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站在地球另一端的回望
内容
试读章节

“为什么不买住房呢?您在巴黎这么多年,每月交房租,三十多年的租金应该够买房子了吧?”我好奇地问。

“刚工作时,我是普通老师,我太太是普通公务员,还有两个相差3岁的孩子,如果买住房,即使是分期付款,也是比较紧张的,而且会大大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教授慢慢地说。

我明白法国人说的生活质量,绝不是仅仅吃饱穿暖、有栖身之地。它还包括一年内若干次的度假,夏天到海滨,冬天去滑雪,暑假去北欧,寒假去东南亚、非洲。法国本来就是一个假期特别多的国家,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穿衣方面,即便不是十分讲究,作为大学老师的他和作为公务员的妻子,每个季度换季的衣服是必不可少的。两个儿子的衣服虽然不太讲究,也不能太差,而且他们身体长得很快,在18岁之前,不断有穿小的衣服被淘汰。一家人每年的衣服置办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在吃方面,教授虽然不十分讲究,但是每个周末和朋友聚会,或者请朋友到家里来,也需要开销。

在买书方面,教授的开销更是不小,这一点我特别能理解。望着教授的书房、客厅、厕所甚至厨房摆满了的书,我可以想象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在文化生活方面,看电影、看芭蕾舞剧、听音乐会、参观各种博览会等,都是他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要在保证以上生活质量之后,我们才会考虑在巴黎买房。”教授娓娓道来。

“年轻的时候,没有在巴黎买房是出于经济压力。不过,即使是现在,我要买房,也情愿到郊区,而不是在市中心。不仅仅因为市中心的房价太贵,更因为我们喜欢田园风光,这里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我们非常喜欢。”

“这套别墅不便宜吧?”我问。

“当然,这栋别墅有一部分是用我父亲的遗产支付的,二十多年前我们购买它时,还不算太贵,我们主要喜欢这里的环境,现在这套别墅已经比当年增值十几倍了。”  “中国现在的房价很贵,很多女孩子在谈婚论嫁时,有无住房成为她们的一个‘硬指标’,很多到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也把有没有住房看成是否成功扎根城市的一个指标,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我问。

“我看了不少中国的报道,讲不少年轻人在当‘房奴’、‘车奴’,这也许是年轻人奋斗经历中的一个阶段,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像中国、印度,甚至在发达国家像美国、法国等,这样的年轻人也不少。不过,我并不赞成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我在巴黎工作了一辈子,租房租了一辈子,现在我的孩子满18岁以后都将离开我们,他们也是租房子。当然我和我孩子租房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我租房子,是因为在巴黎远郊的农庄,我们买下了这间别墅,而我孩子租房,是因为他们刚刚出来工作,没有经济能力买房。这在法国的年轻人当中是很普遍的。”教授说。

“在中国,年轻人买不起房子时,尤其是结婚买不起房子时,常常会出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乃至姑姑、叔叔等一起帮助,甚至资助他们买房子的现象。因为一个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两个独生子女的家庭,会出现两对父母、两对爷爷奶奶为他们的第三代买房子,这种事情,在法国人看来,是不是很难理解?”我问。

“最初我是不理解的。但是,当我比较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了解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后,多少也理解了。但是,这种现象在法国是没有的。一般来说,孩子满18岁就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他们有困难,会找我们家长帮忙,我们也会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他们。但是,不会为他们支付房租以及分期付款买房子。他们必须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不过这几年发生了经济危机,年轻人如果长期失业,找不到工作,会返回自己的父母或者祖父母家居住,这样可以节省房租,这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情况。”教授说。

说到住房,我特别想知道,像教授这样在巴黎租房几十年的情况,在法国知识分子家庭里是否很普遍。教授告诉我,许多人的经济情况不一样,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喜欢田园风光,不仅仅因为巴黎“寸土寸金”,更因为不喜欢巴黎的喧嚣,因此,他们都会像教授一样,在离巴黎100~200公里的地方,安置自己的家园。

