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另一个人》为随笔集。完整的世界是由世界本身和对世界的想象构成的。本书包含了作者蓝蓝对事物的观察、对诗歌的思索、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对童话这一迷人文体的探究。由于世界的沉重和坚实,诗人得以站立在大地上,由于想象的轻盈,诗人得以获得梦想的飞翔。这一切,无不指向致力于人性向善的努力,而这正是我们生活的唯一理由。
图书 | 我是另一个人/诗人随笔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是另一个人》为随笔集。完整的世界是由世界本身和对世界的想象构成的。本书包含了作者蓝蓝对事物的观察、对诗歌的思索、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对童话这一迷人文体的探究。由于世界的沉重和坚实,诗人得以站立在大地上,由于想象的轻盈,诗人得以获得梦想的飞翔。这一切,无不指向致力于人性向善的努力,而这正是我们生活的唯一理由。 内容推荐 《我是另一个人》由蓝蓝编著。 《我是另一个人》分三辑,第一辑“燃起比愤怒更大的火焰”,内容有积攒了多年读诗、写诗的随感随想片段,这些短章短句,自个也有一些敝帚自珍的私爱;其余的篇幅,有对大自然的沉思,对诗歌何为、童话何为的反思,也有对几本颇为奇特之书的评论。这一辑的小标题,基本涵盖了我对于诗歌、艺术、现实的态度和想法。第二辑“寻找和死神下棋的人”,内容涉及诗人和艺术家,其中大部分是我认识的,诸如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美国诗人罗伯特·哈斯、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法国诗人亨利·德里、让·雅克·维冬,米歇尔·德基,女诗人利丽安娜、尼泊尔诗人蔓珠等,还有中国诗人罗羽、张曙光,以及遥远的加拿大诗人、歌手莱昂纳多·科恩,瑞典伟大的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等等。第三辑“两颗宝石”,写法完全和上面两辑不同,它们或许会告诉读者我的来历——草木鱼虫、乡情民俗、引车买浆之流——铁匠、怪人、庄稼汉、民间艺人、知青、傻子、诗人和灶王爷、地主婆、被羞死的人、童年荒芜的田园、寂静的原野……无一不是我亲历之事。 目录 燃起比愤怒更大的火焰/1 朝向世界的完整/3 我是另一个人/19 “悲从四面八方来”/26 马卡宁的后现代暗道/30 穿越黑暗的故事/39 燃起比愤怒更大的火焰/45 对当下童话庸俗化的反思/48 悍妇庇护人类/53 缪斯的姐妹们/59 在这片神奇的树林中/63 沙粒/66 寻找和死神下棋的人/117 几乎是黄昏长庚星的微光/119 寻找和死神下棋的人/125 用左手弹琴的诗人/130 一颗在火上备受炙烤的心/137 抓牢幻觉之真实/146 诗人张曙光/155 我认识的两个日本诗人/164 思想的新鲜猪肉/167 法国的亨利“国王”/170 诗人的朗诵和表演/173 议政大厅的警报声/175 老维冬的眼泪/179 教授诗人米歇尔·德基/183 尼泊尔的曼珠/186 两颗宝石/189 我的老爹/191 两颗宝石/195 张秀荣家的碗和买辫家的摊儿/198 亲爱的小舅/201 韭菜大棚里的除夕夜/204 推子死了/207 三十七岁的外祖母/210 我家的两个“孙大圣”/212 “今天吃什么饭?”/215 世上最慢的火车/217 高兴死了/219 分吃一块月饼/221 上海知青老周/224 和影子搏斗的人/227 甜蜜“腊三粥”/229 乡村少年/231 诗人和灶王爷/234 银幕的后面/236 孩子们,快跑!/239 李岩的石头房子/242 石勒的杀人/244 那一把黄土/247 民间高人/250 纸上的喀什/253 一只公鸡/255 老歪的老婆/258 小云/261 我的大舅/264 铁匠/268 山东大嫂/272 圣诞老人,你还好吗?/275 给孩子的一封信/280 后记/283 试读章节 我是另一个人 一 1871年5月,兰波在给他的启蒙导师乔治·伊让巴尔的信中写道:“我是另一个人。如果一棵树发现自己是可塑之才将是多么痛苦啊。” 在这封信中,兰波对于老师的教诲“人们要造福社会”的说法表示同意,他认为自己写诗同样也在造福社会。但是,兰波对于教育者施教的“标准”进行了批判。他写道:“您是在做教育生灵的部分工作:要围着一个好的准则转。——而我也可以这么说:我就是准则。我厚颜无耻地自命不凡,从故纸堆里掘出学院里的低能儿,用行为和字句发明了一切愚蠢、卑鄙和邪恶,使它们获得生命。……在您的准则里根本看不到那种‘主观诗歌’,您固执地想重获一个普遍的支点——对不起——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您实现的永远只是一个不需要做任何艰苦工作的自我满足,甚至压根儿什么都不愿干。毫无疑问,您的‘主观诗歌’将永远陷于一种可怕的乏味。” 显然,这封信后来引起了诸多批评家们的注意。它阐明了兰波对于艰苦的创造性工作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人们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的看法。