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如炬(闵恩泽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杨岩编著的《人生如炬(闵恩泽传)》详细记录了闵恩泽院士的生活和科研经历,史料翔实,笔触细腻,配以1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全面展现了闵恩泽院士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全书共18个章节,26万余字。前16章节以时间为经,以创新案例为纬,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其中既有生活经历的介绍,又有科研经验的总结。后面两个章节是“学生眼中的老师”和“女儿眼中的父亲”,从其学生和女儿的视角,把闵恩泽院士真实完整的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读者。

内容推荐

杨岩编著的《人生如炬(闵恩泽传)》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丛书的首部作品。《人生如炬(闵恩泽传)》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物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学术思想以及对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本书是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闵恩泽的传记。书中介绍其成长奋斗历程、科学成就以及生活经历。

目录

第一章 战乱少年惶惑多

 1 书香童年

 2 国难当头发愤读书

第二章 报国有志路难寻

 1 战时校园生活

 2第一份工作

 3 上海寻梦

第三章 异国求学游子心

 1 远渡重洋

 2 苦学与订婚

 3 喜结连理

 4 工作历练

第四章 辗转回国求职难

 1 芝加哥的生活

 2 辗转回祖国

 3 求职的烦恼

第五章 十年催化奠基路

 1 认识催化剂

 2 铂重整催化剂

 3 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

 4 国防急需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5 新建炼厂需要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6 奠定炼油催化剂制造的基础

 7 坚持科学建厂

 8 参加国际技术转让

第六章 七十年代忙攻关

 1 住进“牛棚”

 2 学做家务

 3 在抚顺“三氢会战”

 4 在扶余参加“浸没燃烧”攻关

 5 南下长岭攻关

 6 裂解焦油制苯

 7 帮助周村催化剂

 8 科学春天的到来

第七章 世界石油大会露头角

 1 参与恢复席位

 2 担任“回顾与展望专题”分会主席

 3 担任“专题论坛一研究”主席

第八章 催化材料开新路

 1 导向性基础研究

 2 与莫比尔中心实验室的交流

 3 新催化材料的研究

第九章 新反应工程占高地

 1 悬浮催化蒸馏

 2 磁稳定流化床

第十章 进入化纤单体新领域

 1 涉足已内酰胺

 2 甲苯法引进装置再创新

 3 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第十一章 开拓绿色化学

 1 保护环境的经典著作

 2 绿色化学的兴起

 3 “绿色化学与技术”咨询

 4 开启绿色化学研究

 5 关注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

 6 成立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

第十二章 转向生物柴油新能源

 1 倾情生物柴油

 2 生物柴浦原料调研

 3 生物柴油技术研发

 4 著书《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开拓》

第十三章 《大家》栏目报道——《小颗粒大人生》

 1 北京采访

 2 成都家乡情

 3 节目播出

第十四章 五十载倾情铸辉煌

 1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人生如炬,感动中国

 3 榜样恩泽

第十五章 关注国外创新动向

 1 多种类型的创新

 2 咨询和战略创新,展望趋势,指引未来

 3 杜邦公司成功转型的经验

 4 原始创新形成新兴产业的启示

第十六章 老骥伏枥志在未来

 1 著书传经验

 2 宣讲自主创新

 3 没奖激励创新

 4 “恩泽奖学金”回报母校

 5 创建生物质精细化工实验室

 6 微藻生物柴油研发

 7 生物质炼油化工厂咨询报告

 8 年迈不停步

结语1 学生眼中的老师

 1 桃李满天下

 2 甘为人梯

 3 学术民主,循循善诱

 4 倡导团队精神

结语2 女儿眼中的父亲

闵恩泽大事年表

学术代表作

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1924年农历大年三十。在四川成都,一场多年不见的飞雪,给这个饱经战乱的城市带来了少有的平和祥瑞气象。年节到了,驻守成都的几派军阀士兵们也忙着过年,不再出来骚扰,人们终于可以喘口气,过个平安年了。

