛泽东。毛泽东为穷苦百姓,这没说的,可要靠他领导的几万红军,要枪没枪,要粮没粮,势单力薄,能打赢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的东洋鬼子吗?

想来想去,人们想到东洋鬼子:你们过你们的日子,我们过我们的日子,你漂洋过海来打我们干什么?你东洋四岛那么大一点地盘,占了中国的关外还想占关内呀!怎么就人心不足蛇吞象呢?

当然,有文化懂知识的人想得更深更远。日本钢铁比中国多,飞机、军舰、大炮比中国多,可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人口只有十分之一,眼下现役军队仅38万,中国仅陆军就170万。中国只要坚持打下去,还怕打不过?可政府能好好组织军队、民众和日本人打吗?甲午海战时,中国海军并不比日本差,也不乏邓世昌那样一心报国的热血男儿,结果全军覆没,都是清朝政府腐败呀!

……

至于这流言的源头,一说是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制造的,一说来自关东军,更多的则说是从日本本土,甚至说就是东京传来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管说什么,不管怎么说,平民百姓可是没法弄清楚呀!

人们白天担惊黑夜受怕往前挪着拐着过日子。

进入了阳历7月头,离夏历的七月初七也就一个来月,进入了北平的暑季。百姓本来就担惊受怕,加上今年的天气比往年热,一两天无雨,空气就干燥得像划根火柴便会怦地点燃,即使下雨也扑灭不了地上蒸腾的暑气,反而浑身上下热上加湿,便觉得格外难受了。

位于北平西南永定河畔的宛平县城,地处低凹处,风小,更显得燥热。中午时分,街头巷尾绿油油的杨树、榆树叶都打起了卷儿,躲藏在叶荫下的知了热得嘶叫着,叫人更加烦躁、不安。

7月6日中午,宛平城通往卢沟桥的土路上,“嘚嘚嘚”两匹黑色军马急驰而去。前面是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旅第二一九团第三营营长金振中,后面是护兵。

金振中裹在魁梧身躯上的军衣布满汗渍,风风火火检查完宛平城里的布防情况,又急急忙忙向城东的卢沟桥赶去。

县城到卢沟桥很近,不到5分钟,马蹄就快踏上大桥的青石板了。金振中勒住马,翻身跳下。

卢沟桥头值勤的士兵见长官来了,一个立正动作。士兵头戴青天白日徽章的钢盔,肩荷系着红色彩带的大刀,横擎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他不时用舌头舔着干裂的嘴唇,用衣袖擦拭额头上的汗水。

往常到这里查哨,金振中对这壮美、精致的大桥总也看不够,也爱与士兵聊上一阵子,但今天顾不上了。他将护兵递来的望远镜举到眼前,紧张地观察起来。

此前,日军已对北平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北面热河有数万日本关东军,西北察哈尔为日方炮制的伪蒙疆自治政府军4万余人,东面是日方扶持的冀东殷汝耕防共伪政权伪军万余人,东南的丰台也为日军抢占,唯有西南尚为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一部控制。也就是说,中国北方第一大城、世界闻名的古都已成重兵围困之下的孤岛,卢沟桥则成了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

面对这样的局面,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认为日军别无所图了。上方特别是旅长何基沣多次告诫金振中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金振中放下望远镜,神情凝重地问士兵:“有什么情况?”

士兵一个收腹挺胸立正动作:“报告长官,日军演习不断,还不时有人到桥对面的草丛里观察!”

“到草丛里观察?”金振中又举起望远镜观察永定河对面半人多高的草丛,以很重的河南固始口音命令士兵:“严密监视!”

