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五味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解玺璋编著的《五味书》内容介绍:这些勉强可以称之为“书评”的文字,多数是近几年写的。关于书评,专家们有许多讲究,因而也有很多慨叹,以为真正的书评几乎没有或很少,支撑着书评版面的大量文字,或为人情,或为钞票。这种激愤之言我们姑妄听之,自当警惕,但何为真正的书评?从来没有人贡献过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标准,不是不想,是真的没有。

内容推荐

解玺璋编著的《五味书》选辑了国内知名书评人解玺璋近20年来所作精品随笔百余篇。《五味书》的作者自九十年代初在《北京晚报》创办“书香”专版,是国内媒体读书版的先声。收集在这里的书评,有对知名作家及作品的分析、评论,也有各种文化、历史读物的介绍与感悟,更有对写作、阅读领域的观察与思考。作者的书评多有散文、随笔的意味,自成一家,被许多读者所喜爱。

目录

味之忆

 大爱无言大爱如渊——读蔡登山著《鲁迅爱过的人》

 且为中华哭斯文——读《陈寅恪与傅斯年》想起了“钱学森之问”——读《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踏遍青山,历史醒了——读几本关于抗战的笔记

 一次寻找历史真相的远征——读章东磐著《父亲的战场》

 写在历史底片上的李鸿章——读《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三生影像》:用生命见证历史

 听明白人说明白话——读《丧家狗——我读<论语>》

 民间记忆浮出水面——读《思痛录》

 寻找遗失在昨天的青春——读杜高《又见昨天》

 自由的代价——读《历史深处的忧虑》

 刀尔登,一把好刀——读刀尔登著《中国好人》

 中关村的故事:向死而生——读《中国的新革命》

 平衡木上的美丽一跃——我看《读库》

 我们有必要读《弟子规》吗

 敞开心扉,光自见耳——读《我知道光在哪里》

 民间话语中的北京生活史——读《老北京那些事儿》《老北京那些事儿2》

 一个人的视野和见解——读韩云峰著《鸦片的肖像》

 爱的鲁迅与恨的鲁迅——读《鲁迅家庭大相簿》

 历史叙事之大者——读《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认识你所不知道的培根——读《莎士比亚密码》

味之思

 我们为什么要读卡佛

 记忆是生命中的一根刺——读赫塔·米勒

 我在何时错过了赛林格

 30年后,我们是否治好了这道“伤痕”

 重读张贤亮:被社会功能吞噬的文学

 谁读懂了王朔

 倾心交谈——读毕淑敏的散文

 坐在马桶上读池莉

 凸凹和他的乡土文学

 这个“脖子”让什么人很不爽

 有感于“热了张爱玲,冷了梅娘”

 聂绀弩的诗与侯井天的注

 认识李辰冬:红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们怎样继承柏杨的精神遗产

 我读李敖

 游民文化与大院文化

 曾国藩:知行合一的人格实践

 读《唐宋八大家文品读辞典》,治当代散文病

 大众史学的短与长

 80后写作与文学批评的新机遇

 民国风景旧曾谙

 通俗写史的前途与局限

味之游

 给回家一个理由——阅读普罗旺斯心得

 梁启超笔下的世博会

 勘破生命的奥秘——读《如实生活如是禅》

 人生哲学智慧始——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千岁寒》:觉悟了什么

 夏日里的光影碎片——读徐虹散文《北京断童》

 阿城的世俗情怀——读《闲话闲说》

 一个初中生的快乐与悲伤——读《13岁的

 天空没有悲伤》

 轻松中享受深刻——林达新著《一路走来一路读》感言

 《绝对小孩》:回到童年的可能性

 虫子的世界也很有趣——读《酷虫学校》

 人与动物:对话及其可能性——读《所罗门

 王的指环》

 《莫儿的门》序

 我们如何思考未来——读《地球伦理》

味之品

 有多少爱让女人心痛——读《无字》

 语言的狂欢和语言的陷阱——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认识自身的一次努力——读《我的丁一之旅》

