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理学/贞元六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新理学》是《贞元六书》的总纲,也是冯友兰新理学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它提出了“理”与好莱坞“气”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将中国传统哲学阐释到一个比宋明理学更深入、更明晰的境界,体现了丰富的本体论思想。冯友兰对西方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又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思想体系中获得了现代意义。他是带着使命感来写作的,面对的是中国从传统到现代化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出路、人生的终极意义。《新理学》在新理学哲学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内容推荐

20世纪哲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构成了他完整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它既是冯友兰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更使他成为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师。《贞元六书》寓意民族抗战虽在艰苦之时,但亦处在觉醒和复兴的前夜,表达民族一定要复兴的坚定信念。冯友兰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囊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才命、心性、功利、道德,情、性、灵与肉、欲与好,自然、风流、处事方法,从人生、境界、修养、心灵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渗透到他那人人都能够看得懂的文字中,并一以贯之地把人生境界论作为起点、巅峰与归宿,真正追求的是诠释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堪称一部人生的教科书。

《新理学》是《贞元六书》的总纲,也是冯友兰新理学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在新理学哲学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理太极

第二章 气 两仪 四象

第三章 道 天道

第四章 性心

第五章 道德 人道

第六章 势 历史

第七章 义理

第八章 艺术

第九章 鬼神

第十章 圣人

试读章节

我们既知哲学与科学,完全有种类上底不同,我们即可知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并不以科学为根据。哲学之出发点,乃我们日常之经验,并非科学之理论。科学之出发点,亦是我们日常之经验,但其对于事物之看法,完全与哲学之看法不同。

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不以科学为根据,所以亦不随科学中理论之改变而失其存在之价值。在哲学史中,凡以科学理论为出发点或根据之哲学,皆不久即失其存在之价值。如亚力士多德、如海格尔、如朱熹,其哲学中所谓自然哲学之部分,现只有历史底兴趣。独其形上学,即其哲学中之最哲学底部分,则永久有其存在之价值。其所以如此者,盖其形上学并不以当时之科学的理论为根据,故亦不受科学理论变动之影响也。

在中国哲学史中,先秦哲学,派别甚多,未可一概而论。自秦以降,汉人最富于科学底精神。所谓最富于科学底精神者,即其所有之知识,多系对于实际之肯定。当时所流行之哲学,为阴阳五行家。此派哲学,与其说是哲学,不如说是我们的原始底科学。其所主张,如五行之相生相胜,以及天人交感之说,皆系对于实际之肯定。凡先秦哲学中所有之逻辑底观念,此时人均予以事实底解释,使之变为科学底观念。详见第二章。所以汉人的哲学,至今只有历史底兴趣。

晋人则最富于哲学底精神。先秦哲学中所有之逻辑底观念,此时人又恢复其逻辑底意义。我们常见此时历史中说,某某善谈名理。所谓名理,即是对于实际无所肯定之理论,亦可说是“不着实际”之理论。因其“不着实际”,所以其理论亦不随人对于实际之知识之变动而变动。因此晋人的哲学至今仍有哲学底兴趣。

哲学对于实际虽无所肯定,而对于真际则有所肯定。晋人虽有“不著实际”之倾向,而对于真际并未作有系统底肯定。所以晋人虽善谈名理,而未能有伟大底哲学系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于所谓真际或纯真际,有充分底知识者,在先秦推公孙龙,在以后推程朱。他们对于此方面之知识,不是以当时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亦不需用任何时代之科学底理论为根据,所以不随科学理论之变动而变动。

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不随各时代之科学的理论之变动而变动,其情形已如上述。然各种学问,其本身亦应有进步,哲学,或最哲学底哲学,其本身是否可能有日新月异底发现,如现在科学所有者?又是否可能有一种进步,使其以前哲学家的哲学,皆只有历史底兴趣,一如现代底科学与以前底科学之比?

就一方面说,这恐怕是不可能底。其理由可分两点说。

就第一点说,科学是对于实际有所肯定者。他对于一类事物之理,即一类事物之所以为一类事物者,必知其内容,然后可对于此类事物有所肯定。他对于一类事物之理,并不以其为真际底而研究之,而系因欲对于其类事物有所肯定而研究之。哲学只对真际有所肯定,但肯定真际有某理,而不必肯定其理之内容。例如树一类之物,哲学只须说:树一类之物必有其所以为树者,即必有树之理。但讲植物学者,则必对于树之所以为树者,即树之理之内容,加以研究,然后对于实际底树,可以有许多肯定,可以利用之、统治之。事物之类之数量,是无尽底。一类事物之理之内容亦是很富底。科学家向此方面研究,可以说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的工作可以说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他不断地“格”,即不断地有新知识得到,所以科学可有日新月异底进步。哲学家以心观大全(大全解释见下),他并不要取真际之理,一一知之,更不必将一理之内容,详加研究。所以哲学不能有科学之日新月异底进步。

就第二点说,哲学中之道理由思得来。在历史中,人之思之能力,及其运用所依之工具,如言语文字等,如已达到相当程度,则即能建立哲学之大体轮廓,并知其中之主要道理。此后哲学家之所见,可更完备精密,但不易完全出前人之轮廓。在此点,哲学又与科学不同。科学大部分是试验底,其研究大部分靠试验工具。因试验工具可以有甚多甚速底革新与进步,科学亦可有甚多甚速底革新与进步。哲学不是试验底,其研究不靠试验工具,而靠人之思之能力。人之思之能力是古今如一,至少亦可说是很少有显著底变化。思之运用所依之工具,如言语文字等,亦不能有甚多甚新底进步,数理逻辑以符号辅助文字,即欲将思之运用所依之工具,加以改进,然其所改进者,比于科学实验所用工具之进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今人之所以能超过前人者,大部分靠今人有新工具。例如今人能飞行,古人不能飞行,此非因今人之体质在生理方面,与古人有何不同,而乃今人有飞机之工具,古人则无此工具也。哲学既只靠思,思之能力,古今人无大差异,其运用所依之工具,又不能或未能有大改进,所以自古代以后,即无全新底哲学。古代底哲学,其最哲学底部分,到现在仍是哲学,不是历史中底哲学。P21-24

序言

数年来即拟写《新理学》一书,因杂事多未果。去年中日战起,随学校南来,居于南岳。所见胜迹,多与哲学史有关者。怀昔贤之高风,对当世之巨变,心中感发,不能自已。又以山居,除授课外无杂事,每日皆写数千字。积二月余之力,遂成此书。数年积思,得有寄托,亦一快也。稿成之后,即离南岳赴滇,到蒙自后,又加写鬼神一章,第四章、第七章亦大修改,其余各章字句亦有修正。值战时,深恐稿或散失。故于正式印行前,先在蒙自石印若干部,分送同好。甫印成,即又从蒙自至昆明。到昆明后,又就蒙自石印本加以修正,成为此本。此书虽“不着实际”,而当前有许多实际问题,其解决与此书所论,不无关系。故虽知其中必仍有需修正之处,亦决及早印行,以期对于当前之大时代,即有涓埃之贡献,且以自珍其敝帚焉。金龙荪岳霖、汤锡予用彤、钱宾四穆、贺自昭麟、郑秉璧昕、沈公武有鼎诸先生均阅原稿全部;叶公超崇智、闻一多、朱佩弦自清诸先生均阅原稿第八章,有所指正。谨此致谢。民国二十七年八月序于昆明,冯友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理学/贞元六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友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32446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1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3225927
中图分类号 B2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