人们常说,法国人很浪漫。在我看来,他们更看重的是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品位,看重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孩子——中外父母们的永恒话题

教授的别墅周围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我们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自然而然地就谈到了孩子。东西方人的价值观、文化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P10-11

后记

本书的草稿在我脑海里已经萦绕多年,与其说这是对自己海外生活的回望,倒不如说是对六十多年人生的回望,因为生活中所有的大事件都囊括其中。伴随着手指在键盘上轻轻地敲击,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终于敲完了最后一个字符,为本书画上了一个句号。当然,生活还在继续,生命的交响曲仍在激情演奏。希望在有生之年,我还能为读者奉献出更多华丽的乐章。

特别要说明的是,“漫游欧洲各国”篇章中的许多照片,是我儿子丛硕鸣的杰作。他在2011年4_5月和我同行,旅途中因为有了他的足迹和身影,彰显出勃勃生机和朝气……还有一些相片是我们在欧洲旅行时的团友郝建平夫妇提供的,他们的热心帮助使这本书更加完善;另外法国华文旅行社的导游王亚和薛征小姐,也为这本书提供了很多便利。因此可以说,书中凝聚的友情、爱情、亲情,将在我们心中长存。

朱乃肖

2014年4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重返巴黎

 一 在学术交流的盛宴中流连忘返

重返母校,那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不是母校胜似母校——我的巴黎第七大学

学术交流的盛宴

 二 故友重逢

夏旺斯教授——从严师到挚友

瓦哈比教授——从校友到挚友

杰瑞佛教授——相遇在中国,相知在法国

威克布洛教授——从博导到合作伙伴

米歇尔太太——从法文教师到挚友

多美小姐——我的法国闺蜜

徐小玲一家的快乐生活

在巴黎留学的“兄弟姐妹”的故事

 三 故地重游

永远的瑞秀——那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的“博士屋”——告诉你永远不能说的“秘密”

十三区中国城——那个“承载着太多往事回忆”的地方

在《龙报》打工的日子

在经合组织总部的日子

在里昂火车站的回望

遥望巴黎新区拉德芳斯

塞纳河畔——对法国老人院的回望

维勒瑞福——法国廉价公屋一瞥

泊松聂赫——成就女职业经理人的地方

 四 浪漫巴黎的浪漫故事

我的忘年交——女房东画家的故事

我的忘年交——战地记者的故事

旅游团中三对夫妻的故事

 五 浪漫巴黎的另类浪漫故事

c先生商海沉浮录

“永远的第三者”——J小姐的故事

独特的跨国恋——Q小姐的故事

 六 巴黎游览

卢浮宫

塞纳河与埃菲尔铁塔

巴黎圣母院

凡尔赛宫

圣心大教堂

罗丹博物馆

荣军院——拿破仑的墓地

意大利广场的新发现

 七 巴黎印象之最

最苦的咖啡

最美味的法国甜点与冰淇淋

最香的法国面包

最可口的酸奶和不能不说的奶酪

最美味的法国大餐

最富有特色的酒店

最浪漫的巴黎街景

最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

第二部分漫游欧洲各国

 一 “南征北战”漫游欧洲

比利时印象

荷兰印象

德国印象

卢森堡印象

法国南部兰斯印象

法国的里昂

米兰——时尚之都

维罗纳——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

威尼斯水乡之行

罗马——令人震撼,令人难忘

佛罗伦萨游记

比萨斜塔游记

梵蒂冈——首遇袖珍小国

圣马力诺——再遇袖珍小国

再见,意大利!