“是!”哨兵双脚步并拢、声音洪亮。

金振中返回宛平县城营指挥所,已到开午饭时间。他放心不下,拨拉了几口饭,换上便服,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扛起铁锹,冒雨又出了城,来到日军演习地附近的一块农田里,边作挖沟排水样边观察敌情。

不远处,日军正在训练。

这天,驻丰台的日军河边正三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部队绕过宛平县城,穿插到铁路北面的大瓦窑一带,进行以卢沟桥为目标的攻击演习,步兵后面是炮兵,炮兵后面是战车。

这不是一般的演习,而是一场明目张胆的作战预演!金振中紧紧捏住手中的铁锹把。P1-3

后记

感谢历史给我们以激情

(一)

我生在云南,长在云南,参军后长期服役于云南。但我与所写的抗战时期山西国共合作的这个题材似有不解之缘。

我人伍后从团史上看到,我的母亲团队是抗战时期由山西省屯留县游击大队调入部分决死队员后组建而成的。同一个军里的其他老部队大多由决死队、地方游击队及部分参加过长征的团队组建、发展、壮大起来。由于这个原因,我很早就对远在北方远在多年前的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受到教育,兴趣日增。

我入伍不久就在团政治处搞新闻报道。那时写稿子不署个人名字,我们就把团报道组的笔名定为“云山红”,意思是我们的团队在云南、山西都是红彤彤的。当然也包含了对老部队那段历史的向往、怀念、联想、崇敬。

入伍几个月我能分清来自各地干部战士的口音后,发现团、师、军首长不少操的是山西口音,而且师以上的首长中山西籍的比例很大。后来我到师、军机关搞新闻报道,到军区报社当编辑,逐渐了解到这些山西籍首长中,有的来自晋东南游击队,有的来自决死队。很有趣的是政工领导中决死队走出的居多。

随着当兵时日的增加,对老部队历史的了解,与老同志的接触也增多了,我越来越感觉到我的老部队有一个显著特点:很重视文化工作、重视文化人。

老部队1947年7月后随刘伯承、邓小平首长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逐鹿中原、挥师过大江、千里追击、大迂回大包围、解放大西南、进驻滇西、移防滇南。在部队战斗间隙甚至是行军途中,上上下下都注意招收有文化且有志于献身人民解放事业的人。有时还利用驻训、休整的机会,到地方寻招文化人。这样的故事我听到过不少,其中不乏带传奇色彩者。这样一来,部队所到之处,无论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广东、广西、云南,都“淘”到了“宝”。这些“宝”成为各个时期部队建设的骨干。

曾有一次应我的要求,老部队南下时河南入伍的一位老同志带我拜访昆明的一位著名作家。我提出要不要给老先生带点礼物。河南老同志虎着脸说,带什么礼物?他是我们的老战友,这你都不知道?接着给我讲起了这位老战友人伍的情况。

老部队南下路过江西一座中等城市时,一个戴礼帽、墨镜,拄着文明棍的中年人要求参军。坐在路边背包上休息的战士中有人小声议论起来了:戴礼帽、墨镜,拄着文明棍的人还能当解放军?谁知政治部很快派人了解,戴礼帽、墨镜,拄着文明棍的人很有才气,而且追求进步,便批准他人伍了。戴礼帽、墨镜,拄着文明棍的人扔掉文明棍,收起礼帽、墨镜,剪短头发,随部队人两广、进云南,在部队工作了几年,表现一直很好。新中国成立后昆明创办一个纯文学杂志,很需要他这样的人,几次来人与部队协商。部队从支持地方工作计,忍痛割爱,反复动员戴礼帽、墨镜,拄着文明棍的人,终于使其依依不舍地转业到地方。

1962年,老蒋要反攻大陆,老部队乘这机会从云南一些地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招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其中不少是省会昆明的高才生。这些人经十余年的锻炼,成了能文能武的骨干。

1970年前后,老部队又从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知青中招收了一大批很有特点的人,这批人刚入伍就是准作家、准画家、准名演员,给部队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数年磨炼后,逐渐成长为这“家”那“家”。

“文革”前,老部队出了数十名作家、诗人,有的闻名全军、全国。我曾在部队图书馆翻看到,“文革”前的《解放军文艺》就专文介绍过老部队文艺创作欣欣向荣的景况。而在其后,1970年代的知青兵中不乏脱颖而出者,现今仍为全国一流的作家、评论家、影视导演。

