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修订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竟然是布拉格。

少年时的梦想,实现得这么快。在大巴上我张望着两旁的建筑,和我记忆里、图片里看到的不太一样,有些建筑看起来像极了中国大陆八十年代的高楼大厦;有些小庭院精致可人,房主在小院子里弯腰耕耘;更有一些涂鸦的墙壁、烟囱和楼房,匆匆一瞥……”这是来自韩晗的《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修订版)(精)》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韩晗的《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修订版)(精)》以时尚新颖的视角、深入浅出的表述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讲述了作者与妻子一道在捷克度蜜月的见闻,是目前第一部由中国作家完成的捷克文化摄影游记。

《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修订版)(精)》在台湾首次出版繁体中文版后,受到台湾文化人士的好评与推荐,并在台湾读者中产生较大的文化影响。获得《民众日报》、《书屋》与《书香两岸》等两岸文化报刊的重点推介。

目录

一 是金色的布拉格,还是红色的布拉格?

二 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

三 广场上的阳台

四 地铁罚单

五 邂逅卡夫卡

六 如此怀旧

七 在卡罗维发利遇见德沃夏克

八 博物馆之美

九 生命不朽

十 一场偶遇

十一 一座空城

十二 那些同胞

十三 感谢美国

十四 皮尔森的酒

十五 茜茜公主、库碧索娃和马泰休斯

十六 另一种波西米亚

十七 想到哈维尔

十八 百年木偶

十九 最后一夜

二十 这些路和巷子,我们曾经走过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是金色的布拉格,还是红色的布拉格?

“布拉格之春”之前不会有,之后或许也不会再有了。

——马克·柯兰斯基,1980

从北京到布拉格,有两条略,一条是从北京飞往法兰克福(Frankfurt)再转机,另一条则是取道莫斯科中转。

上午十一点从北京出发,八小时漫长的飞行,低头可以看得到白俄罗斯和波兰的层峦叠嶂,抵达莫斯科机场时。已是当地时间下午三点,然后接着再转机,是布拉格航空公司的小飞机。

抵达布拉格鲁济涅国际机场(LetitePrahaRuzyn~)时,是北京时间转钟时分,但却是当地时间下午六点。这是东欧最重要、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几乎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航班。从机场出来,排队入境。

黄昏时的空气非常干燥,我的脚下是一座缺少湖泊的城市。它处于一个没有领海的国家。在这座城市里,最大的水域就是最终流到易北河(Eibe)的伏尔塔瓦河(Vltava),这条河是捷克的母亲河。

在人城的大巴上,我回头仰望,Praha(布拉格的捷克语)五个字母,在机场航站楼的顶上,迎着如血残阳,闪亮出红黄相间的色泽。

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竟然是布拉格。

少年时的梦想,实现得这么快。在大巴上我张望着两旁的建筑,和我记忆里、图片里看到的不太一样,有些建筑看起来像极了中国大陆八十年代的高楼大厦;有些小庭院精致可人,房主在小院子里弯腰耕耘;更有一些涂鸦的墙壁、烟囱和楼房,匆匆一瞥捷克语,大概是水泥厂、化工厂之类。

捷克是世界上知名的工业国家,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机场附近的郊区工业园,如西门子、通用等大品牌的标志并不鲜见。一辆辆装着新汽车的半挂卡车,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远处的烟囱,近处的厂房,似乎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此刻,大家都置身于一个工业城市当中。

父辈那一代人认为,捷克的特产就是重工业,五十年前中国的机床、机关枪、吊车、卡车等重工业机械几乎都来于捷克;而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则认为捷克是民用工业的大国,譬如我们熟悉的Bata皮鞋、斯柯达(Skoda)汽车以及叫不出品牌的玻璃制品,多半都是捷克制造。

我又想到了先前读到的那本书,在四十多年前,这座城市的大学竟然是没有电灯的。大学如此,家庭住宅更不必说。在这样一个缺电少煤的国家里,这些烟囱存在的意义何在?它向中国出口那么多重工业设备,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如果说,这仅仅只是先前捷克社会制度的问题,恐怕还不足以说服我。因为从表象上看,捷克在社会主义时期并不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多山有林,地域狭小。所以,其国民生产值一直依赖于其强大的工业出口。曾经看到过一个数据,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时,捷克的工业出口养活了约百分之六十的捷克国民,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这样的国家,怎么会在工业的基础——电力上,显得如此捉襟见肘,甚至还引起学生们的游行示威,最终几乎酿成推翻政权的国际性事件?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捷克是一个富裕的穷国。到了捷克之后,我反复咀嚼这句话的含义。是的,现在东欧剧变的国家中,除了捷克之外,没有哪个国家既是欧盟申根国、北约成员国,还是世界银行公布的“发达国家”之一,一国领三衔,足以与英国、美国、比利时并驾齐驱,但就在四十年前,这个国家却又几乎一贫如洗,迫使本应坐在教室里念书的学生走上街头。四十年里,在这个不足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机场到预定的酒店,约四十分钟的车程,酒店在半山路上,巴士耍穿越布拉格半个城区。在车窗外,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

