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谈困境与抉择)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谈困境与抉择)》编著者彭明辉。

彭明辉,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台湾年轻一代的精神导师。二十多年来,他的一篇名为“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甚至是内地偏远地区的中青年学生也为此激励,他为无数人解答关于学业、职业、志业、婚姻与人生的问题,引领他们走出困惑迷思、作出抉择、找到人生信念、意义与幸福,由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他的许多观点,与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截然不同、化解焦虑、提供正向思考,带给人新的价值观和行动选择。

内容推荐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谈困境与抉择)》编著者彭明辉。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谈困境与抉择)》在讲一个明确的主题,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强调生命的延续感和肯定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及心灵的修炼。我们都应该思考,在拼命追求成功与财富的同时,灵魂是否得到了益处,本书提醒我们省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课题。作者以他个人学思兼顾的生命过程与经验,现身说法而畅谈人生哲学,不落窠臼而切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课题:诸如生命、死亡、际遇、幸福、财富、价值、意义、爱情、婚姻、学业、职业等等,并赋予积极面对解决问题的正能量指点,堪称是一部指点人生迷津的宝典秘笈。

针对年轻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与两难的抉择,引领他们看到脱出困境的关键,以及抉择的要领。希望年轻人可以走出联考定终生的浅短视野,以长程的视野去看待人生中的困境与抉择,走出绝望与焦虑。

“生命是持续而不曾间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一时的际遇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希望读者在面对人生时,要能既积极又从容:一边累积各种能力,让生命的力量得以滋长;一边不时放空自己,让生命得到呼吸与喘息的空间。

目录

内地作者序

原台湾版序

第一部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Unit 1:困境与抉择

 Unit 2:不后悔的人生

 Unit 3:活着,为了什么

 Unit 4:寻找终身伴侣

 Unit 5:财富的意义与迷思

 Unit 6:平凡人都可有不凡的价值

 

第二部 学业、志业与职业

 Unit 7:为自己念大学

 Unit 8:因应产业变迁的硕士教育

 Unit 9:留学的三个理由

 Unit 10:职业、兴趣与志业

 Unit 11:给进退两难的博士生

 Unit 12:壮游与神游

 

第三部 婚礼的祝福

 Unit 13:不确定的年代,不确定的爱

 Unit 14:怨偶与佳偶(上)

 Unit 15:怨偶与佳偶(下)

 Unit 16:不婚,不是最坏的选择

 

第四部 人生的智慧与陷阱

 Unit 17:不要当无趣的中年人

 Unit 18:只有生命,没有矛盾

 Unit 19:幸福,在看不见的地方

 Unit 20:走出理性与感性的战争

 Unit 21:30而立,40而不惑

试读章节

第一部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毋须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如果看得更深远而透彻,人活着,为的是追求一辈子的幸福,而不仅仅只是起跑点或终点上的输赢,甚至也不是过程中的输赢。

赢了,得到一时的快乐;输了,难免一时的痛苦。但是,在人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的幸福却跟输赢无关。只要有了一家人的爱,很多人都可以过得幸福,而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来维系这难得的幸福。但是,一家人的爱不能只凭运气或命定的良缘,它更需要当事人的用心经营,以及“爱人”的能力,才有办法克服彼此成长过程中被潜移默化的文化与价值差异,通过彼此的努力倾听,才会有真正的尊重与了解,以及在内心痛苦时给予最大的扶持。

“被爱”是幸福的,但是如果没有“爱人”的能力,就很难长期维系“被爱”的幸福。而能力要靠长期的累积,不能靠一时的运气。

欣赏大自然的能力,或者阅读文学、历史与欣赏音乐、美术的能力都攸关着我们独处时能否得到深刻的满足,也决定了我们对人性与欲望的洞察能力,乃至于看透人生而知所取舍的智慧。没有这些智慧,再多的名利都无法保证我们可以远离烦恼与痛苦,而得到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这些能力的累积都无关乎一时的成败,全凭我们一生长期而持续的累积。

困境与抉择

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联考或学测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就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地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譬如,我的两个孩子成绩都没有到“就算失常也稳考得上”的程度,但是我和两个孩子就都不曾在联考前夕真正地焦虑过。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得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毋须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一向不被看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廿分,而到附中。发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好像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可是,联考真的意味着什么吗?建国中学最后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侥幸考上的人毕竟仍旧只是侥幸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发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所以,三年后乙顺利地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这时回首高中联考发榜的时刻,甲有什么好得意?而乙又有什么好伤心?

同样的,今天念清大电机系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电机系的人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电机系的人考得好?仔细比较甲和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一时的际遇而中止或增减。”联考排名只不过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一时的得失悲喜不必萦怀  我常和大学的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后希望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断的“际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发榜的那个(光荣或悲哀的)时刻!

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该得的迟早会得到,不该得的不可能长久保有。我们唯一该关切的是自己真实的累积过程(这是偶发的际遇所无法剥夺的),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没什么好贪求,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了!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么,然后安安稳稳,勤勤恳恳地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两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三十二岁才整装出国念博士。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眼里看着别人欣羡敬佩的眼光,心里却只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曾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刚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传奇性的人物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只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其间七年的时间我从未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象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作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廿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P12-P17

序言

内地作者序

两岸三地竞逐经济发展的结果,愈来愈多的人不但“向钱看齐”,甚至“以命搏钱”,把金钱当做人生的目的,而生命却沦为仅仅只是手段。但是,人活着不能只有钱,因为生命里有太多不可或缺的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

人需要爱,通过爱来突破孤单、寂寞和空虚,通过彼此的爱来相互扶助走过生命的低潮。得不到爱的人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自觉不值得被爱的人等于是在否定自己。但是,真诚的爱没办法用钱买,当一个男人用钱去买一个女人的爱情时,只能买到她的身体,而买不到她的灵魂──这是一种羞辱,没什么好得意的!

饮食男女可以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可以被夸张成为奢华的宴饮和无度的浪荡。但是,一个人如果只能在饮食男女上找乐趣,而没有能力从大自然、艺术或文学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连他自己都会不时怀疑自己跟动物到底有何不同,也会因而怀疑起自己做为人的价值与意义。

人们常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但是台湾的林义杰却甘愿忍受沙漠和南极的严厉天候,冒着生命危险在四大极地里赢得超级马拉松总冠军。他为什么甘愿追求痛苦,而舍弃快乐?因为他在极地马拉松里看见自我挑战与自我突破的意义。

追逐理想、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这是比快乐或享受更吸引人的──我们年轻时都曾经为了某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而甘愿吃苦受罪,即使没人理解也不在意。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能够认同的人生意义,并且在追求它们的过程中获得远比享乐更高的满足。

这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的书,跟他们分享我人生中各种的喜悦和满足,希望他们可以看见生命的广阔与壮丽,以及远比现实更令人感动、满足的心灵世界。

彭明辉

2012年9月19日于台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谈困境与抉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明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33745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2246092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