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沿着恒河探险--印度地理笔记/环球地理笔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它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是自由之邦,也是叛乱丛生之地;既践行民主,也盛行森严的等级制度;既有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也有终其一生的苦行;既可以用美好诗句来形容,也可以用刻薄词汇去诅咒;古老与现代、奢华与贫穷、纵欲与禁欲、温和与粗暴在这里不可思议地胶着在一起……

然而,它一直以独有的姿态,迈着意味深长的脚步,不急不缓地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缤纷的色彩。

《沿着恒河探险--印度地理笔记》的作者丁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多次游历印度,对印度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内容推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在宗教、建筑、文学、农业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并因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体系和强大的辐射力,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提到“印度”这个名字,总免不了让人浮想联翩,充满了敬畏、神秘和无以言表的想象。《沿着恒河探险--印度地理笔记》的作者丁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多次游历印度,对印度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阅读《沿着恒河探险--印度地理笔记》,跟着作者行走的脚步一起去了解印度,你会发现,“不可思议”也许是对印度最贴切的描述,因为这就是一个反差如此巨大的国家:在新德里繁华的车水马龙街道的对面,旧德里却是那样破败不堪(第14站德里: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孟买高耸的现代化写字楼隔壁就是让人为之目瞪口呆的巨大贫民窟(第23站孟买:金窝?穷窝?);一面是发达的软件业居世界前列,另一面却是交通设施的极度落后——高速公路少得可怜、火车破旧缓慢(第14站德里: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各代皇帝既有着对爱情的无比执著(第13站泰吉·玛哈陵:旷世爱情誓言的杰作),也有对亲人的残酷杀戮(第12站阿格拉:莫卧儿王朝的辉煌);曾是影响世界的佛教发祥地,但印度教(第3站奥里萨:纯粹的印度教之乡)却在那里占了主流;尽管实行的是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仍然在民间广泛存在(第7站瓦拉纳西:天堂的入口、第20站焦特普尔:沙漠里的“蓝色妖姬”)……

目录

第1站 孙德尔巿斯国家公园:世界最大的红树棘区

第2站 加尔各答:充满智慧与爱的城市

第3站 奥里萨:纯綷的印度教之乡

第4站 菩提伽耶:释迦穆尼悟道之池

笫5站 那烂陀:玄奘取经的目的他

第6站 拉查基尔:灵山圣境王舍城

第7站 瓦拉纳西:天堂的入口

第8站 鹿野苑:佛祖初转法轮圣地

第9站 柯贝特国家公园:喜马拉雅山下的恒河低地

第10站 克久拉霍:藏匿在寺庙中的性爱诱惑

第11站 甘哈国家公园:印度疣猪出没的地方

第12站 阿格拉:莫卧儿王朝的辉煌

第13站 泰吉一玛哈陵:旷世爱情誓言的杰作

第14站 德里: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第15站 楠达德维山和花谷国家公园:旱季的魔咒

第16站 阿姆利则:锡克教圣城

第17站 斋浦尔:一场粉红色的梦

第18站 伦滕波尔国家公园:近距离接触印度老虎

第19站 斋沙默尔:沙漠中的黄金之城

第20站 焦特普尔:沙漠里的“蓝色妖姬”

第21站 乌岱布尔:沙漠中的威尼斯

第22站 吉尔森市市国家公园:最后的亚洲狮天堂

第23站 孟买:金窝?穷窝?

第24站 果阿:葡萄牙在印度的“私生子”

第25站 奥兰加巴德:石窟胜地

第26站 海得拉巴:奢贵王朝远去的背影

第27站 坦贾武尔:南印度风情

第28站 马杜赖:“东方雅典”

第29站 科钦:“阿拉伯海之皇后”

第30站 贝里亚尔野生动物保护区:印度最佳狩猎区

试读章节

正觉塔

来到正觉塔前,我竞觉出这塔于沧桑中有了些许荒芜的意味:塔壁有苔藓,黑中显碧,灰中透青,塔檐角处有网织如席,中央卧着蛋球大一饱满金蛛,有飞虫触网,金蛛就沿丝迅走。

佛教讲究不杀生,我立即手卷喇叭筒,“噢”地一声尖叫。不料,没有阻止金蛛擒那飞虫,塔顶却“嘎喇喇”一阵声响,三五只蓝灰色扑鸽绕飞出来,鸽粪落地已寸余却不污秽,踢之如响沙。

大唐高僧玄奘曾撰文记载:“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步,垒以青砖,涂以石灰。层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眼前的正觉塔和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菩提迦耶正觉塔之描述基本相符。塔呈正方形,塔身雕镂佛像及宝相花,塔之上部逐渐变窄,最高处为圆形尖顶。