更重要的,老部队重视文化、重视文化人,不仅出了文化产品和文化人才,而且对部队军政素质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笔墨所限,仅以自卫还击作战、扣林山作战、老山作战为例。老部队参战之惨烈、指战员之英勇无畏、战果之卓著、英模人物之众多,是无与相比的。而且无论哪级去人调查、总结,都说与政治工作、文化工作关系密切,都要写上这样一条。老部队更是把这视为自身建设的传家宝。  当然,重视文化、重视文化人,并非没招来非议。记得“文革”中开批判会,有人就指着老师长说:“你思想就是有问题,你就是喜欢会写会画的人。”

被批判的老师长出身农民,黑脸膛,不是决死队员,而是决死队员的战友。他以浓重的山西口音不紧不慢地回答:“毛主席说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我就是喜欢会写会画的人,这些人在部队建设中起了多大作用,你了解吗?只要我们不放松军事训练,写写画画能把部队搞垮了?”

批判者大嘴巴动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引起哄堂大笑。

部队是一个非常重视继承传统的特殊集团。我的老部队重视文化、重视文化人的特点尤其鲜明,这与决死队组建之初20多个省市的青年学生投笔从戎、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爱护知识分子、注重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这段历史已经成为部队的生命基因,一代代传袭下来了。

(二)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一年前,北岳文艺出版社交给我撰写此书的任务后,我走进了一段特殊而又颇感亲切的历史之中。

首先,一个个几十年前就熟悉了的名字跳人我的眼帘,而这些名字,都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紧紧联在一起。我在老部队,在昆明军区,在昆明,在云南见过他们,他们是部队、地方的老首长,深得人们的敬重:秦基伟、李成芳、胡荣贵、刘有光、雷起云、黎锡福、高治国、史怀璧……

更多的,我没有见过,但早已耳熟能详,列入历史也列入人们心目中的伟人方阵: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贺龙、薄一波、陈赓、陈锡联、贺炳炎……

我了解了这些尊敬的前辈不平凡的奋斗经历,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与敬重。

这是这段历史激起而给我的一波热情。

其次是一个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激奋人心的历史画面:平型关大捷、火烧阳明堡、七亘村伏击、忻口保卫战、中条山之战……这些作战战果或大或小,损失有大有小,都是在抗击日本侵略军,都是在打击、消耗敌人。没一有这一个个的战役战斗,便没有山西及全国抗战的伟大胜利。

这些战役战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不同于其前,也不同于其后。这就是八路军总司令、第二战区右路军总指挥朱德在欢迎第二战区前敌司令长官卫立煌时所言:“在抗击日军的战场上,鲜血分不出哪党哪派”。

这是共产党、国民党在为国家、为民族并肩作战、共御外侮、效命疆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这是这段历史激起而给我的又一波热情。

然而,更使我感动,也更能引起我长久思索的,还不在于此。

当东征的大旗呼啦啦飘扬、晋军被打得疲于奔命、首尾难顾,而扩红、筹资都顺利进行之时,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大敌当前,无论哪方牺牲,“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称快”,从而命令红军队伍回撤黄河西岸。

当卢沟桥的枪炮声响起,中共中央、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数年工作的基础之上,夜以继日地给国民党军要员、各民主党派人士做工作,只愿国共两党紧密团结,红军将士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当阎锡山坚持按照阎记一套来统领山西国共合作时,共产党人不计前嫌、不拘一党一派之利,迅速作出战略性的调整,戴阎锡山的“帽子”,讲“山西话”,做统一战线的事,促进了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当战局现出颓势,各方对阎不满之时,毛泽东从抗战大局计,指示“在山西须坚持与阎锡山合作,不参加任何倒阎阴谋……”而且言必信,行必果,稳定了山西团结抗战的局势。

