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客舟听雨
内容
编辑推荐

《客舟听雨》由赵启光所著,这是一本外国文学比较研究著作,作者挑选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领域中,那些身处异国、异乡或异己环境中的作者及其创作进行述评,剖析了康拉德、海明威、贾布瓦拉、约翰·契弗等人的“客舟”经历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以及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由此引发有关“客舟他乡”的体验和变化,不仅是一种文学命题,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索。

内容推荐

《客舟听雨》由赵启光所著,《客舟听雨》涉及范围较广,但多与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有关,书中所涉及的作家经历及创作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本人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处于异己的环境之中,在客舟的风雨中体验人生的真谛。

贾布瓦拉从欧洲反向移往亚洲,莱茵河的清冽波涛在南亚碧蓝的苍穹获得了新的含义,人的价值也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显得愈发沉深。对于海员作家康拉德来说,驾舟驶入异乡不只是文学象征,而且是他一生的切实经历。而契弗笔下的人物不是异乡异客,倒是“本乡本土”,但他作品中的人物在自我放逐中追求异乡生活,在不同社会和地理层次中浮现,在于环境的斗争中体验人生的真谛。

由于作者在美生活三十余年,深入异乡,中西文化的强烈对撞,使他在写作中挖掘出了一个独特而显著的视角——站在中西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分析事物——这个特点贯穿在赵启光教授所有的作品中,包括其关于“新道家”的著作《无为无不为》。

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变异,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深化人对客观与主观世界的认识,也能导致人的变化。谚云“树挪死,人挪活”。人到穷途,挪挪地方,或有一番新天地。当今之世,这更成为时代的召唤。但是,异乡谋生的心理压力,并非人人能够或愿意承受。即使可以承受,其苍凉感触又极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以积极的态度认识了这种沉郁的感情,就是异乡精神上成功的起点。

目录

Ⅰ 身在异乡为异客

—英国小说家贾布瓦拉评介 / 001

Ⅱ 陆与海·文明与原始·俄国与西方

—康拉德作品主题中三对主要对立因素 / 009

水仙号上的虚与实——《水仙号上的黑家伙》 / 013

没有陆地的海洋——《台风》 / 023

黑暗中的文明与原始——《黑暗的中心》 / 027

穿过阴影线——《阴影线》 / 032

阴影下的死亡——《特务》 / 034

在西方眼睛下的“罪与罚”——《在西方眼睛下》 / 041

四大民族文化区对康拉德作品的影响 / 046

Ⅲ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 / 065

狭窄的背景 / 068

情节的非戏剧性 / 071

结尾的不完整性 / 074

纳入体制——人物的非个性化 / 077

契弗与契诃夫 / 081

结语 / 084

约翰 · 契弗小传 / 086

Ⅳ 海明威的伤痕 / 089

伤痕的转移 / 090

海明威治疗创伤的药方 / 093

是什么伤害了海明威 / 097

Ⅴ 当代英国女小说家 / 101

Ⅵ “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 / 111

题材 / 114

幽默 / 117

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 / 120

作者对读者和自己的态度 / 121

意识流 / 122

调动科学概念 / 124

修辞和语法 / 126

附文(一) 比较文学纵向与横向研究 / 131

附文(二) 文学视野的拓展

—读《异乡异客》 / 140

试读章节

英国女小说家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1927年生于德国,父母都是波兰裔犹太人。她自幼在英国读书,从1951年起,长年生活在印度。她把自己在印度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剪裁入书,成为当代西方最有成就的描写印度生活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在主题方面与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1924)十分接近,在创作技巧方面与简·奥斯汀异曲同工。近年来她的作品受到英美两国评论界和读书界的热烈欢迎。一些作品还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

贾布瓦拉的创作多以印度为背景。作为一个长期侨居印度的欧洲人,她几乎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观察和思考印度上了。她对印度的认识十分复杂,既无所不知,又百思不得其解;她对印度的感情更为复杂,既一往情深,又厌倦失望。印度的一切,从灿烂的古代文明到神秘多彩的宗教,从碧蓝如洗的苍穹到喧闹繁华的街头,从欧化的名门闺秀到倒毙街头的乞丐,无一不使她的敏锐的头脑陷入沉思。她对印度苦思苦想,似乎明白了印度也就明白了人生;回答了印度的问题,就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终于,她从千丝万缕的印度之谜中抽出两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印度古老奥博的精神生活和当代贫困落后的物质生活。而这两条线索就成为贾布瓦拉笔下无尽的印度风俗画的清晰坐标。恒河的滚滚波涛,德里贫民窟的街道,以及印度教祭坛的袅袅香烟无不在这两条线索下交相掩映;欧洲探索者的梦想,印度公子王孙的爱情,以及印度僧人的修炼,无不在这两条线索下升华幻灭。而恰恰是抓住了这两条线索,贾布瓦拉时而细腻、时而奔放、时而讥讽揶揄、时而如泣如诉的独特风格也就左右逢源了。