正觉塔周围皆为绿树和浮屠的竹林,约300米见方,俗称菩提场。

正觉塔面东而立,而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菩提树则在正觉塔的背面场院中。场院环绕着粉红色的石雕围栏,十分精致。石栏和场院之间有鹅卵石,曲径通幽,直达那棵著名的大菩提树。

我赤脚沿小道走去,粉红基座上筑有黑灰色的浮屠,极其精美;还有小佛塔和石柱对称而立。一座石碑立在小道中央,引人驻足细细端详,石碑上书:“佛祖得道之后第五周在此冥想。佛祖回答一位婆罗门:是否为婆罗门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而非出身。”

我双手合十,向此碑膜拜,然后去瞻仰大菩提树。

大菩提树

今天所看到的菩提树,已非当年佛祖释迦牟尼打坐悟道的原树。这株大菩提树跟摩诃菩提佛寺一样命运多舛:佛教与外道和伊斯兰教的对抗,使其惨遭毁灭之命运。最后,人们是从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安努拉德普勒(Anaradhapura)带回菩提子种植,重新长成今天的满庭树荫。

据说这颗菩提子是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女儿前往锡兰宣扬佛教时,从菩提迦耶原本的菩提树带来的分枝开枝散叶所繁衍的后代。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食过乳糜,即攀登尼连禅河东岸的钵罗笈菩提山(Pragboddhi),欲在山顶静修得道。然而,佛祖攀抵山顶,霎时地动山摇。钵罗笈菩提的山神大为慌恐,即告知佛祖:“此山非成正觉之福地,如果在此人定,大地将会震落,高山也会倾覆。”

佛祖释迦牟尼无奈,只得循山自西南下,踽踽行至山之半腰,见一大石室,便人内休息。佛祖才作跏趺坐,大地再次震动,高山又在摇晃。瞬间,净居天人在空中朗声说道:“此地非成正觉之处。距此山西南十四五里,离苦行林不远,有一棵毕钵罗树(Pippala),树下有金刚座,过去未来佛皆在此座成正觉,你可以去那里。”

佛祖释迦牟尼欲离去,却听到有人出声挽留——原来石室内住一老龙。龙日:“此室清胜,可以证圣,唯愿慈悲,勿有遗弃。”佛祖释迦牟尼心中明白此石室非正道之地,又不想拂老龙美意,遂留了一团佛影在石室中。

佛祖释迦牟尼渡过尼连禅河,来到毕钵罗树下静坐冥思。佛祖在树下冥思四十九日。其间,佛祖经历了风雨雷电、飞沙走石及地狱之火的考验,也抵挡住了人间富贵和情欲的诱惑,终修成正觉。佛祖释迦牟尼即为醒悟者,而那棵毕钵罗树则被称为菩提树。

此刻,我来到了这株大菩提树前,只见大菩提树身体扭弯如绳索,作努力挣扎之状。此树一人合抱,尚余一二指,主干却仅高九尺,向左屈拱,枝横出蔓延,如手掌反撑,呈扇面状匍匐于地。

我在大菩提树下,跃之可触,双手攀吊又可作秋千晃荡,大菩提树则纹丝不动。我霎时觉得有趣,就坐在树下望菩提叶密布,其色深者碧碧,浅者青青。

此刻,阳光从菩提叶的空隙激射,红绿光影相衬,分外妖娆。我的身上、草地上,皆布满斑驳的光斑,且光斑似乎长了脚,四处游走。我感觉有些恍惚,冥冥中就听见了佛祖的禅音。

佛祖说:“庭前红苋树,生叶不生花。”

我无语。

佛祖又说:“什么是无相?”

我回答:“山清水绿。”

此刻,佛光重见,佛祖显影,只见佛祖竖起一只手,曰:“善!”

七周圣地

我在大菩提树下,整整坐了一个时辰,至黄昏时分才起身至七周圣地。

佛教经典中,七周圣地是佛祖释迦牟尼正觉后,各花七天冥想和经行的地方。这包括了第一周在菩提树下打坐;第二周在阿弥萨塔不眨一眼地望向成道之处;第三周,佛祖释迦牟尼双足落地,便有莲花涌出之处;第四周佛祖放出五色圣光,也就是现在全世界佛教红、黄、白、橙、粉五色旗的由来;第五周佛祖在一棵榕树下禅定,提出众生平等;第六周佛祖在龙王池度化龙王;第七周两位缅甸商人皈依佛祖,佛祖致赠八根佛发,目前供奉在缅甸仰光的大金塔里……

