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季羡林百年散文精华
内容
编辑推荐

近百岁国学大师季羡林最精华文字,一本书纵览其成长轨迹、非凡历程!

季老之子季承独家授权纪念版!

品味百年人生,收获智慧与幸福,倾听学术大师最有价值的人生感悟。

《季羡林百年散文精华》是季羡林先生首部跨越近百年的散文作品精华集,全景展现大师成长轨迹,还原中国近百年来社会风貌。收录季羡林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多篇,以时间为脉络,每十年为一辑,全景展现百年来大师的成长轨迹、非凡历程。

内容推荐

《季羡林百年散文精华》是季羡林先生首部跨越近百年的散文作品精华集,全景展现大师成长轨迹,还原中国近百年来社会风貌。收录季羡林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多篇,以时间为脉络,每十年为一辑,全景展现百年来大师的成长轨迹、非凡历程,给我们以无价的人生智慧,启迪我们解决生命中最重大的问题。

季羡林先生17岁就开始创作小说,并翻译文学作品,文学才华初露端倪。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作《年》《黄昏》《寂寞》《枸杞树》等赢得赞誉声一片;留学德国期间,写作《寻梦》《海棠花》等,真实再现了海外留学生活的乡思。《季羡林百年散文精华》还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多篇生活经历和回忆亲朋的文章如《红》《夜来香开花的时候》《忆章用》《赋得永久的悔》,尤其是《赋得永久的悔》饱含深情与血泪写出了对母亲的情深义重;《我的童年》《两个乞丐》等还能重现民国初年的底层风貌;《牛棚杂忆》是对文革历史的直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马缨花》《登黄山记》《老猫》等个人生活的散文化记录也很有情趣。

目录

一辑 20岁以前作品

文明人的公理

医学士

二辑 21-30岁作品

枸杞树

黄昏

寂寞

母与子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寻梦

三辑 31-40岁作品

海棠花

Wala

忆章用

胭脂古井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送礼

四辑 41-50岁作品

到达印度

歌唱塔什干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忆日内瓦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五辑 51-60岁作品

香橼

春满燕园

马缨花

夹竹桃

师生之间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访绍兴鲁迅故居

科纳克里的红豆

巴马科之夜

野火

六辑 67-70岁作品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春归燕园

爽朗的笑声

游天池

登黄山记

游唐大招提寺

富春江上

七辑 77-80岁作品

火车上观日出

黎明前的北京

我的童年

怀念西府海棠

为胡适说几句话

晨趣

忆念胡也频先生

八十述怀

《留德十年》节选

八辑 87-90岁作品

老猫

《牛棚杂忆》节选

园花寂寞红

幽径悲剧

两个乞丐

二月兰

赋得永久的悔

我的妻子

三个小女孩

清塘荷韵

漫谈皇帝

论朋友

我和东坡词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知足知不足

我最喜爱的书

九辑 90岁以后作品

死的浮想

三进宫

《病榻杂记》小引

九十五岁初度

封笔问题

附录:季羡林年谱

试读章节

寂寞像大毒蛇,盘住了我整个的心,我自己也奇怪:几天前喧腾的笑声现在还萦绕在耳际,我竟然给寂寞克服了吗?

但是,克服了,是真的,奇怪又有什么用呢?笑声虽然萦绕在耳际,早已恍如梦中的追忆了,我只有一颗心,空虚寂寞的心被安放在一个长方形的小屋里。我看四壁,四壁冰冷像石板,书架上一行行排列着的书,都像一行行的石块,床上棉被和大衣的折纹也都变成雕刻家手下的作品了。死寂,一切死寂,更死寂的却是我的心,——我到了庞贝(Pompeii)了么?不,我自己证明没有,隔了窗子,我还可以看见袅动的烟缕,虽然还在袅动,但是又是怎样的微弱呢?——我到了西敏斯大寺(Westminster Abbey)了么?我自己又证明没有,我看不到阴森的长廊,看不到诗人的墓圹,我只是被装在一个长方形的小屋里,四周圈着冰冷的石板似的墙壁,我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桌子上那两盆草的蔓长嫩绿的枝条,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我透过玻璃杯看到的淡淡的影子;反射在电镀过的小钟座上的影子,在平常总轻轻地笼罩上一层绿雾,不是很美丽有生气的吗?为什么也变成浮雕般的呆僵着不动呢?——一切完了,一切都给寂寞吞噬了,寂寞凝定在墙上挂的相片上,凝定在屋角的蜘蛛网上,凝定在镜子里我自己的影子上……

