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管理者7天掌握哲学知识
内容
试读章节

毫无疑问,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洞悉人性、尊重人性、利用人性,那么他一定能够做好管理活动。而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自利性”,因此,尊重“自利性”是首要的。但是,我们崇尚“自利”,却不提倡“自私”。

自利不同于自私,只有自利性没有节制地膨胀才会导致自私。自利倾向于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至少是不是有意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私则倾向于损人利己。由于利益的相关性,自利也会导致他利,而自私则万万不会造福于他人。

因此,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辨别员工的“自利”与“自私”。在亚当·斯密看来,出于本能的自利是合乎自然的,甚至是一种美德,因为白利基础上的竞争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繁荣。但是随着人类欲望的增长,自利可能发展为自私。这时,竞争将变为恶性的,稳定的合作秩序也将被破坏。

在一个企业中也是这样,在生存压力和资源约束下,员工的自利会推动良性竞争并促进企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自利的利他性也会促进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但是一旦员工的自利变成自私,恶性竞争将会导致恶劣的工作氛围,员工、部门之间的合作也不再成为可能,企业将变成“霍布斯森林”——一个人人自危、卑劣、恐惧的世界。

因此,为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需要有能力辨别员工的行为,需要对员工行为作出规范,而且这种规范要有能够制约自私性的力量。

(2)自利而生,利他则使“自利”得以长久。既然自利是人的天性,那么,不光员工有自利性,管理者也有自利性。但是一个聪明的管理者是通过利他来实现自利的。

被誉为“经营之圣”的口本实业家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中倡导敬天爱人,实行“阿米巴经营法”,而这种经营哲学的精髓就是四个字,即“自利利他”。

27岁时,稻盛和夫创立了京都陶瓷公司。虽然只是一个小公司,但作为管理者仍需要对各种问题作出决策。但是,由于他出身技术人员,没有一点管理知识的基础.同时他当时也很年轻,没有管理经验。所以,他很苦恼,因为只要一次决策错误,公司就会一败涂地。不久,他发现历史上很多伟大人物都是依靠人心来成就自己的事业的,所以就决定以“人心”作为管理基础。

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稻盛和夫招收了十名刚从高中毕业的新职员。但是,一年之后,也就是这些员工刚开始熟悉工作的时候,他们突然写血书要求改善待遇,并提出一个强硬的要求——“如果你不能保证我们的未来,我们就辞职”。当时.稻盛和夫连自己的家庭都没有办法给予充分的照顾,并且公司也才成立两年,所以他认为如果自己为了留住员工而承诺“保证未来的待遇”是在说谎,所以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员工的要求。但是,他也没有退路,所以只是反复和员工强调,“你们如果有勇气离开公司,那为什么没有勇气相信我呢?我用我的生命作赌注,为了大家我会去维护好这个公司。如果我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杂念而经营公司,你们可以砍死我。”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员工总算信服了,决定继续留在公司。

经过这次谈判,稻盛和夫重新思考公司存在的意义,最终明白了并说出了这样的话:“虽然起初我是为了实现一个技术人员的梦想而创办了公司,但是一旦公司成立之后,员工们将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公司。所以公司有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并为其谋幸福,而我必须带头为员工谋幸福,这就是我的使命。”从此,他就把“为全体员工追求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作为京瓷的经营理念。

从此,员工也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公司,把自己当做公司的经营者而努力工作。这样,稻盛和夫和员工之间也不再是经营者与工人的关系,而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不惜任何努力的同志,在全体员工中间萌生出了真正的伙伴意识。

正是在这样的经营理念的护航下,稻盛和夫不但安然渡过这次危机,而且京都陶瓷公司以及另一家世界级企业KDDI,在5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亏损的情况。

实际上,稻盛和夫的这个经营理念就是自利与利他的协调统一。自利是人的本性,自利则生,没有自利,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驱动力;而利他则是自利的另一面,利他使自利更长久,没有利他,人生和事业就会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失败。

P5-7

目录

前言

第1天 知人性,方知进退

 亚当·斯密:自利不是坏事,是好事

 狄德罗:他已拥有的,决定他想要的

 荣格:无因无果,也有追求

 泰勒:绝对理性,是否行得通?

