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笔杆子(解码中国好作家)/中国当代名人传记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等,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很光荣也很无奈

在“文化大革命”中,共青团被扣上政治上“修正主义团”、经济上“生产团”、文化上“娱乐团”的帽子,团的工作被迫停止了。1978年10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共青团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恢复了团的工作,共青团组织带领全国青年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982年12月20日至30日,召开了共青团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新中国 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精英,掌管了共青团的工作。当时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对这一届团中央新的领导班子寄予厚望。外电也报道:中国新兴红星 在这一届团代表大会上升起。  

团代表大会一结束,新一届团中央领导班子就紧张地讨论“共青团工作如何开展新局面”的问题。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和主管团的宣传工作的常委书记胡锦涛,都和团中央宣传部门的同志商讨团的宣传教育工作如何先行的问题,认为要继续在青年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于是,在1983年3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开展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其中“突破口”是要选择一个好的青年典型,作为青年看得见、学得到的好榜样。

当时,团中央宣传部给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团委发出通知,要求他们在现有宣传和组织青年学习的先进典型中,选择适合在全国推出和宣传的青年典型。同时,团中央宣传部还派人到南方、北方一些省、市开片会,进一步进行筛选。各地团委报来的近百名青年先进典型人物中,大多数是工、农业生产战线上苦干、实干、拼命干的青年典型人物,他们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走在时间的前列”。但是,这种典型,当时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习进步的需要。在当时的青年中,已经提出“要迎头赶上,要把‘文革’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口号,青年们正在振作起来,走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新长征路”。这种形势下,应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有理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选择表彰青年先进典型。

1983年1月7至至22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为团中央宣传部干部的魏久明(后曾任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秘书长)参加了这次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团委都有一名书记或副书记参加会议。魏久明回忆说:“我利用会议空隙时间,分别找了各地团省委书记了解青年先进典型的情况。山东团省委副书记给我讲了张海迪的事迹,还告诉我新华社记者宋熙文同志为张海迪写过内参,为《人民日报》写过张海迪的报道。”在走访时,魏久明为张海迪的事迹所打动,当晚回机关查阅了内参和《人民日报》上的报道,心想,张海迪的人生价值观可以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符合时代特点,符合青年需求,符合邓小平提出的“四有”要求。于是,魏久明向团中央书记处写了书面汇报,山东团省委也写了报告,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同意选择张海迪作为青年先进典型,向全国青年推出。

团中央书记处确定把张海迪作为向全国青年推荐学习的青年先进典型人物之后,为了慎重起见,多次派人同山东团省委一道进行考察。首先派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记者去了解采访,并为以后宣传报道作准备。他们考察回来反映很好,对张海迪作了充分的肯定。接着,在胡锦涛主持下,抽调了团中央宣传部、团中央研究室和《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社等7位同志,对张海迪的家庭、她本人经历、群众反映和有关地区党、团组织的意见,分别进行了解、考察和核实。后来,他们把考察的情况和省、地区、县党委、团委的意见,向团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他们除了肯定张海迪事迹的真实性、主要特点和宣传上的意义以外,还反映了当地县委个别领导同志对宣传张海迪的不同看法,反映了张海迪在“文革”时入团,由于处在动乱时期,入团手续不完备,团员档案材料找不到了。团中央主要领导对考察组的报告非常重视,坚持对张海迪的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对不同的意见和张海迪的入团问题,一定要弄清情况,分清是非。于是,团中央第三次派了魏久明和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光■再去山东考调查。

据魏久明回忆: “我们到达山东莘县后,何光■同志和我分别同县委领导班子成员交换了意见。我们所听的,没有对张海迪本人及其事迹有不同的看法。对过去报刊上宣传张海迪时,一些不实和不准确的事实,我们表示要更正,以后不再作宣传。对张海迪入团的问题,我找了当时张海迪在农村团支部的团员谈话,了解张海迪入团和参加团组织活动的情况,确认张海迪入团是无疑问的。入团的档案材料丢失了,要求当地团支部、团区委和团县委按照团章规定,重新填写和补上团员档案材料。”

何光■国和魏久明从山东回到北京后,向团中央书记处写了书面报告,向团中央的主要领导作了口头汇报,并把山东省委、团省委和聊城地区、莘县党委、团委同意和支持团中央表彰宣传张海迪的意见,报告了团中央。团中央处书记处研究决定,在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20周年纪念日—_1983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上,表彰张海迪。

这年2月24日凌晨,张海迪乘济南开到北京的298次直快列车抵达北京,下榻在中央团校万青年宾馆。胡锦涛要求魏久明等安顿张海迪好好休息,并帮助她做好有关的准备工作。P28-P30

目录

铁凝:万绿“文坛”一点红

文坛女当家的喜悦与惶恐

大作家的“毫不在意”和“真没想到”

“女高尔基”的“一时冲动”和“终身职业”

《玫瑰门》后的多重身份和多重考验

“美女主席”的独身内情

张海迪:残缺生命的完美书缘

挑战残酷的命运

很光荣也很无奈

追问生命的真谛

人生绝顶之上的精神游走

不屈并美丽着

张平:作家省长的快意人生

“右派”子弟的戏剧性重用

为民请命引发文坛“地震”

“反腐斗士”的平民情怀

“作家省长”是“情理中事”

肖复兴:被儿子“看不起”的大作家

“挖掘”城南旧事引发的故城保护话题

与叶圣陶的“忘年文缘”

