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三条河岸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三条河岸》的灵感来源于巴西小说家吉马朗埃斯·罗萨的短篇《河的第三条岸》,这也是作者林培源对经典的致敬:我们独坐世界一隅,艰辛写作,是为了用写作的光,烛照自身孤独和迷茫,在时间河流的第三条岸上寻觅出口,渴望能被洗礼和安抚。

如果你耐心读完这部短篇集,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清平镇”的地方,清平镇有条清平街,清平街上的男女老幼,就生活在这里,在这里生老病死,繁衍生息;而故事的主角大部分是“少年”。他用小说去虚构丰盛,抵抗现实,以期深入岁月深处,打捞沉寂的光影。

内容推荐

《第三条河岸》是林培源三易其稿、殚精竭虑推出的一部触及灵魂深处的文集,共收录了14篇短篇小说,涵盖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

《第三条河岸》全书由“经典+新篇”两部分组成:精选5篇作者最广为人知的得奖作品,包括《打马而过的旧时光》《我的石头祖父》《最后一次“普渡”》等,其中《打马而过的旧时光》以及《我的石头祖父》荣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最后一次“普渡”》获2011年广东省首届高校校园作家杯中篇小说一等奖,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文集另选取9篇作者全新创作短篇,内容丰实,类型多样,风格各异,但题材重点依旧是书写少年成长形象、家庭矛盾等方面,其中《小镇生活指南》和《他杀死了鲤鱼》已刊登于《文艺风赏》,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目录

他杀死了鲤鱼

小镇生活指南

尚德

青梅

邮差

躺下去就好

沉睡者

章台柳

打马而过的旧时光

秦歌

我的石头祖父

小时的父亲

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肖像

最后一次“普渡”

后记 河的第三条岸

试读章节

庆喜和张寡妇吵了几次架,最凶的一次,竟然动手打了张寡妇。张寡妇从没被儿子打过,就是揭阳佬生前,也未打过她。庆喜揪住张寡妇,质问她为什么要剪刘晴头发。张寡妇没想到儿子胳膊肘往外拐,被狐狸精勾引了不够,还要来欺负她,越想越难过,就哭了起来,哭声尖得像剃刀,剃了清平街沉闷的空气。张寡妇大概不会想到,她的一时逞快,会给这个家带来如此巨大的分裂。刘晴家人,上门讨公道,张寡妇欺负刘晴时那股狠劲,遇到她家人,一下子焉了。清平街被一颗巨大的炸弹炸响了,母亲摇头叹气,说张寡妇这是何苦呢?再怎么样也不能剪人家头发啊!父亲不同意这个看法,他教训母亲说,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别人家的事你管得着吗?

对啊。别人家的事我们管不着,可是,清平街就那么大,街坊邻里,大家都关心张寡妇,她早年死了丈夫,又一手拉扯大两个孩子,本来就够苦的了。这次呢,庆喜和她翻脸了,女儿和她亲,但到底是女儿,在家里没多少发言权,几番数落庆喜,被他吼一声,顶了回去。

恋爱的事告吹了,刘晴变脸比变天还快,前几日还和庆喜你侬我侬,现在可好了,在编织袋厂当厂长秘书的刘晴把庆喜给甩啦!不管庆喜怎么缠她,求她,她就是不回头,她把庆喜送她的呼机丢给庆喜,让他有多远滚多远。

庆喜恨透了张寡妇,如果不是她插一手,刘晴怎么会和他分了呢?

庆喜的摩托车又坏了,这一次,修不好了,阿强叔说,机器和人一样,使久了就要生病的。

庆喜不相信,新买的车怎么会生病呢,他身强体壮,也觉得摩托车和他一样,不能缺胳膊少腿,可坏了就是坏了啊,神仙也救不了。庆喜苦恼,沮丧的心情如同骑不了的摩托车,眼看着大路坦荡,无法伸展,腿脚被绑了,走一步也难。

