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侠义公案小说(下)/名家解读古典名著
内容
试读章节

包公是由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化成为文学人物的。这种情况并非仅限于他一人,诸如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也都如此。一部仨国演义》里的人物统统变成了文学形象。不过,(仨国演义》毕竟还有“七实三虚”之说,像“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等最动人的故事,仍然有一两句正史记载作为依据。而绝大部分包公故事都无据可稽。既然无据可稽,那又为什么要把这些故事依托在包拯身上呢?这就有必要对历史上的包拯作一简要的介绍。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字希仁,一字兼济(后世故事中称“文正”);他的出生地是庐州虎山北簏(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谢集乡包村)(元杂剧中说“四望乡老儿村”,明代包公故事中称“凤凰桥畔小包村”,不知有无根据);他的父亲包令仪,据《庐卅l府志》载,字肃之,“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出帅南京,上护军。赠刑部侍郎”(明清两代故事说他是胆小怕事的“包十万”“包百万”,不知是否有据)。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才考取进士,时年已二十九岁,被授为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为了孝养父母,没有赴任,直到景禧三年(1036年),双亲去世后才出任天长知县。此后历任端州、庐卅知卅及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河北转运使、枢密副史等职,却未像(仨侠五义》中所说的当上“相爷”。皇桔二年(1050年),他被封为“天章阁待制”,四年(1052年)又被封为“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龙图阁是分别藏放宋真宗和宋太祖时御书典籍之所,其管理者称学士,“直学士”“待制”只是一种名誉封号.并无权势;嘉韦占元年(1056年)至三年(1058年),他以右司郎中的身份权知开封府。以上便是他在后世被称为“包待制”“包龙图”和“开封府尹”的历史根据。嘉桔七年(1062年)包拯病卒,赐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作为历史人物,包拯在宋代实在算不上著名人物。论官职和政绩,他并不显赫,从三十七岁做天长县知县才正式踏人仕途,中间迁转多职,政绩平平,远远赶不上王安石兴利除弊的改革作为;论文章辞句,他仅传诗一首。幸赖门人张田辑成《包孝肃奏疏》流传于世,较之苏轼、欧阳修、范仲淹,他的文学才华更为逊色。就是由这样一个并不出众的历史人物引发大量的故事,似乎是难以理喻的事情。不过,再深入地探寻便可发现,是他不同于常人的独特品格使他走进了故事传说之中。

包拯的独特品格大致有四个方面:

包拯步人仕途之际,宋代社会表面上平静安宁,实际上却蕴藏着严峻的外患内忧。外患严重:由于辽、夏的进逼,“澶渊之盟”带来的苟安局面使得政府只有依靠老百姓每年进贡巨额资财方得以撑持。内忧严重:由于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冗官”已成一大累赘。内外交困所造成的财政危机必然叉转嫁到人民群众身上。包拯人仕之后,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他说道:“方今诸路饥馑,百姓流离,府库空虚,财力匮乏,官有数倍之滥,廪无二年之蓄,兵卒骄情,夷狄盛强。”因此,他提出“减冗杂而节用度”的政治主张(《包孝肃奏疏·论冗官财用等》)。这一主张从主观来说是为了挽救危机四伏的宋王朝,但其客观意义则减轻了百姓沉重的负担。

在其他方面,包拯也提出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主张。例如,他抨击一些地方官府“非常暴敛”,使“小民重困”(《青免陈州添折现钱》);他得知江淮、两浙一带受到灾害,立即上《请差灾伤路分安抚》疏,要求“选差臣僚,遍令体量安抚,从便宜而赈贷之”。包拯这种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不是偶见的,而是一贯的。

包拯不仅有关心百姓的思想,还有关心百姓的具体行动。据妹史·包拯传》记载,在他出任开封府尹之前,百姓申告冤屈,不得进入公堂直接呈递状纸,而只能由门吏来转递,多一道关口,也就多一道勒索民财的鬼门关。包拯上任后.革除了这一弊政,下令敞开正门,使百姓“得至前曲直,吏不敢欺”,这一做法受到百姓的欢迎。

《宋诗纪事》卷十一引《庐州府志·附录》勘所载包公的一首诗,朱熹缀所刻包孝肃诗》认为那是“包孝肃公布衣时语”。诗的前四句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清心寡欲是为治之本,正直之道是立身之谋,这确实成了包公立身的准则和为政的官箴。