当阎锡山出现严重动摇、倒退,甚至发动“十二月事变”,打击、杀害抗日军民之时,中共中央、毛泽东着眼全民族的最大利益,软不失原则,硬不破统一战线,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斗争,终于将阎锡山挽留在统一战线内。

当下属一些人习惯属性地“打土豪”时,聂荣臻大声疾呼:“不管是地主是富农,只要愿意抗日,我们都要团结”,并且妥善解决了问题,团结了一切愿意抗日的人。

当为八路军做了好事的商会会长被无故关押时,贺龙挺身而出、呵护有加:“如果谁杀害了冯锡蕃,我同他算老账!”致使这位晋西北富商一辈子跟着共产党走,74岁高龄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波谲云诡,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处理各种矛盾是缜密、严谨、妥帖的。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义薄云天之举,那么中国共产党的为挽救亡国亡种之祸的所作所为就是义薄云天。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真诚专一、推心置腹、细致入微的工作之下,作为封建军阀的阎锡山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中走在全国的前列;从而使山西建立起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支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蒋介石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主张,两党两军挽手并肩,共赴国难,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

如果说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有最好的团结统一,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就营造了最好的团结统一局面。

这些,与我们党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现的“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挫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直很正确的,处理各种矛盾一直是很缜密、严谨、妥帖的,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更顺利,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强大。

这是这段历史激起而给我的又一波热情。

共产党人有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国民党人有国民党人的世界观;共产党人有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国民党人有国民党人的奋斗目标。但是,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野蛮、疯狂、不可一世的侵略者,面对亡国灭种的厄运,他们挽手并肩,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胜利的长城。这样的历史,对于矢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负有重大责任的政治家们,难道没有启迪、激励吗?

这在抵御日本人侵时难能可贵,在今天则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国共第一次合作赢得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合作赢得抗战胜利。如果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又将赢得什么呢?

我们应该充满期待,我们完全可以充满期待。

这是这段历史激起而给我的又一波热情,弥足珍贵的热情。

(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w的人的活动而已。”

当下中华民族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是民族的伟大复兴。

唯有民族的伟大复兴,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唯有民族的伟大复兴,方能应付各种灾害,包括人为的、自然的,一般的、毁灭性的灾害。

唯有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带来福祉,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享太平、幸福。

唯有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实现民族的伟大统一。眼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现在,国际上以对话代替对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而海峡两岸、国共两党都更加明智地认识现实,更加理智地处理问题,向对方施放出了许多善意,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打开,为实现两党以至更多党派的合作,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营造了很好的气氛。

哲人说过:“历史是用例子教育人的哲学。”“历史的目的是通过过去的实例,教给我们指导欲望和行动的知识。”

撰写这本书,用文学的语言讲述山西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实例,能不能给致力于两岸合作、统一的人们以激情、教育呢?

这是作者最为期盼的。

只有准确地对历史定性,才能正确地给未来定向;只有深刻地认识历史,才能有力地把握未来;只有对历史有独到的发现,才能在开创未来中独辟蹊径。

对于历史的一般叙述并不困难,难的在于准确、新颖、翔实;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述可以见仁见智,可贵的是准确、独特、犀利、一针见血。有了这样的观点,加上生动活泼、细致入微的语言,读者对于历史便可以身临其境,对于历史人物便可以把握其脉搏的律动,感受其情感的流淌……这些正是本书所竭力追求的。

这本书撰写过程中,北岳文艺出版社王灵善社长、郭松副社长、席香妮编审与我一起商定主题,替我找寻资料,为我解疑释惑。写作过程中不断给我以鼓励、指导。初稿写出后,又认真审阅,指导修改。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茂盛同志认真审读了全书,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为全书更加准确、鲜明、生动做了很多工作。我在此表示谢意。

写作中,我参考了一些书籍和研究成果,在此向作者们一并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支点--国共山西合作抗战历史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36937
开本 16开
页数 3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9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50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