而坏事紧接着就来了。

我们清平街的人目睹了庆喜被打残的过程。打人的,听口音是外地的,一共有三个,人不多,下手重,一人一拳,就把庆喜打趴在地。庆喜清早起来,正要去池塘边早点铺吃包子喝豆浆,一脚踏出门,就被人拖到一边,一个踉跄,来不及看对方是谁,劈头遭了一拳。那一拳真够狠啊,目击者说,庆喜的头就像铜锣,手一敲,嗡嗡响。打人的人,用完拳头又出脚,庆喜的胸膛和脑门,伤得最重。他一点反抗的机会也没有,像只皮球在地上滚。皮球流血了,伤口黏了地上的沙砾,疼得他呻吟不止。张寡妇冲出来,像只要保护小鸡的老母鸡,架势是有,一遇上三个强悍的打手,立刻退缩了。她被人揪住,身子瘫软,半跪在地上。母子二人受了刑罚似的,在清平街寂寥的晨光中,如过街老鼠,瑟瑟发抖。庆喜嘴角和睑都流血了,三个外地人,对了一眼,其中两个反压庆喜的手,将他的头按下去,庆喜咒天骂地。第三个人就去扒掉庆喜的鞋子,左脚,再右脚,然后把随身带的刀子亮出来,用的是宰鸡鸭鹅的手法,手起,刀落,庆喜左脚的后脚筋,像鸡鸭鹅的脖子,一下子就断了,血涌出来,惨叫声把清平街从睡梦中喊醒了。

张寡妇见此惨状,来不及喊,一下子晕了过去。

打人的人完成了任务,什么话也不说,就走了。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五分钟。事后,目睹这个暴力场景的人回忆起来,形容道,就像一场电影那么久。他们细致描述每一个过程,不放过打人者的表情和动作,他们夸大其词,可没有一个人上前劝阻,也没有人说得出,他们为什么要打人。

庆喜还在医院的时候,清平镇派出所的人来调查,问庆喜,和什么人有过节,庆喜说,没有,我老实人一个,和谁也没过节。派出所的人不满意这个答案,反问道,没过节,他们为什么会打你?庆喜摇摇头说不知道不知道,一群疯子,疯子。

就是这几个疯子,打完人,不留半点口信。他们有谋而来,要给庆喜一个教训,像蝗虫,飞来啄食了庄稼,食得颗粒不剩,飞走了,什么时候饿了,还会飞回来。

清平镇派出所的人下来调查,目击者稀里哗啦说了一堆,派出所的人就问,打人的长什么样,记得吗?描述一下。目击者犯晕了,当时只顾着看,忘了看他们长相了!派出所的人做了笔录,判定这起案件只是寻常的打架斗殴。

庆喜一只脚跛了,落下残疾,又寻不着仇人,又气又恼。出院后,他就整天窝着不出门,喝酒,骂人。他的朋友都不来看他了,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张寡妇给他买来拐杖,他不用,举起来,把铺头的东西砸了。父母听闻这事,和清平街的人一样,十分震惊,他们猜想,会不会是刘晴一家报复,雇打手干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应该冲着张寡妇来啊,是张寡妇剪了刘晴头发,何况事情都过去了,该赔礼的赔礼,该道歉的道歉,再苦大仇深也犯不着把庆喜弄残废啊!大家猜来猜去,最后疑点还是落到庆喜身上,他~定在外面得罪了人,(也许是卷了别人的钱走路了,不然怎么有钱买摩托?)躲回来,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仇家寻来,就遭罪了。一定是这样的,在饭桌上,我母亲摇头叹气,告诫我说,做人一定要老实,吃点亏不怕,要紧是别得罪人。我说,庆喜哥也是老实人啊。我妈就生气了,他老窦人,全天下都是老实人!父亲烦了,有你这么教儿子的吗?母亲不服气,搁下碗筷,说,一定是这样的——像之前无数次讨论家长里短,母亲语气笃定,下了结论。

清平街的人现在一谈起庆喜,都改口叫拐脚喜了,平常得就跟喊八仙的铁拐李一样,可庆喜不是铁拐李啊,也不是神仙。他脚残了,摩托车骑不了,再也跑不远了。他的朋友都不来看他,半年过去,庆喜变了个人,他胖了,脸上肉一坨,就像凭空长出来的一颗肉瘤,长在清平街的皮肤上,一走路,鼓鼓的,很是晃眼。时间一久,渐渐接受了拐脚喜的角色之后,他就不再闹了,安心做一个残疾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干活,不挣钱,愁了就喝闷洒。他的头发剪短了,胡子拉碴,目光混浊,像两粒死鱼眼。他白天经常一瘸一拐,走到修车铺,坐下,看别人下棋、打牌、讲占,一窝,就是一天。P36-38