的确,印度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在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许多方面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印度的种种问题是人所共知的。印度是由许多极端组成的。极为悠久的文明,极为炎热的气候,无限制增长的人口加上西方式的议会政治和畸形发展的经济,为敏锐的观察者们提供了无尽的思考素材。正因为如此,印度是当代世界最发人深思的地方之一。对欧洲人如此,对我们亚洲人尤为如此。不过,贾布瓦拉不是社会评论家,她不想也不能为印度描绘出一幅公正与发展的蓝图。她所关注的是人,是个人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中的感受。更具体地说,她笔下有知足常乐土生土长的印度人,也有向往西方物质文明的欧洲化的印度人,还有憧憬印度精神文明的印度化的欧洲人,以及在东西两大文明交锋中无所适从的“世界公民”。当然,这些人物都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点她在《我在印度》一文中已坦率承认:“我现在感兴趣的是处于印度这一环境中的我本人。”于是,或怜悯、或讥讽、或认同,那肤色各异的芸芸众生成为抒发贾布瓦拉心曲的长短音符。于是,读者很容易窥见她的一些社会与民族偏见。不过她对此也并不顾忌,因为她的小说与其说是对印度社会生活的客观描写,不如说是一个旅印欧洲女子的心灵自白。

贾布瓦拉是英国作家,这不仅是因为她在英国受教育以及用英语创作,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从多方面继承了英国文学的传统,特别是讽刺和幽默的传统。在当代英国,继承传统的女作家不乏其人,如米特福德、斯帕克、默多克和皮姆等。贾布瓦拉之所以能在其间独树一帜,除了她的小说的印度背景外,就应该说是她对其人物性格的批判性刻画了。她笔下的女子,往往是虚荣、好胜和自我陶醉的人,男子则多为自负、软弱和怪癖者。这些人肤色经历各不相同,但个个栩栩如生,组成了一列《坎特伯雷故事集》类型的人物画廊。此外,她的叙述结构也有独到之处。她的小说往往由许多独立的“场景”构成,合则前后呼应,分则各成章节。这大概与她喜好写作电影、电视剧本有关。

《阿姆丽达》(Amrita,1956),原名《以身相许》(To whornShe Will,1955),是作者的处女作。此书一出版,英国评论界就将-贾布瓦拉比做当代的奥斯汀。故事发生在印巴分离后的新德里。女主角阿姆丽达出身于一个西方化的印度世家。她在一家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在工作中爱上了从巴基斯坦迁来的青年哈利。双方家庭都竭力反对他们的结合。他们的爱情终以悲剧告终。情节本身虽然不脱传统恋爱故事的窠臼,但作者一路翻出不少笑话,使全书的讽刺情调压过了悲剧结尾。这本书是一幅描写战后印度城市生活的工笔画,从东西方文化冲突到印度内部的种姓对立无不被作者细针密缕一一描出。

《热与尘》(Heat and Dust,1973)为贾布瓦拉赢得了英国小说最高奖布克奖。故事的大意是二十年代一位新婚的英国妇女背弃了自己的丈夫,爱上了印度的一位权贵。全篇的叙述角度不断在当代和二十年代之间跳动。其主要人物多为一心“发现印度”的英国男男女女。这些人的梦想、爱情和信仰都在印度这一严峻环境的冲击下发生了动摇。因为评论家们屡屡拿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和贾布瓦拉的作品比较,所以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作者有意对《印度之行》的反摹写,即两书的时代背景与故事情节类似,但主题与风格迥然不同。《热与尘》由长短不一的二十三节构成,正叙倒叙穿插交错,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贾布瓦拉承认这种编排方法是受了电影蒙太奇的启发。在主题方面,她对东西方文化融合持悲观看法,认为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家总也合不到一起。

