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这本魏崇新等著的《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呈奉于读者面前之时,作者惟一想表白的是:我们立意让她成为一种以“文学史哲学”为参照的对文学史观念衍变的以点带面的考察和描述,而不追求使其成为对“文学史哲学”本身的探讨和阐释;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较多地保留了有关文学史著述中的“本真话语”,而不轻易代之以自己的言辞转述。——其实,文学史观念的衍变和文学史叙史话语的转型本来是相互映衬、相互印证甚至二而一的等。
图书 | 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世纪回眸20世纪学术思潮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将这本魏崇新等著的《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呈奉于读者面前之时,作者惟一想表白的是:我们立意让她成为一种以“文学史哲学”为参照的对文学史观念衍变的以点带面的考察和描述,而不追求使其成为对“文学史哲学”本身的探讨和阐释;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较多地保留了有关文学史著述中的“本真话语”,而不轻易代之以自己的言辞转述。——其实,文学史观念的衍变和文学史叙史话语的转型本来是相互映衬、相互印证甚至二而一的等。 目录 导论 无尽的追寻 上篇 第一章 走出混沌:中国文学史的初程 一、溯源寻流:文学史观的萌发 二、拓荒者的困惑:什么是文学? 三、开山辟路:中国文学史的发轫 四、双璧辉映:分体文学史的新创 第二章 上下求索:文学史观的新变 一、百家争鸣:著文述史的多元探求 二、独标异帜:反传统与求新变 三、横放杰出:郑振铎的文学史研究 四、自成一家:刘大杰的文学发展观 第三章 歧路徘徊:学术的变异 一、从论争到一统:文学史的概念化 二、独领风骚:文学史的模式化 第四章 反思与突破:文学史研究的复兴 一、宏观意识:新的突破点 二、石破天惊:人本文学史观的崛起 下篇 第五章 学统与道统:“新文学”何谓何为? 一、行进中的自审:“新文学史”的孕育与萌生 二、游移中的定位:多元视角中的新文学 三、学术理性的浮出:“新文学史”框架的初步确立 第六章 学统与政统:“新文学史”何去何从? 一、以论带史与论从史出 二、以论带史与以论代史 三、“当代文学史”的浮出 第七章 一国三史:“现当代文学史”在台港 一、台湾:彼岸的“政治第一” 二、香港:第三只眼睛看新文学 第八章 学统的苏生:重写文学史 一、政统的消解与学统的回归 二、面向文学史哲学 三、打通人为界域:20世纪中国文学 附录一 上篇参考著述举要 附录二 下篇参考著述举要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观念的演进(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世纪回眸20世纪学术思潮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魏崇新//王同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0835550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9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9 |
出版时间 | 2013-01-01 |
首版时间 | 2013-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4 |
CIP核字 | 199929350 |
中图分类号 | I209.6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