后记

1998年之前,我家住的是平房,那时周边的房屋还没建起来,我家那一栋平房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仅有的几个邻家孩子,都比我大好几岁。我没有同龄的玩伴。没有人陪我,我就只好自己一个人玩。家里客厅摆着一个盆栽,种的是一棵小榕树。花盆是那种做工很粗糙的瓷器,我用水淋湿花盆的黏土,将它们捏成一个小小的房屋,又抓来几只蚂蚁,丢进去,想象它们困在这里迷路了,找不到出口。蚂蚁在我筑造的屋里交头接耳,像在说些什么,我就代替它们说话——但其实,是我自己和在自己说话。

很多年后,我写起小说来了。我不再是一个缺乏玩伴的小孩。

这几年,我时常会回想起这样的画面:一个小男孩,蹲在盆栽前,自言自语,他的眼睛看见的不是黏土,也不是蚂蚁,而是一整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冒险,有救赎,有战争,还有和平。

——如果非要给自己的写作找一个原点,这大概就是那个“原点”吧。想象力在我独自玩耍的时候被激发,释放出来。那时我可能只有三四岁,我记不清了,我乐于做这样的游戏。现在一闭上眼,我就能回到那个时刻:阳光从天井抖擞着落下来,照在盆栽的黏土上,我想象中的世界,正熠熠发光。

这么多年过去了,写小说的我还是个长不大的孩童,我用黏土去搭建未知,去勾勒想象中那片天地。我始终相信,只有以最赤诚的心沉浸其中,你所构建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木,才有灵魂。

在最后敲定小说集篇目的时候。我把旧稿和新稿都作了修改。我细细地重读这几年写下的短篇,读完才恍然发现,原来好几篇作品里,都会出现一个小男孩。最开始是《打马而过的旧时光》,接着是《我的石头祖父》,然后是《章台柳》,和《最后一次“普渡”》,以及今年九月写的《消失的父亲》。我惊诧于这几篇小说的“一致”,这种一致令我感到惶惑,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好像我一旦进入小说,就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个孩子有时以人物的身份出现,有时以讲述者的身份出现。他对所有未知领域抱着一种天生的好奇。

这个孩子,其实早就“消失”了,他消失在时间巨大的裂缝中。现在你所看到的,不过是我一厢情愿“造”出来的。正因为他消失了,不在了,我才会一遍又一遍地寻找他,以不同的方式想象他的存在。这个寻找的过程,就像穿越一片广袤森林。你有可能会迷路,会陷进沼泽,也有可能被森林中的猛兽咬伤,吃掉。

我知道,我永远不可能找回他,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然而小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徒劳”:打捞时光的徒劳,重访往昔的徒劳。

这几篇小说,缀起来,连成一段长长的线。线的一头,绑在一个小男孩手中,另一头,则被现在的我,牢牢地牵住。我们隔着时光之河遥相对望,从我的眼里,能看到他,从他的眼里,也能看到我,我看到他的笑,也看到他的哭。只是我不知道,现在的这个写小说的人,是不是他一开始就想要成为的样子?

《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肖像》,是我为自己勾绘的一幅画像。这篇小说写得很酣畅,虽然未免会有太过用力的嫌疑。我在小说里溯流而上,试图去捕捉什么,去探究什么,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审视,审视自己,无异于血淋淋地剖开心,会痛,会撕心裂肺。但倘若没有这样的痛和撕心裂肺,我便无法脱胎,再造一个新的我。在小说里,我写了这几年所遭遇的纠结和困苦。如果你愿意将它当作真实写照,也未尝不可。《一个青年小说家的肖像》是一个分水岭,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他杀死了鲤鱼》和《躺下去就好》,这两篇一前一后,写于今年的6月和7月。

精神上的贫瘠,是世上最可怕的事情。也许我写小说,有意无意,都是为了摆脱这种贫瘠;又或者,是因为我的人生本来太贫瘠,才要用小说去虚构丰盛,抵抗现实。

对我而言,小说和现实之间,就像针与线,你的手法再精湛,技艺再娴熟,没有了线,破碎的衣服就缝补不起来。生活是破碎的,现实也是破碎的,只有以小说这种方式,这破碎的生活和现实,才有了被缝补的可能。我知道纵使我穷尽浑身解数,也做不出一袭华美的衣袍,但起码,我给自己的生活,打了一颗补丁,也许还不止一颗——这些短篇小说,这些我殚精竭虑写下的“故事”,都是人生的补丁。