农历除夕晚上,当满街鞭炮齐鸣,家家敬挽祖宗的时候,在成都的红照壁街一座巷道深处的庭院里,一个男婴诞生了。男婴的母亲吴佩苍一连生了三个女孩,终于生了个男孩。吴佩苍在重庆工作的丈夫闵建侯,早已为孩子取好了名字:闵恩泽——承天地之恩,泽苍生黎民,“闵恩泽”这三个字,寄托着这个饱读诗书的男子的深切期望。当晚,全家人欣喜若狂,所有人都到厅堂,点燃祖先神位前的蜡烛,向列祖列宗叩拜,一齐吃醪糟荷包蛋。吴佩苍的娘家人得到喜报,连夜赶来祝贺,次日一早就去邮局发电报向闵建侯报喜。

闵建侯的祖上是浙江吴兴人,其父授官到四川成都。闵建侯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孔孟之学的训教,他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闵建侯在二十多岁时,被国民党二十一军军长刘湘看中,擢任军部秘书处秘书,专门处理往来信函。因为这一手好字,加上人精干,为人随和,很得刘湘器重。后来,他娶了同是从浙江迁来的吴姓大户的女儿吴佩苍,算是门当户对。吴佩苍嫁到闵家,连生了三个女娃后,她的心情紧张了起来。于是她逢庙敬神,遇佛上香,四处求签,企盼上天恩赐给她一个男孩。有了闵恩泽后,她便视若掌心明珠,疼溺有加。四川人把小男孩叫“小公爷”,在家里,一家人的眼睛总是盯在小公爷身上。小公爷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欣喜不已。小公爷牙牙学语了,小公爷蹒跚走路了,小公爷可以围着院中的玉兰树奔跑了,闵家院中充满了欢笑和勃勃生气。

1913年后的二十多年,四川先后遭受了北洋军阀、黔军、滇军和省内各派系、大小军阀割据混战之苦。“刀兵二十二年多,蜀乱从头数岂讹;战役四百九十九,伤心父老泪滂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幼小的闵恩泽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夏天,吴佩苍带着闵恩泽和三女儿闵恩瑜,在闵恩泽四舅吴季英的陪送下,乘木船到重庆,与丈夫闵建侯团聚。那时岷江只有夏天才能走船,从成都到重庆差不多要走一个星期的水路。木船白天行走,晚上靠岸,他们在船上歇息。到重庆码头时,闵建侯派人来接妻子儿女一行。从此,闵家一分为二:闵建侯夫妇和闵恩泽、闵恩瑜在重庆,大女儿闵恩临、二女儿闵恩祥和闵家祖母住在成都红照壁街。

1932年,闵建侯随川军出川到湖北宜昌,闵恩泽也随父母到了宜昌。那一天住进旅馆后,他第一次吃香蕉,还有奶油蛋糕,那味道真是太好了!在宜昌三年多,他学会了“骑洋马儿”(即自行车),在宜昌第十一小学读书,放学后,他骑自行车四处逛街。二十一军刘湘准备与其二十四军的叔父刘文辉开战,他把驻宜昌的川军调回了四川,闵恩泽随父母回到了重庆。这场叔侄大战,刘湘获胜,占领了整个四川,刘文辉退到了以雅安为省城的西康省。不久,闵建侯便被任命为乐山县征收局局长,闵恩泽随父母又搬到了乐山。

成都和乐山,虽然都属四川,但是“十里不同天”,语言迥然不同,如果把成都话比作川蜀的“普通话”,那么乐山的地方话就类似于北京人听到的四川话。1934年,一口成都话的小恩泽,被送到小学读书,同学们都讥嬉他为“成都娃”,课前课后,小恩泽总受到他们的欺负。小恩泽刻苦读书,暗下决心:成都娃的学习成绩一定要比乐山娃好!

周末,家人常带小恩泽去乐山大佛、‘乌尤寺游玩。他们先是坐船去乌尤寺,然后沿山麓走到乐山大佛。这里流传了许多传奇故事,如苏东坡在乐山大佛旁写字,把墨汁倒入江中,于是大佛足下的江水中,就有了黑色味美的墨鱼。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故事和旖旎的山水使小恩泽深深陶醉。

1935年,闵建侯被调回成都,任成都县征收局局长,闵家祖孙三代又得以团聚。回到成都时,小恩泽错过了小学开学时间,父亲闵建侯就请了私塾家教。请来的先生姓廖,每天布置和监督闵恩泽背一篇《古文观止》中的文章,然后让他用桐油纸临摹赵孟烦的字,午饭后,又教他算术。