第一次感受到布拉格的夜,在山腰,这种感觉有点奇特。夜晚的布拉格,是这样安静,整个小山丘上的几家酒店,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暗下了灯,我看了一下表,大约晚上十点左右。可是,这座城市竟然是这样的神闲气定,以至于有点让我不知所措,昏黄的路灯洒下温暖的光芒,似乎在告诉我,已经很晚了。

我曾经独自一人散步于台北之夜,从重庆路口走到士林国中。据说,这是整个台北最民生的路段。烧烤和蚵仔煎的氤氲,夹着奶茶凉茶的叫卖声,配合着花花绿绿的小商品,以及不断挑逗你味觉的各种烹饪香味,当每一个感官都被刺激时,你会用最深切的感触来把握台湾的脉动;我亦曾在香港用步行的方式,从中环慢慢走到油麻地,当我穿越旺角的小街区时,怀旧的粤语歌,狭小的二楼奶茶店,以及昏黄的灯光,混合成一种特立独行的嘈杂,用最世俗的语言,告诉了我什么是香港。

……

P1-3

序言

能去一趟布拉格,不容易。

蜜月旅行选择布拉格,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临行前都有朋友对我的决定感到难以理解,“布拉格是哪里?远吗?”

在我看来,布拉格应该算是一个不太远的地方。

许多人看布拉格很陌生,但我却很熟悉。幼年时,家里曾有一本老台历,上面是当时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风景。其中既包括北京、哈瓦那(Hayana)、平壤、莫斯科(Moscow)等中国人耳熟能洋的名城,也包括布拉格、布加勒斯特(Bncharest)与布达佩斯(Budapesi)等不太出名的城市。

而十二月那一张,正是布拉格的夜景。

在当时的我看来,夜晚的布拉格风景筠丽,建筑恢宏,令人神往。孩童往往对艳丽的颜色兴趣盎然,我也不例外。父亲看我喜欢布拉格,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好好学习,以后去布拉格留学吧。

十几岁时,翻祖父留下的旧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对于苏联人侵布拉格的批判,书很薄,书名记不清楚了。大意是,捷克人民采取游行集会的方式,抗议苏联的沙文主义。苏联将坦克车开进布拉格,是一种极端暴力的行为,理应受到全世界的谴责。

我当时大为惊讶,布拉格这么美丽的城市,怎么会容得下苏联的坦克车?

为了解决我心中的疑惑,我寻到了韩少功先生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这本被中国年轻人奉为“小资圣经”的名著里,读到了一代捷克年轻人在乱世中的情爱、抉择与信仰。在书中,尤其使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布拉格的夜景。一抹云霞渐渐散去,华灯初上,夜色笼罩。一排排壮观精致的老建筑下,坦克车排队列阵,学生奔走呼号,文明与专制的政治游戏,在这座千年古城里悄然上演。

为了纪念青春时的阅读记忆,我的第一个网名就是“布拉格之夜”,然后,这个网名又成为了我的笔名,再往后,这个笔名又成了这本书的书名。

感谢大家来读这本与青春记忆有关的书。

最近的一百年,捷克的社会、文化、艺术乃至学术,每有事件或人物,都能引发世界关注,在东欧小国中应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个案。比起匈牙利、罗马尼亚与阿尔巴尼亚来说,捷克盛名在外,不但加入了北约,而且还是欧盟的申根国,这样的殊荣让许多东欧国家羡慕不已。

读研究生期间,我读到一本名叫《1968年:反叛的年代》的书,由几

也就是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在世界发达国家中,任意数出四个,必然至少就有一个不如捷克。

但是,这些国家首都的大学,哪个在1968年还没有电灯泡?