《落后的地方》(A Backward Place,1965)描绘了几个侨居在印度(即书名所谓“落后的地方”)的欧洲妇女形象。匈牙利金发姑娘艾塔嫁给了一个印度学生,随丈夫移居印度。热带的烈日夺去了她往日的风采。更不幸的是,她的婚姻破裂了,只好前后与许多富人同居。她的情夫印度旅馆业巨头古比表面上谦和温良,实际上是沉湎于声色的花花公子。他本来许诺艾塔要带她去欧洲,但后来又抛弃了艾塔改和一位印度姑娘或他的“侄女”去欧洲了。对于艾塔,欧洲意味着温馨的回忆和摆脱种种噩梦的乐土。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她痛不欲生。与艾塔的遭遇形成对照的是英国女人朱迪的故事。朱迪自幼生长在一个冷清寂寞的家庭里,在她嫁给了一个印度演员之后,十分喜爱丈夫热闹的大家庭。她并不虔诚地信仰印度教,但热衷于当地的宗教生活。一般认为这本书是喜剧,但其间悲凉情调在艾塔的故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贾布瓦拉本人就是嫁给印度人的欧洲女子。这种背景使她对异族通婚的社会后果有切身的感触。《落后的地方》中的几个欧洲女子的遭遇与作者本人的经历固然不同,但她们对印度文化不同的态度表现了作者本人设想的自己可能选择的几种通向印度之路。读过《我在印度》一文,我们就会知道作者在这几种抉择前无所适从的茫然心境。

P2-5

序言

当初写作时,我并未刻意限定选题方向,编集之际,却似乎理出了当年的思路,对潜在主题有了重新发现,即人在异国、异乡或异己环境中的体验与变化。这一“不定而定”的主题,不但确定了我好几年的学术方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本人的人生选择,将我引向世界。重读旧作,如同检阅自己的人生历程。去国二十余载,往事如烟,掩卷沉思,不禁感慨万千。

本集涉及范围较广,但多与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有关,书中所涉及的作家经历及创作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本人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处于异己的环境之中,在客舟的风雨中体验人生的真谛。贾布瓦拉从欧洲反向移往亚洲,莱茵河的清冽波涛在南亚碧蓝的苍穹下获得了新的含义,人的价值也在这种强烈对比下,显得愈发沉深。作为长期侨居印度的欧洲人,她对印度既无所不知,又百思不得其解。她对印度苦思苦想,似乎明白了印度,就解答了人生之谜。

对于海员作家康拉德来说,驾舟驶入异乡不只是文学象征,而且是他一生的切实经历。康拉德的一生,就是在不同文化区域漂泊的一生,一颗孤心在茫茫的海面上跳动,多种民族文化交相掩映;沉郁与旷达融成一体,自然与社会彼此交融,原始与文明的交错如同海底的鸣钟,响彻东西两半球。如是,陆与海、文明与原始、俄国与西方这三对由对立因素构成的主题贯穿着这位“最伟大的写过小说的艺术家”的作品。

契弗笔下的人物不是异乡异客,倒是“本乡本主”。他们的环境相对稳定凝滞,其间人物无时不生存于被甩出既定环境的恐惧中。他在逝世前不久给我的一封信里称自己是“一位只关心收成的老农”,这倒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对迁徒的畏惧。与其相反,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在自我放逐中追求异乡生活,在不同社会和地理层次中浮现,在与环境的斗争中体验人生的真谛。

布拉德伯里则驶入科学幻想的世界。在《飞行器》中,虚构的中国晋代皇帝杀掉了闯入禁城上空的异乡异客——世界上第一个飞机发明人兼飞行员。在《浓雾号角》中,人与恐龙在时间与空间的扭曲中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位置。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灯塔的号角怎样冲击异乡人的灵魂,布拉德伯里的种种声音颇有下面将谈到的蒋捷“客舟听雨”之妙,可见古今中外文人所感略同: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一个人在大海的巨响声中走来,他站在阴霾密布的海岸上说:我们需要一种声音飞过海面向航船发出警告。我要制造这种声音。我要发出一种声音,它好像从古就有的时间与大雾,它好像漫漫长夜中你身边的空床,它好像你打开门时看到的空空的房间,它好像残叶落光的秋天的树木,它好像南飞鸟群的啾啾哀鸣,它好像11月的风吼和卷上峻峭海岸的涛声,我要制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声音,人人听了都要有所感触,人人听了都要在灵魂深处怅然泪下,家庭的火炉会显得更温暖,远在他乡的人们听到它都会觉得不如归去。我要制造出这种声音。我要制造出一种装置,人们将称它雾角,听到它的人将知道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转瞬即逝所带来的悲凉。

