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感觉的命运》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诗歌理论与批评著作。作者苏珊·斯图尔特援引上至古希腊下至后现代的诗歌经典,论述了诗歌与人类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内在联系,从艺术审美的高度探究了诗歌艺术在人类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启发读者发现并认识诗歌与感觉的相互作用及其中的重要意义。
图书 | 诗与感觉的命运/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诗与感觉的命运》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诗歌理论与批评著作。作者苏珊·斯图尔特援引上至古希腊下至后现代的诗歌经典,论述了诗歌与人类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内在联系,从艺术审美的高度探究了诗歌艺术在人类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启发读者发现并认识诗歌与感觉的相互作用及其中的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是一套学术翻译丛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丛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文学批评领域的院士中,选择9位院士的文学批评力作,译介给中国学术界。所选内容涵盖诗歌批评、小说批评、戏剧批评和文化批评。这些专著反映了当今美国文学批评领域的杰出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相信这套丛书必能给我国文学研究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对我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建设有所启示。《诗与感觉的命运》是丛书之一。 苏珊·斯图尔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诗歌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和最具影响力的诗歌批评家之一。《诗与感觉的命运》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诗歌理论与批评著作。在书中,斯图尔特通过对从古希腊史诗到后现代诗歌的广泛阅读,开创性地在文化中探索诗歌中的感觉路线,循序渐进地剖析人类感觉经验、面部表情、发声方法、动作与韵律在诗歌接受中的作用。作者展示了她对诗歌形式的独特的美学解读,提出了不少走进诗歌的新方法,启发读者发现并认识诗歌与感觉的相互作用及其中的重要意义。 目录 译者序 前言与致谢 第一章 在黑暗中 1.夜的缺失与诗的起源 2.笑、哭与感觉的次序 3.抒情的文化表相 第二章 声音 1.诗歌声音的动力学 2.霍普金斯:呼唤与聆听 第三章 声音与狂迷 1.爱人的声音 2.抒情诗狂迷的三个案例 第四章 正面、触摸与眩晕 1.看的经验 2.触觉的美学形式 3.眩晕:巴洛克狂喜的遗产 第五章 时间的形式与数字 1.指示的现在 2.人类运动的踪迹:“在哪里”传统 3.思考与数:特拉赫恩的世纪 4.诗歌历史的问题 第六章 走出黑暗:夜曲 1.芬奇对夜晚作品的转换 2.夜曲传统的再现 第七章 抒情诗与史诗 1.战争与感觉的异化 2.对两首抒情史诗的评论:布鲁克斯和沃尔科特 后记 原文注释 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诗与感觉的命运/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苏珊·斯图尔特 |
译者 | 史惠风//蔡隽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63038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12 |
出版时间 | 2013-02-01 |
首版时间 | 2013-02-01 |
印刷时间 | 2013-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2.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2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2 |
宽 | 182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10-618 |
版权提供者 |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