这些疑问让我几乎无法正视自己先前对捷克的热爱,因此我没有理由地相信,如果不去捷克看看而只是在纸上下功夫,可能有些问题我一辈子都找不到答案。

正如前文所述,先前我对于布拉格的印象,几乎都是通过零零碎碎的阅读完成的,既不完整。也不客观。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先前我对捷克的了解,更多是基于文学。记得在大学的外国文学课堂上,我曾零星地听了几节与伏契克(,1uliusFucik)、卡夫卡(FranzKafka)与昆德拉(MilanKundera)有关的课程,这是我对捷克文学有所了解的入海口。教授我们外国文学课程的是宋军教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获得法国马赛大学硕士学位,期间曾多次到布拉格游学。当他知道我对布拉格非常感兴趣时,主动把我叫到办公室里,“读布拉格应该读哈维尔,他是捷克的灵魂,也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因此,在我到达布拉格之前,对于这座城市及其周边小镇、古堡与城市的感受,恰是由上述许多作家的名字及其作品所串成的。宋老师也在课……堂上不止一遍地说,一座布拉格,就是文学之城,被称为“波西米亚人”的捷克人热爱文艺举世闻名。而且特别点了我的名,“像韩晗这样热爱文学创作,叉对捷克很感兴趣的人,一定要去布拉格看一看。”

那是我读本科时的外国文学史课堂,许多具体的事情都记不清楚了,但宋老师的这个建议我却一直记在心中,以及那些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到答案的问题,种种纠杂在一起,最后,竟然促使我将蜜月旅行的目的地选择到了捷克,想想,这真是件妙不可言的事情。

后记

“写完这本不像随笔也不像散文的东西时,是一个湿冷的冬天,妻在讲课,我在她的办公室里,敲完最后一个字。”

这是这本书繁体中文版后记的第一句话,至今想来,仍能感受到那年初冬武汉的苦寒。这本书的写作、出版与修改,几乎陪伴了妻子的整个孕期。因此,重新修订这本与“蜜月”有关的书,总能让我想到那个用写作来驱散寒冷的暖冬。  

先前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本颇为“私人化”的蜜月札记,经由台湾“酿出版”出版后,竟会有着不太差的反响。大陆“中国台湾网”与台湾“《中央日报》新闻网”相继第一时间刊登了书讯,该书的部分章节不但在大陆的《读者》、《神州学人》、《粤海风》等刊物相继发表,而且岛内第四大报《民众日报》还用一个整版刊发了南新罕布夏大学舒郁雯博士的读后感想。此后,《书香两岸》杂志亦积极响应,发表了台湾作家孙若怡女士的推荐文章,与此同时,大陆知名人文期刊《书屋》杂志也刊载了长篇书评。除此之外,在台湾“金石堂”书店的网站上,这本书也遥遥领先在“文学类”出版物的“受关注程度”的榜首。

我深知这本书是我真正用心、用情完成的,因此这些赞誉对于我来说,既是对一个作家认真态度的肯定,也是激励我今后善待自己文字的动力。就我而言,这本书的写作初衷其实只是想忠实记录我对于捷克的感受,并为一生一次的蜜月旅行留下一点点值得回忆的印记。因此,在写作之前,我甚至没有想到这本书可以出版,至于出版之后能拥有不错的反响,更是非分之想。

感谢吾妻张萱博士作为该书的见证人,并为台湾版绘制了精美的扉页插图;感谢王德威教授、姚谦先生与蔡智恒博士三位文化界前辈在我撰写此书时的大力支持与推荐——尤其是敬爱的王德威教授在飞往台北的航班上读完了该书不成章法的初稿,这让我尤其感动并觉得非常过意不去;感谢令狐萍、樊星、玛拉沁夫、周叶中、张隆溪、赵毅衡等前辈学者以及徐南铁与刘文华两位杂志主编对敝著所提的宝贵建议与修改意见;感谢捷克共和国旅游局中国代表处主任米德仁先生及其同事王莉女士对该书出版的关心与多次询问;感谢秀威出版公司总经理宋政坤先生、总编辑蔡登山先生与责任编辑王奕文女士的认真付出。

此外,向九州出版社总编辑张海涛老师、第二分社社长周春博士与本书责任编辑胡亚丽女士郑重致谢,因为你们的用心与严格要求,让这本札记变得有接近一流作品的可能。而且,正因这本书的出版,我拥有了与诸君的珍贵友情,这是比任何收获都重要的财富。

同时,感谢一切a-机缘能够读到这本书的朋友,希望我这浅显的文字,可以为你们带来阅读的快乐。

今天是女儿韩识远满月的日子,这本与梦想有关的书也是献给她的礼物,希望今后她可以一直做一个不放弃梦想的人。

韩晗

2013年8月23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笔触洗炼而流畅,举重若轻。可以将丰沛的情感轻描淡写,但读来却是深刻动人,余韵不绝。这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境界。

——蔡智恒

浪漫的古都,甜蜜的旅程,优雅的文字,这是韩晗为天下有情人而写的游记。

——王德威

温柔有情。

——姚谦

这是一位作家真正用心、用情写的文字。

——台湾《民众日报》

绝对是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中的一个异数。

——《书香两岸》杂志

作者以中国散文家的笔触,描绘了东欧的风景,受到海峡对岸同胞的高度认可,难能可贵焉。

——《书屋》杂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修订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24289
开本 32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94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2013263608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3: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