走出北大荒后一直“反刍”着感恩

“老三届”与“中学生”成为创作主体

是作家,也是针贬时弊的社会评论家

“贵人”相助而“书路”畅通

儿子说“看不起”只会写作的作家父亲

巴金:用长寿换取“惩罚”的大师

用真情和汗水写满的纸页

架起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友谊之桥

与冰心的知己之交

青春不再,恋情不老

世纪老人的世纪梦想

以院为家,享受“惩罚”

沈从文:拿小学文凭的传奇文豪

“乡土文学之父”屡遭退稿

拿小学文凭走上大学讲台

住在“牛棚”里的“乡下人”

遗失在“双溪沈园”的边城故事

星斗其文与赤子其人

杨振声:两度被捕的百年学人

白话文的大力推行者

“五四”闯将两度被捕

走在文坛与杏坛之间

“酒中八仙”之首主创青大的岁月

写在西南联大史册上的光辉名字

生命最后辗转10年

臧克家:给大伟人改诗的大诗人

向阳湖,天将降大任于诗(斯)人

生活,成就了诗人

大诗人给大伟人改诗

不老的是诗心、童心与爱心

郭小川:诗人的诗歌与爱情

相识在一个金秋的日子

诗一般的求爱信

灿烂的春日喜结连理

有距离但没“黄昏恋”

杨绛:打扫人间现场的“淡定”

才子佳人“缘起一面”

住“牛棚”的“模范夫妻”

“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走在人生边上”的长寿智者

梅志:冰雪傲骨话梅香

一颗“流星”与一颗“恒星”的死心踏地

“三十万言书”获难一家人

十个春秋的聚散与一生一世的守望

半苦半乐为一个难了的期盼

一洼被打湿的心境

一个追讨回的清白和一个永恒的爱恋

柯岩:最可爱的“重病作家”

在农村老大妈的泪光中读懂“文学创作”

模范夫妻“大难”中见深情

互不相依却又比翼齐飞的文坛佳偶

“放心作家”为孩子“净化”成长环境

一个“重病号”却是癌症患者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罗开富:“浪子”的长征精神

用双脚“丈量”红军走过的路程

人若不能走到终点骨灰也要到

有条件还想再走一回长征路

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填饱肚子

扑朔迷离的三起三落

当年的“浪子”跑出两个中国新闻奖

积习难改的“拼命三郎”

袁鹰:“两栖人”的“未了”情

一座山与一个人的一段历史一份情结

自“天堂”到“孤岛”

文学青年撞入新闻界

直面思想文化战线“看不见的硝烟”

以“第一读者”的身份品伟人诗作

“领袖之星”的“未了”情

时延春:“诗人大使”的中东情缘

中国大使所见证的非常卡扎菲

唯一一位为两位中东领导人写传的中国外交官

两个指示使他“偶然”跨入外交官行列

不同国家的荣誉勋章诉说着相同的友谊与荣光

翻译生涯中留下印象最深的领导人

“诗人大使”的诗情乡情与亲情

乔红:耕耘乡村小学的方格田

走进乡村小学的生活

作家文人的桑梓之爱

情系质监工作

易中天:“学术萝卜”成名前后品酸甜

“军垦战士”住进了“豪华单间”

重温情感所系的青春岁月

“学术萝卜”的另类“家教经”

珞珈山一期古典文学硕士的语言魅力

自嘲“瞎猫碰到老虎大的死耗子”

学术“勾兑”者走红后的无奈与尴尬

于丹:“玩委会主任”酿“圣贤”鸡汤

一夜蹿红的“女版易中天”

在百姓与圣贤之间搭桥

让大家一同分享阅读《论语》的感悟

被追捧的美女学者原来是“玩委会主任”

内容推荐

《笔杆子(解码中国好作家)/中国当代名人传记系列》编著者余玮、吴志菲。

《笔杆子(解码中国好作家)/中国当代名人传记系列》内容提要:照亮文坛的不止是文字,更是明净的心灵。

成就成功的不止是能力,更是豁达的胸怀。

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个文坛上的骄子。他们的人生跌宕而动人,他们的成长平凡而不凡。他们用真情记录时代,他们用赤心奋笔疾书,他们文亦诗、人亦诗,文比人更长寿。

他们是沈从文、巴金、铁凝、张海迪、臧克家、杨绛、柯岩、杨振声、易中天、于丹……

走近中国文坛骄子的真实生活,感知文人作家的赤子情怀;用诗意抒写平凡人生,用情怀点亮万家灯火。

本书记录了这些中国文坛巨匠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讲述了他们人生历程中最动人的生命故事,倾听他们对人生的深切感悟,感知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坚强毅力,破译他们人生成功的密码。

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想到的,你没想到的……在雕塑了中国记忆的文豪人生中一一展现。

传递中国好文章,捕获成功正能量,最最真实和诚恳的名家励志传记,他们不仅是中华好儿女,更是中华最文胆,从无名到有名,从普通到不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成功的秘密,感动每个读者的成功励志读物。

编辑推荐

《笔杆子(解码中国好作家)/中国当代名人传记系列》编著者余玮、吴志菲。

走近中国文坛骄子的真实生活,感知文人作家的赤子情怀;用诗意抒写平凡人生,用情怀点亮万家灯火。

本书记录了这些中国文坛巨匠的真实生活和情感,讲述了他们人生历程中最动人的生命故事,倾听他们对人生的深切感悟,感知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坚强毅力,破译他们人生成功的密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笔杆子(解码中国好作家)/中国当代名人传记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玮//吴志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10903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75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