斯托帕德的·《黑夜与白昼》是谈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批评家的好题目。这个剧本一扫异乡异客的伤感,用紧凑的节奏,讥讽的语调描写西方记者在非洲的经历和他们与前殖民地的新统治者的冲撞。

至于我自己的异乡感慨,本来无声胜有声,可以略去不表。偏有一位未曾见过面的上海作家陈丹燕在《新民晚报>上评论我的文章,她说她“想了一会儿作者的样子,发现点点滴滴,字里行间,全是赵启光的心情故事”。

《晏子春秋·杂下》有言:“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然者何?水土异也。”橘可化为枳,枳也可化为橘,水土之异,可使植物发生质变。同样,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变异,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深化人对客观与主观世界的认识,也能导致人的变化。谚云“树挪死,人挪活”。人到穷途,挪挪地方,或有一番新天地。当今之世,这更成为时代的召唤。但是,异乡谋生的心理压力,并非人人能够或愿意承受。即使可以承受,其苍凉感触又极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以积极的态度认识了这种沉郁的感情,就是异乡精神上成功的起点。如果能准确地抒发出来,就是千古绝唱,如《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漂泊异乡,感慨本来多多,更兼无人倾诉,积郁心中,回肠荡气,一旦诉诸笔端,其奔腾苍凉足可惊天地泣鬼神。自“采薇”以降,例子很多,比如南宋蒋捷之《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小令容量之大,如太湖一勺,包蕴吴越万里河山。诗人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均冠以“听雨”两字。然而,少年听雨歌楼,老年听雨僧舍,似落“十年一觉扬州梦”的窠臼,未见得有惊人之笔。惟壮年听雨一节,才是伤心人别有怀抱。“江阔云低,断雁西风”格调已高。“客舟”两字竟是画龙点睛,其沉郁悲凉令天下游子怦然心动。宋人,特别是南宋人,对颠沛流离最是感触深刻。结果这首词成为一首挽歌。诗人哀挽自己异乡听雨的一生,也哀挽故国的沉沦。“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就是无可奈何的告别。

倒是英国诗人乔叟在“特罗勒斯的歌”(Cantus Troili)直接以死亡作为对漂泊的客舟告别:

可是我若同意。何以又埋怨。

我漂泊往复,如无舵的客舟浮在海面。

不见海岸,惟有相反的风从两面吹来,

永远漂泊。上下不定。

啊!此为何病?

冷时发烧,烧时发冷,我将死亡。

乔叟的最后一句,和蒋捷的最后一句比较起来,似乎太直了些,但“相反的风从两面吹来”却道出了异乡异客在人生客舟上抉择的艰难。行行复行行,何去又何从。不过,既然选择了他乡之路,就如乔叟所说“何必埋怨”。古今中外壮士志在四方,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济沧海异乡,所见所闻所思皆是平生未知,这也是人生的大飞扬,感情上岂能无所付出?的确,既然选择了客舟听雨,那“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就应该有一种悲壮的美。蒋捷、乔叟以及本书中许多作家说的多是这一悲壮中的“悲”。我写过七律两首言志,前后相隔二十四载。第一首是少年听雨“文革”中,悲壮中的“悲”字似多些。第二首壮年听雨客舟中,欲说悲壮中的“壮”。二十余年浪迹天涯,意气似未消失殆尽,故不揣冒昧录之于下,以免灭了天下游子的志气:

七律 “文化大革命”高潮中闻阿波罗飞船登月有感(1969)

惊闻彼岸登月球

陋室闭门且埋头

浩气荡荡曾自许

赤膊条条任去留  羞逐社子睹梨栗

冷观潮儿弄激流

击节长歌歌何苦

坎坷未信此生休

七律 在美获终身教授有感兼赠爱妻(1993)

星河欲转映帆痕

雨送孤舟入青云

蹈海本非英雄志

移山方称壮士心

一生有愿惊天地

两心相通泣鬼神

昨夜小楼月如水

羌管悠悠雪似银

赵启光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诺斯费尔德市旷怡斋

书评(媒体评论)

研究英美现当代文学,隔洋相望与登堂入室,感受是不同的。赵启光的《客舟听雨》就是一本登堂入室之作。他在美获比较文学博士并为美一所大学开创中国语言文学部,称得上是深入异乡,自然带来了考察的深入;他客居他乡近三十年,耳濡目染,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心理冲击有强烈的体验,这无疑有助于他接近他的研究对象。而他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底,更使其西方文学研究立足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让这本论集熠熠闪光,为读者的鉴赏留下了余地。

——史中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客舟听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启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12050
开本 16开
页数 1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