私塾家教的日子是小恩泽最快乐的日子,他有很多时间玩耍。他斗蟋蟀,甚至买了十几只鸽子养起来。每天仰着头,看自己的鸽子带着鸽哨,鸣飞过天空,那种惬意,常常把廖先生古板教书而带来的烦恼一扫而光。

成都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是处处弥漫着文化气息。成都人自古就有“好读书”的风习,不管世事多么动荡,战乱多么频仍,“读书传家”、“蜀韵流香”、“学而优则仕”,是一代又一代成都人的热爱和梦想。正是这种弥久还新的读书的风气,使成都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荟萃中心,读书成为成都人一个永恒的诉求。在成都,大致说来,政治中心是皇城、提督街等。而重要的学校都在东南、西南边。20世纪20~30年代,这里有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少城公园附近的祠堂街,有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大书店,书店一家挨一家,书馆一个连着一个,文海书河,墨香流溢。还有四川美术协会、四川省通志馆等,更让这条熙熙攘攘的街道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果你到武侯祠去领略一番诸葛孔明的羽扇纶巾的韬略,去杜甫草堂听一听那位诗圣的苦吟,再去望江楼上感受一下隐隐灯雾中的迷离城市,你就会觉得恍如隔世,不知自己是在30年代,还是在唐朝的成都,抑或三国时期的都城。

最让闵恩泽受到文化熏陶的是成都的三座名胜古迹: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亭。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诗人杜甫在此先后居住了近四年,留下《春夜喜雨》《蜀相》等240余首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闵恩泽喜欢穿过红墙栈道,去看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而武侯祠中诸葛孔明的羽扇纶巾座像,总让闵恩泽思接千载,神游八方。P4-8

序言

科技部组织出版这套丛书,向全社会宣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非常有意义。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产生了众多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他们创造的成就彪炳史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愤图强、勇攀高峰,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为缩小我国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文俊同志、袁隆平同志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他们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不是偶然的。在长期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他们不断坚定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和智慧的远大理想,在科学研究中历经磨砺和艰辛而矢志不移,始终为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不息。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同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作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

广泛宣传同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事迹,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族的科学意识,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启迪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有着积极的作用。一切有志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人们,都应该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榜样,爱国敬业,甘于奉献,敢于创新,努力在我国亿万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后记

(一)

怀着对科学大师的崇敬的心情,我接受了写作闵恩泽传记的任务。可是当我站到闵先生和他的学生们面前时,我发愣了——在我面前的是一群智者,他们的知识智慧,远不是我这个懂点化工机械皮毛的人所能望及的,我在他们面前简直就像个小学生。写作,你必须对你要写作的对象有烂熟于心的了解,他们是一群建立了一个催化剂王国的人,而我对催化剂却是个门外汉。这有点像一个贫穷的乞丐,突然望见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那感觉除了茫然、羡慕外还有点自卑,怯懦。

(二)

催化剂是什么?表观上看它们是一些肉眼勉强能都得见,甚而至于看不清的、形状各异的颗粒。可正是这些小小的催化剂颗粒,决定了庞大的石油化工的命运。这正应了那句名言:渺小的正是伟大的——这是老子对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没有催化剂,就没有现代石油工业!

姚志龙,闵恩泽的一位高足,当我问到催化剂的事情的时候,他那厚厚的眼镜片后面的眼睛就一闪一闪地发亮,那是他的思绪在大脑中高速运转时碰撞出的火花。那一刻,我看见他一脸陶醉,犹如音乐家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诗人沉醉在春风里。

闵恩泽和他的学生们研究催化剂——确切地说是研究催化剂的表面——的性质,小小的催化剂颗粒,它的表面能有多大天地?可是在他们眼中,那简直就是一个星球,一群宇宙星系!知识和智慧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它们能超越物体本身,而直接将人引领入抽象的层面,正如艺术能够省略社会的丑陋和诟病,而直接让人们看见光明和美好一般。催化剂不简单地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颗粒,它的神奇功能,它的全部作用,就表现在它的内部结构和表面构造上。当闵恩泽和他的学生们神思聚焦于这些理论中的催化剂上时,他们看见了催化剂复杂多变的形态,看见了它表面的地形地貌。那里深沟幽壑,山脉纵横;那里是原始的冰川,是广袤的科学未曾印上脚印的苔原地带。