摩纳哥——三遇袖珍小国

芳香之旅

法国尼斯和戛纳游记

“南征北战”之后有感

 二 伦敦-日内瓦-巴塞罗那见闻

英国伦敦之旅

瑞士日内瓦之旅

西班牙巴塞罗那之旅

第三部分 北美之旅

 一 加拿大之旅

多伦多——一个多元化的城市

魁北克——仿佛回到巴黎

 二 美国之旅

洛杉矶——停靠美国的第一站

费城——在铸币厂的畅想

芝加哥——与银行洽谈商业票据

纽约——华尔街金融市场的洗礼

第四部分 大洋洲之旅

 澳大利亚之旅

 从庐山恋到悉尼情

 我先生的留学生活

 在悉尼抚平心灵的创伤

 悉尼情伴随一生

第五部分 亚洲之旅

 一 日本之旅

落地日本大阪机场

入住草津的波士顿宾馆

在立命馆大学参加国际研讨会

参观日本著名古寺庙——永源寺

难忘的神户牛肉

日本著名的琵琶湖

难忘的京都清水寺之行

富士山之旅

在东京的一天零一夜

不是结论的结论

 二 韩国之旅

意外之旅

首尔印象

首尔奥林匹克公园

品尝韩国美食

 三 马来西亚之旅

偶然之旅

游览吉隆坡

 四 新加坡之旅

夜访牛车水

“居者有其屋计划”对我们的影响力

 五 泰国之旅

学术访问成果丰硕

大王宫和卧佛寺

大城

甲米岛

水上超市安帕瓦

骑大象的经历

橡胶园内的遐想

后记

序言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足迹,这里记录下来的,是我在地球另一端发生的有趣事情,这些往事构成了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那些难忘岁月的回望,实际上是对自己激情飞扬的青春时代的回忆,是对刻骨铭心的友情、亲情和爱情的追忆。2012年是我的本命年,也是我结婚30周年。这本书既是给自己的生曰礼物和结婚纪念礼物,也是奉献给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我先生丛明和儿子丛硕鸣的礼物。

本书更像是一本回忆录,有很多笔墨放在对法国巴黎的描写上,因为在我生命的长河中,巴黎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我对她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这不仅仅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5年(1988一1993),更重要的是,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经历,改变了我原来的生活轨迹,改变了我的后半生。如果说法国巴黎5年的留学生活是我人生的“黄金时代”,那么,这个“黄金时代”的光辉,照亮了我后半生的道路,影响了我一生的世界观,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生活情趣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书除了有对法国往事的追忆外,还有对曾经到过的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卢森堡、意大利、瑞士、梵蒂冈、圣马力诺、摩纳哥、西班牙、安道尔、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我行与我思的记录,尤其是对澳大利亚悉尼生活的回忆,为我的爱情生活抹上了一道靓丽的彩虹。

我常常想,当暮年之时,也许要以轮椅代步,在夕阳下,捧着这本书,阅读着其中优美流畅的文字,欣赏着其中美丽动人的照片,思绪一定会飞回到那些动人心弦的难忘的曰日夜夜。这些文字和照片,反映了我对人生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生死离别的感慨,对豪情壮志的敬佩,对忠义气节的推崇,对淡泊超逸的景仰……我的思绪自由翱翔,伴随着丰富多彩的人生,这也许就是生活给我最好的回馈吧!

阅读本书的朋友们,我希望与你们一起来分享生活的盛宴!

内容推荐

《站在地球另一端的回望》更像是一本回忆录,有很多笔墨放在对法国巴黎的描写上,因为在我生命的长河中,巴黎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我对她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这不仅仅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5年,更重要的是,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经历,改变了我原来的生活轨迹,改变了我的后半生。如果说法国巴黎5年的留学生活是我人生的“黄金时代”,那么,这个“黄金时代”的光辉,照亮了我后半生的道路,影响了我一生的世界观,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生活情趣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站在地球另一端的回望》的作者是朱乃肖。

编辑推荐

朱乃肖创作的《站在地球另一端的回望》收录了《入住草津的波士顿宾馆》;《参观日本著名古寺庙——永源寺》;《在东京的一天零一夜》;《首尔奥林匹克公园》;《学术访问成果丰硕》;《大王宫和卧佛寺》;《难忘的神户牛肉》;《在立命馆大学参加国际研讨会》等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站在地球另一端的回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乃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809322
开本 16开
页数 4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6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9
CIP核字 2014031515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5
173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