人云亦云、循规蹈矩的教育,在他看来贻害无穷,一个对自己尚有要求的人完全会无法忍受。在那种我们的教育所强调的“做有用的栋梁材”的观念里,每个人早已被翻制好的模具预先阉割剪裁,按照模具制造者的好恶,提前结束了个性自由发展的可能。无怪兰波会道出一棵树面对“可塑之才”的标准时所感到的恐惧和痛苦。而且,现代教育的复杂性伴随着民主社会的不断完善,出现了太多令人困惑的状况。针对世纪之交教育的“结构性危机”,法国学者帕特里克·萨维当曾主持了一场对谈。他邀请了遗传学家阿贝尔·雅卡尔、社会学家皮埃尔·玛南以及哲学家阿兰·雷诺三人,就“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这次讨论结成了一个集子,于2003年由法国著名的格拉塞出版社以“新哲学学院丛书”为名出版,2005年翻译成中文出版。 二 就在这次讨论会上,阿贝尔·雅卡尔提到了兰波的那句话:“我是另一个人。”雅卡尔对此分析说:“让一个孩子明白,像兰波所说的那样, ‘我是另一个人’,这里诗人翻译了《圣经》中上帝所说的‘我是那个是我的人’,这说到底是同样的东西。”这番话是针对主持人萨维当提出“将教育问题置于与权威运作的关系中来考察,针对教育的目的、教育中的权威与惩罚、教育的未来等问题展开讨论”所举出的一个简短例证。据萨维当介绍,曾担任法国教育部部长的雅卡尔于1999年3月22日在《人道报》上刊登发表了题为《我,阿贝尔·雅卡尔,教育部长,我发布》的文章,明确指出:“必须消除学校中的一切竞争观念”,必须放弃“打分数”,同样要结束“筛选,这竞争的必然附属品”,因为它类似于一种形式的惩罚,尤其是依这样一种思想设计的教育制度只能产生出“因循守旧、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 在我们的观念中,家长、教师、上级领导,对于孩子、员工和下级成员似乎有着天然的教育指导权力,表面上看,作为父母和老师、领导不仅仅从年龄上占有优势,更大的优势来自文化或者行政命令赋予的权威和严格的等级分类。所谓“天地君臣师”是也,因此“棍棒底下出孝子”、“子不教,父之过”亦是它的必然结果。只是我们很少有人对此质疑:这样的权威到底是谁赋予的?权威所代表的标准和它本身蕴含的惩罚权、支配权对他人而言是否公正?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施教者的手段是否符合人类的伦理? 这些被我们几乎忽略的疑问,被三位法国学者严肃地谈论着。主持人萨维当希望雅卡尔能够回答他是怎样看待那些希望今天在教育的关系中重新强调权威和纪律的价值观。这个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比较简单的问题,雅卡尔却从最基本的对人类的定义开始着手分析。他指出:人是自然产生的唯一能够进行自我认知的存在,其前提是具有自我意识。产生自我意识是一个困难和痛苦的行为,而这又不是自然发生的。说出“我”这个词很容易,但是唯有他者才能使“我”意识到“我”的存在。因此,“在一个人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将其与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人的特质在于与其他人的交往”,是“人类彼此间的相互意识”。按照中国古人对于施教者的定义——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首先应该解决的自然是解开“人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而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专业性常识和知识。雅卡尔在引述了马克思“人类的本质在于人是一个共同体”和基督“我在你们中”这两点对于人的阐述后说:“教育系统最后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教每个孩子如何与他者交往以便自我建构。与他者交往并不意味着摧毁,进入一种竞争,它意味着向他者开放。”这一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施教者绝对的权威和对于受教者的惩罚统驭权。 不难想象,雅卡尔的这番话如果被更多中国教育者,甚至自以为可以对别人指手画脚的等级制度中的人读到,会有什么样的剧烈反应。我只知道,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正因为这些话,一本薄薄的书已经被我怀着愧疚翻阅了很多遍。 P19-21 后记 发现宝石的人 胡若羽 蓝蓝——我的母亲,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每天洗衣服、做饭,工作,在我们这些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教训我们,也会和我们一起唱歌、疯玩、谈心。 她是个喜欢小动物的人,我曾经听她无数次讲自己想年轻时养过多少只兔子,多少条狗,多少只猫。三年前我在大街上捡到一只流浪狗,带回家后她立刻很“专业”地为这只狗做了个窝,喂食,然后训练它小便。因为这只狗身上有一片像土豆皮颜色的斑块,所以她给这只狗起名了个名:土豆。