佛祖圣像

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摒弃奢华,崇尚简朴,未有真容传世,凡界成千上万的佛像全凭后人想象。

据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载:“……精舍落成之后,遂招募工人造如来之圣像,却久无人应召。最后一位婆罗门到此,通报自己善造如来之像。众僧问其所需,他答,只需将香泥和灯盏放于室内,我则闭门六月不出,半年之后方可开门。众僧同意。然而,在还差四日满六月之时,众僧却迫不及待地打开精舍之门。他们看到一尊佛像向东端坐,右足居上,左手收敛,右手低垂。佛像的基座高约四尺二寸,宽约一丈二尺。佛像的高度为一丈一尺五寸。佛像两膝相去八尺八寸,两肩六尺二寸,唯有右乳上颜色还未涂匀。然而,无人见过佛祖,又如何能断定此像即如来圣像。后来一个宿心淳质的和尚,梦见了造像之人。其人告日:‘我即是菩萨,因担心他人不知圣容,所以自己来造像。’佛祖继而告知,其下垂的右手为仿照往昔降魔指地。于是众僧深信不疑,将颜色尚未涂匀的右乳镶满奇珍异宝。”

在金色的晚霞中,正觉塔内金光闪耀。我甫一入塔内,即直奔那片金光而去。

金色晚霞笼罩下的神龛大约高五六米,内坐一尊佛祖释迦牟尼雕像。佛祖圣容慈悲,神态安穆,两耳垂肩,双目微阖。真所谓慈为众人之喜,悲为众人之苦。

我仔细端详眼前的佛祖圣像,半披袈裟,却未见右手指地。

据记载,此像建于10世纪,所以和大唐高僧玄奘的记载略有差异。

然而,我仍感到一股超然的力量,双膝一软,就跪在了佛祖圣像前。跪下亦惊讶。

我看见佛祖精美的莲花座上正吊下一只血红色的蜘蛛,大若拇指肚,用手指触之就沿丝而上,一瞬间就爬上佛祖镶满宝石的右乳上。血蜘蛛静卧在一粒红宝石上,就着血色残阳,竟泛出奇异的玫瑰红光芒……P32-35

序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在宗教、建筑、文学、农业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并因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体系和强大的辐射力,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提到“印度”这个名字,总免不了让人浮想联翩,充满了敬畏、神秘和无以言表的想象。

本书的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多次游历印度,对印度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阅读本书,跟着作者行走的脚步一起去了解印度,你会发现,“不可思议”也许是对印度最贴切的描述,因为这就是一个反差如此巨大的国家:在新德里繁华的车水马龙街道的对面,旧德里却是那样破败不堪(第14站德里: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孟买高耸的现代化写字楼隔壁就是让人为之目瞪口呆的巨大贫民窟(第23站孟买:金窝?穷窝?);一面是发达的软件业居世界前列,另一面却是交通设施的极度落后——高速公路少得可怜、火车破旧缓慢(第14站德里: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各代皇帝既有着对爱情的无比执著(第13站泰吉·玛哈陵:旷世爱情誓言的杰作),也有对亲人的残酷杀戮(第12站阿格拉:莫卧儿王朝的辉煌);曾是影响世界的佛教发祥地,但印度教(第3站奥里萨:纯粹的印度教之乡)却在那里占了主流;尽管实行的是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仍然在民间广泛存在(第7站瓦拉纳西:天堂的入口、第20站焦特普尔:沙漠里的“蓝色妖姬”)……

印度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过多种宗教,多种宗教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其宗教色彩浓郁的文化氛围。公元前6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并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导致社会矛盾激增,痛苦、无望等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情绪。悉达多王子受此感染,希望从婆罗门教中想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不得,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他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宣布自己成佛。随后,他便到各地进行传教活动,佛教逐渐形成。(第4站菩提迦耶:释迦牟尼悟道之处)此后,随着外族的不断入侵和社会的发展,其他的一些宗教,如印度教(第3站奥里萨:纯粹的印度教之乡)、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锡克教(第16站阿姆利则:锡克教圣城)等也拥有了广泛的信徒。宗教深入印度社会每一部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派以及信仰。