他不逢迎权贵,一身正气。景桔三年(1036年),他在京城等候朝廷委派官职,住的地方离宰相吕夷简的府第很近。吕夷简听说他颇有才干,很想见他,并以为他一定会前来拜见,然而包拯受了天长知县立即离京赴任去了。吕夷简得知后甚为惊异(《自警编》卷五)。

包拯刚正不阿,不仅不巴结逢迎权贵,而且与他们交锋斗争。“七弹王逵”“三劾张尧佐”是明显的事例。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既贪且暴,臭名昭著,百姓人人痛恨,但是他凭着各种关系和政治靠山,反被委以重任。包拯七次劾奏,终使他被罢职。张尧佐是仁宗宠爱的张美人的父亲,裙带关系竟使他被任命为掌管财政大权的三司使,引起朝野震动。包拯三次上疏弹劾,甚至指责仁宗“有私昵后宫之过”,终于使仁宗做了让步。

贪官污吏是封建社会的一大毒瘤。它直接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是引起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包拯对这批丑类切齿痛恨,他专门写了一篇∥乞不用赃吏》的奏疏,愤怒地说:“贪者,民之贼也!”请求仁宗严厉惩罚贪官污吏,“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

包拯为官可谓清廉似水。广东端州的端砚十分有名,历任知州都要趁向朝廷进贡之机肆意搜刮,用作礼品结交权贵。包拯于康定元年(1040年)出任端州知州。他除了如数向朝廷进贡以外,不多拿一块,甚至在离任时都不带走一块端砚。《宋史·包拯传》说他做官后“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还立下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在任庐州知州期间,“有从舅犯法,希仁挞之,自是亲旧皆屏息” (见拖拯集》)。这样清廉的品格在封建社会的官僚中实属少见。P3-5

目录

解读包公系列小说

引言

一 历史人物——包拯

二 最早的包公小说——宋元话本三篇

三 短篇包公小说集——《百家公案》和栊图公案》

四 中篇包公小说——《清风闸》

五 长篇包公小说——《万花楼演义》

六 影响最大的包公小说——《三侠五义》

解读海公系列小说

一 历史上的海瑞其人

二 海公小说戏曲有多少?

三 《海公案》的高低优劣

四 《大红袍》的虚虚实实

五 纠、红袍》的是是非非

六 “海公题材”值得开拓

解《施公案》与《彭公案》

一 《施公案》与《彭公案》的诞生

二 话说《施公案》《彭公案》》中的“公案”

三 “梦清官”与“清官梦”

四 “侠客梦”及其幻灭

五 对《施公案》《彭公案》的美学批评

六 应该给《施公案》《彭公案》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内容推荐

《侠义公案小说(下)》(作者侯忠义)从历史上的包公讲起,生动有趣地解读了描写包公的小说——从最早的三篇塞兀话本到短篇包公小说集、中篇包公小说《清风闸》、长篇包公小说《万花楼演义》到影响最大的《三侠五义》,不但介绍了它们的内容,评析它们的艺术特色。而且梳理了它们的源流和演变。

《海瑞罢官》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可历史上的海瑞与小说中的海刚峰有哪些不同?海瑞的故事如何发展成《大红袍》、《小红袍》里的故事的?小说里的海公案与海瑞判案断狱有没有关系?海公案在公案小说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与其他公案小说有何不同?《侠义公案小说(下)》进行了细细解读。

世道不公,人们幻想清官,世事不平,人们盼望侠客,于是侠义、公案小说长盛丕不衰。从《施公案》与《彭公案》起,清官与侠客开始合作,于是侠义、公案小说开始合流。作者从内容到形式对《施公案》与《彭公案》作了历史的、辩证的解读,揭示了千百年来的“清官梦”与“侠客梦”的深层文化现象。

编辑推荐

“名家解读古典名著”丛书是我社请原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侯忠义教授,将我社曾荣获一九九三年中国图书奖的“古代小说评介丛书”中古籍研究专家评介古典名著的作品抽取出来,专门为当下没精力、没时间阅读原著的读者打造的古典名著普及读物。

这本《侠义公案小说(下)》是其中一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侠义公案小说(下)/名家解读古典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忠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99649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6
167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