 飘在空中的写作——《一腔废话》三题

 被剥夺与被粉碎的希望——读《遍地月光》

 镜中之像——闲话《双鱼星座》的女性叙事

 让我们坐下来想一想——读长篇小说《天·藏》

 小说应给灵魂保留一席之地——读《水乳大地》

 追寻着历史的身影——读虹影新作《孔雀的叫喊》

 《成人游戏》:痛并快乐着

 自我放逐的意义——读徐星小说《剩下的都属于你》

 《十面埋伏》十面谈

 承担这个世界及其自身——读《如焉@ars.come》

 乡村叙事的历史转变——读《玄武》

 是人就有要求尊严的权利——读《金山》

 官场写作的人性深度——读《苍黄》

 《公务员笔记》:让灵魂裸露登场

 照亮历史的幽暗部分——读龙一小说《暗火》

 一无所有的欲望人生——读《毕业前后》

 当心灵敞开一道缝隙——读《赫本啊赫本》

 生活在生活中——评《满地骨头》

 当代白领病态人格的真实写照——读《南方’爱》

 谈恋爱与过日子一读《在得到和失去之间》

 青春流浪的书写意义——读《我的长生天》

 奏一曲悲歌唱到老——读《无家》

 穿行于叙事迷宫之中——读《蟋蟀》

 日常经验与文学书写——读《香香饭店》

 历史学家的文学叙事——读《长沙白茉莉》

 一个小报记者的破碎人生——读《女记者》

 《转场,帕米尔高原的消息》序

 没有余地:诗人的生与死——《不留余地》序

 天马行空的叙事与乡土气息的语言——读

 许多余的小说

试读章节

且为中华哭斯文——读《陈寅恪与傅斯年》

1964年,陈寅恪75岁,此时距他辞世的1969年,还有5年时间。这一年,他的学生蒋天枢(秉南)前来看望病中的老师,陈寅恪遂向他托付后事,并写下诗三首及《赠蒋秉南序》,其中写道:“清光绪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检架上旧书,见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读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羡其事。以为魏丘诸子值明清嬗变之际,犹能兄弟戚友保聚一地,相与从容讲文论学于乾撼坤岌之际,不谓为天下之至乐大幸,不可也。”这未始不是陈寅恪当时心境的一种写照。他因此想到自己这一生,“凡历数十年,遭逢世界大战者二,内战更不胜计。其后失明膑足,栖身岭表,已奄奄垂死,将就木矣。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至若追踪前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未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遐想而已。”岳南在其新著《陈寅恪与傅斯年》中引述了陈寅恪这篇序文的一部分,并且写道:“此篇泣血滴泪之序文,是陈寅恪生命中的一曲悲歌,是一个文化殉道者的独白,同时也是一位虽九死而不悔的学术老人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个隐语。”

读书至此,便有一种心寒齿冷的感觉。这或者正是中华学术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在20世纪所遭遇的多舛之命运的一个缩影。他所羡慕的,是在改朝换代之际,读书人还可以兄弟朋友聚集一堂,从容地谈论读书的心得。即使这样一点微薄的愿望,在陈寅恪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了。而他可以安心的,是他这一生,没有“侮食自矜,曲学阿世”,这已经足够了,他不敢再有更多的奢望。这就是他在诗中写道的:“俗学阿时似楚咻,可怜无力障东流。”即不能兼及天下,就有点独善其身的意思了。这里所说“曲学阿世”一词,最早见《史记·儒林列传》,其中尝有“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之语,意思就是说,做学问要正直,不要扭曲学问以趋时媚世。这是一个读书人,现在叫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我们衡量一个知识分子,首先不是看他学问做得怎么样,而是看他洽学的态度。这里所强调的前提还是做人。扭曲学问以趋时媚世的人,一定不是正直的人。而做人不能正直,立德就有问题。古人说,君子有三立:立言、立功、立德。德不立,其他的自然免谈。所谓道德文章,也是道德在前而文章在后。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传统中,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这百余年中,能否坚持学术独立的根本信念,已经成为衡量学者,或者知识分子精神人格的准绳,也是区分真学术与假学术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陈寅恪最为人所称道的,也是他最为自得的,就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坚持的“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他曾教训自己的学生:“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1927年6月自沉于昆明湖,陈寅恪曾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其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这里所谓“俗谛”,正是趋时媚世的另一种说法,是陈寅恪们所不齿的。