一切都真的给寂寞吞噬了吗?不,还有我自己,我试着抬一抬胳膊,还能抬得起,我摆了摆头,镜子里的影子也还随着动,我自己问:是谁把我放在这里的呢?是我自己,现在我才发现,就是自己,我能逃——

我能逃,然而,寂寞又跟上我了呀!在平常我们跑着百米抢书的图书馆,不是很热闹的吗?现在为什么也这样冷清呢?我从这头看到那头,像看一个朦胧的残梦,淡黄的阳光从窗子里穿进来造成一条光的路,又射在光滑的桌面上,不耀眼,不辉腾,只是死死地贴在桌上,像——像什么呢?我不愿意说,像乡间黑漆棺材上贴的金边,寥寥的几个看书的,错落地散坐着,使我想到月明夜天空里的星星,但也都石像似的坐着,不响也不动,是人么?不是,我左右看全不像,像木乃伊?又不像,因为我闻不到木乃伊应该有的那种香味,像死尸?有点,但也不全像,——我看到他们僵坐的姿势了,我看到他们一个个的翻着的死白的眼了。我现在知道他们像什么,像鱼市里的死鱼,一堆堆地排列着,鼓着肚皮,翻着白眼,可怕!然而我能逃,然而寂寞又跟上了我,我向哪里逃呢?

到了世界的末日了吗?世界的末日,多可怕!以前我曾自己想象,自己是世界上最后的一个生物,因了这无谓的想象,我流过不知多少汗,但是现在却真教我尝到这个滋味了。天空倒挂着,像个盆,远处的西山,近处的楼台,都仿佛剪影似的贴在这灰白盆底上,小鸟缩着脖子站在土山上,不动,像博物院里的标本,流水在冰下低缓地唱着丧歌,天空里破絮似的云片,看来像一贴贴的膏药,糊在我这寂寞的心上,橘枝丫权着,看来像鱼刺,也刺着我这寂寞的心。

但是,我在身旁发现有人影在游动了,我知道,我自己不是世界上最后的生物,我在内心里浮起一丝笑意。但是(又是但是)却怪没等这笑意浮到脸上,我又看到我身旁的人也同样翻着死白的眼,像木乃伊?像僵尸?像鱼市上陈列的死鱼?谁耐心去管,战栗通过了我全身,我想逃,寂寞驱逐着我,我想逃,向哪里逃呢?——天哪!我不知道向哪里逃了。

夜来了,随了夜来的是更多的寂寞。当我从外面走回宿舍的时候,四周死一般沉寂,但总仿佛有寒率的脚步声绕在我四围,说声,其实哪里有什么声呢?只是我觉得有什么东西跟着我而已,倘若在白天,我一定说这是影子;倘若睡着了,我一定说这是梦,究竟是什么呢?我知道,这是寂寞,从远处我看到压在黑暗的夜气下面的宿舍,以前不是每个窗子都射出温热的软光来么?但是,变了,一切变了,大半的窗子都黑黑的,闭着寥寥的几个窗子,无力地进射出几条光线来,又都是怎样暗淡灰白呢?——不,这不是窗子里射出的灯光,这是墓地里的鬼火,这是魔窟里的发出的魔光,我是到了鬼影幢幢的世界里了,我自己也成了鬼影了。

我平卧在床上,让柔弱的灯光流在我的身上,让寂寞在我四周跳动,静听着远处传来的跫跫的足音,隐隐地,细细弱弱到听不清,听不见了,这声音从哪里传来的呢?是从辽远又辽远的国土里呀!是从寂寞的大沙漠里呀!但是,又像比辽远的国土更辽远;我的小屋是坟墓,这声音是从墓外过路人的脚下踞出来的呀!离这里多远呢?想象不出,也不能想象,望吧!是一片茫茫的白海流布在中间,海里是什么呢?是寂寞。

隔了窗子,外面是死寂的夜,从蒙翳的玻璃里看出去,不见灯光;不见一切东西的清晰的轮廓,只是黑暗,在黑暗里的迷离的树影,丫权着,刺着暗灰的天。在三个月前,这秃光的枯枝上,有过一串串的叶子,在萧瑟的秋风里打战,又罩上一层淡淡的黄雾。再往前,在五六个月以前吧,同样的这枯枝上织上一丛丛的茂密的绿,在雨里凝成浓翠,在毒阳下闪着金光。倘若再往前推,在春天里,这枯枝上嵌着一颗颗火星似的红花,远处看,晖耀着,像火焰。——但是,一转眼,溜到现在,现在怎样了呢?变了,全变了,只剩了秃光的枯枝,刺着天空,把小小的温热的生命力蕴蓄在这枯枝的中心,外面披上这层刚劲的皮,忍受着北风的狂吹,忍受着白雪的凝固,忍受着寂寞的来袭,同我一样。它也该同我一样切盼着春的来临,切盼着寂寞的退走吧。春什么时候会来呢?寂寞什么时候会走呢?这漫漫的长长的夜,这漫漫的更长的冬……P20-22