作为宗教圣地,各种文化的交织在印度留下了无数的精美建筑,如窸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第5站那烂陀:玄奘取经的目的地)和泰吉·玛哈陵(第13站泰吉·玛哈陵:旷世爱情誓言的杰作)等伊斯兰教建筑。盂买的维多利亚火车站、象岛石窟(第23站孟买:金窝?穷窝?)和克久拉霍的性爱神庙(第10站克久拉霍:藏匿在寺庙中的性爱诱惑)等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建筑爱好者不远万里前来。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因此,人们一生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从早到晚、从生到死的所有活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除非宗教和种族冲突,人们对一切都表现得非常友好——在这里,天空飞翔着老鹰、乌鸦和鸽子,树丛和草地上蹦跳着长尾叶猴,牛、羊、大象在街头自由地游荡,所有生灵都自由而惬意。

除宗教外,印度带给人们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斑斓色彩也让人过目难忘——从印度女子身上的纱丽到触动味觉的各种香料,还有各具主题的城市色彩都是极具印度特色的:

地处热带的印度盛产长绒棉。这种棉花做成的纱布薄如蝉翼,透气舒适。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小道上,随时都会有身穿五彩纱丽的妇女出现在你眼前。妇女们喜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不同颜色的纱丽,夏季的纱丽颜色偏淡,如浅黄色、淡蓝色等;冬季多为深色;雨季时多穿绿色。体态丰腴的印度妇女穿着纱丽,半遮半露,显得绰约美丽,一如神秘的印度。正如泰戈尔的诗所形容:“长发飘柔的妇人,把纱丽从屋顶栏杆上挂下来……”

印度的食材也同样色彩斑斓。茴香、豆蔻、番红花、丁香、咖喱粉、胡椒等,不但五颜六色,调配出的味道更是香气浓郁、层次复杂。其中,番红花是取其三个柱头用炭火烤干而成,色泽黄金、香气浓郁,是大厨们的最爱。胡椒更是出现在马可·波罗和玄奘的笔记里,采下未成熟的青色果实,用盐水泡制,即成青胡椒;采下后直接放在太阳下暴晒,便成了黑胡椒;果实成熟后去壳干燥就制成了白胡椒。(第14站德里: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印度的色彩同样表现在城市上。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居民逐渐培养出共同的爱好,一直使用单一颜色来装点着自己的城市,如乌岱布尔的白色(第21站乌岱布尔:沙漠中的威尼斯)、斋沙默尔的金色(第19站斋沙默尔:沙漠中的黄金之城)、斋浦尔的粉红色(第17站斋浦尔:一场粉红色的梦)和焦特普尔的蓝色(第20站焦特普尔:沙漠中的“蓝色妖姬”),鲜明又极具个性,犹如印度女人身着五彩缤纷的纱丽,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他们使用的各色颜料都是产自印度的彩色矿石,价格便宜而且颜色持久。慢慢地放下戒备,用心去体会印度的每一个细节,或许你会爱上印度,爱上满大街的艳丽色彩。

在印度,有近一亿人住在贫民窟(第23站孟买:金窝?穷窝?),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同时规定,在无主的土地上居住10年,这块土地即可归居住者所有。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农民开始在城市里的公用土地上划地而居,用废弃的材料搭建起简陋的住所,风餐露宿地生活。贫民窟的孩子们可以在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低廉的教育成本为他们立足城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而且孩子们只要满18岁,并在城市居住满5年,就可以申领选民证,融入当地的政治生活。因此,去大城市的贫民窟居住,被很多农民视为一种有价值的投资。

贫民窟里的人从事不同的世袭职业,如洗衣、卖盒饭、乞讨等。虽然公共设施严重不足,条件简陋,每天要排长队去厕所,排长队接自来水,垃圾随处乱扔……但你若与这里的居民聊天,他们的幸福感一定会出乎你的意料——他们对自己能拥有一间贫民窟的房子而感到满足,并且信奉人各有命,将希望更多地寄托于来世。因此人们安然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即使是大街上的乞丐也会是一脸祥和,偷、盗、抢现象很少发生,富人不会因穷人的大量存在而感到惶恐,穷人也没有仇富情结。

……

初到印度的人,总会莫名地产生一种摸不着头脑的焦虑,觉得印度脏乱、落后。但只有你真正融入了这个国家的生活,才能理解这里为什么是这样的,那么它美好的一面也就跟着浮现了出来。虽然由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印度人的有些生活方式让我们无法理解,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理由拒绝去了解印度、品味印度,因为这个国家太丰富也太复杂,就像印度出生的英国作家奈保尔所说:“印度是不能被评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

这里,不论是城市还是沙漠,不论是富贵还是贫穷,不论是建筑还是人们,到处五彩缤纷,到处热情洋溢,彰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放空自己,置身其中,你就会一直被感动……李安有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那么,走进印度,每个人的心中就会有一处完全不同的风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沿着恒河探险--印度地理笔记/环球地理笔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209647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2196878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2
出版地 广东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50:21