自从家里多了小土豆,我妈就天天忙得团团转,对它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却也不宠溺它。有时我觉得在家里我和土豆的地位是差不多的,不得不说有点吃醋。但很不幸,尽管我妈已经很小心地喂养,小土豆还是染上了细小病菌死了。我妈伤心了好长时间,还为它写了首诗歌,直到现在一提到土豆我妈都不住地叹气。当时她对我们宣布:“从此咱家不许再养狗了!谁再捡回家我就把谁连狗带人扔出去!”从此我们都听她的话,没再把任何动物牵进家门。然而她还是没忍住。前些日子她在网上发现一只酷似土豆的流浪狗,就立刻将她说的话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她乐呵呵地领回了家。有了上次的经验,她立刻把所有的疫苗给小狗接种了。原本还想给小狗取名叫“土豆”,但她想了想还是取名叫“毛豆”,她说:“这只小狗也不应成为土豆的替代品。”——在她眼里,动物和人一样,都是有尊严的。 我妈是个朴素的、不太注意时尚的人。有一次早晨起床,她穿着松松垮垮的“蝙蝠衫”(其实就是她那个穿了好几年的旧衣服,我们给它起的“雅号”),顶着她乱蓬蓬的“鸡窝头”(我妈头发自来卷)出去买菜,等她回来,我看着她这身“奇装异服”不禁觉得挺好笑的,她却不在乎:“一个人的美不完全体现在外表上,而是在于内心,”她说着,还别有用意地瞟了一眼我穿着的“奇装异服”,“某些人穿得很时髦,把自己打扮得花里胡哨的,其实是因为他们虚荣,不自信。”我顿时感觉无比惭愧,到现在我都忘不了我妈当时对我身上所谓的“时髦服饰”善意的、假装不屑的一瞥。 同多数作家的孩子一样,我读过许多著名作家写的书,却几乎没怎么读过自己母亲的作品。有一次,我无意间翻出她写的一部童话《坦克上尉歪帽子》,读完之后感触颇深,原本我一向认为童话就是专门给儿童读的,然而我现在虽然不再是儿童却也读得津津有味,不得不佩服她的想象力。记得郑渊洁叔叔曾说“知识经验与想象力有时是成反比的”,因此多数大人都缺乏“异想天开”的能力(这是真的),甚至仍是少年的我,也会觉得身边有太多的“不可能”,然而从她的文字间流淌出她如孩童笑声般清澈的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又回到了那个“一切都可能”的童年,相信许多大人读了之后也能记忆起那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有一次,她让我读一篇她写的散文,是写我姥姥的,里面说到在姥姥的生日时,尚幼小的我没准备礼物,情急之下送给姥姥一颗小石子,而姥姥却把把它当作宝贝一样,放在最贴近她胸口的口袋里,一直保存了很多年。我感到很吃惊,因为这件事我早就忘了,而母亲却将文字纺织成线,将生活中平凡却又动人的点滴穿缀起来,向我诉说着记忆的美好,于是也有了我随后的一篇关于这颗小石子的日记。 我很感谢我妈,感谢她能让我能一直保持着一颗敢于幻想,敢于相信的童心。记得从我刚记事开始的那个圣诞节,圣诞老人就敲开了我家的大门,此后的每一年都是如此。我的同学们从来没见过圣诞老人,因此我很是为此感到骄傲得意,因为听母亲说只有幸运的孩子才能见到圣诞老人。上小学三年级后,一个同学对我说:“圣诞老人都是父母骗人装扮的!”我不禁感到疑惑,于是在那一年的圣诞节,我特别注意母亲的一举一动,看到圣诞老人进门的时候,母亲仍然一直在我身边,从此,我对“世界上存在圣诞老人”深信不疑,再也不听别人的流言蜚语(直到后来才知道母亲已经注意到我开始怀疑,于是特地请来她的学生,真是麻烦她了)。终于到了十二岁,妈妈告诉我圣诞老人今后可能不再来了,因为他要给更小的孩子送礼物,我听后十分伤心,一直苦苦等待,终于,当圣诞之夜圣诞老人又一次出现时,我喜出望外。然而,面前这位圣诞老人慢慢褪去衣服,一张我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当时就惊杲了。那时的心情真是百感交集……后来我知道,原来我的爸爸,舅舅,我妈的学生都当过圣诞老人。我的母亲,她用这种方式让我相信着“圣诞老人”这个美丽的传说,即使现在,我依然相信圣诞老人是存在的,因为不管他是谁,他一定是深深爱着你的人。我妈之所以十二年来一直坚持做圣诞老人,是为了告诉我以及和我一样的孩子们:一个人可以不用做什么就能得到爱。爱从来就不是交易。 我妈总能看到一些我看不到的东西。在读完一些我妈记述我们共同经历过的事情的散文后,我不禁在心中感叹:为什么我没有发现这个细节呢?这就好比当我们被矿场里100克拉的大钻石吸引时,我妈妈却能发现角落里仅重5.11克拉的“小穆萨耶夫”(世界最罕见红钻)——看完这本书的您当然知道,或者,它就是一粒小石子儿。 2013—7—20育新花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是另一个人/诗人随笔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蓝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53684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9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8 |
CIP核字 | 2013210889 |
中图分类号 | I26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