如果你耐心读完这批短篇,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清平镇”的地方,清平镇有条清平街,清平街上的男女老幼,就生活在这里,在这里生老病死,繁衍生息。“清平街”第一次出现,是在《最后一次“普渡”》。这篇作品写于2011年,那年我刚好大学毕业。我写了一家“迁徙”的潮汕人,写了老家七月半的鬼节。现在将它放在小说集结尾,和开篇的《他杀死了鲤鱼》遥相呼应。因为它们都触碰了一些和神明鬼怪有关的暗角,尽管这些并非我写故事的本意。这批写“清平街”的小说,姑且称作“清平街系列”。

小说集定稿之前,我将写于几年前的旧稿也作了修改。凡出现地名的,一律改作“清平镇”(或“清平街”)。其中最早的一篇《打马而过的旧时光》写于2006年,我读高二的时候,还有2007年的《我的石头祖父》。前者的开篇,是十足的对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第一句的模仿,修改时,我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这两篇都是参加“新概念”时期写的,内里的气质相似,收进来,也算是一种纪念。

此外还有《青梅》,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一半在清平镇,一半在大城市。我想写的是一个女人的半生,她是我见过的,又没有见过。我只想老老实实地铺陈她的人生。所以,这是一个笨拙的,没有技巧可言的小说。蓝姨的经历,和我所知道的许多潮汕女人相似。她不是其中任何一个,却可以是她们所有人。

相比之下,《章台柳》和《沉睡者》,则是将技巧和所谓的“实验性”写到极端的作品。本质上,它们是“清平街系列”旁逸斜出的枝节,它们代表了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五年前的作品,我稍作改动,一并放进来。对于旧稿,我有私心,我不忍割舍某些现在看来已经稚嫩的作品。作为读者的你,姑且将它们当成习作来读吧。

小说避免不了要触碰现实,但是以怎样的方式去触碰,每个小说家都有不同的做法。我的习惯是,让故事里的人“自由地”选择和行动,就像《他杀死了鲤鱼》和《躺下去就好》,这两篇几乎写于同一时期,我所迷恋的,是故事中人物的“姿态”。它们,和这部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那篇《邮差》一样,有着内在相同的气质。

“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当我们完全忘记作家存在之时,正是他在文本中绝对在场的时刻。”我想做一个帕慕克所说的,隐身在作品背后的作者。

我无意做一个地方风物志的撰写者,这不是小说作者要做的。小说写的是人生,是迂回曲折背后的那片灰暗地带。我其实只是开了一个头,掀开了那张覆在大地上的网极小的一角。被这张网降伏的巨兽,它的庞大身躯,它身上的毛发和纹路,它的五脏六腑,尚未完全显露出来。

我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写下去,但只要我在写,我便不可能绕开故乡。

我的根在那里,魂也在那里。我是身体里住着“老灵魂”的人。我无法将自己连根拔起,去书写其他陌生的物事。这也是我极少写其他题材的原因,我的阅历尚浅,离我太近的东西,反而看不清,所以,我需要拉开一段距离,选一个点来对焦,如此,才能够顺畅而自由地虚构下去。

倘若你想在这部短篇集中读到“爱情”,那么对不起,我要向你说声抱歉了。

这个集子取名《第三条河岸》,其实是向巴西小说家吉马朗埃斯·罗萨致敬。

罗萨有篇小说叫《河的第三条岸》。故事里,父亲脱离家庭,独自坐上一艘小船在河上漂流,发誓永生永世不回家;儿子怕父亲挨饿,总是偷偷给他送吃的;家人想尽一切办法要他回家,可他始终不回来。许多年过去了,鬓角斑白的儿子隔着河对父亲发誓,只要父亲回来,他就代替父亲漂流在河上。可是,当父亲出现时,年老的儿子吓杲了,因为父亲看起来就像“另一个世界来的人”。儿子无法忍受陌生的父亲形象,最终落荒而逃,父亲再也没有出现过。

写小说,对我而言,就是在寻找河的第三条岸,它既不是现实,也不是虚构,而是介于现实与虚构之间,某种难以言喻的“存在”。直到现在我还在找,也许一辈子也找不到,不过没关系:“在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林培源

2013年9月30日

于暨南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林培源对文学的执著多年来始终如一,在文字上的实践也是这样。我感谢他对《文艺风赏》的所有支持,感谢他为我们描绘的生动的小城故事,以及关于青春凋零的图景。

——笛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三条河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培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70591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2013246837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6: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