 梅奥:人们不仅关心收益,还想要更多

 麦克雷戈:看不到自觉的力量,也是糟糕的

 莫尔斯、洛希: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可塑的

第2天 所知为轻,不知为重

 苏格拉底:承认无知是一种境界

 老子:所谓智,只是知其所知

 笛卡尔: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泰勒斯:尊重知识,让知识得其所用

 达·芬奇:任何一种知识都有益于提高智力

 马斯洛:尊重事实,实践出真知

第3天 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道

 欧布里德:一切皆变,只有本质不变

 安提西尼:对手是最好的“陪练”

 荀子:追求完美,不如追求和谐

 阿那克萨戈拉:规律都具有客观性,发现规律好办事

 杰弗逊: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自己周围也不会黑暗

 左丘明: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马基雅维利:时过境迁还顽固不化就是悲剧

第4天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塞涅卡:能约束自己的人,准能成功

 叔本华: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伏尔泰:奉献自己的价值,才会得到他人的追捧

 康德:守信才有威信

 孔子:以身作则,行胜于言

 爱地巴:不管怎样,都要保持一个好心态

 恩格斯:承认错误,提高影响力

 朱熹:拥有海量胸襟,才能成大事

第5天 天下无无用之人,无不弃之士

 莱瑞·海克曼:人不可貌相,要摒弃偏见

 马克思:信任是生存的条件

 席勒:什么人吸引什么人

 洛克:换一种方法,才能把门打开

 亚里士多德:没有目的,就不会做出行动

 孙膑:田忌赛马,优化资源配置

第6天 管理成效取决于“理”

 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孙武:慈不掌兵,纪律要严明

 黑格尔:没有激情,很难做成什么大事

 纪伯伦:在工作中学会享受生活

 奥卡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第欧根尼:不会说话惹人嫌

第7天 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王尔德:世界属于那些不满足的人

 爱因斯坦: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维特根斯坦:凡是不能说的,就保持沉默

 斯宾诺莎:改变观念,才能管理得更好

 韩非子:无为而治是真正的管理之道

 西塞罗:地位越高,越应低着头走路

 克拉底鲁:遵照道德准则生活最幸福

序言

在一个企业中,如果管理有效,那任何事都能成功;如果管理无效,那什么事都别想做成。可见,管理是重中之重,高超的管理能力也是每个管理者梦寐以求的。

  众所周知,管理这个概念是美国最先提出来的,然而日本的管理却比美国还要成功,为什么?就因为日本人不但把管理当成一门科学,还把它看成一门哲学,十分重视管理理念的经营。从哲学中学习管理,是现代卓越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的明智之举。

而且.在企业管理中,优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思想是企业发展、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推力。但是,在别的企业,这些好的思想或者方法推行得顺利,可以取得惊人的效果,但在自己的企业却推行不下去或者推行了效果也不好。这样的事情很常见。为什么会如此呢?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文化的影响。然而,文化的影响又取决于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可以说,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现代企业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

管理不仅需要技能,更需要智慧。智慧来自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来自于先哲们的沉思默想。从先哲那里获得灵感,寻找企业管理实践的智慧,是一条便捷的道路。就以我们最熟悉的中国古代哲学来说,它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与法家思想等。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主张启发、教育、感化人;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主张尊重、顺应客观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法家注重“法、势、术”三者的结合。这三种哲学思想依然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经营活动。

仅是我们中国哲学的影响就这样大了,再加上世界古今哲学,其影响力可想而知。无论古今还是中外,哲学都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它对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书通过透视古今中外一些哲学家的故事和经历,力争挖掘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一些管理技巧和经验,借助这些,我们也可以调整自己的管理行为。

本书结合人性,探索了管理规律、制度以及人才的使用方法,提出了提高管理者自身威信和能力的一些建议。并且,针对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

不管你是初涉管理工作的新人,还是为管理而苦恼的老手,本书都会让你有所收获。

内容推荐

管理不仅需要技能,更需要智慧。智慧来自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来自于先哲们的沉思默想。从先哲那里获得灵感,寻找企业管理实践的智慧,是一条便捷的道路。

由吾同著作的《管理者7天掌握哲学知识》以管理者为题,立足于哲学家及其名言、故事,尽量将智慧应用于管理实践中。因此,《管理者7天掌握哲学知识》采用了一个固定的体例形式:每天一个主题,分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哲学家的智慧;第二部分是管理悟道,即将这个智慧应用到管理中;第三部分是对这个智慧的引申;第四部分是管理要领,即管理者应该从中领悟的管理精髓。

编辑推荐

由吾同著作的《管理者7天掌握哲学知识》结合人性,探索了管理规律、制度以及人才的使用方法,提出了提高管理者自身威信和能力的一些建议。并且,针对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

不管你是初涉管理工作的新人,还是为管理而苦恼的老手,本书都会让你有所收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管理者7天掌握哲学知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吾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436515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3187114
中图分类号 C93-0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8
18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