序言

今年年初,大约是在临近春节的前十几天,我在父亲的病房里发现了一张便签,上面有一行潦草的字,左高右低,斜斜地展现在纸上。我仔细地看了看,那正是父亲的笔迹。可是要辨认出父亲写的是什么却很困难。看过几遍,可以断定,那显然是一篇文章的一个标题和开头的一句话。“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是标题,接着写道:我已经忘记了,是在什么书中读到了这么两句诗的。下面便是空白了。我推测,这恐怕是父亲在想写点什么东西,而没能写完。没过几天,我又在病房里发现了另外一张便签,上面有一段文字,但笔迹却显然不是父亲的了。这段文字和格式如下: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我已经忘记了,是在什么书中读到了这么两句诗的。作者当然更忘记了。这两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很简单。但是身临其境者,感受却完全不同。我流浪德国达十几年之久,每一年都有一个“一年将尽夜”。在那十年之内,我当然是一个“万里未归人”。每到一年将近夜的时候,想到自己的处境,总要哭上一场的。

中国古代诗人有一句有名的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

文字到这里就中断了,文章当然也没有完成。在便签的最上面写的日期是2009年1月23日,离春节只有三天。

稍加思索,我突然感悟:啊,这是父亲没有能够完成的一篇散文!

从那一行潦草倾斜的文字,可以看出,父亲曾是以多大的毅力,想用自己的笔来写自己的文章的。从那一段由别人替他记录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希望继续写作,继续抒发他曾经多次写过的他的思乡之情。他在2007年出版的《病榻杂记》里,曾经向世人宣布过,他虽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他是不能封笔的。他还要写,还要自己写。可是他的视力逐渐地减退以至不能辨认较小的字,那曾经写过上千万字的手也不太听使唤了。用钢笔写字的时候,虽然戴上倍数很大的眼镜,但仍然不能看清笔画,更难以掌握书写的方向。他当然不服输,仍然决心自己去写,但那一行歪斜模糊的字迹彻底打破了他的雄心壮志,严酷的事实逼迫他不得不放下笔。之后,他一定经过非常苦恼的过程,才决定去求助于别人。可是,有了别人的帮助,为什么竟然连一篇文章都没有能够完成呢?这当中一定另有使他不得不放弃的原因,而这种原因除了痛苦之外不会有什么别的东西的。

那时,父亲已经在口述历史,就是他讲述,别人记录。这种做法,对于父亲来说,肯定也是无奈之举,自然是口服心不服的。但是由于那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他只好接受那种方式。可是,对于过去曾经得心应手的短篇散文来说,他无论如何舍不得或者说不习惯由别人执笔来替他写。有了思绪,顺手写来,情思翻腾,手下的笔也随之龙飞凤舞,一篇好文章瞬时可成,多么惬意!现在,他说一句,别人记一句,思绪时断时续,写字的笔操在别人手里,这种写作的方式对父亲来说真是一种痛苦。他很想恢复往日的做法,动手去自己写作,于是就有了上述的尝试,就有了上述的文字,也就有了上述的失败和挫折。对于一个终生舞文弄墨的老人,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多么大的痛苦。于是,他宁愿不出文章,也不愿意去受这种痛苦的折磨。他放弃了写的愿望。

父亲不服老,是他在进入高龄时的心态。这种心态,使我肃然起敬,使我心灵震撼,使我产生极大的同情,也使我陷入极大的悲哀。面对这种情形,作儿子的我能做些什么事情来帮助父亲摆脱这种绝境呢?要知道这等于使一个人绝处逢生啊。

有一天,父亲告诉我,他还有几篇文章要写,于是我趁机向他提出,由他来口述我来记录,把它们完成。可是父亲犹豫了很久以后说:“再说吧。”我没有敢坚持。我觉得父亲一定是希望有一天他精神好一点的时候。自己动手来写,因为他相信,过了那一段烦人的时间,自己的精神一定会好起来。可是,他的愿望终归没能实现,上述的几行字竟成了他最后的散文,而心里打算写的那几篇文字,也成了泡影,虽然我知道至少有一篇的题目是《泉城忆旧》。

父亲从1933年开始写散文,一直写到2008年,七十五年间,他写了几百篇散文,可是最后的这篇散文竟要求助于别人,尚且不能完成,对于父亲这太残酷了。

2010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季羡林百年散文精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5636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201320658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