(三)

在电子显微镜下,催化剂的构造是一群有序或无序的离子团的聚合物,它们的孔洞或层柱空间,便是改变反应物的通道;它们的表面形状或者说价键电位,便决定了反应的活化能。闵恩泽和他的学生们研究催化剂在石油化工过程中的各种可能。石油化工过程波谲云诡,油气(或反应物)常常在高温高压的驱动下,犹如江河倾泻,呼啸奔腾而下,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催化剂就在其中,参与反应,或推波助澜,或引领潮流。闵恩泽和他的学生们的思绪总是静静地穿过这些波涛,伸入催化剂和反应物作用的机理之中,观察那些纷纭的现象背后的实质,寻找让催化剂产生最大效应的那条途径。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总是随着催化剂的可能的运动状态而涌动起伏;这时候他们的思绪从催化剂上扫掠而过时,便有了电光撕裂夜空的穿透力。

是的,这一群智者,正在用他们的生命之光照亮这片扑朔迷离的领域!

在闵恩泽和他的学生的心中,催化剂中隐藏着一位神祗,他拥有神奇的魔力,能给人带来福祉。这位神灵居住在催化剂深处或者表面下某一片云雾之中,缥缈幻丽,不为人知,他们要循着科学的某条蹊径,用智慧作杖,探访到这位神仙。

(四)

“十年能磨成一剑”,而闵恩泽和他的学生们却用几十年在磨砺催化剂这把宝剑。他们在催化剂机理中跋涉,翻山越岭,寻找新的希望;他们跨涧过谷,备尝科研的艰辛。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智力山穷水尽了,没有能力再往前走了,但是突然间柳暗花明,眼前又出现了一条云溪。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孤独而又茫然,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道路对不对?他们需要探索对话,向人倾诉,需要理解和赞许的鼓励。这时候他们就翻开书本,向先行的大师请教,或打开电脑网络,看一看同行们所处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研究者都是些独行侠,他们各自仗一枚智慧之剑,闯荡天下——尽管到了21世纪,科研仍然是最具个性化的一种活动。所幸的是,闵恩泽和他的学生们是一个团队,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就是互相帮持的“团队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他’们的脚印才能叠成道路,他们的智慧才能连成云霓。

(五)

在对闵恩泽和他的学生们的深入了解中,催化剂在我心中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闵恩泽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也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他的奋斗,他的贡献,他的生命的意义,我越来越感觉,仅仅用一本传记是无法完美表述的。闵恩泽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是催化剂,是研究催化剂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是他培育起来的催化剂团队的合作奋斗精神。

——回到传记上来。由于诸多原因,我在做了闵先生早年活动的采访后,未能如愿进行后续所必需的采访,因此本书中,前六章是我的拙作,而其后的诸多章节应该算是闵先生的弟子们的大笔。可闵先生的学生们却不肯将自己的名字署在上面。更让我惭愧的是:本书是一本传记作品,应该文采斐然,但是由于我的才能不逮,或许给本书留下了些遗憾,我以此文向闵先生和他的学生们致歉!我想说:闵先生的学生们才是本书的真正作者。

我还想说:因为你们,我也爱上了催化剂。现在,催化剂在我眼里,已经不再是些微小的颗粒,它的表面是那么浩瀚,那么广阔;它的构造是那么深邃,那么神秘而诱人——因为它的存在而创造神奇!

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闵先生的弟子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参与书稿整理和修改的有:谢文华、张晓昕、罗一斌、温朗友;审稿的有:谭经品、孙桂大、杜泽学、姚志龙、傅军、万秋生。感谢你们的帮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对书稿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同时感谢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秘书长许英在书稿策划,组织编写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

——哦,还有三个要感谢的人:曹军生、杨惠斌、侯明眩。

最后,还要感谢左佳齐对本书章节编排和文字修改提出的宝贵建议。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刘健生书记一直关注本书的撰写。

此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潘德权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

请允许我向你们表示敬意!

杨岩

2012年10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如炬(闵恩泽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64464
开本 16开
页数 3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54
CIP核字 2013247598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6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