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七十年代末,您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继续深造,和德国科学家一起合作,开展科研工作。您在德国工作、生活的两年既紧张又充实。有哪些人或事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路甬祥:德国近现代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造就了许多大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在德国深造期间,我直接接触了德国工程界、教育界的同行。我的印象是,德国人比较勤奋、严谨,德国的科研组织体系比较完善,尤其是工程教育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台——学校等教学单位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亚琛工业大学的机械制造专业是全欧洲最好的,在世界上也很有声望。亚琛工业大学就规定:工程类的教师要在企业里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然后经过一次教授资格考试,才能通过竞争受聘担任正教授。这就保证了教授本身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背景,也保证了教师在担任教授期间继续与工业界保持紧密联系。这一点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第二点。德方在教育管理上比较开放。我当时是洪堡基金会资助的访问学者,到了德方的研究所之后,他们给了我三把钥匙:第一把开研究所的大门:第二把开自己办公室的门;第三把可以开计算机房和公共实验室的门。他们认为,既然已经接收我作为访问学者,研究设施就要对我全部开放。我很欣赏他们这种比较自由、开放的研究体制。第三点,德方研究所的领导和教授鼓励青年人自主思考和想象。我是他们接收的第一位新中国的青年学者,当时德方教授对我也不十分了解。我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德方教授期待我用半年到一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后来我又向德方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设想,他们开始有些担心我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过在我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后,他们很积极地支持我的科研工作。P4-5
勾画蓝图
共同的发展愿望把中德两国联系在一起
——CRI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
在多极化的世界里生活
——CRI专访德国前外长汉斯·迪特里希·根舍
从记者到大使
——CRI专访前驻联邦德国大使王殊
充满偶然的必然
——CRI专访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
欧盟会在危机中前进
——CRI专访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
曼海姆市市长的中国情结
——CRI专访曼海姆前常务副市长诺伯特·艾格博士
我们的确非常相近
——CRI专访拉姆市市长克劳斯·贝格鲍尔
经贸共赢
奔驰不息
——CRI专访戴姆勒公司总裁迪特·蔡澈博士
行稳致远
——CRI专访德国商业银行金融机构部中国区总经理韦国强
世界越多彩越好
——CRI专访巴斯夫公司驻华总代表约克·伍德克
中国会迎来新的经济奇迹
——CRI专访上海德意志工商中心董事长夏建安
青出于蓝
——CRI专访古董商人彼得·贺励斯
在创意之都的创意生活
——CRI专访德国青年企业家约翰内斯·卡杜拉
文章锦绣
自主思考比复述别人的话更重要
——CRI专访著名数学家德乐思教授
永恒的中国传统价值
——CRI专访著名汉学家、诗人沃尔夫冈·顾彬
在中国讲授德国,在德国讲授中国
——CRI专访北京大学连玉如教授
我信仰,因为我敬畏
——CRI专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室首席顾问米健
不必对中国崛起风声鹤唳
——CRI专访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所所长艾伯哈特·桑德施耐德教授
精益求精不负重托
——CRI专访翻译学教授王建斌
在民族的土壤上盛放
——CRI专访国际日耳曼学会主席朱建华教授
艺文焕彩
好的戏剧要触动人的心灵
——CRI专访戏剧导演曹克非
做真正的自己
——CRI专访歌手龚琳娜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CRI专访德国作曲家老锣
让京剧之美灿烂绽放
——CRI专访作曲家卡斯腾·贡德曼
帮助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CRI专访戏曲教育家圭生
音乐是最好的沟通形式
——CRI专访钢琴演奏家李云迪
在十三亿人中
——CRI专访德国作家柯立思
给传统赋予当代意义
——CRI专访戏曲表演艺术家田蔓莎
跨界
——CRI专访旅德艺术家王小慧
五彩音符五彩桥
——CRI专访指挥家余隆
万千飞虹
中国乒坛虎将如云
——CRI专访乒乓球运动员蒂姆·波尔
在德国当中医
——CRI专访戴京璋医生
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CRI专访德国公共广播协会前驻上海记者舒欣
见证德国统一
——《CRI专访《人民日报》前驻德国记者江建国
在北京长大的德国丫头和她的流浪猫
——CRI专访夏洛蒂·兰德维尔
去更远的地方认识自己
——CRI专访《德中汇报》社长刘国胜
心宁神清
——CRI专访陈氏太极拳传人杨·西伯尔斯多夫
心灯照亮黑暗
——CRI专访“盲人藏学家”萨布瑞亚·田贝肯
感受中国脉动
——CRI专访《中国之窗》总编狄沛
德国是通向欧洲的一扇窗户
——CRI专访留德青年詹胜
今年是中德两国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德两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国关系稳步发展,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增强。2010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去年举行首轮中德政府磋商。在经贸方面,两国关系密切,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科技、教育、文化、环保等领域,双方合作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40年的实践证明,发展中德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人民间相互了解的愿望不断加深。值此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了中德两国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等领域的40位人士,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在中德关系40年里的人生经历,通过交流与对话加深理解、增进友谊的生动故事。
这40篇独家访谈录为两国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新角度,也为中德两种文化提供了一个对话和沟通的平台,相信将会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和认同。
2012年8月于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编著的《问道高端》内容介绍:1972年10月11日中德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40年后,中德已经互为对方在亚洲和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已由建交之初的274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1690亿美元。2010年中德两国决定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德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总体上还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值此两国庆祝建交四十周年之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走访中德各二十位各界人士,他们都是来自政治、外交、学术科技、文化艺术、媒体、体育等领域的代表。各有专精。他们都为促进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对中德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和深刻见解。一起来翻阅《问道高端》吧!
40年的实践证明,发展中德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人民间相互了解的愿望不断加深。值此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了中德两国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等领域的40位人士,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在中德关系40年里的人生经历,通过交流与对话加深理解、增进友谊的生动故事。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编著的《问道高端》的这40篇独家访谈录为两国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新角度,也为中德两种文化提供了一个对话和沟通的平台,相信将会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