傅斯年与陈寅恪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他们有几乎相同的教育背景和知识背景,也有几乎相同的家世和门第,他们还是相濡以沫的知己和朋友。他们二人,一个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一个是“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之教授”,但在很多方面,他们又表现得完全两样。这或者为性格使然,却也关乎人的精神气象。傅斯年尝有“大炮”之称,想当年,他一炮轰倒孔祥熙,再一炮轰倒宋子文,两位“皇亲国戚”均被傅斯年几声炮响轰于马下,天下人心大振。所以有人称赞他:“在最近的十年来他内心已焚烧着正义之火,逼他走出学术之宫,要分一部分精神来顾问国事。他的话,是代表千万人民的隐泣和怒吼!他的话,也寄托着对祖国的复兴与再生!”这或者正是社会大众对知识分子精神人格力量的一种期许。所谓“千夫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傅斯年在那个动荡之秋就做了谔谔之士的一个典范。如果说,他与陈寅恪有所相通的话,或者就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血脉”这个层面上,他们是以一生的言行实践了这个伟大的理想。说到底,就是宋代大儒张载的那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记得读过易中天先生一篇文章,题目是《劝君免谈陈寅恪》,为什么要“免谈”呢?他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唯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我更觉得有为中华而痛哭于斯文的必要。如果说,作为“中国文化与学术德教所托命者”(吴宓撰《读散原精舍诗笔记》)的知识分子,都有“三不住”的担忧,我们还能将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使命托付给谁呢?这几年,文化重建或文化复兴说得很多了,但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或者就是易中天先生所概括的“三不住”还支配着我们许多人的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又不能不说,不能不做,只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就像过了河的小卒一样。在我看来,岳南就是这样一个过河的卒子,他创作《陈寅恪与傅斯年》这部书,又何尝不是一次“拱卒”呢!P6-9

序言

这本书所收集的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是从多年来我写的文字中挑选出来的,编辑为此花了很多精力和心思,在这里我首先要对其表示深深的谢意。

这些勉强可以称之为“书评”的文字,多数是近几年写的。关于书评,专家们有许多讲究,因而也有很多慨叹,以为真正的书评几乎没有,或很少,支撑着书评版面的大量文字,或为人情,或为钞票。这种激愤之言我们姑妄听之,自当警惕,但何为真正的书评?从来没有人贡献过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标准,不是不想,是真的没有。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书评”,其实就是读后感。读了一本书,或多或少总会有些感触,有感有触,心也就随之而动,把心里所想记录下来,就是最初的书评。前辈学者常有读书笔记、札记之类,有些就是很好的书评,倒不必拘泥于什么格式或标准。后来我做读书版的编辑,再写这类文字,又多了一点考虑,除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还要较为客观地介绍书的内容,因为有必要使读者了解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书中都写了些什么。

书评很容易写成两种模式,一种是说明书式,文字不过是一篇或长或短的内容介绍;一种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式,通篇所谈与作品关系不大,只是由此生发开去,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信马由缰,不知所终。我觉得这两种模式都有缺陷。前者读着会很乏味,像读拙劣的广告词,后者也许多了些趣味,但终有云苫雾罩之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年,我评介的书总有数百种之多,涉及的题材和体裁也很不少,每写一篇这样的文字,无论长短,我在意的首先是有没有切实的感受,书中哪些文字打动了我,为什么能打动我,与我有什么关联,我是否真的有话想说,这些是我写任何一篇文字的出发点;其次,我是不是读完了这本书,对全书能否完整地了解和把握,这一点也很重要,只有做到这一点,无论“评”还是“介”,你才能确保自己站在坚实的基础上。

有人很强调书评的专业性,不专业,也是书评常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这里面有个书评写给谁看的问题。专业人士想看专业的书评,这无可厚非,自然有专业报刊“伺候”着。但读书不是一个专业,而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就无所谓专业不专业,我所供职的报纸,就是为这些人服务的。我写文章给这些人看,不仅不能把“专业”作为我的追求,反而要尽可能地回避“专业性”,用比较通俗的、大众可以接受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把想说的说清楚。这其实并不容易,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说的过日子,写文章何尝不是这样,道理可以博大,思想可以精深,语言却是浅显、明白、简洁的,这才是写文章的高手,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境界高远,味道醇厚。

当然,如果再有一点真知灼见,有一点独到的发现,就更好了,我想,这应该不是读者的奢求,而是我们这些书写者应该努力争取的。

解玺璋

2012年11月9日于望京西园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五味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解玺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675615
开本 32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312353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8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